丨校註:明堯、明傑
第三封
古人入門便棒便喝,唯恐學者承當不性燥①,況忉忉怛怛②,說事說理,說玄說妙,草裡輥③耶!近年已來,此道衰微。據高座④為人師者,只以古人公案或褒或貶、或密室傳授為禪道者;或以默然無言為威音那畔、空劫已前事為禪道者;或以眼見耳聞、舉覺提撕為禪道者;或以猖狂妄行、擊石火閃電光、舉了便會了、一切撥無為禪道者⑤。如此等既非,卻那個是著實處⑥?若有著實處,則與此等何異⑦?具眼者舉起便知⑧。
【注釋】
①性燥:急切。
②忉忉怛怛:嘮叨,囉嗦。忉:dāo;怛:dá。
③草裡輥:意思是說,隨順塵勞之事而喪失了自己的本分。與「落草」的含義相似。禪林中,「落草」本指為度化凡愚眾生,故意降低自己的身份,隨凡愚汙濁之現實而施行化導,又稱為向下門。後來專指,在教化的過程中,因過分隨順學人而失去了自己的本分原則,落入第二義,如落草談、落草漢等,均指此義,含有輕蔑之意。輥:gǔn,同「滾」。
④高座:上座、法座。
⑤此一段文字指出了當時比較常見的幾種禪病:一是文字禪,又稱葛藤禪,一味從古人公案中覓解會。二是默照禪,又稱枯木禪,沉溺於空寂之境,不得活用。三是清淨意識禪,執前五識之現量境為究竟者。四是野狐禪,又稱狂禪,撥無因果,未證言證,狂妄自大。擊石火閃電光,執分別意識剎那間被斬斷,一念無分別心現前為究竟。
⑥著實處:真實可靠的落腳處,此指可執著的東西。
⑦意謂如果認為在修行中有個可執著的東西,那與上面提到的幾種禪病又有什麼區別呢?葛藤禪執著於語言文字,枯木禪執著於頑空之境,清淨意識禪執著於清淨意識和現量境,野狐禪執著於空,走向了斷滅。凡有所住,即與道相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才是正途。
⑧具眼者舉起便知:具超方之眼者,聽我這一番舉唱,便自然領悟,無須佇足擬思。
此道無限劑①,世間塵勞亦無限劑,但看當人日用所向②如何爾。故《華嚴經》云:「於諸世間,心如虛空,無所染著,普觀諸法真實之相,發大誓願,滅眾生苦,永不厭舍大乘志願,滅一切見,修諸菩薩平等行願。」所謂平等行願,乃亦無限劑心③,所向處無障無礙是也。
【注釋】
①限劑:分別、界限、隔礙。劑,分割。
②所向:指願心、願望。
③無限劑心:無分別、無間隔的普遍平等之心,亦即遍一切時、遍一切處、遍一切種類的平等慈悲之願心。
學世間事,用心不到①,則學不成;學出世間法,無爾用心處,才擬用心推求,則千裡萬裡,沒交涉②矣。雖然如是,無用心處、無摸索處、無著力③處,正好著力。莫見恁麼道,又節外生枝,雲「既無用心、無摸索、無著力,卻如何趣向④?」若作此見,轉沒交涉矣⑤。
【注釋】
①用心不到:用心不專一、不到位。
②沒交涉:與所要達到的目標不沾邊、背道而馳。
③索:著力,用力、使力、使勁。
④趣向:朝一個方向,引申為追求、求取、證得。
⑤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若生起求取的心,即與道相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