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慧宗杲禪師:學出世間法,無爾用心處,才擬用心推求,則千裡萬裡

2021-03-05 燃燈無盡



丨校註:明堯、明傑

《大慧宗杲禪師書信集》

 

第三
示智通居士(黃提宮伯成)(三

古人入門便棒便喝,唯恐學者承當不性燥①,況忉忉怛怛②,說事說理,說玄說妙,草裡輥③耶!近年已來,此道衰微。據高座④為人師者,只以古人公案或褒或貶、或密室傳授為禪道者;或以默然無言為威音那畔、空劫已前事為禪道者;或以眼見耳聞、舉覺提撕為禪道者;或以猖狂妄行、擊石火閃電光、舉了便會了、一切撥無為禪道者⑤。如此等既非,卻那個是著實處⑥?若有著實處,則與此等何異⑦?具眼者舉起便知⑧。

  

【注釋】

  

①性燥:急切。

②忉忉怛怛:嘮叨,囉嗦。忉:dāo;怛:dá。

③草裡輥:意思是說,隨順塵勞之事而喪失了自己的本分。與「落草」的含義相似。禪林中,「落草」本指為度化凡愚眾生,故意降低自己的身份,隨凡愚汙濁之現實而施行化導,又稱為向下門。後來專指,在教化的過程中,因過分隨順學人而失去了自己的本分原則,落入第二義,如落草談、落草漢等,均指此義,含有輕蔑之意。輥:gǔn,同「滾」。

④高座:上座、法座。

⑤此一段文字指出了當時比較常見的幾種禪病:一是文字禪,又稱葛藤禪,一味從古人公案中覓解會。二是默照禪,又稱枯木禪,沉溺於空寂之境,不得活用。三是清淨意識禪,執前五識之現量境為究竟者。四是野狐禪,又稱狂禪,撥無因果,未證言證,狂妄自大。擊石火閃電光,執分別意識剎那間被斬斷,一念無分別心現前為究竟。

⑥著實處:真實可靠的落腳處,此指可執著的東西。

⑦意謂如果認為在修行中有個可執著的東西,那與上面提到的幾種禪病又有什麼區別呢?葛藤禪執著於語言文字,枯木禪執著於頑空之境,清淨意識禪執著於清淨意識和現量境,野狐禪執著於空,走向了斷滅。凡有所住,即與道相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才是正途。

⑧具眼者舉起便知:具超方之眼者,聽我這一番舉唱,便自然領悟,無須佇足擬思。

此道無限劑①,世間塵勞亦無限劑,但看當人日用所向②如何爾。故《華嚴經》云:「於諸世間,心如虛空,無所染著,普觀諸法真實之相,發大誓願,滅眾生苦,永不厭舍大乘志願,滅一切見,修諸菩薩平等行願。」所謂平等行願,乃亦無限劑心③,所向處無障無礙是也。

  

【注釋】

  

①限劑:分別、界限、隔礙。劑,分割。

②所向:指願心、願望。

③無限劑心:無分別、無間隔的普遍平等之心,亦即遍一切時、遍一切處、遍一切種類的平等慈悲之願心。

  

學世間事,用心不到①,則學不成;學出世間法,無爾用心處,才擬用心推求,則千裡萬裡,沒交涉②矣。雖然如是,無用心處、無摸索處、無著力③處,正好著力。莫見恁麼道,又節外生枝,雲「既無用心、無摸索、無著力,卻如何趣向④?」若作此見,轉沒交涉矣⑤。

  

【注釋】

  

①用心不到:用心不專一、不到位。

②沒交涉:與所要達到的目標不沾邊、背道而馳。

③索:著力,用力、使力、使勁。

④趣向:朝一個方向,引申為追求、求取、證得。

⑤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若生起求取的心,即與道相背。



相關焦點

  • 大慧宗杲與宏智正覺:正確看待話頭禪與默照禪
    宗杲禪師在他的書信中,對默照禪的批判,有時候用詞非常激烈,給人一種印象,好象是宗杲禪師完全否定了默照禪似的。那麼,默照禪的實際情況究竟是不是象宗杲禪師所批判的那樣,坐在黑山鬼窟裡如枯木一般呢?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宗杲禪師批判的是默照禪所帶來的流弊,並不是說他完全否認了默照禪。
  • 禪宗修行故事之看話頭:開悟禪師大慧宗杲的傳奇一生!
    此偈是大慧宗杲禪師在晚年遭到流放後,得知宋軍收復失地後所做。當時,還命闔山僧眾齊誦《華嚴經》,鐘鼓齊鳴,祝兩宮聖壽及國泰民安。一個出家僧人,又乃當世大德,難道不是應該做個自了漢,關起山門,清靜自修嗎?亦或如現今各大山頭之高僧一般,坐擁廟宇僧樓,接受百萬人的朝拜供奉嗎?
  • 大慧宗杲禪師:聰明靈利者,雖易入而難保任,蓋入處不甚深而力弱也
    丨校註:明堯、明傑《大慧宗杲禪師書信集》 第一封 示清淨居士(李提舉獻臣)(二聰明靈利者,才聞善知識說著個中事③,便眼目定動④,早將心意識領解了也。似此者,自作障礙,永劫無有悟時。外鬼作殃,猶可治;此乃家親作崇,不可禳禱⑤也。永嘉云:「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茲心意識,」此之謂也。  ④眼目定動:人在沉思時,眼睛先定住不動,等到眼珠突然一動,表示豁然大悟了。此指思量揣度。
  • 大慧宗杲禪師開示丨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宗杲禪師——北宋末南宋初臨濟宗高僧,字曇晦,號妙喜,圓悟克勤禪師之法嗣。 俗姓奚,宣州寧國(今安徽省)人,示寂於南宋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世壽七十五歲,僧臘六十一年,戒臘五十八年。        師夙有英氣,年十二入鄉校,然不喜儒業,遂入東山慧雲禪院,依慧齊禪師落髮出家。 年十七,受具足戒。 偶閱古《雲門錄》,恍若舊習,更堅志研讀修持。
  • 禪宗大德悟道因緣之開善道謙禪師
    建寧府(又稱建州,治所在今福建建甌)開善道謙禪師,大慧宗杲禪師之法嗣,本郡人。道謙禪師出家後,即遊方參學。曾前往京師,依圓悟克勤禪師,無有省發。後依大慧宗杲禪師,居泉南。宗杲禪師後來移居徑山,開法接眾,道謙禪師亦隨往而執侍。一日,宗杲禪師令道謙禪師前往長沙給紫巖居士張公送信。道謙禪師很不願意去,心想:「我參禪二十年,無入頭處。
  • 聖嚴法師 禪門修證指要 省力處( 二) 大慧禪師語錄十五則
    不見古德言:「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本文是從《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十九及卷二十一之中抄錄出來,本屬大慧禪師對弟子所寫的法語,而且多系對其勤於修證工夫的在家弟子所寫的開示修行的方法及其原則。其中經常強調參趙州的狗子無佛性的「無」字話頭,他說:「只教就未拔(疑根)處看個話頭: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無。』
  • 大慧宗杲禪師:若要著中,但將蹉過底移在難入處,卻將難入底移在蹉過處
    丨校註:明堯、明傑《大慧宗杲禪師書信集》 第二封 示東峰居士(陳通判次仲)(二然有證有知,則慧日沉沒於有地;若無照無悟,則昏雲掩蔽於空門。若一念不生,則前後際斷,照體獨立,物我皆如,直造心源,無智無得,不取不舍,無對無修。然迷悟更依真妄相待。若求真去妄,猶棄影勞形;若體妄即真,似處陰影滅。若無心忘照,則萬慮都捐;若任運寂知,則眾行愛起。放曠任其去住,靜鑑覺其源流。語默不失玄微,動靜未離法界。言止則雙亡知寂,論觀則雙照寂知。語證則不可示人,說理則非證不了。
  • 慧開禪師聽鼓聲而開悟,因解除大旱之功被封為佛眼禪師
    黃龍慧開禪師,又稱為為無門和尚,生於南宋孝宗淳熙時期,屬臨濟宗楊岐派。慧開禪師的傳記可見於《續傳燈錄》卷三十五、《增集續傳燈錄》卷二、《五燈會元續略》卷三、《五燈嚴統》卷二十二等。慧開禪師披剃出家後,遍歷天下名山道場,尋師訪道,但是一直無法契機證道,於是到平江府(江蘇省)萬壽寺參禮黃龍派下的月林師觀禪師。
  • 宋代臨濟宗圓悟克勤禪師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
    然而在禪門五宗中,溈仰宗早已消亡,法眼宗、雲門宗至北宋後期已經衰微不傳,只有臨濟宗、曹洞宗二宗繼續流傳,並不斷適應時代得到發展。相比而言,臨濟宗影響更大。臨濟宗在11世紀從臨濟下五世汾陽善昭的弟子石霜楚圓的法系形成黃龍、楊岐二派,然而到南北宋之際楊岐派繼黃龍派之後迅速興起,一直傳至近世。在這個歷史過程中,圓悟克勤禪師及其弟子大慧宗杲、虎丘紹隆佔有重要地位,為推進臨濟宗的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
  • 【參禪悟道】天琦本瑞禪師悟道因緣
    竟陵荊門天琦本瑞禪師,杭州東明寶峰智瑄禪師之法嗣,俗姓江,江西南昌鍾陵人。本瑞禪師幼時隨父經商穎州,二十歲時,忽念色身色無常,遂棄家遠遊,投荊門無說能禪師座下落髮。無說能禪師令他看「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之話頭。天琦禪師遂依教參究,卻無所得。於是天琦禪師便辭別無說能禪師,投佛照禪師座下。在那裡,他有幸遇到道翼首座(亦說昱首座)。
  • 慧開禪師無門和尚之史文軼事
    南宋有一高僧,世稱慧開禪師。杭州錢塘人,俗姓梁,生於宋孝宗淳熙十年。因苦參「無」字話頭而開悟,慧開又特別著重「無」字法門,每天對著「無」字苦苦參究,故稱為無門和尚。慧開在法堂內經行,邊走邊參詳「無」字話頭。
  • 妙哉世間法:「福和慧」素食的凡俗與脫俗
    寺院齋堂名喚「五觀堂」,「五觀」其中三條「防心離過,貪等為宗。正事良藥,為療形枯。為成道業,應受此食。」正是此意,警戒修行人不可對上味食(美食)起貪心、對下味食起嗔心、對中味食起痴心。
  • 八宇打開當面蹉過;六根俱失終有所得 | 痴絕道衝禪師悟道因緣
    但是,此時道衝禪師並沒有真正領會曹源禪師的一片苦心。他還是想著有機會去參禮松源崇嶽禪師。後來,松源禪師移住杭州靈隱。道衝禪師終於得便前往禮謁。道衝禪師曾作偈辭別曹源禪師,其中有這樣兩句:「尚餘窮相一雙手,要向諸方癢處爬。」由於松源禪師門庭高峻,道衝禪師於其座下,雖勤苦參學了八個月,卻仍然不得其門而入。每次入室,道衝禪師囁嚅著想說話,但都被松源禪師喝住了,根本不容他擬對。
  • 華嚴宗五祖圭峰宗密禪師
    來源:《寒山寺》圭峰宗密禪師(780—841)是我國唐代華嚴宗第五代祖師,果州(四川西充)人,俗姓何,因長期居住在圭峰山而號圭峰禪師,諡號定慧禪師。宗密禪師年輕時即精通儒學,弱冠之年聽習經論,堅持素食,親近諸方禪德。唐憲宗元和二年(807),禪師赴京師應貢舉,途經遂州,聽聞道圓和尚講經說法,因問法契心,於是跟隨道圓和尚剃度出家。
  • 五家七宗——溈仰宗
    在南嶽懷讓門下,分別形成臨濟宗和溈仰宗兩個宗派。在青原行思門下,形成了曹洞宗、雲門宗和法眼宗三個宗派。其中,臨濟宗門下又分出黃龍派、楊岐派兩個支派。由臨濟宗、溈仰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等五家,加上由臨濟宗分出的黃龍派和楊岐派,合稱為「五家七宗」。溈仰宗是中國禪宗「五家七宗」之一。以唐代溈山靈祐禪師(771-853)和仰山慧寂禪師(814-890)師徒兩人為宗祖。
  • 天慧實徹禪師悟道因緣
    天慧實徹禪師悟道因緣 天慧實徹禪師,天隱圓修下靈鷲誠禪師之法嗣,俗姓唐,浙江興化人。
  • 大慧普覺禪師年譜
    A042 大慧普覺禪師年譜  大慧禪師年譜序    禪人祖詠編《大慧禪師年譜》,敬庵黃汝霖以其先世入大慧室,求餘為序。餘曰:雲駛月運,舟行岸移。編年雲也,舟也。月與岸,又在學人高著眼。大慧之名,震天駭地,道傳其徒遍滿天下,不待餘序而後彰。餘聞大慧嫡孫安永頌曰:何處覓行蹤,大地無寸土。敬以是,題諸編年首。
  • 李嘉誠辦公室一對聯,南朝無門慧開禪師所作,困頓時值得一看!
    這首詩出自《頌平常心是道》,為南朝無門慧開禪師所作。此首禪詩讀起來優美簡單,朗朗上口,寓意也極為深刻。春天,百花盛開的時節;秋天,明月當空,對酒當歌;夏日,夜裡涼風襲人;冬季,白雪皚皚,銀裝素裹。用心去體會,一年四季皆是皆是美景。其實,風花雪月皆是我們內心的投影。內心歡喜,看什麼都是美的;內心哀愁,看什麼都會覺得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