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宇打開當面蹉過;六根俱失終有所得 | 痴絕道衝禪師悟道因緣

2021-03-04 黃州安國禪寺

臨安徑山痴絕道衝禪師,饒州薦福曹源道生禪師之法嗣,俗姓荀,武信長江(今四川境內)人。他的母親郭氏,曾夢見自己在山間一棵木瓜樹下經過,只見上面碩果纍纍,遂取而食之。後來有位原夢(通過夢境預測吉兇)的先生告訴她說:「當生奇士。」不久,果然生了道衝禪師。道衝禪師雖然生得上長下短,但是資稟過人。少時曾應進士第,不中,遂棲心佛典,有出世志。後於梓州妙應院落髮出家,不久即前往成都,遊歷講肆,聽習經論,頗有聲名。 

南宋光宗紹熙壬子(1192)年,道衝禪師隻身出關遊學,徜徉於荊楚間。當時,松源崇嶽禪師住饒州薦福,開法接眾。道衝禪師於是前往參禮。不湊巧的是,當時正趕上飢餓之年,寺院糧食有限,不能接受更多的人留住參學。不得已,道衝禪師只好改投曹源道生禪師座下。當時曹源禪師以雲居山首座的身分開法於妙果。

在曹源禪師座下,道衝禪師奉命充當燒香侍者(侍香)。曹源禪師知道他是法器,因此對他格外嚴格。道衝禪師每次入室請益,曹源禪師動不動就施以老拳痛棒,毫不留情,根本不容他擬思。經過這樣長期的剝奪,道衝禪師先前通過學習經論得來的、自己一度引以為自豪的種種知見,被掃蕩得乾乾淨淨。但是,此時道衝禪師並沒有真正領會曹源禪師的一片苦心。他還是想著有機會去參禮松源崇嶽禪師。

後來,松源禪師移住杭州靈隱。道衝禪師終於得便前往禮謁。道衝禪師曾作偈辭別曹源禪師,其中有這樣兩句:「尚餘窮相一雙手,要向諸方癢處爬。」

由於松源禪師門庭高峻,道衝禪師於其座下,雖勤苦參學了八個月,卻仍然不得其門而入。每次入室,道衝禪師囁嚅著想說話,但都被松源禪師喝住了,根本不容他擬對。道衝禪師因此而非常苦惱。他沒有想到,松源禪師對待他的手段,也跟曹源禪師一樣——屢屢呵斥他,根本不讓他開口說話。

有一天,有人把道衝禪師的苦惱通報了松源禪師。松源禪師道:「我已八宇打開,自是他當面蹉過(我已經把四面八方的門都打開了,是他自己當面錯過,不知道進入)。」

道衝禪師聽到此語之後,當下口耳等六根俱喪,身心脫落。此時道衝禪師才省悟到,當初執侍曹源禪師時,曹源禪師的種種嘻戲怒罵,皆是接引他的善巧方便。為了報答曹源禪師的恩德,道衝禪師悟道後不久,即重新回到曹源禪師座下,執侍左右,一直到曹源禪師圓寂後才離開。

道衝禪師出世後,先後住持過秀州光孝、金陵蔣山、福州鼓山等道場,末後又移住臨安徑山。道衝禪師晚年好書法,精於小楷,士大夫樂與交遊。臨終時,徒眾請他說偈,道衝禪師笑道:「末後一句,無可商量,只要個人直下承當。」說完便寂然而逝。

道衝禪師為人「誠實無偽,表裡如一,待人恕而律己嚴,應世圓而領眾肅。住山三十年,所至以激揚宗風為己任,以道法未得其傳為己憂,平居簡淡沉嘿,若不能言;及坐籌室(丈室)勘驗衲子,機鋒一觸,猶雷奔電掣,海立江翻,皆茫然莫知湊泊。誓不輕以詞色假人,重誤來學。」

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牛頭法融|牛頭慧忠|坦然禪師|蒙山道明|韶州法海|吉州志誠|洪州法達|壽州智通|江西志徹|信州智常|廣州志道|河北智隍|荷澤神會|永嘉玄覺|蒙山光寶|南嶽懷讓|馬祖道一|百丈懷海|大梅法常|五洩靈默|盤山寶積|大珠慧海|泐潭法會|石鞏慧藏|汾州無業|西山亮座主|洪州水潦|龐蘊居士|五臺鄧隱峰|溈山靈祐|黃檗希運|長慶大安|古靈神贊|趙州從諗|雲際師祖|陸亙大夫|芙蓉靈訓|臨濟義玄|千頃楚南|裴休居士|大隨法真|靈雲志勤|嚴陽善信|關南道吾|漳州羅漢|金華俱胝|青原行思|石頭希遷|藥山惟儼|大顛寶通|丹霞天然|京兆尸利|招提慧朗|興國振朗|雲巖曇晟|澧州高沙彌|刺史李翱|三平義忠|石霜慶諸|漸源仲興|洞山良價|夾山善會|翠微無學|投子大同|清平令遵|雲蓋志元|龍湖普聞|張拙秀才|洛浦元安|三角令珪|感溫禪師之侍者|觀音巖俊|永安善靜|木平善道|茶陵鬱山主|唐朝因禪師|樓子和尚|神照本如|天竺證悟|無名僧|天皇道悟|龍潭崇信|德山宣鑑|巖頭全奯|雪峰義存|泉州瓦棺|瑞巖師彥|羅山道閒|雲門文偃|玄沙師備|玄沙門下僧|長慶慧稜|鼓山神晏|鏡清道怤|金輪可觀|隆壽紹卿|雲蓋歸本|越山師鼐|太原孚上座|朋彥上座|黃龍誨機|國清師靜|保福清豁|呂真人|清涼文益|清涼休復|龍濟紹修|仰山慧寂|香嚴智閒|鹽官座下僧|京兆府米和尚|南塔光湧|無著文喜|雙峰古禪師|天台德韶|靈隱清聳|百丈道恆|永明道潛|報慈文遂|報思玄則|智者全肯|瑞鹿遇安|興教洪壽|興化存獎|涿州紙衣|定上座|慧顒禪師座下僧|胡釘鉸|從漪上座|寶壽和尚二世|風穴延沼|鍾司徒|首山省念|汾陽善昭|葉縣歸省|浮山法遠|歸省禪師座下僧|谷隱蘊聰|廣慧元璉|三交智嵩|石霜楚圓|金山曇穎|華嚴道隆|文公楊億居士|翠巖可真|黃龍慧南|楊歧方會|長水子璿|雲峰文悅|淨住居說|節使李端願居士|冶父道川|雲居道膺|道膺禪師座下僧|疏山匡仁|龍牙居遁|華嚴休靜|北院通|欽山文邃|杭州佛日|黃檗山慧|石門獻蘊|洞山座下僧|大陽警玄|投子義青|福巖審承|羅浮顯如|白馬歸喜|芙蓉道楷|寶峰惟照|長蘆清了|天童正覺|圓通德止|智通景深|華藥智朋|香山尼佛通|淨慈慧暉|瑞巖法恭|吉祥元實|投子道宣|洞山守初|清涼智明|福嚴良雅|雪竇重顯|雲蓋繼鵬|雲居曉舜|育王懷璉|令滔首座|天衣義懷|修撰曾會居士|圓通居訥|圓照宗本|法雲法秀|籤判劉經臣居士|清獻趙抃居士|慧林懷深|寶峰克文|黃檗惟勝|開元子琦|仰山行偉|隆慶慶閒|雪峰道圓|黃龍悟新|黃龍惟清|泐潭善清|黃庭堅居士|萬杉紹慈|慧圓上座|蘇東坡居士|法雲佛照杲|泐潭文準|九峰希廣|石頭懷志|尊勝有朋|參政蘇轍居士|空室智通|上封本才|法輪應端|黃龍道震|天童普交|圓通道旻|二靈知和|慈氏瑞仙|丞相張商英居士|西蜀鑾|雲巖天遊|信相宗顯|左丞範衝居士|樞密吳居厚居士|諫議彭汝霖居士|中丞盧航居士|徑山智策|白雲守端|五祖法演|提刑郭祥正居士|太平慧懃|龍門清遠|開福道寧|大隨元靜|無為宗泰|五祖表自|法閦上座|虎丘紹隆|育王端裕|護國景元|靈隱慧遠|華藏安民|昭覺道元|象耳袁覺|華嚴祖覺|張栻居士|徐俯居士|趙令衿居士|李彌遜居士|成都範縣君|文殊心道|祥符清海|龍翔士珪|雲居善悟|黃龍法忠|白楊法順|雲居法如|道場明辯|世奇首座|給事馮楫居士|石頭自回|護聖居靜|尚書莫將居士|龍圖王蕭居士|教忠彌光|育王德光|玉泉曇懿|薦福悟本|育王遵璞|能仁祖元|近禮侍者|資壽尼妙總|侍郎張九成居士|參政李邴居士|秦國夫人計氏|淨慈師一|慧通清旦|靈巖仲安|國清行機|覺阿上人|葛郯居士|徑山寶印|楚安慧方|雲居德昇|雲居自圓|長蘆守仁|普安印肅|信庵唯禋|淨慈曇密|智者真慈|徽州簡上座|劍門安分庵主|侍朗李浩居士|天童如淨|笑翁妙堪|瑞巖景蒙|破庵祖先|松源崇嶽|龍濟宗鍪|偃溪廣聞|淮海原肇|大慈慧洪|無門慧開|黃山正因|無準師範|天目文禮

相關焦點

  • 【參禪悟道】夾山善會禪師悟道因緣
    自幼出家,成年受戒,曾廣泛聽習經論,對戒定慧三學頗能通達。後住潤州(今江蘇鎮江)鶴林,講經示眾,因聽道吾禪師之勸告,前往秀州(今浙江嘉興一帶)華亭見船子和尚,得以發明心要。其悟道因緣頗富戲劇性。在介紹夾山禪師的悟道因緣之前,我們先來介紹一下船子德誠和尚。德誠和尚,藥山惟儼禪師之入室弟子,其節操高邈,度量不群,與道吾宗智、雲巖曇晟二禪師為同門師兄,關係非常密切。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89)巖頭全奯禪師悟道因緣
    巖頭全奯禪師悟道因緣  鄂州巖頭全奯(同「豁」,音huo)禪師,德山宣鑑禪師之法嗣,俗姓柯,泉州人。
  • 宗門故事-​巖頭全奯禪師悟道因緣
    巖頭全奯禪師悟道因緣鄂州巖頭全奯(同「豁」,音huo)禪師,德山宣鑑禪師之法嗣,俗姓柯,泉州人。少而挺秀,氣度宏遠,而性情疏略。初禮青原誼公落髮,後往長安寶壽寺受戒,並學習經律諸部。全奯禪師隨即便離開了仰山。前往湖南朗州參德山宣鑑禪師。初禮德山,全奯禪師一如參仰山時,手執坐具,進到法堂,左瞻右視。德山禪師問道:「作麼?」全奯禪師卻大喝一聲。德山禪師便問:「老僧過在甚麼處?」全奯禪師道:「兩重公案。」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夾山善會禪師
    點擊上方『淨居閒堂 』輕鬆關注夾山善會禪師悟道因緣後住潤州(今江蘇鎮江)鶴林,講經示眾,因聽道吾禪師之勸告,前往秀州(今浙江嘉興一帶)華亭見船子和尚,得以發明心要。其悟道因緣頗富戲劇性。  在介紹夾山禪師的悟道因緣之前,我們先來介紹一下船子德誠和尚。  德誠和尚,藥山惟儼禪師之入室弟子,其節操高邈,度量不群,與道吾宗智、雲巖曇晟二禪師為同門師兄,關係非常密切。德誠和尚從藥山禪師那兒得法後,準備離開藥山。
  • 傳記 | 藥山惟儼禪師悟道因緣
    初禮石頭和尚,惟儼禪師便問:「三乘十二分教,某甲粗知,嘗聞南方『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實未明了,伏望和尚慈悲指示。」  石頭和尚道:「恁(nin)麼(這樣)也不得,不恁麼也不得,恁麼不恁麼總不得。子作麼生?」  惟儼禪師茫然不知所措。  石頭和尚道:「子因緣不在此,且往馬大師處去。」
  • 【參禪悟道】泐潭善清禪師悟道因緣
    隆興府(今江西南昌)泐潭草堂善清禪師,黃龍祖心禪師之法嗣,俗姓何,南雄州(今廣東境內)人。出家後,遊方參學。初禮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長沙)大溈慕哲真如禪師。慕哲禪師是翠巖可真禪師之法嗣。善清禪師於大溈座下參學有年,卻一無所得,於是又前往洪州參黃龍祖心禪師。祖心禪師教他看風動幡動之話頭,可是善清禪師仍然是久參不契。
  • 天慧實徹禪師悟道因緣
    天慧實徹禪師悟道因緣 天慧實徹禪師,天隱圓修下靈鷲誠禪師之法嗣,俗姓唐,浙江興化人。
  • 【參禪悟道】天琦本瑞禪師悟道因緣
    經過道翼禪師這樣的晝夜逼拶,天琦禪師修行更加精進,功夫也日趨純熟。一天,天琦禪師陪同高郵局全首座前往襄陽。途中偶然聽見有一位婦女在喚豬。全首座道:「阿娘牆裡喚哪哪,途中師僧會也麼。 拶破這些關捩子,娘娘依舊是婆婆。」天琦禪師一聽,驚詫不已,通身汗流。
  • 欽山文邃禪師悟道因緣
    只要還沒有發生的,就是因緣還沒到。你沒有任何必須要做的事情,真正應該做的,就是你當下正處於的狀態。  澧(li)州(治所在今湖南澧縣)欽山文邃禪師,洞山良價禪師之法嗣,福州人。少年時依杭州大慈山寰中禪師(百丈禪師之法嗣)受業,當時巖頭全奯、雪峰義存禪師亦在大慈座下參學。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88)德山宣鑑禪師悟道因緣
    德山宣鑑禪師悟道因緣  鼎州(後改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德山宣鑑禪師,龍潭崇信禪師之法嗣,俗姓周,簡州(今四川簡陽、資陽一帶
  • 人境兩俱奪 | 侍郎張九成居士悟道因緣
    一日,張九成居士前往淨慈,禮謁寶印楚明禪師,請問入道之要。楚明禪師開示他道:「此事唯念念不舍,久久純熟,時節到來,自然證入。」並舉趙州和尚柏樹子公案,令他參究。九成居士於是依教參究,時時提撕,過了很久,卻仍然無所省悟。後來,九成居士便辭別楚明禪師,前往禮謁善權清禪師。清禪師於是又將數珠放入袖中,說道:「是汝底,則拈取去。才涉思惟,即不是汝底。」
  • 禪宗大德悟道因緣之雲居善悟禪師
    一日,若衝禪師舉梁武帝問達磨之因緣——普通八年(527)十月一日,達磨祖師至金陵,見梁武帝。帝問曰:「朕即位已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計),有何功德?」祖曰:「並無功德。」帝曰:「何以無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帝曰:「如何是真功德?」
  • 大慧宗杲禪師:若要著中,但將蹉過底移在難入處,卻將難入底移在蹉過處
    丨校註:明堯、明傑《大慧宗杲禪師書信集》 第二封 示東峰居士(陳通判次仲)(二>)士大夫學道,利根者蹉過,鈍根者難入。若要著中②,但將蹉過底移在難入處,卻將難入底移在蹉過處③,自然怗怗④地,不作難入、蹉過之解矣。得如此了,卻好向遮裡⑤全身放下,放下時亦不得作放下道理⑥。古德所謂:「放蕩長如痴兀人,他家自有通人愛。」⑦又清涼云:「放曠任其去住,靜鑑覺其源流。語證則不可示人,說理則非證不了。」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5)六祖慧能大師悟道因緣
    六祖慧能大師悟道因緣  六祖慧能,俗姓盧,祖籍範陽(今河北涿州),父親名行瑫(tao),武德年間遭貶官,徙居到嶺南新州
  • ---巖頭全奯禪師傳158
    巖頭全奯禪師悟道因緣  鄂州巖頭全奯(同「豁」,音huo)禪師,德山宣鑑禪師之法嗣,俗姓柯,泉州人。少而挺秀,氣度宏遠,而性情疏略。初禮青原誼公落髮,後往長安寶壽寺受戒,並學習經律諸部。學成後,即行腳參學,遊歷諸方禪苑,與雪峰義存、欽山文邃禪師為友。
  • 大慧宗杲禪師:聰明靈利者,雖易入而難保任,蓋入處不甚深而力弱也
    ①現行無明:又稱現行煩惱、現行惑,六根對六塵,現起貪嗔痴等煩惱,令心昏迷,障諸善法,故名現行惑。唯識學認為,現前的煩惱是從過去的種子中生起來的,故名現行。  ②意謂世人在煩惱熾盛的時候,若能矯正過非,努力行善,善雖未達,但總比寡廉鮮恥、假託善名而幹壞事要強。矯(jiǎo),矯正曲非,糾正錯誤。「寡」和「鮮」都是少的意思。託,同『託』。
  • 禪宗大德悟道因緣之開善道謙禪師
    建寧府(又稱建州,治所在今福建建甌)開善道謙禪師,大慧宗杲禪師之法嗣,本郡人。道謙禪師出家後,即遊方參學。曾前往京師,依圓悟克勤禪師,無有省發。後依大慧宗杲禪師,居泉南。宗杲禪師後來移居徑山,開法接眾,道謙禪師亦隨往而執侍。一日,宗杲禪師令道謙禪師前往長沙給紫巖居士張公送信。道謙禪師很不願意去,心想:「我參禪二十年,無入頭處。
  • 慧忠禪師一回來,枯死幾年的樹又活了 202
    牛頭慧忠禪師悟道因緣  牛頭山慧忠禪師,俗姓王,潤州(治所在今江蘇鎮江)人,牛頭智威禪師的弟子
  • 五蘊,六根,四聖諦,十二因緣——聊聊小乘佛法的那些基礎概念
    所以這一篇文章紅塵君就來簡單的談談小乘佛法的那些基礎和核心概念——五蘊,六根,四聖諦,十二因緣,這其實同時也是大乘的基礎,從「自度」這個維度來說,兩者其實並無太大區別。其實六塵指的是「色聲香味觸法」這六種物質,分別指的是我們看到聽到聞到嘗到摸到想到的六種東西,而和它們對應的正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為何叫六根呢?這是一個形象的比喻,指的是我們每個人和身外的「世界」接觸的六種方式,就像是一棵樹的六條根一樣,通到了外面的土壤之中,正好吸收到了六塵。
  • 重慶掌故 | 他創造了多個「第一」:第一個到日本傳法的中國禪師...
    寶慶二年(1226年),道隆在母親護送下,入成都大慈寺落髮為僧,師從良範潼關禪師,法名「道隆」。在大慈寺學有所成後,道隆出蜀東遊,赴浙江學禪,先後師從無準師範、痴絕道衝等著名禪師,然機緣不足,未能悟道。後來道隆在姑蘇求學於無明慧性禪師,慧性禪師以「牛過窗欞」這一禪宗典故加以點撥,道隆當即大徹大悟,領悟佛法妙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