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境兩俱奪 | 侍郎張九成居士悟道因緣

2021-02-08 黃州安國禪寺
侍郎張九成居士,大慧宗杲禪師之在家得法弟子,字子韶,號橫浦,自號無垢居士,錢塘人。張九成未及第時,曾聽客人談起楊文公、呂微仲諸名儒,所造精妙,皆由禪學而至,因此,對宗門之事非常仰慕。

一日,張九成居士前往淨慈,禮謁寶印楚明禪師,請問入道之要。楚明禪師開示他道:「此事唯念念不舍,久久純熟,時節到來,自然證入。」並舉趙州和尚柏樹子公案,令他參究。九成居士於是依教參究,時時提撕,過了很久,卻仍然無所省悟。後來,九成居士便辭別楚明禪師,前往禮謁善權清禪師。清禪師於是又將數珠放入袖中,說道:「是汝底,則拈取去。才涉思惟,即不是汝底。」一天傍晚,九成居士上廁所,因思惻隱之心乃仁之端,突然聞見一陣蛙鳴,當即便釋然契旨,並自舉云:「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庭前柏樹子」,不覺大笑,汗下如雨,遂作偈曰:

春天月夜一聲蛙

撞破乾坤共一家

正恁麼時誰會得

第二天,九成居士便禮謁法印一禪師,二人機語頗為相契。

後逢祖上忌日,九成居士便前往明靜庵供僧。

庵主惟尚禪師一見九成居士,便展手。九成居士於是大喝一聲。惟尚禪師便照著九成居士的臉頰批了一巴掌。九成居士於是急步向前就走。惟尚禪師道:「張學錄(九成居士的官職)何得謗大般若?」

惟尚禪師於是舉「馬祖升堂,百丈卷席」之公案,詰問他。

[該公案是這樣的:百丈懷海禪師因野鴨子之事被馬祖道一禪師拽痛鼻子,第二天,馬祖升堂,大眾才集,百丈便從大眾中走出,卷卻馬祖的座席。馬祖便下座,歸方丈。百丈亦隨而從之。馬祖問:「我適來未曾說話,汝為甚便卷卻席?」百丈道:「昨日被和尚扭得鼻頭痛。」馬祖又問:「汝昨日向甚處留心?」百丈道:「鼻頭今日又不痛也。」馬祖道:「汝深明昨日事。」百丈於是作禮而退。]惟尚禪師尚未將此公案舉完,九成居士便一下子將桌子掀翻。九成居士於是一躍而起,問旁邊的侍僧道:「汝又作麼生?」於是,九成居士便打侍僧,並回頭看著惟尚禪師說:「祖禰(祖先)不了,殃及兒孫。」

九成居士於是獻偈曰:

卷席因緣也大奇

諸方聞舉盡攢眉

臺盤趯倒人星散

從來高價不饒伊

百戰場中奮兩眉

奪角衝關君會也

南宋紹興癸丑年(1133),九成居士復往東庵禮謁惟尚禪師。惟尚禪師道:「浮山圓鑑(法遠)雲,饒你入得汾陽(善昭)室,始到浮山門,亦未見老僧在。公作麼生?」

於是九成居士打了侍僧一掌,說道:「蝦蟆窟裡,果沒蛟龍。」

紹興七年秋(1137),大慧宗杲禪師住持徑山,開法接眾,學者雲集。時九成居士為禮部侍郎。一日,九成居士偶爾閱讀宗杲禪師語要,拊幾感嘆道:「是知宗門有人,恨不一見」。當時,宗杲禪師應邀在天竺講法。九成居士於是前往天竺禮謁,三往不值。後來終於見面了,九成居士卻只是寒喧而已,並未深談。但是宗杲禪師對他卻產生了注意。不久九成居士因奉祠還歸故裡,途經徑山,與給事馮楫居士等人,在宗杲禪師的丈室裡議論「格物」之義。談話間,宗杲禪師問九成居士:「公只知有格物,而不知有物格。」宗杲禪師道:「不見小說載:唐人有與安祿山謀叛者,其人先為閬守,有畫像在焉。明皇幸蜀,見之怒,令侍臣以劍擊其像首。時閬守居陝西,首忽墮地。」

九成居士一聽,頓悟深旨。後於不動軒的牆壁上題偈曰:

子韶格物,妙喜物格。

過了一會兒,九成居士又問:「前輩既得後,何故復理會四料揀(簡)?」宗杲禪師道:「公之所見,便可入佛,不可入魔。豈可不從料揀中去耶?」

九成居士於是舉克符禪師問臨濟禪師之因緣——

一日,克符上座(涿州紙衣和尚)初問臨濟:「如何是奪人不奪境?」臨濟道:「煦日發生鋪地錦,嬰兒垂髮白如絲。」克符又問:「如何是奪境不奪人?」臨濟道:「王令已行天下遍,將軍塞外絕煙塵。」克符問:「如何是人境俱奪?」臨濟道:「並汾絕信,獨處一方。」克符又問:「如何是人境俱不奪?」臨濟道:「王登寶殿,野老謳歌。」克符禪師終於言下領旨。當九成居士舉至「人境兩俱奪」這一句時,不覺欣然而笑。九成居士終於豁然大悟,從此便得大自在,並自號無垢居士。

宗杲禪師於是給予印可。

九成居士後守邵陽,不久,其父仙逝,遂歸故裡守服。這期間,九成居士多次往徑山,朝禮齋僧,並請宗杲禪師說法。當時,金人入侵甚急,邊事吃緊。以秦檜為首的主和派當權,主戰派遭到排擠。秦檜妒恨九成居士,於是以謗訕朝政的罪名,將九成居士謫遷至南安軍,同時還剝奪了宗杲禪師的僧籍。宗杲禪師不得已,只好屏居衡州。在南安,九成居士寄居於橫浦僧舍,終日閉門謝客,以經自娛,自號橫浦居士。在謫居期間,一度賊寇侵擾鄰境。其好友勸他遠避。九成居士道:「吾謫此邦,死分也,何避為?」十四年以後,秦檜死,九成居士終於重新得到起用,並奉旨知守溫州。宗杲禪師亦恢復僧籍。師徒相見於新淦(gan,今江西境內),劇談宗要,如魚得水,竟未嘗絲毫談及往昔遭迫害之事。學道之人視世事如浮雲若此!《五燈會元》中,還特地記載了九成居士此間勸導他的外甥憲禮拜宗杲禪師之事。于氏《心傳錄》中記雲——憲自嶺下陪侍其舅舅九成居士回到江西新淦,因與大慧宗杲禪師相會,九成居士於是令憲亦前往拜訪宗杲禪師。初見宗杲禪師,憲便舉子思《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三句話,請教宗杲禪師。宗杲禪師道:「凡人既不知本命元辰下落處,又要牽好人入火坑,如何聖賢與打頭一著不鑿破?」宗杲禪師道:「天命之謂性,便是清淨法身。率性之謂道,便是圓滿報身。修道之謂教,便是千百億化身。南宗紹興戊寅年(1157),宗杲禪師重新回到徑山,開法接眾。當時九成居士寄居慶善院。九成居士道:「某每於夢中必誦《語》、《孟》,何如?」宗杲禪師於是引用《圓覺經》中的話回答道:「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九成居士一聽,非常高興,說道:「非老師莫聞此論也。」

九成居士一心向佛,凡有錢財,不是用來齋僧,就是用來濟困,從不為子孫考慮。九成居士閒居期間,經常效法華嚴善知識,每天齋供僧眾。他還曾齋供十六大天,結果感得瑞相:諸供茶杯悉變為乳。為此事,九成居士曾書偈云:

稽首十方佛法僧

稽首一切護法天

我今供養三寶天

如海一滴牛一毛

有何妙術能感格

試借意識為汝說

我心與佛天無異

一塵才起大地隔

倘或塵銷覺圓淨

是故佛天來降臨

我欲供佛佛即現

我欲供天天亦現

佛子若或生狐疑

試問此乳何處來

狐疑即塵塵即疑

終與佛天不相似

我今為汝掃狐疑

如湯沃雪火銷冰

汝今微有疑與惑

九成居士臨終前數日,風痺發作,痛苦異常。其家人圍著他流淚不止。九成居士道:「吾平生履踐,今日愈覺有力,何乃為兒女呫呫涕泣耶?」九成居士於歸寂於紹興二十九年(1160),春秋六十八歲。九成居士之禪學,造詣極深,融合了儒家思想。生前著有《孟子說》、《無垢錄》、《橫浦心傳》等著作近五十卷。

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牛頭法融|牛頭慧忠|坦然禪師|蒙山道明|韶州法海|吉州志誠|洪州法達|壽州智通|江西志徹|信州智常|廣州志道|河北智隍|荷澤神會|永嘉玄覺|蒙山光寶|南嶽懷讓|馬祖道一|百丈懷海|大梅法常|五洩靈默|盤山寶積|大珠慧海|泐潭法會|石鞏慧藏|汾州無業|西山亮座主|洪州水潦|龐蘊居士|五臺鄧隱峰|溈山靈祐|黃檗希運|長慶大安|古靈神贊|趙州從諗|雲際師祖|陸亙大夫|芙蓉靈訓|臨濟義玄|千頃楚南|裴休居士|大隨法真|靈雲志勤|嚴陽善信|關南道吾|漳州羅漢|金華俱胝|青原行思|石頭希遷|藥山惟儼|大顛寶通|丹霞天然|京兆尸利|招提慧朗|興國振朗|雲巖曇晟|澧州高沙彌|刺史李翱|三平義忠|石霜慶諸|漸源仲興|洞山良價|夾山善會|翠微無學|投子大同|清平令遵|雲蓋志元|龍湖普聞|張拙秀才|洛浦元安|三角令珪|感溫禪師之侍者|觀音巖俊|永安善靜|木平善道|茶陵鬱山主|唐朝因禪師|樓子和尚|神照本如|天竺證悟|無名僧|天皇道悟|龍潭崇信|德山宣鑑|巖頭全奯|雪峰義存|泉州瓦棺|瑞巖師彥|羅山道閒|雲門文偃|玄沙師備|玄沙門下僧|長慶慧稜|鼓山神晏|鏡清道怤|金輪可觀|隆壽紹卿|雲蓋歸本|越山師鼐|太原孚上座|朋彥上座|黃龍誨機|國清師靜|保福清豁|呂真人|清涼文益|清涼休復|龍濟紹修|仰山慧寂|香嚴智閒|鹽官座下僧|京兆府米和尚|南塔光湧|無著文喜|雙峰古禪師|天台德韶|靈隱清聳|百丈道恆|永明道潛|報慈文遂|報思玄則|智者全肯|瑞鹿遇安|興教洪壽|興化存獎|涿州紙衣|定上座|慧顒禪師座下僧|胡釘鉸|從漪上座|寶壽和尚二世|風穴延沼|鍾司徒|首山省念|汾陽善昭|葉縣歸省|浮山法遠|歸省禪師座下僧|谷隱蘊聰|廣慧元璉|三交智嵩|石霜楚圓|金山曇穎|華嚴道隆|文公楊億居士|翠巖可真|黃龍慧南|楊歧方會|長水子璿|雲峰文悅|淨住居說|節使李端願居士|冶父道川|雲居道膺|道膺禪師座下僧|疏山匡仁|龍牙居遁|華嚴休靜|北院通|欽山文邃|杭州佛日|黃檗山慧|石門獻蘊|洞山座下僧|大陽警玄|投子義青|福巖審承|羅浮顯如|白馬歸喜|芙蓉道楷|寶峰惟照|長蘆清了|天童正覺|圓通德止|智通景深|華藥智朋|香山尼佛通|淨慈慧暉|瑞巖法恭|吉祥元實|投子道宣|洞山守初|清涼智明|福嚴良雅|雪竇重顯|雲蓋繼鵬|雲居曉舜|育王懷璉|令滔首座|天衣義懷|修撰曾會居士|圓通居訥|圓照宗本|法雲法秀|籤判劉經臣居士|清獻趙抃居士|慧林懷深|寶峰克文|黃檗惟勝|開元子琦|仰山行偉|隆慶慶閒|雪峰道圓|黃龍悟新|黃龍惟清|泐潭善清|黃庭堅居士|萬杉紹慈|慧圓上座|蘇東坡居士|法雲佛照杲|泐潭文準|九峰希廣|石頭懷志|尊勝有朋|參政蘇轍居士|空室智通|上封本才|法輪應端|黃龍道震|天童普交|圓通道旻|二靈知和|慈氏瑞仙|丞相張商英居士|西蜀鑾|雲巖天遊|信相宗顯|左丞範衝居士|樞密吳居厚居士|諫議彭汝霖居士|中丞盧航居士|徑山智策|白雲守端|五祖法演|提刑郭祥正居士|太平慧懃|龍門清遠|開福道寧|大隨元靜|無為宗泰|五祖表自|法閦上座|虎丘紹隆|育王端裕|護國景元|靈隱慧遠|華藏安民|昭覺道元|象耳袁覺|華嚴祖覺|張栻居士|徐俯居士|趙令衿居士|李彌遜居士|成都範縣君|文殊心道|祥符清海|龍翔士珪|雲居善悟|黃龍法忠|白楊法順|雲居法如|道場明辯|世奇首座|給事馮楫居士|石頭自回|護聖居靜|尚書莫將居士|龍圖王蕭居士|教忠彌光|育王德光|玉泉曇懿|薦福悟本|育王遵璞|能仁祖元|近禮侍者|資壽尼妙總

相關焦點

  • 八宇打開當面蹉過;六根俱失終有所得 | 痴絕道衝禪師悟道因緣
    臨安徑山痴絕道衝禪師,饒州薦福曹源道生禪師之法嗣,俗姓荀,武信長江(今四川境內)人。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5)六祖慧能大師悟道因緣
    六祖慧能大師悟道因緣  六祖慧能,俗姓盧,祖籍範陽(今河北涿州),父親名行瑫(tao),武德年間遭貶官,徙居到嶺南新州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夾山善會禪師
    點擊上方『淨居閒堂 』輕鬆關注夾山善會禪師悟道因緣其悟道因緣頗富戲劇性。  在介紹夾山禪師的悟道因緣之前,我們先來介紹一下船子德誠和尚。  德誠和尚,藥山惟儼禪師之入室弟子,其節操高邈,度量不群,與道吾宗智、雲巖曇晟二禪師為同門師兄,關係非常密切。德誠和尚從藥山禪師那兒得法後,準備離開藥山。臨行前,他告訴道吾、雲巖二師兄道:「公等應各據一方,建立藥山宗旨。予率性疏野,唯好山水,樂情自遣,無所能也。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89)巖頭全奯禪師悟道因緣
    巖頭全奯禪師悟道因緣  鄂州巖頭全奯(同「豁」,音huo)禪師,德山宣鑑禪師之法嗣,俗姓柯,泉州人。
  • 【參禪悟道】夾山善會禪師悟道因緣
    自幼出家,成年受戒,曾廣泛聽習經論,對戒定慧三學頗能通達。後住潤州(今江蘇鎮江)鶴林,講經示眾,因聽道吾禪師之勸告,前往秀州(今浙江嘉興一帶)華亭見船子和尚,得以發明心要。其悟道因緣頗富戲劇性。在介紹夾山禪師的悟道因緣之前,我們先來介紹一下船子德誠和尚。德誠和尚,藥山惟儼禪師之入室弟子,其節操高邈,度量不群,與道吾宗智、雲巖曇晟二禪師為同門師兄,關係非常密切。
  • 【參禪悟道】天琦本瑞禪師悟道因緣
    於是為他舉大慧宗杲禪師患背疽之因緣——昔大慧宗杲禪師在徑山患背瘡,疼痛無比,晝夜叫喚。有僧問:「和尚還有不痛底麼?」大慧禪師道:「有。」那僧便問:「作麼生是不痛底?」大慧禪師道:「痛殺人!痛殺人!」天琦禪師一聽,豁然有省。病癒之後,天琦禪師即前往蜀中,參禮楚山紹琦禪師。
  • 長水子璿講師悟道因緣
    然而,子璿講師不想停留在知見上。他想進一步深探禪源,可是卻不知道該如何用功,心裡很茫然。後聽說琅邪慧覺禪師道重當世,於是便往投座下。子璿講師到達琅邪的時候,正好趕上琅邪和尚上堂。於是他便從大眾中走出,向琅邪和尚提問道:「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琅邪和尚反問道:「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子璿講師言下契悟,於是禮謝道:「願侍巾瓶(我願意侍奉和尚)。」
  • 天慧實徹禪師悟道因緣
    天慧禪師頭上曾經長滿瘌痢,十九歲出家,投本邑報恩庵貫之和尚落髮,受具足戒後,即遊方參學,遍歷禪席,達三十年之久,後於靈鷲誠禪師座下,悟明心性,居高旻寺領眾。雍正皇帝在位的時候,對玉林通琇禪師非常敬重,曾試圖親自為通琇禪師選擇合適的嗣法弟子。經考察,諸山大德都一致認為天慧禪師可堪接法。雍正皇帝於是召見天慧禪師。雍正皇帝問:「你是國師嫡嗣,還識國師宗旨否?」 天慧禪師道:「我有瘌痢頭在。」
  • 宗門故事-​巖頭全奯禪師悟道因緣
    巖頭全奯禪師悟道因緣鄂州巖頭全奯(同「豁」,音huo)禪師,德山宣鑑禪師之法嗣,俗姓柯,泉州人。少而挺秀,氣度宏遠,而性情疏略。初禮青原誼公落髮,後往長安寶壽寺受戒,並學習經律諸部。全奯禪師道:「兩重公案。」[禪林中,「兩重公案」一語,多含揶揄之意,意謂沒有創意,僅只模仿他人,非從自性中流出。]說完便走出參堂。德山禪師道:「這個阿師稍似個行腳人!」第二天,全奯禪師前來問訊。德山禪師問:「闍黎是昨日新到否?」全奯禪師道:「是。」
  • 傳記 | 藥山惟儼禪師悟道因緣
    文| 明堯   明潔澧州(今湖南常德)藥山惟儼禪師,石頭希遷禪師之法嗣,絳州(今山西侯馬市)人,俗姓韓。十七歲時,南下潮州,依西山慧照禪師出家。二十二歲,從南嶽衡嶽寺希操(亦作希澡、智澡)律師受具足戒。惟儼禪師對經論頗有研究,持戒也很精嚴,但是,他同時也感覺到,沉醉於義學的研究,並不能解決自己的生死大事。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88)德山宣鑑禪師悟道因緣
    德山宣鑑禪師悟道因緣  鼎州(後改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德山宣鑑禪師,龍潭崇信禪師之法嗣,俗姓周,簡州(今四川簡陽、資陽一帶
  • 二靈知和庵主悟道因緣
    慶元府(治所在今浙江龍泉)二靈知和庵主,泐潭應乾禪師之法嗣,俗姓張,蘇臺玉峰人。知和禪師兒時曾在堂屋簷下打坐,突然堂屋倒榻了,父母以為他死定了,沒有想到他居然還坐在那兒,瞑目自若。父母感到非常驚詫,於是便讓他出家,年滿得度。後投泐潭應乾禪師座下參學。  初禮泐潭,泐潭和尚便問:「作甚麼?」
  • 欽山文邃禪師悟道因緣
    只要還沒有發生的,就是因緣還沒到。你沒有任何必須要做的事情,真正應該做的,就是你當下正處於的狀態。  澧(li)州(治所在今湖南澧縣)欽山文邃禪師,洞山良價禪師之法嗣,福州人。少年時依杭州大慈山寰中禪師(百丈禪師之法嗣)受業,當時巖頭全奯、雪峰義存禪師亦在大慈座下參學。
  • 【參禪悟道】泐潭善清禪師悟道因緣
    隆興府(今江西南昌)泐潭草堂善清禪師,黃龍祖心禪師之法嗣,俗姓何,南雄州(今廣東境內)人。出家後,遊方參學。初禮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長沙)大溈慕哲真如禪師。慕哲禪師是翠巖可真禪師之法嗣。善清禪師於大溈座下參學有年,卻一無所得,於是又前往洪州參黃龍祖心禪師。祖心禪師教他看風動幡動之話頭,可是善清禪師仍然是久參不契。
  • 夢參老和尚開示:每部佛經「因緣」不同,若與之無緣,就聽不到!
    佛家論藏《大智度論》中有言:「諸法因緣生,是法說因緣。」「因緣」是佛法的基本以理之一,它來源於梵音「尼陀那」的意譯,另外也作因、因緣、所緣。佛門中講因果觀、緣起論,因緣之作用,即為緣起。世間萬法,皆因緣而生,隨因緣聚散而生滅。
  • 禪宗大德悟道因緣之開善道謙禪師
    建寧府(又稱建州,治所在今福建建甌)開善道謙禪師,大慧宗杲禪師之法嗣,本郡人。道謙禪師出家後,即遊方參學。曾前往京師,依圓悟克勤禪師,無有省發。後依大慧宗杲禪師,居泉南。宗杲禪師後來移居徑山,開法接眾,道謙禪師亦隨往而執侍。一日,宗杲禪師令道謙禪師前往長沙給紫巖居士張公送信。道謙禪師很不願意去,心想:「我參禪二十年,無入頭處。
  • 果心居士帶動《博人傳》奪漫畫榜第二名,超過海賊王,增7萬觀眾
    《火影》作為90後必看的動漫作品,如今已經結束了一段很長的時間,而《博人傳》作為《火影》的續作,以新時代忍者的為主角,深入大筒木一族的巢穴,將揭開當年最強Boss輝夜一族的秘密。其實這部作品的整體故事架構還是挺完美的,不過由於漫畫改動畫,卻不盡如人意。特別是忍者間的戰鬥,你根本找不到當年看火影的熱情,一個個猶如PPT製作的動畫片段,讓人無法再有欲望去看下去。
  • 問道十二境 陽明文化新IP
    2020年9月5日,在第十五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上,中共貴州省委宣傳部、貴州省新聞出版局、貴州省版權局正式發布了「陽明·問道十二境」文化IP。這條串聯起龍場悟道、興隆書壁、平越思隱、古道心旅、陸廣曉發、水西論象、龍岡開講、貴陽傳道、南庵答和、南祠詠懷、東山遺韻、鎮遠留書這十二個王陽明在貴州的行跡事件的經典遊學線路,在「官宣」之後,開始與廣大文化旅遊愛好者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