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是象徵天氣轉涼的節氣。「白露秋分夜,一夜涼一夜。」白露節氣,在晴朗無風的夜晚,空氣中多餘的水汽接觸到地面或草木,迅速凝結為晶瑩的露珠,在清晨陽光照射下發出潔白的光芒。天文學規定,太陽在黃道上運行到黃經165度時為白露,時間在每年公曆的9月7日、8日或9日。今年白露的交節時刻是9月8日00 時29分37秒。
白露三侯
一候「鴻雁來」。白露節氣,敏感的鴻雁已經感受到氣溫的變化,要飛往南方過冬了。民諺說:「八月初一雁門開,大雁腳下帶霜來。」意思是到農曆八月,大雁就開始往南飛,此後就要下霜了。
二候「玄鳥歸」。玄鳥就是燕子,它們也是春天來到北方,秋天則飛回南方。白露節氣,抬頭望天,會看到燕子也紛紛啟程飛往南方了。
三候「群鳥養羞」。「羞」意思是珍饈、食物。白露節氣,喜鵲、麻雀等鳥兒不會遷往南方,它們會一直留在本地過冬,為過冬貯藏食物。
1. 祭禹王
白露是太湖兩岸漁民祭禹王的日子。禹王是傳說中的治水英雄大禹,太湖漁民稱他為「水路菩薩」。太湖上有禹王廟,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節氣,這裡就會舉行祭禹王的香會。其中,清明、白露的春秋兩祭規模最大,春祭六天,秋祭七天。活動期間,每天都要唱一臺戲,每臺戲有四出,四出戲中必有一出是《打漁殺家》。
2. 食番薯·吃龍眼
白露這天,我國很多地方有吃番薯的習俗。當地人認為吃番薯或番薯飯後,就不會發生胃酸和胃脹現象。番薯的主要成分是澱粉,含有大量的纖維、碳水化合物、無機鹽和維生素,可以代糧充飢。番薯可以炸、烤、蒸、煮,還可以用來做番薯糖水(加糖),能解酒。
「白露必吃龍眼」,這是福州民間的傳統習俗。每年白露時節,當地人會在清早喝上一碗龍眼香米粥。他們認為這一天吃龍眼能補身體、延年益壽。白露之前採摘的龍眼,個個顆大、核小、味甜,口感很好。
3. 喝白露茶·喝白露米酒
白露茶也叫秋茶。茶樹經過夏季的酷熱,到白露時節進入生長的極好時期。白露茶不像春茶那樣鮮嫩,也不像夏茶那樣乾澀味苦,而是有一種獨特的甘醇和清香,尤受老茶客的喜愛。
喝白露米酒是湖南郴州興寧、三都、蓼江一帶歷來的習俗。每年一到白露,當地家家釀酒,這酒是接待客人必備的「土酒」。它是用糯米、高粱等穀物釀成的,溫中含熱,略帶甜味。
4. 鬥蟋蟀
立秋後大約一周,蟋蟀就開始孵化、成長、出土。進入白露後,便是捉蟋蟀、養蟋蟀、鬥蟋蟀的最佳時節了。鬥蟋蟀作為一種民間遊戲,大約開始於唐代,明清兩代達到鼎盛,當時很多地方都有專門的開鬥場。開鬥時,把重量與大小差不多的兩隻蟋蟀放在一個盆裡,用須草撩撥,引誘它們格鬥。
白露時節保健養生的重點是「潤燥除熱」。順應此節氣氣候特點,日常飲食應以健脾、補肝、清肺為主,多食一些清淡而健脾的湯粥。「秋吃早粥」是養生專家提倡的一種養生方式。做粥的大米、糯米等主料可以健脾胃、補中氣、瀉秋涼以及防秋燥。此時補養身體以「平補」為宜,平補的佳品有蓮子、銀耳、白果、梨、蘿蔔、南瓜、桂圓、黑芝麻、薏米、赤小豆、核桃等。在起居方面,民諺有「白露身不露」之說,意思是白露時不要再穿短衣短褲。一早一晚要適當添些衣服。夜間已明顯偏涼,睡覺時要蓋好被子。同時,白露時節人體也不可暖,過暖易出現秋燥症狀,導致發燒、傷風等。白露時節,秋高氣爽,旅遊能使人心胸豁然開朗、精神振奮。此時,即使到附近的公園或鄉間去走走,也可以怡悅精神、鍛鍊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