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光合作用」系統進入2.0版,將二氧化碳變廢為寶指日可待

2020-12-26 DeepTech深科技

如果人類在未來進行「星際移民」,那麼火星毫無疑問將是第一目標。矽谷「鋼鐵俠」埃隆·馬斯克就一直有著「殖民火星」的目標,並計劃在火星上建立一座可自我維持的城市。

但人類生活所需的各種物資,從氧氣、燃料到食品、藥物,全部依靠火箭從地球運輸並不現實;即便 SpaceX 的火箭運載能力在不斷提高。不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楊培東教授有一項更為長遠又簡單易行的計劃,或將幫助「火星移民計劃」早日實現。

在過去近十年的時間裡,楊培東實驗室的科研人員一直在研究一個將微生物與非生物材料相結合的「循環系統」。該系統可以通過吸收太陽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分子的基本成分——這也被人們稱之為「人工光合作用」。在 2015 年,楊培東實驗室成功研發出第一代「人工光合作用」系統,而就在近日,他們推出了更為優秀的「2.0 版本」。

根據楊培東的介紹,該系統中矽納米線在本質上類似天線——它們像太陽能電池板一樣捕獲太陽光子。隨後這些矽納米線會產生電子,並將其提供給附著的微生物。最後,微生物吸收二氧化碳,進行化學反應,並產出乙酸鹽。

關於該研究的論文發表在 3 月 31 日的 Joule 雜誌上,楊培東的「人工光合作用系統 2.0 版」創造了一個新的轉化效率紀錄:在長達一周的時間裡,實現高達 3.6% 的吸收太陽能轉化效率,完成由太陽能到化學能的轉換,並最終以乙酸鹽的形式儲存起來。此外,還能產生出氧氣。

DeepTech 為此專門採訪了楊培東教授,以進一步了解該研究背後的故事,以及他的未來計劃等。

圖 | 「人工光合作用系統 2.0 版」:從空氣中捕獲二氧化碳並將其轉化為實用的有機物的裝置;左側是裝有微生物與納米線內結合系統的空間,這裡會將二氧化碳轉化為乙酸鹽,右側則是產生氧氣的空間(來源:楊培東/UC Berkeley)

如大自然一般的「動態循環系統」

「火星大氣的 96% 都是二氧化碳。」楊培東說,「而我們的系統通過矽半導體納米線來吸收太陽能,並將其傳遞給納米線上的微生物來進行化學反應。」

對於太空任務來說,人們需要考慮有效載荷的重量問題,而生物系統的優勢則在於「它們可以自我複製」。這樣人們就不必依靠火箭來發射更多的東西,因此這也正是該「生物/非生物結合系統」吸引人的優勢所在。即便不考慮星際移民,它在地球上也可以幫助解決能源短缺及二氧化碳排放導致的全球變暖等問題。

「除了陽光之外,我們的人工光合作用系統只需要另一種物質——水。」楊培東說,「而火星上的極地冰蓋相對豐富,星球上大部分地區的地下都很可能凍結著大量的水。」同樣,我們的地球也有百分之七十以上是被海水所覆蓋的。

他實驗室設計的「人工光合作用」系統將矽半導體納米線與可以利用自身酶將二氧化碳轉化成特定多碳產物的微生物相結合,從而實現從太陽能到化學能的轉變過程。在 2015 年該系統首次問世時,便引起了廣泛關注。但在那時,其轉化效率相對較低,只有 0.4%。

「第一代主要是從概念上證明了我們的設計是可行的。」楊培東表示。隨後在過去的近 5 年時間裡,他們不斷地對其優化,直到提高到了如今的 3.6%——而這已接近自然界中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糖等物質的「冠軍」甘蔗的轉化效率,4%~5%。「我們為此花費了很多心思,大概經歷了 3、4 波研究生。」

因為微生物會有存活時間的問題,對此 DeepTech 向楊培東詢問了該系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他解釋道:「微生物的自我複製能力很強,也很頻繁。作為轉換的催化劑,用一段時間後就會死掉一批,但之後第二批又會生成了。它會有一個自我再生的過程,所以該系統的持久性是沒有問題的。」

此外,他還表示:實驗室所做的內容都是將其當做一個「靜態」的系統(Batch Reactor)來進行各種研發與測試,但實際上,其最終的應用形態會是像大自然中的植物一樣,周而復始地形成一個「動態循環」(Flow Reactor)。

圖 | 微生物-納米線結合系統的掃描電鏡圖像:在最佳的 pH 值環境下,微生物會緊緊地包裹住納米線;這種緊密堆積會使太陽能更為有效地轉化為碳鍵(來源:楊培東)

作為「人工光合作用」系統的 2.0 版,楊培東的實驗室主要針對微生物與納米線電極之間的界面進行了研究和優化。

研究人員最初嘗試在納米線上填充更多的微生物來提高效率,而當電子通過納米線直接轉移給微生物以進行化學反應時,微生物會從納米線上脫落,從而破壞了電路。經過反覆實驗,他們發現這些微生物在產生乙酸的過程中降低了周圍水的酸度,因此導致了它們與納米線分離。

楊培東和他的學生們最終找到一種方法,可以控制環境中水的酸度,從而抵消了持續產生乙酸帶來的 pH 值上升的影響。這讓他們可以將數量更多的微生物投入到納米線之中,把轉換效率提高了近 10 倍。在不後續補充微生物的情況下,該系統可以穩定高效地進行一周的二氧化碳還原反應。

在太陽光持續照射下,「人工光合作用系統 2.0 版」在一周內平均的「太陽能轉乙酸」的能量轉化效率達到了 3.6%;同時,這一周中每天的乙酸產量也可以達到 44.3 g/m2 (或 0.3 g/L)。此外,他們用同位素標記法確認了碳元素的反應軌跡,並用黑暗對照實驗證明:光能是二氧化碳轉化的唯一能量來源。

而生成的乙酸鹽分子可以作為一系列有機分子的組成部分,包括燃料、塑料和藥物等。同時,許多其他有機產品也可以由轉基因生物體內的乙酸鹽製成,比如細菌或酵母。此外,楊培東的實驗室也正在研究利用太陽能和二氧化碳來生產糖與碳水化合物的系統,這可能將進一步解決星際移民的食物問題。

氧氣則是一個附帶的好處,這或許可以給人類在火星上營造一個模擬地球 21% 的氧氣環境提供幫助。

「總而言之,該系統中矽納米線在本質上類似天線——它們像太陽能電池板一樣捕獲太陽光子。隨後這些矽納米線會產生電子,並將其提供給附著的微生物。最後,微生物吸收二氧化碳,進行化學反應,並產出乙酸鹽。」楊培東說。

科研重在「原創」,成果來自積累

「人工光合系統」得以發展至今,並取得如此引人矚目的成果,這得益於楊培東多年來在多個領域知識的積累,以及其富有「原創性」的設計思維。

作為納米導線領域的開創者,楊培東早在 25 年前於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就和自己的導師——美國三院院士、哈佛大學納米科學家 Charles Lieber 一起,開發出一種有著獨特性質的半導體納米線。

這是一種極細的矽線,直徑僅為人類頭髮絲的百分之一,其可以用於將熱能、光能轉換為電能,或者作為電子元件用於傳感器和太陽能電池等領域。其應用廣泛,潛力十分巨大。

在 2001 年,半導體納米線電子器件被《科學》雜誌評選為十大突破性進展。此外,該技術在 2004 年也被《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為「影響未來的十大突破性技術」之一。2006 年,《自然》雜誌將半導體納米線研究列為物理學的十大研究熱點之一。

該研究成果也讓楊培東一舉成為世界頂尖的材料科學家。在 2011 年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公布了 21 世紀首個十年的全球材料科學家與化學家「Top 100」的數據,並根據他們各種發表的研究成果的影響力進行排名。楊培東在材料科學家榜單中排名第一,並在化學家榜單中位居前 10(影響力第一的化學家正是他的導師 Charles Lieber)。

圖 | 湯森路透的「全球百強材料科學家」榜單截圖(來源:ScienceWatch)

在研發出納米導線之後,楊培東來到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開始著手進行納米導線的光子學,以及納米導線的太陽能電池相關研究。而隨著諸如基因工程、生物傳感器、生物燃料電池等領域的發展,生物和非生物結合的混合性功能材料得到了廣泛關注。隨後,科研界將目光投入到利用微生物來實現高效的水相二氧化碳還原上。

到 2010 年前後,楊培東開始了基於微生物與非生物材料界面的「人工光合作用」的相關研究。由於在半導體納米線上的開創優勢,加之他在化學、微生物學等領域的不斷學習及深度投入,楊培東實驗室在人工光合作用領域的研究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這是一個比較『小眾』的領域。」楊培東說,「因為它要求的學科跨度比較大,對科研條件和技術積累的要求比較高。不是很多實驗室都能做到這一步。」

但是「小眾」並不意味著該領域研究的重要性不夠。2018 年 9 月,NASA 發布一項針對太空的「二氧化碳轉化挑戰賽」:提供 100 萬美元的獎金,希望參與者能找到二氧化碳轉化的新方法,將其轉化為葡萄糖等有用化合物。NASA 會獎勵 5 支隊伍,每支隊伍可獲得 5 萬美元,結果在 2019 年 4 月公布。之後,選出的隊伍將進入第二階段——構建轉換系統並進行展示。第二階段的獎金高達 75 萬美元。

不出所料,楊培東實驗室的研究團隊成功進入第一階段的「最終 5 強」。「目前我們正在進行該挑戰的第二階段。」他補充道,「但是,NASA 的挑戰和我們這兒談的人工光合作用系統並不相同。其方向是無機催化劑,而我們這兒談的人工光合作用系統採用的是生物催化劑。我實驗室的另外幾名學生在做無機催化方向。」

楊培東的實驗室規模很大,目前畢業及在讀的博士生和博士後研究員已有 150 人左右。「差不多有一半是中國學生,剩下以美國和韓國學生居多。」他說道。

圖 | 楊培東和他的學生們(來源:楊培東)

對於研究的態度, 楊培東表示一定要有「原創性」,不要隨波逐流,一味去追求「科研潮流」是不可取的。

由於 2020 年中國教育部發文打破了國內高校「唯 SCI 論」的體系,為此 DeepTech 也詢問了「論文影響力最高」的楊培東的看法。「發表文章不能只追求指數,這是正常的態度,應該讓科研人員靜下心來做科研,所以這個決定是對的。」他表示,以材料領域為例,科研也是有「潮流風向」的。

「比如我開始所在的半導體納米線材料,之後就是石墨烯,以及其他二維材料等。」他說,「研究方向有熱度不假,但科研人員不能一味跟風,要明白他在該領域的原創貢獻是什麼。比方說,你見到一個科研學者,30 秒內你不能反應出來他的代表性工作是什麼,那就說明有問題了。」

因此,「破除 SCI 至上」是正確的。但同時一定要強調,「每個人必須要有原創的代表性工作」。此外,對於年輕的科研人員來說,每個人都有他的機會,找準方向、堅持下去總能夠出頭。「就怕很多年輕人都隨波逐流,只去搞些流行的東西。那樣自然就沒有出頭的那一天。」楊培東說。

對於下一步的計劃,楊培東表示他的實驗室會繼續尋找提高轉化效率的方法。同時,也會去探索基因工程技術,使微生物變得更加「多才多藝」,能夠產生多種有機化合物。

而有關實際應用問題,他表示:「這個研究方向是無止境的。當然,人們總想知道什麼時候能見到一些實際應用。宏大的設想在未來十到二十年內,可能得以實現」

相關焦點

  • 助推火星移民計劃:第二代人工光合作用系統可將二氧化碳變廢為寶
    據外媒報導,近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楊培東實驗室推出了「人工光合作用系統2.0版」,相比2015年研發的第一代系統,「2.0版本」要更加優秀。我們都知道,人類生活所需的各種物資,如氧氣、燃料到食品、藥物,全部依靠火箭從地球運輸並不現實。而根據楊培東教授的計劃,「火星移民計劃」或能早日實現。
  • 滬科研團隊開發首個能量轉換效率超20%的二氧化碳還原人工光合作用...
    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轉換成電勢能,進而驅動一系列生化反應,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含碳的能量載體和氧氣,是碳基生物利用能源和碳物質的核心基礎過程。但是自然光合作用中太陽能到化學能的轉換效率太低,雖然理論值最高可以達8%左右,但是實際上一般小於1%,因而消耗了大量的土地和水資源,難以滿足人類社會面臨的日益嚴峻的可持續發展挑戰。
  • 前沿科技:細菌有望通過人工光合作用生產太陽能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美國研究人員強迫將金納米顆粒餵給非光合細菌。貴金屬的位的發行給微生物以打開光進入太陽能燃料的能力,報告一個Nanowerk文章。熱乙酸穆爾氏菌通常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從研究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入硫化鎘納米粒子對細菌的細胞膜的外部。硫化鎘可以吸收光。
  • 研究揭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對植被光合作用的影響
    研究揭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對植被光合作用的影響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2 20:25:42 南京大學張永光等研究人員揭示全球CO2排放量下降對植被光合作用的影響。
  • 科學網—人工光合作用能量轉換率首破20%
    本報訊(記者黃辛)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林柏霖課題組通過新型電極的構造和系統工程優化,首次開發出了太陽能到化學能的能量轉換效率超過20%的二氧化碳還原人工光合作用系統
  • 人類能模仿植物的光合作用嗎?科學家:若成功堪比工業革命
    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在光的作用下將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糖類等有機物和氧氣的過程。下圖是光合作用的文字表達式。從上面的表達式我們就知道光合作用的重要性,這個反應能夠把生命體排出的二氧化碳經過一系列的加工轉變成包括人類在內所需要的能量以及氧氣。
  • 構建出人造葉綠體,比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更高效!
    2020年5月14日訊/生物谷BIOON/---經過幾十億年的時間,微生物和植物進化出了一種非凡過程,即我們所知道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將太陽的能量轉化為化學能,從而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提供食物和氧氣。作為產生光合作用的細胞區室,葉綠體可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引擎。許多科學家認為人工重建和控制光合作用過程 是 "我們這個時代的阿波羅計劃"。
  • 基於光合作用原理,葉綠素也能製備太陽能電池
    眾所周知,葉綠素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不可或缺的因素。光合作用的第一步是光能被葉綠素吸收並將葉綠素離子化,產生的化學能被暫時儲存在三磷酸腺苷(ATP)中,並最終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碳水化合物和氧氣。在能源消耗持續增多的當下,科學家們不禁想像,能否仿照植物的光合作用,用葉綠素製造太陽能電池呢?葉綠素分子是自然界中儲量最豐富、對環境最友好的功能性有機半導體材料,將葉綠素及其衍生物作為主要素材製備新型太陽能電池,既可以實現廉價可再生自然資源的有效利用,又可以通過模仿天然體系的光能轉化過程實現潛在的高光電轉換效率。
  • 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原理機制簡介
    海洋中的無機碳——其一是指含碳的無機鹽;其二是指溶於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其在海水中的存在形式是:氣體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水化)、碳酸、碳酸根離子、碳酸氫根離子等,其中碳酸氫根佔大多數,以這些形式存在的二氧化碳是供給海洋初級生物進行光合作用的碳源。
  • 分享七年級生物上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單元質量達標,圖片版及答案
    七年級生物學上冊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單元質量達標(時間:45分鐘 滿分:100分) 一、選擇題(本題包括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1.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所需的原料是(  )A.二氧化碳和水(2)裝置B,為探究「進行光合作用的是金魚藻」,裝置B設置了如圖乙所示的對照組,該對照組有處明顯錯誤,請你改正:應去掉圖乙中的(  );當圖甲中試管內的氣體充滿1/2左右時,迅速取出試管將帶火星的衛生香伸入管口內,結果衛生香猛烈燃燒起來,該實驗說明光合作用產生了(  )。
  • 科學網—揭秘光合作用的能量工廠
    「光合作用光系統等超大分子複合體的結構、功能與調控」名列其中。 光合作用為地球上幾乎所有生命提供了賴以生存的物質和能量。「生物體內的光合作用複合體就像一個個小工廠的不同功能單元,既有向外捕獲光能的『天線系統』單元,也有進行能量轉化反應的『反應中心』單元。」
  • 硅藻的光合作用
    太陽能以光的形式將能量傳輸到地球表面,用以驅動光合作用反應的進行。光作為自然界最神奇的現象,一直以來是科學家研究的熱點。牛頓基於反射等現象,首先提出光的本質是一束粒子,但卻不能解釋光的衍射等現象。19世紀上半葉,麥克斯韋提出光的本質是一種波,可以用麥克斯韋方程組描述,並理論推導出了光速,與實驗測得的數值非常接近。
  • 揭秘30億年前地球原始光合生物如何進行光合作用,浙大學者的成果...
    光合生物通過把太陽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固定二氧化碳為有機物,同時釋放出氧,為地球上絕大多數生命提供食物和氧氣。光合生物是自然界最高效的太陽能固定「機器」,平均每年通過光合生物的光合作用所同化的太陽能約為人類所需能量的10倍。光合作用不僅驅動著我們地球的環境變化、推動著高級生命的起源和進化,也使得人類文明的誕生和發展成為可能。光合作用反應中心如何工作?
  • 光合作用的研究歷史你知道多少?盛夏炎炎,植物愈發生機勃勃
    這一工作直到1951年才被證實是光合作用的一部分。1954~1955年,美國生物化學家D.I.阿爾農美國微生物學家M.B.艾倫又證明離體葉綠體不僅能放氧,而且也能同化二氧化碳。這也就證實了葉綠體確是光合作用的部位。
  • ...發文:人造「葉綠體」來了,理論上可將CO2轉化為任何我們需要的...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文丨學術頭條光合作用廣泛存在於自然界。葉綠體通過收集太陽光能,將水和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首先是葡萄糖),並釋放出氧氣。這不僅是我們人類和其他地球生物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地球碳氧平衡的重要媒介。
  • 中考生物每日一題│家有兒郎必收藏,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實戰應用
    0時,甲和乙釋放的二氧化碳量相等B.光照強度為a時,乙不進行光合作用C.光照強度為c時,甲和乙合成的有機物量相同D.光照強度為d時,可表明甲更適合強光照下生長解析:此題考查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與光照強度的關係。
  • 2019中考化學重點:二氧化碳
    2)瓶b中裝的固體藥品是;儀器a中裝的液體藥品是; (3)該收集氣體的方法稱之為,這是因為二氧化碳,要檢驗二氧化碳是否已經收滿,採取的措施為。 12.二氧化碳本身毒性,但當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超過正常含量時,就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濃度大時甚至會使人死亡。因此在人群密集的地方要注意換氣通風。如進入二氧化碳含量可能超標的地窖時應進行試驗。 13.有以下四種裝置: 從圖中選擇適當的儀器組裝成符合要求的成套裝置。
  • 高三生物教案:《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教學設計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人教版)  考綱要求 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基本規律及應用(Ⅱ)。  一、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1.概念  (1)物質:組成生物體的________________等元素。
  • 欣賞身邊那一抹綠色-感受光合作用的真正含義
    光合作用是植物賴以生存的方式。因為植物不像動物那樣進食,而是利用太陽光的能量生成糖分,然後再利用糖分生成其他化學物質,從而產生自身所需的能量。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結合生成糖。如圖所示,植物通過攝取太陽光進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另一個重要意義在於釋放氧氣。
  • 利用黑膜沼氣池將養殖廢棄物變廢為寶
    怎樣將養殖廢棄物變廢為寶,即使不僅是人們常說的豬渾身是寶,就連這又髒又臭的豬糞也是寶貝喲!但是是需要合理利用技術才能使豬糞變廢為寶,這裡所說的變廢為寶指的是畜禽養殖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其主要技術有三種 分別是能源化、肥料化、飼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