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開始發現,越來越多曾很熟悉的人,慢慢的消失在朋友圈了。
很久沒有見到對方發動態了。
對方就像是人間消失一樣,不再發朋友圈,甚至也不再和你聯繫了。
我們的通訊錄裡面的名字,一個個開始變得陌生起來。
以前,有聊不完的天,現在微信或QQ都開始變得冷清了。
記得以前,有事沒事都喜歡在QQ空間發動態,在QQ上找人聊天,而且一聊就是大半天。
以前覺得,如果沒有上QQ,就感覺渾身不舒服,總擔心朋友找不到我們。
每天睡覺之前,都習慣看朋友的空間動態。
偶爾還會去評論和點讚。
可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QQ也不聊天了,甚至空間動態也懶得看了。
後來,微信的到來,QQ更是冷寂了。
QQ變成了擺設。
以前覺得,QQ是無可替代的社交,後來發覺,並不是。
微信剛出來,大家也很喜歡分享朋友圈。
遇到什麼事情,都喜歡在朋友圈曬一曬。
但如今,卻也開始和QQ一樣,越來越多的人,不喜歡在朋友圈發動態了,慢慢的消失在我們的視線。
以前有的時候,想了解一個朋友的最近狀況,直接去翻對方的朋友圈就可以。
但現在,再去翻看時,對方已經很久沒有更新了。
有些則是設置三天可見。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朋友慢慢的消失在朋友圈了呢?
1、隨著年齡增大,越來越忙了。
在年輕的時候,大家都喜歡去玩,心態也輕鬆。
去的地方多,玩的方式多種多樣,心情好了,自然喜歡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喜悅。
可隨著年齡增大,尤其是結婚後,根本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去玩了。
每天都在忙碌,更沒有多少時間去玩,每天的日子忙碌而平淡,每天幾乎都是重複的過日子,沒有太大的變化。
自然的,也沒什麼可發了。
忙碌,讓大家已經沒有心思去考慮發朋友圈了。
上班忙了一天,回來還忙家務,照顧孩子,被孩子折騰得都精疲力盡了,哪還有心情發朋友圈。
2、思維越來越成熟了,發朋友圈開始思前想後了。
年輕的時候,什麼都敢發,心中有高興或不爽,都是馬上吐露為快。
至於別人瀏覽朋友圈的感受,也不會去在乎。
但到了一定年紀後,經歷得多了,人變得越來越成熟了。
思想成熟了,說話或做事,都會再三衡量,想發一個朋友圈,還會考慮再三,怕引起別人不適。
不想那麼的張揚了,又不想過於表露自己的現狀,不再想直接表達自己的心聲了。
偶爾發的朋友圈,都已經具有一定的修飾成分。
而且年紀越大,朋友圈裡面的人積累越多,各個圈子的人都有,有父母親戚的、有現在的同事、有以前的同事、有以前玩得好的朋友、有現在玩得好的朋友、
有領導上司、有各個層面的客戶等等。
圈子越來越多,發個動態,要考慮同事的感受,要考慮客戶的看法,要考慮朋友的想法等等。
想發個朋友圈,可能都要小心的分組、認真屏蔽,要字斟句酌,等做好這一切,已經什麼都不想發了。
多說多錯,想來想去,最終還是算了吧。
就像郭敬明說的:「我現在也基本不表達了,除非工作需要,節目讓我說什麼我會說,平時微博上基本都不太會說自己的事了。」
3、過得並不好。
在年輕的時候,大家的起點都差不多。
因此,感覺地位的平等的,誰也不比誰差。
也會對自己的未來充滿期待,會相信自己後面的發展,不會比任何人差。
可到了後來,發現混得並不理想。
曾經的一些朋友,都已經有好幾套房了,有房有車,事業有成。
而再看看自己,還租房住,事業也沒有什麼大的成就,甚至連對象都還找不到。
這一對比,心中會有濃濃的落差。
因此,選擇隱藏自己。
誰都不願意透露出自己過得如何如何的不好,怕別人看低,而自己也越來越自卑。
其實同學聚會或者以前的圈子聚會,自己也不想露面了。
曾經同一個圈子,曾經起點差不多,但如今成就卻天差地別,無論以前關係多好,都不想輕易露面了,最好的方式,選擇消失,遠離人群,自己過自己的生活。
4、過得太好的人,也喜歡隱藏自己。
有些人,生活一般的時候,都喜歡找朋友聚會,也喜歡拋頭露面。
但當生活越來越好,尤其事業有成後,就漸漸的消失在朋友圈了。
因為不隱藏自己,一旦過於顯露,很可能會有很多親戚、朋友過來借錢,而且借錢後,卻很難收回來,甚至被理所當然的要求幫忙等等。
人已經不在同一個層面了。
溝通、交流,也容易存在障礙。
人都喜歡和同層次的人交往。
這樣的人,他的消失,是因為有更高的圈子在等他。
混得越好的人,越容易消失在朋友圈,因為他本身就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他已經覺得沒什麼值得炫耀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