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英語教室創始人彭蒙慧:基督徒要起來在全世界更勇敢地傳福音

2021-01-09 基督教資訊平臺

說起華人英語教育,不得不提的一個人是彭蒙惠。這位現年已經89歲的老奶奶,是一個在臺灣教英文教了半個世紀的美國奶奶,這位電臺英語老師的的《空中英語教育》、《彭蒙惠英語》也是中國內地許多英語學習者的日常首選資料之一,

對於這位英語學習者來說很熟悉的這位親切溫暖的美國奶奶,她數十年的辛苦耕耘使她成為全臺灣人的英語老師,而給所有的中國人當英語老師是她的終極夢想,曾經在2008北京奧運訓練英語人才是她實現夢想的一小步。

彭蒙惠有許多令人矚目的頭銜,比如臺北市基督教救世傳播協會創辦人和總會長,三本英語雜誌的總編輯、有好幾個榮譽博士學位,她在教育上卓越的貢獻也讓國際職業婦女協會把2004年度風雲女性的燭光獎頒給了她。

在《鳳凰周刊》152期中,《愛不後悔——『空中英語教室』與『天韻詩班』創始人彭蒙惠博士》的文章中讚嘆說:「如果要歸納出一個彭蒙惠最強烈的特質,那就是快樂,還有一種中國老奶奶少見的天真爛漫,像一朵不凋謝的花,人生如果不快樂就沒有意義了。她說,整個人看起來就像要跳舞的樣子。而快樂的定義十分複雜,對彭蒙惠來說,快樂就是給予,就是張開雙臂擁抱人與被擁抱,就是分享。」

而她如此的活力和生命與她的基督信仰息息相關。這篇《鳳凰周刊》的介紹說:「用中國人的說法,彭蒙惠與臺灣、與中國大陸結有深緣,也許她上一輩子是一個中國書生或高砂族;用基督徒的觀點,是上帝把彭蒙惠送給了臺灣。有一頭金髮的Doris Marie Brougham1926年出生在西雅圖,是布容家的第六個孩子,Doris(桃樂絲)意為上帝的禮物,她下面還有兩個弟妹,布容家食指浩繁,非常清苦,卻是一個信奉施比受更有福的典型基督教家庭,有一年桃樂絲還把她熱愛的新洋娃娃送給了沒有半個娃娃的鄰居小孩,自己留下舊娃娃玩。如果沒有宗教和中國,桃樂絲應該進音樂學院,成為某個樂團的首席小喇叭手,然後戀愛、結婚,生一大群孩子,但她的命運卻在12歲那年參加的一次暑期聖經夏令營中轉變,一個來自中國的布道家計志文牧師把中國放進了桃樂絲的腦子,牧師講述中國種種,然後問:有誰願意去中國,去幫助那裡的人民?只見桃樂絲舉起了手,也只有她一個人舉手,她強烈感受到中國的召喚,不明所以。」

《愛不後悔——『空中英語教室』與『天韻詩班』創始人彭蒙惠博士》裡面談到,彭蒙惠1947年就來到上海,後來1951年輾轉來到臺灣服事至今已經約有60多年。她在臺灣落地生根,吃烤地瓜,講中文,建立了一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家。為了留在臺灣服事,彭蒙惠放棄了音樂,永遠錯過了父親和母親的葬禮,還有兩個男人,一個不想和她到中國,一個希望和她離開臺灣回到美國。但她並不感到後悔。她最主要的服事之一就是湊夠1962年創立了《空中英語教室》等英語廣播,之所以這樣做,是她希望分享神的愛,並且她希望分享給臺灣人更好的英語學習方法。她一直很認真的思考「英語教學」的意義所在,在她看來語言是一門藝術,是抒發感情和溝通的工具,而不是科學,但她發現臺灣人學英文太像科學了,只是看外面的單詞、句型、語法,而忘記了語言背後的文化,所以她希望把「正統的英語」帶進來。而她所創辦的廣播受眾以,雜誌也是臺灣發行量最大的約翰。

而在這些的背後,是她對於耶穌的愛和傳福音的熱情。在上月臺灣教會舉行的「教會青年國是論壇」中,彭蒙惠也到場分享,激烈教會要更多地關注年輕人,並且基督徒要更加勇敢的在全世界勇敢的傳福音。

該論壇是超過2000多名教牧同工就「校園工作」、「新媒體」、「流行文化」等許多重要話題進行討論,尤其是舉行了多場關於「新媒體」的經驗分享,呼籲教會要重視新媒體。

據Jesus Fashion官網報導,1951年就來臺灣以英語教育宣教的彭蒙惠對在臺灣貢獻超過半世紀、用英文讓無數學子認識耶穌,她對這樣的活動十分讚賞:「這樣的活動(教會青年國是論壇)需要多一點,讓基督徒在全世界能更勇敢地傳福音。」

彭蒙惠接受臺灣的Citynews訪問時說,「並不是我們要教英文,是神要我們教。空中英語教室是『Your friend for life』,是帶你認識『Friend for eternity』(永恆的朋友),就是耶穌。」

她接受Cheers專訪時曾說,「我一生什麼都沒有,身上的衣服、項鍊都是人家給我的,但是我很快樂…如果要給年輕人一句話,我會說,活著要有方向,為世界創造不同。Think bigger than yourself(不要只想你自己),我們活著,才有意思。」



相關焦點

  • 空中英語教室
    空中英語教室英文編輯與老師    空中英語一路走來    1962年,該雜誌的創始人美國籍傳教士彭蒙惠(DorisBrougham)在臺灣的廣播電臺中開辦了一個英語教學節目——空中英語教室,並由她親自播音。為配合聽眾學習,她發行了印有教學內容的單頁講義。    1974年,《空中英語教室》雜誌正式發行。
  • 基督徒的使命就是傳福音
    如經上所記:「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羅10章15節)若沒有俸差遣能不能傳道?是不能得,如今的教會中有多少人沒有被差遣就站起來傳道了!請問,你傳的是道嗎?是傳講佳音嗎?都是傳些社會上的、生活上的、肉體上的、人的行為上的,而神的道是在這些之外顯明出來的。
  • 見證:牢記大使命 竭力傳福音 ​
    全世界20多億基督徒,國家、種族、職業不同,身份、地位、學歷不同,被神揀選的時間地點原因不同,恩賜才華不同,異象呼召不同,服侍主的方式不同,信心大小不同,生命程度不同,卻都有一個共同的使命,那就是主耶穌在馬可福音16章和馬太福音28章對每一個神的兒女所吩咐的:「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萬民:原文是凡受造的)聽。」
  • 訪談丨基督徒職場人士分享:如何在職場傳福音?職場福傳需要注意什麼?
    為防失聯摘 要職場傳福音我傾向於價值觀的輸出,跟人交流中產生一種影響,而太張揚的方式去傳並不是很好,因為這涉及到觀念轉化的問題。文 | 沈尋光基督徒如何在職場傳福音?基督徒有傳福音的大使命,但怎樣將信仰帶到工作當中,這往往是令我們感到糾結和困難的一件事。耶穌說:「我差你們去,正如羊進入狼群;所以你們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太10:16)」職場不是社區,不能以口碑相傳、派發傳單的方式來進行,那麼,如何才能將「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這樣智慧運行到職場上呢?
  • 在艱難之地建立基督的教會,傳福音給貧窮的人
    福音要廣傳首先,福音是必須廣傳的信息。新約聖經一再地表示,福音進入這個世界時,是帶著強大的離心力的。耶穌受死和復活的信息,從福音的中心耶路撒冷,向外傳到了猶太和撒瑪利亞,最後傳到了全世界,這應驗了主在《使徒行傳》1 章 8 節中所說的。
  • 【觀點】如何給非基督徒同事傳福音不會令其反感?
    一些熱心的職場基督徒總是想方設法給公司同事傳福音,但有些時候就如保羅所言,「他們有熱心,卻沒有真知識。」一些基督徒傳福音的做法不但沒讓對方信主,反而引起對方反感,到底該如何智慧傳福音呢?
  • 從一帶一路看基督徒的福音使命,中國要宣教!神的兒女要興起!
    「有哪個皇帝能像唐太宗那樣,讓當朝『總理』出城去迎接一群落魄的傳教士,給他們批地建教堂,允許他們傳基督教……」中國博物館研究員陳根遠,研究了「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之後,發出以上感嘆。很多中國人說,基督教是西方的,佛教才屬於中國,其實,這是很不準確的說法,在中國,只有土生土長的道教,是中國人自己發明的宗教,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都是由其他國家傳入中國的。
  • 話題丨基督徒職場人士談:如何在職場做光做鹽,職場中怎樣傳福音?
    職場基督徒傳福音要承受兩方面的壓力,一方面要持守信仰,另一方面處理好人際關係傳福音,既要靈巧像蛇,又要馴良像鴿子,很多人覺得很難在這兩方面做好。針對這個話題,基督徒時報邀請了幾位在職場不同行業工作的弟兄姐妹,來談一談他們的想法:一,基督徒怎樣在職場做光做鹽呢?
  • 傳福音必須要付代價
    「魔鬼想讓基督徒分心、甚至結黨紛爭,但我們永不能忘卻大使命。」某次牧者會議上,有位牧者弟兄感嘆如今我們都變得不冷不熱,甚至是假冒為善。一直喊著要舍己、要為主背十字架,卻不肯親自去傳福音。他說:「一般來說牧者在教會裡總是受大家尊重愛戴。如果不帶頭去傳福音,哪裡會遇見拒絕與毀謗,更不會有逼迫。」這話令我深感羞愧,也觸動我心。
  • 疫情中李文亮醫生去世後的反思:基督徒傳福音為何喜歡追求「名人...
    崇尚名人見證的心態是當前不少基督徒的通病。由於基督信仰在當前社會中處於邊緣地帶,有些人為了傳福音,擴大基督信仰的影響力,就迫不及待地宣傳各種基督徒名人,希望通過他們的社會影響力,來證明福音真理。而這其中也不乏一些假見證,比如康熙皇帝、愛因斯坦、馬雲等等名人。
  • 基督徒如何處理福音與個人之間的關係問題?
    基督教之所以由幾百人的小教派團體,發展成今天遍及世界角落的龐大規模,這源於基督教特有的傳福音行動。每個基督徒都擔負著傳福音的使命,把福音傳遍地極這幾乎成為基督徒信仰生命中的最大衝動和願望。
  • 曾患人群恐懼症,如今一年能向逾3百人傳福音
    當時林秀娥內心仍有許多「負面」的靈,更遑論「傳福音」,面對陌生人時會感到心裡「發寒」。不過,她依舊順服的跨出信心步伐。  一開始,林秀娥同兩位姊妹上街,卻只是躲在身後看她們傳。一天下來,雖未必能帶領對方「成功決志」,但不論對象是一群學生或是推銷員,「勇於傳福音的過程」,深深感動了她,同時也令其慚愧,自認讀了2年裝備學院,應該要為「靈魂得救」付出行動才是。
  • 十八種方式教你如何傳福音
    基督徒如何傳福音呢?位於美國科羅拉多州阿瓦達市「Dare 2 Share」事工的主席和創始人格雷格•斯蒂爾(Greg Stier),日前撰文分享在生活中傳福音的十八種方式。
  • 傳福音困難是因人心硬?黃國倫牧師:核心不變,「方式」要變
    傳福音困難是因人心硬?核心不變,「方式」要變 101教會主任牧師黃國倫原在美國加州教會服事,後回到臺灣宣教、建立教會。對傳福音充滿熱情的他,早期在淡水老街附近開拓教會,每周除了主日之外,教會每周會舉辦露天布道會。
  • 傳福音不需要蹭「英雄」的熱度
    的文章像一記重耳光被人無情地抽在基督徒的臉上。此文明確公開了李文亮是中共黨員,文中還附上了一張李文亮生前的自拍照,並以照片中李文亮的白大褂上別的一枚黨徽為證(黨員不能信仰任何宗教是大家所共知的),文章中大肆渲染基督教公眾號蹭熱度傳教,以消費李文亮的去世來傳教如此等等。
  • 不可忘記傳福音給我們的人
    當地熱心的楊先生為我們解說了許多,最後他搖著頭感嘆:街坊們基本都不知道這個小院子和以前發生的事情,更不知道那個英國「小婦人」是誰。世人雖然忘記她,我們卻不能忘記她!我們不能忘記從前傳福音給我們的人,艾偉德是其中的一位。艾偉德(1902-1970)《馬可福音》1:1分享「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
  • 基督徒,為何我們常常把傳福音變得那麼可怕?給你一個更好分享信仰...
    這才是傳福音。把傳福音對象當成一動不動的「死靶子」不幸的是,很多基督徒傾向於認為傳福音就如同填鴨。這裡容我先解釋一下,鵝肝醬是取自肥鴨或者肥鵝的一道法國美食。製作鵝肝醬的傳統方式被稱作」填鴨」。透過一根長長的金屬管,將大量地超過日常所需的飼料強行灌到鴨子的嘴裡,如此一天中反覆三次。
  • 提姆·凱勒:美國文化中推進著無神福音,主日學校對基督徒兒童還不...
    圖源:Unsplash/Erika Giraud 紐約救贖主長老會教會(Redeemer Presbyterian Church in New York City)的創立牧師提姆·凱勒(Tim Keller)警告說,現代世俗文化正高歌猛進地衝著基督徒和主日學校傳福音
  • 獨家專訪基督徒歌手孫佳歡 走進《中國好聲音》只為傳福音
    但你也知道我們這次並沒有在這個舞臺上繼續走下去,因為我的目標已經達到了,我在這個舞臺上就是要給大家唱福音歌。我相信神的歌是超越宗教,超越語言,超越文化的,讓人聽起來是很釋放很舒服的。我的任務完成了,所以至於下面的PK啊,我想神也不喜歡我去給別人爭搶,你把我擠下去我把你整下去的。
  • 基督信仰傳的是天堂的福音還是天國的福音?
    過去10年,觀察中國教會、華人教會,甚至全世界的教會,比較重視的是家。我們天天講的都是家裡的事,說的也是家裡的話,但不太關心國,很少有人會考慮公共設施等問題。另外,在整個福音信息的領受上,特別是大陸教會,其實信的是天堂的福音,他們講得最多的就是信耶穌進天堂,不信下地獄。很多人傳福音都是這個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