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很重視家,我們有很多的人口,是由很多的家所組成的獨特族群,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我們卻被日本人打得稀哩譁啦;相較之下,日本人沒有那麼多「家」,但是日本有強大的國。家是國的基礎,沒有家就沒有國,但不能說一個一個的家加起來就自動等於國。因為國是一個系統,家裡得有人去當兵、交稅,種種要素結合成為一個集成性的精緻系統,這才是國。家和國是有差別的。
今天這個世界是以國的形式組成的,彼此在競爭。國必須考慮公共設施、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家就不用,家就考慮自家的事就行了。在自己家裡,只需要考慮裝多少盞燈,不用考慮路燈,因為路燈是公共設施。大家都只關心自己的家,甚至企業也是一樣,例如開發商通常只關心自己的樓盤,不會關心整個國家的公共設施怎麼建設,顯而易見,家和國是有明顯區別的。
同樣,教會是神的家,但是教會是不是就等於神的國呢?兩者顯然是有區別的。基督徒在教會裡一定會關心這個家。通常信徒來到神的家會經歷三個階段:一開始他關心神的祝福——神給他個人信主後有什麼祝福;第二個階段,在他得到很多祝福後,他可能會關心他身邊的人,特別是關心他的家、他的教會;到第三個階段,他會回應神對他的呼召,這個時候大概才進入到關心神的國的階段。所以,沒有家就沒有國,但是有家不等於就有國。
國是什麼?國是系統,國一定有公共設施、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那麼我們不僅要關心自己家的事,還要關心許多家庭之間共同的事,這個時候其實我們就進入到公共領域。今天我們談公共傳播就是要關心大家共同關心的話題,無數的家庭共同關心的問題,這個叫公共。
現在的問題是:眾教會的公共設施誰來建設?眾教會公共的產品和服務誰來提供?我們看到很多國度性的機構出現了,比如宇宙光,它做了那麼多的出版,都是為它自己嗎?不是,宇宙光供應整個教會,然後跟社會來對話。這有點像特種兵一樣,被派遣出去到某一個領域,跟那些專家進行對話,慢慢地使他們接納我們的觀點。這不是某一個教會能做的,這是公共的、國度性的。
02
基督教公共傳播的內容:
天堂的福音 or 天國的福音?
過去10年,觀察中國教會、華人教會,甚至全世界的教會,比較重視的是家。我們天天講的都是家裡的事,說的也是家裡的話,但不太關心國,很少有人會考慮公共設施等問題。另外,在整個福音信息的領受上,特別是大陸教會,其實信的是天堂的福音,他們講得最多的就是信耶穌進天堂,不信下地獄。很多人傳福音都是這個路徑。
在大陸召開的一個企業家大會上,邀請了萬科的王石來參會。他是大陸非常傑出有名的企業家。結果有個弟兄給他傳福音的時候告訴他:你要信主,你不信主會下地獄,你就是迷途的羔羊。他回應說「我長這麼大才第一次知道我是迷途的羔羊」,後來氣氛有一點緊張,有一點張力。有的人傳福音就是這樣說,信耶穌上天堂,不信耶穌下地獄。所以說我們所信的是天堂的福音。
這個事情讓我們值得思考,信天堂的福音帶給我們的好處是什麼?就是等到世界末日到來的時候,我們可以從世界拿一張船票越過死亡進入天堂,這個太美了,所以別人都是到世界末日就進入死亡,而我們可以拐個彎,我們進入天堂。天堂是什麼呢?天堂是一處非常高尚的房產,那個地方比地上的任何房子都更美,所以我們的盼望就是天堂,這是我們最美好的盼望。這樣的話,天堂是只有死亡才有價值的,因為只有死後才能進入天堂。但真的是這樣嗎?我們所領受的福音難道是只有死後的價值嗎?難道是因為有死亡,我們可以逃避死亡,所以它有一個逃避的價值或逃跑的價值嗎?這是我思考了很久的問題。
我們發現,領受這樣一個天堂的福音對我們有很大的影響,這個福音是貴天賤地的。因為我們覺得天堂很好,世界太糟糕,這個世界是撒但在掌控(約一 5:19),然後我們的盼望就是離地入天,某個時間我們可以歇了地上的工,進入天堂安息,進入那高尚的房產,突然一下就變好了。這是多麼大的一個盼望!所以,基督教的信仰就變成了一個逃避死亡的信仰?我們領受的福音是一個逃跑的福音嗎?
我們還注意到很奇怪的一件事情,其實舊約從不講論天堂。你去和猶太人接觸,他們從不講論天堂。新約只有兩個地方提到天堂 (來9:24;彼前 3:22)。猶太人盼望的並不是天堂,而是彌賽亞的到來;將來的新天新地也是在地上,而不是在天上某個地方。然後我們看到另外一個詞——天國,實際上是聖經裡,特別是在新約裡出現最多的詞,「天國」這個詞在馬太福音裡出現了 32 次,然後跟天國同義的詞,比如說神的國、父的國、你的國、他的國、國、國度,比比皆是。
所以,就這個概念來看,其實整個聖經講的是天國,而不是講天堂。但是我們平時領受的、接受的和我們思考的,似乎都是天堂。「神的國」這個詞在馬可福音中出現了 14 次,路加福音中 34 次,馬太福音中 4 次。我們看到耶穌傳講的中心不是天堂的福音,而是天國的福音,但是天堂的福音與天國的福音差了一個字,整個的信息、整個的領受、整個人的行為模式,包括要不要去做公共傳播就變得完全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