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中國宣教歷史,那些遠渡重洋來到中國傳福音給我們的人,雖然國家不同、文化不同、口音不同、服侍的時間不同、地區不同,卻有一個共同點:都有基督徒的見證。我們從這些美好見證中看到了信心——所望之事的實底,未見之事的確據。
作者 | 同舟人
山西省陽城縣曾有一個六福客棧,世界聞名。幾個朋友相約去參觀,手機導航把我們帶到了老城區,開車進入一個巷子,路邊停著各種自行車、三輪車和汽車,讓本來就狹窄的路變成了「駕照考場」。
提心弔膽地穿過之後,導航說目的地已到達,我們卻找不到六福客棧的影子。多虧一位大姐引路,我們終於找到了當年六福客棧的掌門人英國女子格拉蒂絲·艾偉德(Gladys Aylward)居住和聚會的小院子,門上寫著「耶穌堂院」。院子夾在眾多房子之間,很不顯眼,讓人不禁唏噓。
我不禁想起《希伯來書》13章7節:「從前引導你們,傳神之道給你們的人,你們要想念他們,效法他們的信心,留心看他們為人的結局。」
在過去的二百年裡,有許多宣教士背井離鄉,來到中國,把耶穌基督的福音傳給我們。1931年,28歲的艾偉德來到中國山西省陽城縣。她沒有受過高中教育,卻有一顆奉獻宣教的心。為攢路費,她給一個倫敦的教授當女傭。她的熱心感動了一個人,答應資助她。
當時最便宜的是坐火車,她就從倫敦踏上了火車,穿過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到了中國的哈爾濱,輾轉到天津,再換火車到北京,又坐汽車到山西,最後騎著騾子和毛驢到了陽城縣,投靠宣教士勞森夫人開設的六福客棧,後來就接管了客棧。
客棧乾淨又實惠,許多人在此落腳。雖然趕腳的人多是粗人,卻不敢在這位一米五身高的女子面前造次。艾偉德學會了三種山西地方話,她服侍這些客人,給他們講聖經故事。縣長請她幫助當地開展婦女放足,她還收留了一百多名孤兒,成為一方百姓和許多孤兒的祝福。
1958年,英格麗·褒曼拍攝了電影《六福客棧》。整個歐美世界為艾偉德的故事所折服,影響了一代人。現在,當年艾偉德和孩子們居住的四合院還保存完好。院子雖在,卻人去物非,房產權也不知為何歸到私人的手裡。
當地熱心的楊先生為我們解說了許多,最後他搖著頭感嘆:街坊們基本都不知道這個小院子和以前發生的事情,更不知道那個英國「小婦人」是誰。世人雖然忘記她,我們卻不能忘記她!
我們不能忘記從前傳福音給我們的人,艾偉德是其中的一位。
艾偉德(1902-1970)
《馬可福音》1:1分享「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約翰福音》說耶穌「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約1:14)。耶穌在十字架上為罪人獻上贖罪祭,「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約3:15)不僅如此,耶穌從死裡復活之後,向門徒們發布了大使命:「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可16:15-16)這就是基督徒的動力,他們不辭辛苦地來到中國這異國他鄉,是因為他們是基督徒,要完成福音的使命。
福音的內容是什麼?就是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林前1:22 -23說:「猶太人是要神跡,希臘人是求智慧。我們卻是傳釘十字架的基督,在猶太人為絆腳石,在外邦人為愚拙。」這就是耶穌基督的福音。
福音從耶路撒冷開始傳播。主後100年時,羅馬帝國64%港口城市有教會,24%內陸城市有教會。主後180年時,羅馬帝國86%港口城市有教會,65%內陸城市有教會。(岡薩雷斯《基督教史》,三聯書店,p.116)
那時基督徒受逼迫,不可能開布道會,福音都是信徒在身邊的人中傳的。福音在極艱難的環境中在羅馬帝國快速傳播,因為耶穌基督是真神、是活神。
後來福音傳到中國。1807年9月8日,二十五歲的馬禮遜(Robert Morrison)從紐約啟程,四個月後到達廣州。七年後馬禮遜在澳門為中國的第一個基督徒蔡高施洗。
馬禮遜日記中說:「1814年7月16日,我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為蔡高施洗禮。其人之品行與志願,上面已記述。……懇求我主以耶穌之寶血滌其罪惡,以聖靈之感力潔其心靈。祝其成為將來大豐收之初果,成為歸信得救將以百萬計的中國人之一。」
馬禮遜肖像畫 by John Robert Wildman
我們思念那些傳福音給我們的人,因為他們跟隨主耶穌,讓中國人有得救的機會。
1938年,日本人攻陷陽城。為保護孤兒們的生命,艾偉德帶著一百多名孩子,沿路要飯,翻過高山,渡過黃河,徒步一千多裡,從陽城到達陝西扶風縣,把孩子們交給當地政府,完成了世人看來不可能的創舉。
她是極普通的人,卻用忠心做了極偉大的事。因此她被譽為「中國孤兒的母親」!著名作家艾倫·伯斯奇為艾偉德寫了一部傳記體小說《小婦人》,震撼了歐美世界,感召許多歐美青年人自願前來中國參加抗日戰爭,其中包括當時美國的飛虎隊飛行員。我們也要像當年飛虎隊一樣,效法他們為正義和世界和平而獻身的精神。
《希伯來書》13:7說,要「效法他們的信心」,因為他們有美好的見證。
在眾多的宣教士中間有一位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1853年來到中國。他有一句震撼的話:「假使我有千磅英金,中國可以全數支取。假使我有百條性命,決不留下一條不給中國。」他組建了中國內地會,直到今天,這個宣教組織堅持不求助基金,不向人募捐。
戴德生說:「出來遵行神的命令,做神的工作,仰賴神的供應。你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加給你們了。」中國內地會是在中國影響最大的宣教組織,不到九年,內地會在中國設立了50個教會。1905年,內地會有828名宣教士,帶領會眾達2500人。我們也當效法內地會「向誰像誰」的宣教原則。
戴德生與內地會同工
攝於1905年
在來華的宣教士中,有學富五車的神學博士、醫生、農學家、科學家,有二十多歲就有三個碩士學位而且會八國語言的慕拉蒂,也有高中都沒有上的艾偉德。這些人國家不同,文化不同,口音不同,時間不同,服侍的地區不同,卻有一個共同點,都有基督徒的見證。
神看中人的忠心,而不是人的地位、才華或是出身。保羅在《帖撒羅尼迦後書》3:7中說,「你們自己原知道應當怎樣效法我們。」是的,我們本知道要如何效法這些屬靈的前輩。只要放下自己,放下驕傲,專心向主,聽聖靈的聲音,就能開始效法他們,而他們是效法基督的!
《希伯來書》13:7的最後一部分說,要「留心看他們為人的結局」。這些宣教士在信心裡邁出了服侍的腳步,他們從此沒有了兒時的夥伴、父母的溫暖、舒適的環境、熟悉的文化,而是在一片陌生的土地上默默地耕耘。
他們穿著非常不習慣的衣服,說著有腔調的中國地方話,吃著粗茶淡飯,無辜受嘲笑,甚至被殺害在這遙遠的東方。從世界的角度看,他們很慘。但是從基督的大使命角度看,他們都有美好的結局。
在1900年義和團爆發時,煙臺當地人流傳一句話:外國人不殺郭顯德,中國人不殺趙鬥南。郭顯德(Hunter Corbett,1835—1920)是美國人,他在當地的見證讓暴徒都佩服!而趙鬥南是他按立的中國牧師,他的後代都是基督徒,有好幾位是傳道人,今天在各地服侍教會。郭顯德服侍主耶穌和眾人,不僅救了自己的性命,也造就了一個敬虔的家族。這是一個美好的結局。
宣教士們不僅在中原和內地傳福音,他們更是不辭辛苦地到山區的少數民族裡服侍那些幾乎是與世隔絕的窮苦人。中國內地會宣教士富能仁(James Outram Fraser,英國人,1886-1938),20世紀上半葉在雲南省西部的傈僳族中間傳教近30年,發明了傈僳族文字,翻譯了聖經。今天多數傈僳族人是基督徒,他們稱富能仁是傈僳族的使徒。
和他有類似服侍的是伯格理(Samuel Pollard,英國人,1864-1915)他在苗族人中間服侍了28年,發明了苗族文字,翻譯了聖經。今天苗族人基本都是基督徒,他們稱伯格理是苗族人的使徒。他們都有美好的結局。
伯格理夫婦和他們的長子
1970年,格拉蒂絲·艾偉德結束她在世傳奇的一生,安息主懷。艾偉德曾希望能葬在陽城,但是當時無法實現這個願望,她被葬於臺灣淡水。她對同伴們說,你們要把我的頭朝向中國大陸,我要看到主得到中國的那一天!今天,中國有幾千萬基督徒在效法基督,又效法當年傳福音給我們的人,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結局!
這些人「雖然死了,卻因這信仍舊說話」(來11:4)。他們有好的結局,是因為他們所服侍的主耶穌基督掌管萬有,永不改變。這就是《希伯來書》13:7後面的話:「耶穌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來13:8)
1. 想念給我們傳福音的人
我們不能忘記從前傳福音給我們的人,他們不辭辛苦地來到中國這異國他鄉,是因為他們是基督徒,要完成福音的使命。
2. 效法他們的信心
在來華的宣教士中,有學富五車的神學博士、醫生、農學家、科學家,有二十多歲就有三個碩士學位而且會八國語言的慕拉蒂,也有高中都沒有上的艾偉德。這些人國家不同,文化不同,口音不同,時間不同,服侍的地區不同,卻有一個共同點,都有基督徒的見證。
3. 留心看他們為人的結局
這些人「雖然死了,卻因這信仍舊說話。」他們有好的結局,是因為他們所服侍的主耶穌基督掌管萬有,永不改變。
▵防失聯,長按關注備用公眾號
作者簡介
同舟人,現居北京。此生不虛,因為能與主同舟。
*歡迎使用微讀聖經APP制訂讀經計劃。在首頁點擊下方「計劃」即可瀏覽、選擇、制訂計劃。詳細教程請點☞如何制訂自己的讀經計劃?
紮根聖經,建造生命。
你可能還喜歡
基督徒不要作屬靈「巨嬰」
意想不到的信心經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