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
說起陶瓷,你大概首先會想起江西景德鎮,官窯、高嶺土、千年瓷都……但你也許還不知道,在景德鎮西南400公裡,同樣有一座延續了千年的古窯,那就是吉州窯。
據《景德鎮陶錄》記載:「江西窯器,先有吉州,後有饒州(景德鎮)」。吉州窯位於江西省吉安縣永和鎮,是中國現有保存完好的古代名窯遺址之一。吉州窯始於晚唐、盛於南宋、而衰於元,擁有600多年的燒制歷史。很多人知道吉州窯卻是因為一片樹葉,樹葉難以永存,但融入陶瓷之後,便能恆久遠。
吉州窯代表作便是木葉天目盞,茶盞盛滿水,平視茶盞口,樹葉仿若漂浮水面,黑釉溫潤如緞,平滑如鏡,映襯著水中的樹葉脈絡愈加清晰,卷舒有致,其光灼灼。你以為這是一片繪製的樹葉,但其實它是一片真實的樹葉,高溫之下,落盞成灰,樹葉將最美的姿態印入瓷土,永世留存。
江西吉安縣永和鎮,古代為東昌縣治,唐末五代,「民聚其地,耕且陶焉」。
到了宋代,當地制瓷業飛速發展,吉州窯產品遠銷世界各國,也帶動了其他手工業和商業發展,永和古鎮一時商賈雲集、檣桅林立、車輻轆輳,成為「舟東一大都會」。
南宋最盛時,永和古鎮有「六街三市七十二花街」,「百尺層樓萬餘家,六街市連廒峻宇。金鳳橋地傑人稠,鴛鴦街弦歌歌舞」,便是當時的繁華寫照。
鬥轉星移,繁華落盡,時稱「永和為天下三鎮之一」的古鎮,如今雖然仍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但已經鮮為人知。
來到永和古鎮的人,大多是衝著吉州窯來的,老街走到盡頭,便是中國吉州窯博物館,先參觀博物館了解一下吉州窯準沒錯。
吉州窯以黑釉瓷(亦稱天目釉瓷)著稱,其「木葉天目」、「剪紙貼花天目」和「玳瑁天目」等飲譽中外,而木葉天目盞便是吉州窯的代表之作。
但當你在博物館看的古代「木葉天目盞」,可能會覺得十分粗糙,普通的造型,樹葉已不成形,紋路不清晰。我想可能一是精品不在這裡,二是古代制瓷對火候的控制等等,當然沒法和現在比。
博物館了解之後,便可前往對面的吉州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參觀。
公園依山傍水,環境優美,除了了解歷史文化,看看古窯古塔外,也是一個休閒遊樂的好去處。
進入公園,首先可見清都觀,這座古觀建於南唐年間,北宋年間,66歲的蘇東坡自海南北返,特地來到永和遊覽,題寫了「清都觀」三字,還給觀中道士謝子和贈詩一首。
吉州窯其實不止一座窯,現存遺址24處,即窯嶺、茅庵嶺、牛牯嶺、後背嶺、窯門嶺、官家塘嶺、屋後嶺、豬婆石嶺、蔣家嶺、七眼塘嶺、松樹嶺、曹門嶺、亂葬戈嶺、尹家山嶺、本覺寺嶺、上蔣嶺、講經臺嶺、曾家嶺、斜家嶺、楓樹嶺、拓樹嶺、自家嶺、天足嶺、下瓦窯嶺。
這些古窯址都坐落於一塊約2公裡長、1公裡寬的平地上,其實每一座土包都是一處古窯址,個別窯址為了旅遊,重修了窯頂。
吉州窯創燒於唐代晚期,經五代、北宋,鼎盛於南宋,至元末終燒,古窯的歷史十分久遠,已經沒有完整的留存了。
與其他古窯不同,吉州窯遺址內還有一座標誌性的古塔,這座古塔叫做本覺寺塔,又稱飛來塔。
可別小看這座塔,始建於唐開元年間,1984年維修時,塔頂的神龕中唐代「開元通寶」和北宋「太平興國」銅錢,不僅歷經千年,而且塔高26米,足有八九層樓高。
吉州窯遺址考古公園不算太大,除了幾座古窯址外,標誌性景點就是本覺寺塔了,但公園山清水秀,環境也不錯。
此外,除了觀賞外,公園內還可以自己動手,體驗一把制陶。
走出窯址公園,附近村落還有些古建築,十分典型的江西風格古村落。
說了這麼多,還沒有說到木葉天目盞的具體燒制方法,而且很多遊客可能也會像我一樣,想要帶一個木葉天目盞回去喝喝茶。
木葉天目盞通常將天然桑葉置於盞中,葉片舒展不翻折,在1200多度的高溫燒制下,木葉殘留的灰質成分在釉面上鈣化,留下的痕跡形成了葉子最真實的形態。所以一片留下永恒生命的樹葉,便成就了木葉天目盞。
舉世葉無雙,盞盞皆唯一,因盞內葉片的形態、大小各不相同,因此木葉天目盞又被譽為「木葉無雙」。
古代木葉盞的樹葉一般選用桑葉和菩提樹葉,現代也用楊樹葉、樟樹葉、豆莢葉、桃樹葉、銀杏樹葉等等。
「柏樹解說法,桑葉能通禪」,選桑葉是因為有禪宗文化的背景,宋代江西是禪宗「一花五葉」生根建基之地,也是禪宗「五宗七派」發源所在,僅僅吉州境內禪宗寺廟就不下50座,而桑葉與禪在當時存在特殊的關聯。所以還有一種觀點,就是木葉盞最初為當時禪宗僧侶專門定製的佛家茶盞。
元朝以來,想要復燒吉州窯名瓷的匠人不在少數,但直到上世紀80年代,以木葉天目盞為代表的吉州窯瓷器才在後人的努力下逐步復燒成功。
看一件木葉盞的價值主要在於這片樹葉的完整性、位置和脈絡的清晰程度,樹葉不成形的也許十幾二十元就能買一個,但樹葉非常完美的,需要數百上千元不等。當然瓷器的價值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製作者的名氣。
除了茶盞之外,現代木葉紋也被燒制在茶壺等其他器具之上。
其實吉州窯附近賣木葉盞的商鋪並不算多,加起來大概也不超過十家,我在一家叫做「木葉陶瓷坊」的小店裡收購了幾個喜歡的盞,老闆告訴我,這是他們自己燒制的。
古代,由於傳統柴燒工藝的複雜和不可控性,木葉天目盞的燒制又被工匠們描述為「一窯生、一窯死」,數百件作品中也難有一件佳作,故古木葉天目盞存世量極少,被人們視作瑰寶。現代,隨著科技的發展,燒制工藝大幅提高,但受天氣乾濕、裝窯疏密程度等因素影響,縮釉變形、釉色不均、起橘皮、木葉緊縮等問題依然存在,要想得到一件完美的木葉盞依然是要靠技術和運氣的。
一片普普通通,本該隨著秋風飄零的葉子,卻沉在盞底,得以「永存」,盞中一「葉」,便讓世人領略到了吉州窯的絕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