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給大家講講黑釉盞裡的「玳瑁釉」。下圖這隻包銀鬥笠盞便是典型的玳瑁盞,它通體施黑釉,釉質晶瑩,肥厚滋潤,釉面布滿的黃褐色斑塊,近足處無釉,露黃白色胎,胎質細密堅硬。此盞製作精緻,色彩柔和絢麗。
南宋-元 吉州窯玳瑁釉鬥笠盞(重文)
大阪鴻池家舊藏
玳瑁釉是吉州窯的一種特殊產品,是一種釉面黑、黃等色交織混合的,色調滋潤的釉。主要做法是在器物上先施一種氧化鐵含量較高的底釉,然後再隨意甩灑一種氧化鐵含量較低的面釉,形成各種不同形狀和大小的斑塊。在燒的過程中,經過釉的流淌、滲透、擴散、交融等,形成千姿百態、色調多變的玳瑁釉。(張富康《中國古陶瓷的科學》)
南宋-元 玳瑁釉盞
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玳瑁是什麼?
玳瑁是一種海龜,它的背部角質板呈覆瓦狀排列,表面油光,且有褐色和淡黃色相間的花紋,它的審美價值極高,因其甲殼具有美麗獨特的斑紋、溫潤如玉的質地,裝飾性極強。宋代範成大《虞衡志》「玳瑁生海洋深處,狀如龜黿,而殼稍長。背有甲十二片,黑白斑文,相錯而成。」
在古代,玳瑁是稀缺資源,在中原可不多見,由海地、海國進貢或貿易而來。比如隋唐進貢玳瑁的地區主要有崖州珠崖郡、陸州玉山郡,即今廣東、廣西、越南等地。柳宗元《送廖有房序》亦言: 「交州多南金、珠璣、玳瑁、象犀。」「交州」就是現在廣州、越南等地。
物以稀為貴,因為它的稀缺性,再加上它的審美屬性,這就決定了它在當時的價值極高,早在漢代便被人用來做工藝品,《孔雀東南飛》用「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來形容劉蘭芝的裝扮,玳瑁在這裡做了頭飾。在唐代的法門寺地宮中也發現過玳瑁的工藝品,在後室的素麵銀香爐中有13 枚玳瑁製成的「開元通寶」,它們是當時作為財富捨入的供養錢幣。
唐 玳瑁「開元通寶」
法門寺地宮
那為啥會出現在瓷器上呢?
玳瑁就這樣一直成為奢侈品的代名詞,但是當時的統治者也很擔心啊,擔心它會給社會帶來驕奢淫逸的風氣,便將其做了一定的限定。比如南齊規定「諸王不得作乖體格服飾」,廬陵王蕭子卿頂風作玳瑁乘具,還被父王所批評。到宋代限定更加嚴格,仁宗天聖五年罷除了瓊州玳瑁的歲貢。景祐元年又將玳瑁列為禁物,「非三品以上官及宗室戚裡之家,毋得用金稜器,其用銀者,毋得塗金。玳瑁酒食器,非宮禁毋得用」。這樣一系列的禁令就決定了玳瑁只能適用於上層社會,一般階層也只能站那兒看著。
唐 玳瑁螺鈿八角箱
正倉院藏
唐 玳瑁如意
正倉院藏
到南宋時,商品經濟高度發達,市民也越來越有錢,也想用只有上層社會才能享受的玳瑁呀,可是這種東西你有錢也不能用,還非得有一定的身份地位,一般人就算買得起也不敢用啊。於是他們便想出個折中的法子,用瓷器來代替玳瑁製品,吉州窯便是首創。後來這種產品面世以後,在市場上銷量還挺好,從吉州窯的窯址來看也能證明這點。發現過很多類似的瓷片,而且它還很百搭,不僅可以做單獨的玳瑁釉,還可以配合剪紙貼花,形成玳瑁皮剪紙貼花,更像是一件玳瑁製品了,所以這種產品一下子流行開來。
南宋-元 玳瑁釉鬥笠盞
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南宋-元 玳瑁釉梅瓶
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南宋-元 玳瑁釉蓋罐
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南宋-元 玳瑁釉罐
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南宋-元 玳瑁釉剪紙貼花盞 (國寶)
萬野美術館藏
宋 玳瑁釉罐
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元 玳瑁釉盤
吉安市博物館藏
南宋-元 玳瑁釉盞
吉安市博物館藏
南宋-元 玳瑁紋盞
吉安市博物館藏
古人為什麼喜歡玳瑁?
「玳瑁」珍貴稀少,代表高貴、奢華,只有貴族才能使用,在很多文學作品中,它會出現在豪華盛大的宴席。比如李世民《帝京篇》「羅綺昭陽殿,芬芳玳瑁筵」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玳筵急管曲復終,樂極哀來月東出」。
唐 螺鈿紫檀五弦琵琶
正倉院藏
此外,玳瑁還有長壽之意,在《漢書·郊祀志下》有段關於王莽的記載:王莽為求長生不老,以鶴髓、玳瑁、犀玉之類浸漬五色之谷。可見玳瑁還被認為具有延年益壽之用處。
現在我們再看這些玳瑁釉的時候,感到它們很神秘,其實它們就是一種仿生之作,當時的人們通過玳瑁釉來滿足當時對玳瑁的嚮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