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賞】吉州窯古陶瓷鑑別

2021-02-17 藝術收藏聯盟

寶雅齋古玩古董鑑定

華人最重要的高端古玩社區:提供專業權威的鑑定評估服務,打造頂級投資收藏人脈圈。

喜歡就添加微信號:gudong360

吉州窯剪紙貼花梅花紋碗,宋,高5cm,口徑15.7cm,足徑3.2cm

吉州窯白地黑花卷草紋罐,元,通高6.5cm,口徑5.5cm,足徑6cm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吉州窯,坐落在江西省吉安市,宋時與定、磁、鈞、耀、建等窯齊名。吉安古稱廬陵、吉州,因吉州而冠窯名。吉州窯是一個窯場系列,窯址分布在贛江兩岸數十公裡範圍內,主窯場有彭家窯、永和窯、臨江窯、吳家窯等。其中,永和窯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24座窯嶺如山似崗,密布在永和鎮西側。考古情況表明:彭家窯和塔下窯創燒於唐代中晚期,五代終燒;永和窯五代創燒,元末終燒;吳家窯北宋創燒,元代終燒;臨江窯五代創燒,明代末年終燒。整個窯系有一千二百餘年的燒造歷史。

吉州窯綠釉刻花枕,宋,高9cm,枕面26.5—22cm,枕底24—19cm

吉州窯剪紙貼花小碗,宋,高5.3cm,口徑10.5cm,足徑3.5cm

吉州窯民窯特色鮮明,它博採眾長,集南北各窯制瓷藝術之大成,先後成功地仿燒了定瓷、龍泉瓷、青花瓷,又將民間剪紙工藝成功運用於制瓷裝飾,形成了質樸、明快、生活氣息濃鬱的裝飾風格。並且充分利用窯變技術,研製創燒了色彩繽紛、璀璨奪目的黑釉地木葉紋、虎斑紋、玳瑁斑、鷓鴣斑、鱔皮黃、油滴等黑釉窯變瓷和個性獨特的釉下白地彩繪,給人以自然、清新、亮麗的美感。在中國陶瓷史上獨樹一幟,不少國家均有收藏,甚至奉為國寶。釉下白地彩繪技術更是直接促進了青花瓷的成熟,開闢了制瓷裝飾工藝的新天地,對我國陶瓷生產影響深遠。

吉州窯是一座以生產日用陶瓷為主的民窯,產量大,成本低。它適用當地的材質,很快形成了自己的制瓷工藝,鑄就了吉州窯古陶瓷「胎質粗松,含砂量高」、「似陶非陶」、「重釉不重胎」、吸水率高、施釉薄、見水亮等個性特徵。燒造的主要器物有盞、碗、罐、杯、碟、盤、缽、盆、瓶、壺、玩具等;釉色有青釉、青白釉、乳白釉、褐釉、黑釉、綠釉、仿龍泉釉、彩繪及青花等;裝飾工藝有印花、剔花、刻花、剪紙貼花、點彩、灑釉、捏塑等;胎質有素白、粉白、黃白、缸紅、青灰炻質等色。

吉州窯玳瑁釉罐,宋,高11cm,口徑12cm,足徑3.2cm

一、吉州窯古陶瓷的胎質特徵

吉州窯古陶瓷存世最多,最具代表性的是永和窯的米黃色含砂胎。古陶瓷研究者謂其「粗松,似陶」,更有學者認為其未達到高溫瓷化效果,這些觀點雖然偏頗,卻正好指出了吉州窯胎質的本質特徵。

吉州窯的瓷土來源於贛江對岸的雞崗嶺和窯場周圍,或二者兼而用之。生產場地就在贛江邊的沙丘地上,無法避免砂粒進入瓷土,因而胎質中含砂量大,使胎質粗松吸水力強,粗看似陶,但敲之具金屬聲。這是由吉州窯的生產環境所形成的個性特徵,因而成為了區別其他窯口的顯著特徵。

由於胎泥含砂量高,修胎時往往發生阻刀、跳刀現象,在器底及圈足內能清楚地看見跳刀痕。而胎體表面留下波浪痕經施釉後,其痕跡雖有所減弱,直面觀測不易發現,但用手觸摸胎表仍可以感受到呈豎條形的起伏,在適當的角度側視,肉眼可見呈豎條狀的釉層掛附不勻等肌理現象。

現代吉州窯仿製品,多採用淘洗好了的現成高嶺土,且在封閉的室內製作,砂粒無從混人,人為摻和又極難把握比率,難使勻和。因而胎質堅密,不含砂,色澤偏白,不存在胎表因砂粒引起的阻刀、跳刀現象,更不存在因此而留下的豎條形的起伏觸感和豎條狀的釉面掛附不勻等釉層肌理現象。

早期仿品多系電爐燒制,坯胎易在電爐驟然高溫下爆裂,因而有在瓷土中摻入稍許水泥漿的做法,燒成後胎質呈深灰色,類似礫質胎,但絕無礫質堅硬,磨胎落粉,敲之無金屬聲。此類仿品多為大件,如瓶、罐、爐一類,且多見於黑釉瓷,尤以剔花最多。因其胎質不適應生產彩繪瓷,因而在彩繪瓷中未見仿者。

中期仿者改用在瓷土中摻石膏粉或立德粉,因其材料在高溫中易爆裂,多用低溫燒成,因而敲之聲悶,磨胎落粉,胎質雖略泛黃色,但絕無米黃色,且半年後泛黃消失,呈白中泛灰狀。此類仿品多見於彩繪瓷或半截釉黑釉窯變瓷,尤以玩具陳設件居多。

吉州窯黑釉剔花梅瓶,宋,高19cm,口徑5cm,足徑6.8cm


晚期仿品吸取以往經驗,有埋人土中「過蝕」、在成品上塗膠過火仿土鏽製造假象者。土鏽靠膠粘附,乾燥時無異樣反應,但見水易化,甚至脫落,用手指沾水,哪怕沾點唾沫塗於鏽面,手指沾有土色者為人為土鏽。

南宋吉州窯褐彩水波紋枕

南宋吉州窯黑褐地白花蓮花紋梅瓶

北宋吉州窯綠釉獅蓋香薰

現今的高仿品則有用老器底敷新胎和利用粗糙老坯重新上釉窯變兩種,這類仿品凡露胎處均為老品,更具欺騙性。其識別方法,前者可用指彈法或物敲法,從上下聲音辨別,上下聲音異樣者為贗品。後者則可觀測釉與胎結合部,老品胎釉合一,掛附自然,無掉釉或起皮現象,反之則為仿品。因難找到完整老胎,故多做成木葉紋、兔毫、玳瑁、虎斑等物稀價高的碗、盞,以求暴利。

二、吉州窯古陶瓷的釉色特徵

除胎質不同外,新老瓷器的釉色區別,第一眼的直觀感覺十分重要。老器的釉料是使用天然材料,釉色自然古樸,加上年歲久遠,多有使用磨損痕,即使釉色極好的出土老器,其泛光亦顯柔和。仿品的釉料多為化學成分勾兌,燒成後釉面光亮勻稱,儘管採用酸鹼除光亮法或埋入土中鏽蝕法,但缺乏歲月侵蝕和使用磨損,其光亮度當然突兀、扎眼。

吉州窯屬民間窯場,產量大,生產也就較為隨意,加上坯胎含砂量高,釉料稠了更難掛附,因而形成了釉料稀、上釉薄的生產特點。

以黑釉為例,與建窯黑釉凝重的特色比,少有建窯所特有的「流淚」現象;宋元以前的黑釉瓷器,因釉料稀,容易下流,口沿往往顯現淡淡的黃線圈;因上釉稀薄,受釉冷得快、胎冷得慢的溫差影響,幾乎所有的黑釉窯變瓷的釉面在放大鏡下均可看到不規則的冰裂現象;因上釉稀薄,在阻刀、跳刀所造成的輕微起伏處,釉料難以掛附均勻,若選擇適當的傾斜角度觀察釉面,還可以看到波浪起伏的釉面肌理;也正因為上釉稀薄,坯胎吸附過多,釉面形成許許多多肉眼無法看見的缺釉毛孔,顯得粗糙乾澀,有如「雨花石」見水就亮的特質,因為水會迅速填滿缺釉毛孔,使釉面渾然一體,自然就晶瑩剔透了。上述這些吉州窯所特有的釉澤現象,是新品無法顯現的。

吉州窯黑釉剔花梅瓶,宋,高19cm,口徑5cm,足徑6.8cm


吉州窯彩繪瓷脫胎於磁州窯,磁州窯胎質偏黑灰,不得不在坯胎上先施一層淡色化妝土,然後再繪黑彩,以求色彩和諧。永和窯胎質白中泛黃,黑色釉與胎色反差過於強烈,顯得生硬,不受人們歡迎。而直接在坯胎上著褐彩釉,自然、和諧、古樸的特徵顯而易見,且省工料,這就是吉州窯彩繪瓷絕大多數為褐彩的原因。

三、吉州窯古陶瓷的工藝特色

吉州窯為綜合性窯場,民窯生產隨意性大,現就基本的最具本質特色的器型發展趨勢、製作工藝和畫風畫法作簡單分析比較。

1、器型發展趨勢。時尚決定器型發展,器型決定製作工藝。

早期的吉州窯瓷器,繼承了唐代雍容、矮胖的風格,入宋以後逐步向挺拔、俊俏發展,到南宋中後期達到頂峰,元以後向肥碩、厚重發展,明代以後則轉向輕薄、規整。這與同代各窯的發展趨勢基本相同。

2、工藝特徵。吉州窯因地制宜,製作工藝受胎土、施釉方式以及生產習慣影響。

以基本器型碗、盤、壺的底足為例,唐末五代的底足以玉璧足餅底、矮圈足為主;到了北宋前期則發展為高圈足、大圈足,中後期又為矮圈足;至南宋早期演變為假圈足,中期圈足直徑逐漸縮小,並在圈足外斜削一刀,再在近足處橫旋一刀,形成外觀似圈足的形狀;元中期以後,除黑釉盞繼續保持上述形狀外,其餘底足又向厚壁、大圈足發展;至明代再向薄壁圈足發展。這個發展趨勢,經過了一個循環往復、沿襲改革的變異發展過程。這個規律為吉州窯瓷品的斷代依據之一。

以黑釉瓷施釉為例,受燒造技術的影響,北宋以前的黑釉瓷為防止釉粘連,保證成品率,均施半截釉。南宋前期,由於窯錢(墊圈)的出現,固定了疊燒器物之間的間隙,能較好地防止釉粘連,形成了除圈足外略顯稍許胎,即釉不及底的形態;南宋中期以後,由於較準確地掌握了墊圈厚薄規律,形成了除圈足內無釉,器內外施滿釉的形態。這些都是吉州窯產品「多露胎骨」的原因,也是其斷代特徵之一。

以時尚習慣為例,吉州窯受地理環境影響,在瓷土無法改變含砂量高的事實面前,窯匠們揚長避短,形成了「重釉不重胎」的時尚,即在坯胎製作方面較為草率,而刻意追求釉色變化以彌補坯胎不足。其結果形成了釉色百花紛呈、千姿百態,坯胎粗糙隨意的顯著特徵。雖然隨著燒造技術的進步,施釉方法從半截釉,發展到釉不及底,再到施滿釉,表現了窯匠力求完美的願望,但其重釉不重胎的觀念始終佔了上風,並且形成了生產習慣。因此,除少數極品外,絕大多數黑釉瓷的圈足內外的刮刀痕或跳刀痕均較明顯,成為其鑑別窯口的顯著特徵。

3、畫風畫法。吉州窯古陶瓷裝飾,無論是剪紙還是彩繪,講究簡練的畫風畫法和疏朗有致的圖案布局,往往寥寥數筆勾勒成形,或點綴幾筆以打破平面,極其寫意又十分傳神,絕無文人騷客筆下的山水人物、花鳥蟲魚,即使同畫梅花也別具一格。其圖案均源於自然,取自民俗生活,多以自然物為對象,如菱花、團花、梅花、梅枝、蕉葉、奔鹿、彩蝶、波濤、貓、狗、虎、馬、蟲、魚,常見「金玉滿堂」、「長命富貴"、「龜鶴齊壽」、「兒孫滿堂」、「多子多福」、「金桂玉蘭」等吉祥語剪紙,還有馬上猴(寓立刻封侯意)、凳上猴等彩繪泥塑瓷。這些裝飾圖案質樸明快、童趣盎然,民俗理語特點鮮明,濃烈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

吉州窯黑釉剪紙貼花三鳳紋碗,高6.8cm,口徑16.4cm,足徑4.9cm


古玩鑑別無捷徑可走,掌握特色是瓷品鑑別的根本要求,僅憑某一特徵就下結論,又必失偏頗。因此,應通過多看、多摸、多比較,綜合考慮。吉州窯是一個綜合性民窯系列,沿燒了l200餘年,民俗性、創造性、簡陋性、隨意性等是其特點,掌握其胎質、釉色、施釉方法、畫風畫法、燒造工藝等特徵,在品玩過程中找到規律,再將規律性的感性認識歸納成理性認識,其奧秘也就熟諳於胸了。

如果您喜歡

1、您可以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2、關注微信號gudong360獲取最新資訊

3、邀請朋友們加入,您將獲得在高端交易平臺推介自己藏品的機會!

↓↓↓↓閱讀原文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焦點

  • 【收藏鑑賞】涅而不緇——山西窯
    中國陶瓷舉世聞名,千百年來名窯輩出。山西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傳承,可謂「三晉故土,地阜民豐」,山西窯古陶瓷更是華夏古陶瓷殿堂中神奇瑰麗的藝術奇葩。前幾年在黃河下遊出水的南宋沉船中證實了這一點,沉船中打撈出水的瓷器有:吉州窯、耀州窯、龍泉窯、其中黑釉狗添盞、兔毫碗、均窯碗、定窯器,均為山西諸窯。中國陶瓷舉世聞名,千百年來名窯輩出。山西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傳承,可謂「三晉故土,地阜民豐」,山西窯古陶瓷更是華夏古陶瓷殿堂中神奇瑰麗的藝術奇葩。山西黑釉瓷的傳遞與擴散,經筆者多年的收藏及考證認為是由南至北的走向。
  • 吉州窯,一片樹葉成就的千年傳奇!
    ,官窯、高嶺土、千年瓷都……但你也許還不知道,在景德鎮西南400公裡,同樣有一座延續了千年的古窯,那就是吉州窯。吉州窯位於江西省吉安縣永和鎮,是中國現有保存完好的古代名窯遺址之一。吉州窯始於晚唐、盛於南宋、而衰於元,擁有600多年的燒制歷史。很多人知道吉州窯卻是因為一片樹葉,樹葉難以永存,但融入陶瓷之後,便能恆久遠。
  • 浪漫抽象——吉州窯
    浪漫抽象——吉州窯吉州窯又名永和窯、東昌窯,窯址位於今江西省吉安縣永和鎮。興於晚唐,鼎盛於兩宋,衰於元末。北宋末年北方戰亂,窯工南遷,吉州窯較大程度上受到磁州窯風格影響。吉州窯的主要工藝品種有:剪紙貼花盞,吉州窯獨有的、最具聞名的代表作品。在黑釉作品的釉層上,貼上剪紙再施上一層或多層灰釉,在灰釉還沒幹透之前把剪紙揭去,待其幹後,再入窯燒制。木葉紋盞。在黑釉盞的表面施放置一片樹葉,然後入窯燒制,即將樹葉脈絡清晰地保留在茶盞內側。一般以用桑葉為主。
  • 古陶瓷在線交易平臺傳遞藝術文化之美
    古陶瓷在線交易平臺傳遞藝術文化之美 2019-08-21 23:39:13來源:中國江蘇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左盛丹
  • 古陶瓷的老化痕跡和鑑定方法(舉一反三視頻講解)
    業內知名古瓷鑑定專家,伍秋鵬教授親自授課,由於近些年古玩行業大熱,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歡熱愛古玩收藏,古陶瓷的老化痕跡和鑑定方法(舉一反三視頻講解),這樣的學習內容可以短時間內迅速提升自己的鑑定水平,為了讓自己少走彎路,能夠準確的鑑別老瓷器的真假,已經有大批的古瓷愛好者通過伍秋鵬教授的得意弟子濤哥,加入到了「伍秋鵬去偽存真古瓷學院」的學習當中。
  • 吉州窯剪紙貼花盞
    剪紙藝術用於陶瓷裝飾上最早出現在唐代。在唐代,剪紙藝術已達爐火純青的地步,也是它大發展的重要階段。著名詩人杜甫有詩讚曰:「暖水濯我足,剪紙招我魂。」由此可見,剪紙藝術在唐代是極受民眾喜歡的藝術門類之一。唐代剪紙藝術運用在瓷器上一般紋樣較為大眾化,但其燒造難度卻是很大的,溫控掌握不好將直接影響畫面效果,因此出土與傳世唐代剪紙貼花瓷器很少。
  • 玳瑁釉:吉州窯的黃金甲
    南宋-元 吉州窯玳瑁釉鬥笠盞(重文) 大阪鴻池家舊藏 玳瑁釉是吉州窯的一種特殊產品,是一種釉面黑(張富康《中國古陶瓷的科學》)
  • 吉州窯獨樹一幟的風格 究竟有多美......
    這是吉州窯南宋時期的代表作,體現了當時釉下彩繪釉的最高水平。鹿在古代被視為「仁獸」,且因「鹿」與「祿」諧音,故又作為官祿的象徵,並受到各階層的尊崇。自唐人賈耽《百花譜》,將海棠譽為「花中神仙」始,海棠的地位與聲望日漸突出。至宋代達至頂峰,並出現研究著錄海棠的專著《海棠記》和《海棠譜》。
  • 收藏家談北宋鈞瓷的鑑賞與收藏
    收藏家談北宋鈞瓷的鑑賞與收藏 2,光澤,氣息,釉面等辨識方法在實戰中既有側重,又可互相配合鑑別,經過針對性的練習都是可以掌握的,關鍵是平常要多進行新仿品和老瓷器,瓷片的對比,把兩者之間的本質區別進行記憶,做到捻熟於心。 3,要掌握底足的特點,古瓷底足往往露胎,其胎質堅硬;胎表面可見米黃 色護釉胎,有自然磨損痕跡,底足相對規整,圈足圓滑。
  • 吉州窯:中國宋代八大民窯之一
    吉州窯創燒於唐,宋代是吉州窯的興盛時期,而終於元代。該窯的產品種類繁多,有建窯 的黑釉瓷,有定窯的白釉瓷。有景德鎮的青白釉瓷,有仿「哥窯」的百圾碎瓷,還有磁州窯的白地黑花釉瓷等,雖是五花八門,但各有特色。在這些產品中應以黑釉 瓷獨具風格,如玳瑁斑,鷓鴣斑、剪紙貼花、木葉紋釉等最賦盛名,還有繪花、剔花、描金、堆塑和文字等,裝飾技藝如書寫有「福山壽海」和詩文等。
  • 古陶瓷修復大家於愛平:「大巧若拙,大工無痕」
    於愛平先生就是這樣的一位「真工匠」,一位古陶瓷修復界的大家,真正做到了「大巧若拙,大工無痕」。 於愛平用全部的心思鍾愛著她的職業,用精湛的技藝,淵博的學識,極致的耐心讓一件件殘缺的古瓷重新綻放光芒,現在的於愛平仍然單純憑藉手工筆塗修復陶瓷。 2000年,於愛平成立了 「古陶精舍」工作室,作為「古陶精舍」的創始人,在修復陶瓷的同時招徒傳承技藝,親傳親授,從不懈怠。她發揚傳承的理念,如慈母嚴師,用睿智的思想影響和引導了一批批的學生。
  • 古陶瓷的造型美特點在於 陶瓷的種類有哪些
    陶瓷製品是生活中很常見的類型之一,而且的陶瓷製品的種類也是比較多的,比如說常見的就是瓷磚類型的產品了。那麼古陶瓷的造型美特點在於什麼,陶瓷的樣式有很多,可以根據喜好進行定製和購買。陶瓷的種類有哪些呢,來看看這些相關的小常識吧,讓大家對於陶瓷製品這個問題會有很好的參考。
  • 漢代古玉收藏與鑑賞
    古玉典藏中,漢代古玉一直帶給世人的是精巧活潑、玲瓏剔透、變化多端、線條流暢之感。鏤空、浮雕等高難度技法普遍應用。此時的玉器在強大的時代背景下變得更加傾向於寫實之風。紫色百合香為您細講漢代古玉收藏與鑑賞知識,使您了解更多漢代古玉細節。
  • 歷年來學習古玩收集的兩百多冊古玩類收藏鑑賞古籍
    、青銅器類古董鑑賞古代陶瓷類古玩鑑賞近代各類郵票收集鑑賞古代玉器、石器類鑑賞古籍資料包括其它類各種雜玩類、等古董類收藏鑑賞古籍帶你了解中國的淳厚的傳統古玩文化,讓你從零基礎去了解古玩《中國象山》《中國金銀琺瑯器收藏與鑑賞全書(上、下卷)》《中國門文化》《中國陶瓷5.清代瓷器》《中國青瓷圖鑑》《中式精品家具》《樂清黃楊木凋》
  • 南宋吉州窯中的禪宗思想︱深度解析
    ,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吉州府、青原山和永和鎮有僧院數十所之多,另有清都觀、三清殿等道觀數處,他們是吉州窯陶瓷茶器、花器、香爐以及各類供養器的重要購買者。據南宋歐陽鈇《雜著》(《青原志略》卷十二《東昌窯》文引)記載:「永和鎮舒翁、舒嬌,其器重仙佛,盛於乾道間,餘見元祐、崇寧者。」歐陽鈇(1126~1202年)是南宋廬陵縣人,善屬文,尤長於詩詞,與周必大、楊萬裡等相交,說明當地士流已注意到吉州窯瓷業的發展。
  • 收藏之旅:釉質瑩潤,清幽雅致,這就是古陶瓷的美!
    鑑賞範圍:陶瓷、字畫、玉器、錢幣、銅器、雜項瓷器鑑賞1:藏品規格:口徑13.3cm,高2.4cm,底徑5.6cm;品相:底足輕微失肉,底足帶有窯煙與小窯粘鑑賞描述:此件宋·湖田窯影青釉暗刻劃花盤,敞口,淺弧腹,臥足,盤心微凸,底足微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