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裕風水團隊考察廣州番禺區石碁鎮小龍村曾氏大宗祠
曾祥裕 曾海亮
夏日炎炎,曾祥裕率弟子考察廣州番禺區石碁鎮小龍村曾氏大宗祠,意外發現番禺曾氏宗親的祖先唐朝聖歷年間金紫光祿大夫曾蜓,再次由廬陵遷居到贛州西門。「贛州西門」這四個字讓我眼睛一亮,怦然心動。
我們繼續挖掘其發展脈絡:曾蜓的六世孫曾墀生有兩個兒子,長子叫仕行,次子叫仕貴,兄弟相依為命。在宋建炎三年(1129),因朝廷發生搜尋藏匿皇妃事件,他們兄弟二人怕受牽連而畏禍奔逃,自南雄珠璣巷入粵。後仕行在番禺小龍鄉定居,仕貴則遷居深圳寶安沙井鎮新橋村。兄弟二人臨別時依依不捨,共剖一石,每人各持其半,作為日後兄弟相認的實物佐證。自此之後,他們兄弟天各一方,來往日疏。仕貴那邊一直把那塊石頭奉若「至寶」,用瓦缽盛著,供放在祠堂的拜桌上,文革時期被毀。
這段歷史讓我們唏噓不已,客家人南遷經歷各有其因,親友各奔東西,但血緣關係割捨不斷聯繫。我們欣喜看到曾氏兄弟情深似海,一直互相往來,互幫互助。
番禺曾氏一脈自宋代遷居於此,但丁財兩旺起來卻在明代。富起來的曾氏一脈,於明朝永樂年間(公元1405年)建起曾氏大宗祠。祠堂為「曾子」後人曾守倫所建。
據介紹,該祠堂是明成祖恩師曾守倫致政榮歸時,由聖上恩準,動用國庫興建的。「凡是有個『大』字的,都是皇帝親自欽點建造的祠堂。」
我作為曾氏後裔引以為豪的是曾氏大宗祠瀰漫書香氣。
進入祠堂,一座石牌坊映入我們眼帘的牌坊中門有對聯一幅:聖學淵源承祖訓,傳家經典永流芳。橫批「聖學傳家」。
這彰顯了曾家歷史文化底蘊。
從牌坊往裡進,可看到牌坊左右有兩個側門。再入,便到中廳,為兩進,第一個天井從乙口排水,第二個天井放乙口與坤口,這不合法度。
祠堂有四合院布局之痕,四周均有迴廊。中廳之後為後廳,供奉有祖先牌位和小龍曾氏始祖仕貴公、仕行公兩兄弟畫像。
我們從風水角度考察了曾氏大宗祠。
經測,該祠坐北向南(壬兼亥),後倚土墩,水從壬子方隨龍脈而下,與坤申水而匯入,從丙午宮而去。
祠堂前方是一片白石砌成的地坪。
地坪左右有門,風水塘也比其他宗祠風水塘要大得多。這也是曾氏宗祠之大氣表現。
其大還表現在祠堂內的柱子粗大,全部都是坤甸木,從東南亞進口。
我們觀察到柱子下面的石墩則有600多年歷史,為興建祠堂之初留下來的。祠堂內有大量石雕、木雕、磚雕、壁畫等。
除此之外,祠堂中最具傳奇色彩的是一個傳說——會「長大」的石頭。
據傳,該石原本只有10斤重,隨著歲月的推移,吸收地氣不斷增大,至今約有100多斤重。村民認為該石具有靈氣,逢年過節都會前來祭拜。
如今,這塊石頭就放在祠堂的後花園中。
該石近似鵝卵形,旁邊石板上的一首詩記錄了它的由來和作用。
「原自少康百數秋,子輿得道永詒謀。
內侯避地因王莽,光祿移居到贛州。
打失皇妃戈盾起,奔馳友廣弟兄愁。
為如斫石分南北,花萼聯輝燦鬥牛。」
我還特意觸摸了這塊具有生氣的石頭,以沾天地靈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