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克維爾論美國民主建成的條件,墨西哥為啥搞民主失敗?

2020-12-14 浮花浪蕊l

轉自:文昭欄目 「談古論今」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聊法國政治哲學家、歷史學家託克維爾的名著《論美國的民主》,這本書在臺灣被翻譯作《民主在美國》。今年我把那些我多年前讀過的著作以重新拾起來,主要是從啟蒙時期到19世紀上半葉的歐洲大咖們的政治和哲學著作。之所以會這樣,起因是我在年初的時候有個周末又偶爾翻了一下這部《論美國的民主》,以當代治學的眼光看,那個時候的著作還是相當不嚴謹,大段大段的主觀論述和發揮,缺少對史實、對社會事件的細緻描述,《論美國的民主》也帶有這種風格,很多時候你能體會到作者獨到的眼光和洞察力、能感受到思考問題的宏觀視野,但你要做社會學角度很細緻的研究,他這本書裡揭示的美國的種族問題、選舉程序中的問題有多少是嚴絲合縫地反映了當時美國社會的實情?你要做這種角度的細究其實會有點失望。

但是這本書、還有大約同時代的其他思想家的著作最能吸引我的,是他的平和。從啟蒙時代到19世紀前半期,那些政治、法學和哲學領域的大咖們,他們有個特點,就是他們本人是革命家、運動參與者的情況不多見。他們當中很多人為了完成著作還專門職去了公職,不當政治圈子的直接參與者。比如孟德斯鳩,1721年就辭去了世襲的法院職務,去各國遊歷,專心著述。今天講的託克維爾,他的傳世名著《舊制度與大革命》也是在他1851退出政壇以後完成的。儘管這些思想家不同程度地青睞民主與憲政制度,但是個人政治抱負相對淡泊帶來一種超然的態度,使他們不需要用激情來包裝自己的學說,他可以很平和、很理性地探討民主制度得以建立的條件、有效運作的條件、它的局限性和弊端。當然不是說20世紀沒有這樣的深刻、又平和理性政治哲學家,比如寫作那個《第三次浪潮》阿爾文託夫勒,和當代的法蘭西斯福山。但是畢竟從啟蒙時代到19世紀的這批思想家對塑造我們今天的社會起到了更基礎的作用,同時20世紀最引人注意的是那些革命者,而不是學者。革命家更關注地是以筆為槍,把學說當成取勝的武器,和哲學家的沉靜和深刻是兩條路。

一開始發了一頓主觀感慨,就是些讀書的心得和大家分享。還是來介紹這本《論美國的民主》。這本書分上下兩卷,上卷是介紹美國的社會環境和政治制度,就是美式民主如何得以建立、如何發揮作用、受到什麼條件的制約、它本身有哪些優勢,又有哪些局限。下卷是講美國的民主如何對美國人和美國社會發生影響。如果簡單點說,託克維爾在上卷要回答的問題是:美國的民主是如何被塑造成這個樣子的,下卷要回答的問題是:這個民主制度又是如何塑造美國人和美國社會的。託克維爾自己比較喜歡下卷的內容,但實際上影響更大的是上卷。所以我們今天要談的也是上卷。

託克維爾出身於法國貴族,他1805年出生,1827年就當擔任了凡爾賽初審法院法官,才22歲,算得上是少年得志,青年才俊。但是1830年七月革命之後,他本人效忠奧爾良王朝(就是革命後上臺的七月王朝),而他的家人支持被推翻的波旁王朝,家裡有代溝,矛盾太大,正好法國政府有個考察美國監獄制度的項目,他在司法系統工作,就應徵這個項目去美國了。他在美國呆了十個月,回國以後和好朋友合著了一篇關於美國監獄制度在法國應用的論文,1835年這本《論美國的民主》上卷出版,那一年他才30歲,就寫下了如此有洞察力、傳世不朽的名著,真是讓我們今天的這些人汗顏啊!

《論美國的民主》將美國民主制度得以建立,並且能夠維持的有利條件總結為三項:地理條件、法制、和民情。這也是我們今天重要要介紹的內容。

把民主制度和地理條件相聯繫,在今天的民主支持者們看來可能會相當的不贊同,難道是不具備某些地理環境的國家就不能民主了嗎?這個理由確實可能被濫用。託克維爾身後的一百多年歷史事實上也確實證明處於任何理環境的國家都可以建成民主:海洋國家、大陸國家;島嶼國家、內陸國家;處於任何的氣候條件和地形樣貌的國家都可以。其實託克維爾的意思並不在於論證,某種地理環境是建立民主的必要條件,你沒有這個地理環境你就搞不了民主。他是要解釋美國的民主是如何被塑造成現在這個樣子的;為什麼民主制度先在美國被成功地實踐,而不是在啟蒙思想發源地的歐洲?他就把地理環境作為條件之一。

那美國有什麼得天獨存的地理條件呢?說白了就一個字:新——新大陸、新世界、新國家。北美大陸首先不像歐洲,已經在歷史中分化衍生出了一堆民族和國家,每一個國家都有幾個強大的鄰國,都有被入侵和被徵服的威脅。所以歐洲的人民時常感到出於安全的必要,需要強有力的政府,一旦政府的權力和規模都擴大了,就需要巨額的稅收,相應有龐大的軍隊,那人民的權利就被侵蝕和剝奪。一個與強國為鄰,總是處於安全焦慮的國家,是非常容易產生軍功集團、寡頭貴族,進而可能把獨裁者捧上寶座。這是歐洲的情況,而美國的得天獨厚在於它不存在所有這些麻煩,它東西兩大洋,南北無強敵。(在託克維爾的時代,美國的疆域還沒有擴展到太平洋)主要是講它以大西洋為壑,就把自己和歐洲那些陳芝麻爛穀子的國讎家恨隔開了,人民沒有被入侵的焦慮,政客也就沒法以國家安全為由擴大政府的權力,增加稅收,政府在人民面前就保持弱小,這對建立和維護美國的民主制度都是非常有利的條件,

另外,美國也是由於它新,它就沒有一個強大的首都,把自己的影響力施加於全國。託克維爾所說的強大首都,其實推而廣之的意思是說:在一個國家裡,某些局部地區的政治地位,高於別的地方,這樣就造成了不平等,一些人把自己的命運交給另一部分人,這樣的環境就不利於民主制度的建立和維持。這種不平等在歷史是怎麼形成的呢?在歐洲歷史上(在中國歷史上也是)這種情況經常是由徵服和兼併戰爭帶來的,一個國家一開始疆域很小,然後逐步兼併徵服周邊的民族,疆域擴大之後,自己起家的根據地就成了首都所在地、政治上有優勢地位的地區。同時為了防範被徵服的地區又重新脫離出去,就限制被徵服地區人民的權利,也限制當地人政治向上流動的空間。只積月累就形成嚴重的不平等,資源向首都地區集中,形成了若干名門旺族,他們在政治和經濟上都對全國有決定性影響力,而國家其他地區的人民則要委命於他們。這既是一個地理格局,也是一個資源分布的格局、文化生態的格局。所以這樣的環境要建立和維持民主制度的難度就大,哪怕民主制度形式上得以建立,但是要真正達到有效的運作——就是由民主而達成社會公平、達成公共福祉,也有很多障礙要克服。這是我對託克維爾的「美國沒有強大的首都」這個觀點的發揮闡述,我覺得這麼說中國聽眾比較容易理解,也不違背託克維爾的本意。當然美國有西進運動,有地理擴張,但這是對未知新世界的探索開發,和通常說的兼併徵服戰爭是兩回事。白人和原住民之間的衝突也不是歐洲、亞洲的那種兼併徵服戰爭的概念。

美國再有一個對民主有利的地理因素是,它提供了普遍富裕的物質條件。也就是說美國既新,又有廣袤的幅員,到處都有發財的機會。在託克維爾的時代,他所說「普遍富裕的物質條件」主要指的是有大片未開墾、又肥沃適宜耕種的土地。只要你不懶,致富是一件遠比在歐洲容易的事。美國不像歐洲那樣,由於生存空間的狹小,土地資源有限。一旦大地主和貴族掌握了大量的土地資源,同時就會催生出一大批窮人,他們只能給大地主當佃農、僱工,必須仰別人的鼻息過活,這種嚴重的不平等就使民主制度的建立和維持變得艱難。

必須得說託克維爾的這個觀點有一定時代的局限性,因為這本書寫作的背景是19世紀的前30年的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還沒有那麼發達,貴族控制了大量土地,勞動力自由流動的程度還不高,民眾對貴族的人身依附關係還比較強、這個傳統在歐洲還很有力,這個環境確實不容易建立起民主制度;而美國走在了前面。

這是美國民主得以建立和維護的地理條件。

第二是民情。託克維爾還專門解釋了啥叫民情。其實就是大家最一般的理解,它就是指一個民族的整體道德和精神面貌。它既包括通常所說的一個民族的心理習慣方面的東西,又包括人們擁有的各種見解、和社會上流行的不同觀點。說簡單點就是一個社會帶有普遍性的精神氣質方面的特徵。

託克維爾專門提出了一個問題,幾百年後仍然有現實性,為什麼民主制度在北美洲得以建立、又穩固下來發揚光大。同樣是歐洲人移民後代的墨西哥、南美洲就搞不起來呢?

墨西哥的地理環境不亞於美國,它照搬了美國的憲法,也照抄了很多法津條文,但沒能使墨西哥富強。在託克維爾生活的時代,墨西就處於從無政府狀態到軍人專制;再從軍人專制回到無政府狀態的循環裡。

託克維爾注意到了,穩定和有效率的鄉鎮自治,在美洲的歐洲移民裡,似乎是英國裔美國人獨有的一個傳統,而拉丁美洲的西班牙裔、葡萄牙裔移民這方面就弱很多。南美洲的國家一旦陷入革命的風暴之中,不僅是國家上層建築的動蕩,而且是鄉村基層社會也一起陷入動蕩的滸渦。革命過去之後,鄉村秩序恢復也難,民眾很依賴政府,需要政府派遣軍官、駐軍去恢復秩序。而民眾是既依賴政府,同時對這些外鄉來的幹預者又很厭惡。又總是有衝動,把政府的人趕走,再度回到無政府狀態的無拘無束裡。

託克維爾有一段話我覺得很有意思,就說你看南美洲這些國家的命運真的很令人唏噓感慨,他們的人民不是多災之難、就是在為非作歹。託克維爾說:他甚至於相信,對這些人民來講專制都是對他們的恩惠。你聽聽這話,放到今天都很像五毛說的是吧?不過以託克維爾所生活的時代,他所說能成為恩惠的專制指的是人道的君主專制,不是20世紀的法西斯主義專制和共產專制。是指那種既能保障人民安全、又能一定程度上保障個人尊嚴的溫和專制;這是我給他託克維爾打的補丁,他自己也打了個補丁,他說:在我的頭腦裡,專制和恩澤這兩個詞終究還是無法統一起來。他老人家說到底還是個自由主義者,不是五毛祖師爺。

託克維爾雖然注意到了南美歐洲人後裔和北美的英國裔美國人在民情上的差異,但他還是原因主要歸結為教育——南美洲人民的文明教育水準比較低,離建成民主制度的要求有差距。這方面雖然也有道理,我認為還是不夠深刻的,因為17世紀新格蘭殖民地移民的教育水準也很低,可還是形成了穩固的鄉鎮自治傳統,成為美國民主的堅定基石。

在解釋為什麼英國裔美國人建成了鄉鎮自治傳統,而南美的歐洲移民卻沒有做到。我覺得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解釋方向。所謂資本主義精神,它不僅是一種對態財富的態度,也體現為理性和自律,它是美國資本主義經濟崛起的精神燃料,它對形成美國民主制度同樣是一項至關重要的精神資產。新英格蘭早期是清教徒移民,南美洲是老天主教移民。宗教信仰的差異,使他們的行為習慣、精神氣質也體現出了很大差異。

為啥民主制度在美國先建成,並且發揚光大;而在墨西哥和南美洲就搞不起來,學美國也學不像呢?我覺得可以把託克維爾的《論美國的民主》和《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合起來讀,會很有啟發性,是個有意思的話題。下回再聊。

相關焦點

  • 段德敏:託克維爾論自由與權威
    ④但似乎並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的是,託克維爾不斷強調的「平等」除身份平等這一積極面相外,還有傳統政治秩序的崩潰這一消極面相。與當時許多樂觀的革命黨人和自由主義者不一樣,託克維爾對這一曠世未有的新變局基本上持警惕甚至悲觀的態度。⑤在《論美國的民主》上卷開頭,託克維爾說:「我在合眾國逗留期間見到一些新鮮事物,其中最引我注意的,莫過於身份平等。」
  • 國會山被佔領,美國民主怎麼了?
    1835年,曾在美國遊歷了9個月的託克維爾在其著作《論美國的民主》中說,身份平等是美國社會中最為根本的基礎,其他一切事物都離不開它。它的影響超過了政治措施和法律,對政府和社會產生了同樣的限制作用。時至今日,美國的民主制度在兩黨制選舉的不斷「打磨」下,已經變成少數精英裹挾民意以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遊戲。
  • 書評:《民主的浪漫——當代墨西哥民眾的無聲抗議》
    美國作為墨西哥最大的領國,對墨西哥社會有極大的影響,甚至成為墨西哥社會各方面追求、模仿、參考的「榜樣」。範可教授在本書序言中總結說:「美國往往成為墨西哥民主的參照系」——推而廣之,不僅是墨西哥,對於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來說,哪個國家沒有把「美國式民主」當過樣板呢?但美國的民主制度適合全球每一個國家和地區嗎?
  • 法海拾貝丨荊棘之冠與朱蒂提亞之劍——從《論美國的民主》看美國的政教關係
    但當時光推延至今日,我們也應該看到,在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的背景下,世人皆面臨著惡疾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之下,政治權利與宗教信仰自由之間權利關係的界定與公民基本權利限縮程度的把握,這不僅是美國所面臨的考驗,也是作為局外人的我們值得深思的問題。本文將從《論美國的民主》一書出發,結合現實情況就以上問題做簡要探討。1.
  • 香港:何為民主的真正意義?
    「馬克思、恩格斯說過:『民主是什麼呢?它必須具備一定的意義,否則它就不能存在。因此全部問題在於確定民主的真正意義。』實現民主政治的形式是豐富多彩的,不能拘泥於刻板的模式。」在中央政協工作會議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7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回顧人民政協70年走過的光輝歷程,深刻闡釋了為何中國式民主在中國行得通、很管用。我們不可能脫離特定社會政治條件來抽象評判一項政治制度。民主的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對於今天的香港而言,這何嘗不是一個啟示?修例風波發生以來,反對派和一些激進分子提出了五項訴求,而終極訴求就是實行「雙普選」。
  • 對民主的二十個誤解
    比如,最常見的討論議題包括民主是否優於其他政體,以及民主的優勢與弊端等;最經常被提及的人物包括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法國思想家託克維爾和《民主新論》作者薩託利等;最著名的引用語包括「民主是個好東西」(哈佛大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在《第三波》前言中的話),以及「多數的暴政」等。這些熱點內容大致反映出國內對民主問題的關注重點與普遍認知。 民主的哲學思辨當然非常重要。
  • 《時代》刊文:美國抗疫不力是民主制度的失敗
    【編譯/觀察者網 白紫文】24日,美國《時代》雜誌刊登了歐巴馬前演講撰稿人大衛·李特(David Litt)的一篇文章,題為「美國的新冠危機是民主的失敗」。文章指出,當下的美國政府是「少數人有、少數人享、少數人治」,其中,制度缺陷和企業力量膨脹,都是造成美國疫情應對失敗的原因。
  • 美國的民主?
    電視上唇槍舌劍不完事,還搞到美國最高法院…不要認為全球法律精英扎堆的美國,最高法院水平高到天上,代表世界法學理論和法律精英之巔峰的美國大法官們,和我們鄉下街頭巷尾那些老頭老太太,水平差不多一樣一樣的,下達的法律文書,也和農村調停家長裡短的「和稀泥二大爺」,語氣措詞方面非常接近「退一步海闊天空,散了吧,散了吧」…
  • 紀律作風整頓-學習 | 《論人民民主專政》
    ,面對當時帝國主義和反動派的污衊和質疑,以及我黨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困惑,毛澤東在1949年6月30日發表了《論人民民主專政》,以回答上述問題。《論人民民主專政》總結了中國近百年革命的歷史經驗,闡述了人民民主專政基本思想,緊密結合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把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專政學說發展為人民民主專政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創造性發展。
  • 「金錢政治」,美國民主失敗的禍根
    這場大選似乎又點燃了國內一些「美分黨」的熱情,他們開始熬製某些政客的「勵志雞湯」,再度跪拜美國的民主制度。  事實又如何呢?且不說「驢象之爭」已經成為美國民主選舉的固定套路,單就「民主選舉」本身而言,在美國也早就變了味。如果說種族歧視和貧富差距等問題是當今美國社會的頑疾,那麼「民主選舉」這一味藥只能是暫時的「鎮痛劑」,治標不治本。
  • 看人民日報:美式民主神話的終結 解讀:什麼是民主和美式民主
    人民日報:1月6日,美國首都華盛頓發生暴力示威,更有部分示威者衝進國會大廈,與警方發生衝突,導致4名抗議者死亡,1名國會警察重傷後不治身亡。國會依照憲法舉行的確認拜登勝選的程序也被迫中斷。這無疑是美國政治制度的重大挫敗。美國一向自詡為「民主燈塔」,更把自己裝扮成世界民主楷模,編造出了無數美國民主的神話,極力向其他國家推銷和輸出,甚至不惜為此使用武力。
  •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民主國家之間的戰爭——破民主和平論
    除了「保護人權」、「人道主義幹涉」的高調之外,這種幹涉背後的理論依據,是一種名為「民主和平論」的學說。「民主和平論」與大中東民主計劃民主和平論者認為,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早在18世紀便提出這一理論的雛形。
  • 從美國大選看美國民主制度
    其實,美國大選就是美國人的事情。無論選舉是否混亂,無論最終是誰勝選,中國人也就是看看熱鬧。當然,這熱鬧也不白看,旁觀者不僅能長見識,還能長知識,可以重新認識那傳說中的美國民主制度。 然而,在經歷了社會的商業化和工業化發展和南北戰爭之後,美國人的道德觀念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強調「公共善意」的道德觀逐漸讓位於強調「個人權益」的道德觀。對於個人利益的追求也得到越來越廣泛的認同。由法國政治學家託克維爾為美國人首創的「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一詞也逐漸成為流行語。
  • 託克維爾 : 一個孤獨漫步者,如何在自己身上克服時代
    主要代表作有《論美國的民主》《舊制度與大革命》等。託克維爾是法國歷史學家、社會學家,歷經法蘭西第一帝國、波旁復闢王朝、七月王朝、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法蘭西第二帝國等五個「朝代」。託克維爾曾擔任凡爾賽初審法院法官,後長期擔任眾議員,還一度短暫出任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外交部長。1851年12月2日,路易·拿破崙·波拿巴發動政變,並下令解散國民議會。
  • 田飛龍:「勤王」動員令是一場美國民主的911
    那些既往只在威權、民主轉型或失敗國家出現的「選舉與權力交接」危機,回傳到2021年初的美國,造成「民主燈塔」的內爆效應,其震撼程度前所未有。而民主黨的政治追殺頗有些「不講武德」,在川普已經承認敗選並協助「止暴制亂」的條件下依然發動全網封殺、政治彈劾乃至於「緊急停權」。
  • 【灼見】"勤王"動員令是一場美國民主的911
    那些既往只在威權、民主轉型或失敗國家出現的「選舉與權力交接」危機,回傳到2021年初的美國,造成「民主燈塔」的內爆效應,其震撼程度前所未有。而民主黨的政治追殺頗有些「不講武德」,在川普已經承認敗選並協助「止暴制亂」的條件下依然發動全網封殺、政治彈劾乃至於「緊急停權」。
  • 民主就是誰也不用負責——英式民主的荒誕難以理解
    其實,我一向是不大喜歡我們這個全球化時代的民主制度。 所謂的民主,其實意味著多數人理所當然的聯合起來,要求少數人放棄自己的生活方式,要求所有人捲入他們所不關注的問題。 而實際上,這世界大多數事情跟人數多寡毫無關係。
  • 臺灣前「行政院長」江宜樺:美式民主或許走到歷史盡頭
    據臺媒報導 川粉攻入國會山莊,前行政院長江宜樺今天在臉書說,非常懷疑美國民主是否開始走上歷史的盡頭。江宜樺表示,從1776年獨立建國開始,美國開始成為西方國家的民主先驅。1835年,法國政治學家託克維爾詳細考察美國民主之後,斷言這是未來人類政治制度的歸宿,實施民主就像實現上帝的旨意,「企圖阻止民主,就是抗拒上帝的意志」。江宜樺提及,2016年美國總統川普上臺,民粹政治橫掃美國,激情、仇恨、分裂深入社會每個角落。對外,美國也不願繼續承擔世界領袖的責任,「美國利益優先」壓倒一切互惠考量。
  • 亞里斯多德論民主
    提要: 亞里斯多德的民主論述正在重新成為當代政治哲學重要的思想資源。民主制被亞里斯多德歸類為由多數人統治的變態政體,其所依據的正義原則偏離了城邦追求德性的正當目的,其所秉持的自由觀念蘊含著掙脫任何政體和法律約束的意圖。
  • 梁柱:人民民主專政不可須臾離開
    一 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強調指出:「總結我們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這個專政必須和國際革命力量團結一致。這就是我們的公式,這就是我們的主要經驗,這就是我們的主要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