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 藏北軍魂:獻給犧牲在藏北高原的中國軍人

2021-02-17 藏地無疆


守墓人曲美旺堆留在雪地上的兩行足印,引著我們走進了烈士陵園。 

2009年3月30日,西藏那曲,又一個白雪覆蓋的清晨。

這大概是世界上最高的墓園了。海拔4610米的柯登日出山上,500多名中國軍人長眠在藏北的凍土裡。

他們腳下的山腰上,一排藏家院落在孩子們的笑聲中剛剛醒來。他們的更遠處,銀裝素裹的那曲城春雪初霽一派生機。 

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上,藏北地區平均海拔高達4600米,氧氣含量不到內地的一半。有著42萬平方公裡、42萬人口的那曲地區,就是藏北的主體部分,面積佔全西藏的三分之一。 

這是一片被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唐古拉山和崑崙山環擁的廣袤高地,在億萬年前的造山運動中隆升為世界屋脊之脊。 

這裡有豐美的羌塘大草原,也有20萬平方公裡的無人區。 

這裡還是自古以來進出西藏的要道和兵家必爭之地。今天,縱貫地區的青藏公路、青藏鐵路以及沿線鋪設的輸油管線、光纜,讓那曲保持著西藏大後方的戰略地位。 

為此,中國軍人駐守那曲。 


「我的師兄梁顯軍,就葬在這裡。」陪同我們拜謁烈士的那曲軍分區宣保科幹事蔡峰,在如林的墓碑中尋找戰友的名字。 

1999年4月的一天,某步兵連排長梁顯軍在休假歸隊的當晚突發急性肺水腫,生命之鐘停擺於27歲。 

當戰士們為下葬前的梁排長換上嶄新的軍衣時,他的嘴仍然大大地張著,仿佛要讓空氣中所有的氧分子,湧進乾渴的肺部。 

畢業於昆明陸軍學院的梁顯軍,還在當學員時就曾多次立功。因為惦記著沒有完成的《軍事志》,他在從內地飛抵拉薩的當天,就風塵僕僕地趕回了那曲。那時,他的妻子懷孕剛一個月。 

自此,部隊規定,凡從內地休假歸隊者,必須先在拉薩停留一周,待身體適應高原後方可回那曲…… 

蔡峰沒能找到梁顯軍的墓碑。 

碧空之下,雪山之側,一座座墳塋整整齊齊地列隊,如同在接受一次永遠不會結束的檢閱。 

那隊列,整齊得讓人窒息。 

墓地無樹,無菊。墓碑無圖,無文,甚至沒有烈士的名字。只有風拂起被雪水浸溼的哈達,輕揚在冰冷的墓碑四周。 


從戰爭年代到和平時期,僅僅在那曲軍分區——全軍海拔最高的軍分區,就有600多人犧牲。 

 硝煙漸漸散去,數十年來,藏北無戰事。然而,從駐紮於此的解放軍和武警官兵,到奔波在青藏公路上的汽車兵,以及臨時進入藏北高原執行任務的部隊,究竟有多少軍人獻出生命,難以統計。 

馬寬軍,軍分區門診所所長。這個河北漢子在近20年的高原歷練中鑄就了一顆堅韌的心臟,卻無法承受回憶之痛。 

他不敢來烈士陵園——自從16年前,一個名叫劉斌的孩子死在他的面前。 

那真的是個孩子,還沒滿18歲呢。怯生生地參加新兵訓練沒幾天,就患上了高原肺水腫。 

孩子不懂這是個什麼樣的病,那天早上還溜出病房,在雪地上用指頭畫圈。一圈,又一圈。 

幾個小時後,孩子的心跳突然加快,很快就沒了呼吸。 

當年的那曲,沒有電,液體拿出來幾秒鐘就凍成了冰。 

 「如果醫療條件好一點點,這個娃娃就能救過來。」馬寬軍揪心了這麼多年。 

人們找遍全城,只買到了一個很小的棺材。那個來自四川雲陽的獨生子再也沒有機會娶妻生子,就半蜷著躺在棺材裡,獨自踏上了遠行的路。 

今天,西藏各部隊的新兵訓練,全部改在拉薩進行。 

人們說,拉薩當然比不上內地,但是,當你到了西藏的其他地方就會發現,拉薩宛若天堂。 

在沿著青藏鐵路從那曲回到拉薩的那一刻,華燈初上的城市讓我們熱淚盈眶。 

比藏北充足許多的氧氣,現代化的立交橋,還有布達拉宮下柳樹綻放的新綠。拉薩的一切一切,讓那曲的荒蕪真實而又遙遠。 

不僅那曲。對人的身體來說,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青藏高原,處處都潛伏著對人體生機的損害和對生命的威脅。 

「從解放軍進駐西藏以來,已有超過5000名將士長眠雪域。」西藏軍區政治部主任宋景原說。 


那曲似乎沒有四季之分,鋪展在你面前的永遠是雪山和布滿寸草的原野。即使是像我們這樣因好奇而興奮的初來者,也必須小心翼翼地抑制喜悅,小心翼翼地進行呼吸。 

那曲有那曲的美。但高山黑河的詠嘆調,不能當成經年的日子來過。 

說到高原的業餘生活,你可以猜到看書、打撲克。但沒有人會想到,幾位從軍校分配來此的小夥子,抓了只蒼蠅養在玻璃瓶裡,饒有興致地看了一個月。 

1999年7月,另一個18歲的孩子猝然倒下,在籃球場上。 

那是個看上去特別壯實的兵——特務連的王開衛。上場不到10分鐘,高原心臟病急性發作。 

那曲軍分區從此增加了一條軍規:籃球賽改為每兩分鐘一節,醫生和氧氣瓶必須全場守候。 

在絕大多數人看來,奉獻是某個抽象群體的抽象行為。但是在西藏、在那曲,這兩個字體現在每一個白天和夜晚,體現在吃飯、睡覺、走路的每一分具體的生活裡。 

每當聽到有人去世,每次拿到自己的體檢結果,那曲軍人會有些許猶豫。 

然而,總有好男兒義無反顧地留了下來,也總有好女人義無反顧地嫁給那曲的軍人。 

不僅如此。 

那曲也有女軍人。30歲的女護士彭燕,在這裡已堅守10年。 

她原本並不是藏北軍營裡唯一的女性。但,在她之前入藏的段紹惠、鄭金玉兩位女軍官,竟在一年多的時間裡相繼去世。 

一個肺癌,一個肝癌。她們走時的年齡,都在三十六七。 

女人總是愛美的,即使身在那曲。 

2001年12月,段紹惠到拉薩給新兵做完體檢後,去百貨商場買墨鏡。 

什麼樣式都有,什麼價格都有。她看上個198元的。同行者說,這個很漂亮,既能防風沙,又適合你的臉型。 

她試了又試,捨不得買。還是休假回成都買吧,能便宜些,她說。 

過了元旦,她回成都了,卻在體檢中查出癌症晚期…… 

用了半生的心血,西藏軍區副司令員、西藏軍區總醫院院長李素芝和他的同事們攻克了高原上的兩大殺手——高原心臟病和急性肺水腫。 

2000年以後,因為這兩種病去世的人數大大減少。 

但,誰也不知道,高度缺氧還會給人的機體帶來什麼看不見、摸不著的變化。誰也不知道,留在這裡的人會在將來付出什麼樣的代價。 

如果說和平是對軍人的最高獎賞,那曲軍人就是在用生命傳遞高原上最絢爛的和平之光。 

從名單上看,長眠在那曲的烈士們大多來自四川,還有河南、安徽、江蘇、北京、甘肅、陝西…… 

他們都走得匆忙,但,葬在藏北,或許是符合他們的心願的。 

佇立於這片中國最高的原野,他們一定能望見自己的家鄉。無論是秀美的天府之國,蒼勁的三秦大地,還是曼妙的江南水鄉。 

穿行西藏的我們常常感到,時間與地理的概念,會在某些瞬間失去意義。 

在這山之頭、水之源、地之谷,在這天荒地老、滄海桑田的高原上,烈士已經成為天與地、山與水的一部分。 

只要青藏大地依然存在,只要白雲依然淌過高原,只要格桑花與杜鵑花依然怒放,只要雅魯藏布江依然奔流向前,他們就會守護在這裡,從昨天、今天,直到終將成為亙古的未來。

(新華社記者白瑞雪、梅世雄、王逸濤)

註:本文版權歸新華社所有,藏地無疆友情推薦。


   藏地無疆、行者遠方。無論身在何處,我們帶您擁抱西藏!

說出您的西藏故事,和您一起品讀高原時光。歡迎賜稿!

相關焦點

  • 藏北高原,從大海到陸地的滄桑變遷
    在距今約6億年至2億年前的古生代時期,藏北高原又沉陷為波浪滔天的海洋,被稱為「古地中海」或「特提斯海」。藏北高原地質演變走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距今2億年到8000萬年是青藏高原地殼運動較為頻繁和強烈的時代。那時,隨著地殼運動的發展,海水逐漸向西南方向撤退,陸地不斷增生,直到距今約1億年的中生代末白堊紀,藏北才全部脫海變為陸地。遼闊的藏北高原。
  • 『藏℃』藏北故事:藏北植被,綠色生命
    藏北高原被人們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它被崑崙山——可可西裡山脈、喀喇崑崙山脈和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脈所環繞,是青藏高原一個相對封閉的地理單元。圖為在藏北草原放牧的羊群(2010年) 攝影:唐召明這裡平均海拔在4600米以上,年平均溫度在零攝氏度以下,空氣異常稀薄並常年伴有強風,是我國氣候條件最為惡劣、生態環境極為脆弱的典型區域。
  • 30多年前駐守藏北的老兵,為了圓夢,單人單車重返高原
    昔日的獅泉河鎮第三次是我自己差點「犧牲」在高原,那是剛進高原不久,6月份吧,我從駐地兵站飯堂門前的一小木板橋上一頭栽下,小橋離地約一米多,待我又看到這個世界時已是第二天清晨了,我們就是做高原急救專業的,我們太知道我這就是典型的高原紅細胞增多症臨床表現,果不其然,待我7月份赴札達總部取醫療物資並住院治療時,一抽血檢驗,我的血色素達
  • @高原軍人,你們的犧牲與奉獻祖國和人民不會忘記
    (資料圖)節日期間,中國軍網來自一線的報導,讓人更加了解邊關軍人對家國的那份忠誠與濃情。一篇名為《雪域高原的求婚儀式,這是邊防官兵的浪漫》的報導讓人感動、淚奔!3位軍嫂經過批准陪同丈夫一起踏上巡邏路,這不是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而是在海拔5000米的雪山,冒著嚴寒大風,克服嚴重缺氧困難進行的一次跋涉。
  • 海拔5400米的高原河谷,有這樣一群中國軍人
    在這期軍事報導中,我們看到了西陲第一哨的巨幅中國地圖,看到了神仙灣哨所的升旗儀式,看到了駐高原某部用吊車升旗的場面,看到了高原汽車兵的淚水與笑容,更看到了駐守在喀喇崑崙山一線的戰士們。本期軍事報導中最後一條,「軍醫路俊霞-咖喇崑崙的女兒」要佔到了整個報導的一小半。
  • 軍魂的閃光——記退役軍人陳國緯
    文/王小燕 編輯/不倒翁我在一位老兵的詩文集上,看到了他寫的一首《軍魂》的詩:「我很光榮,我很幸運,因為我曾經當過兵。無論走遍天涯海角,身上總附有那豪邁的軍魂。」我和退役軍人陳國緯是文友,在監利作協的幾年接觸中,我經常在微信群裡看到他文武雙全的事跡,我覺得他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在他的艱苦創業和勤奮創作中,充分展現了他那豪邁軍魂的閃光。陳國緯同志生在農村,長在農村,自當兵三年義務光榮退伍後,一直在自謀職業。現在從事農業已十二年了。以前先是在深圳打工幾年,後在湖南岳陽經商多年。
  • 藏北高原,西藏的阿里!
    眾人都想窺探她的美麗,幸好青藏高原的高海拔,擋住了大多數的普通遊客,少了這份滋擾,西藏才能多少保留了她大部分的原貌。走進西藏,就走進了人間天堂。藍天白雲,雪山草地,蒼鷹駿馬,犛牛羊群,這是風景,更是圖畫,充滿壯美,讓人神暢;寺廟輝煌,經幡招展,喇嘛誦經,信徒膜拜,這是風情,更是文化,充滿神秘,讓人感動。
  • 【名家有約】潘小平:藏北的雲
    當地藏民稱藏北高原為「羌塘」,藏語「北方高地」的意思,一片高海拔的寒冷高原,面積闊達60多萬平方公裡。但這並不影響天地的遼闊,相反,車、人、牛、羊,還有那些小藏包,都仿佛不再活動了,它們靜止著,千年一瞬的樣子,並且看上去,非常非常微不足道。是的,不到藏北,你感覺不到時間的凝滯,和萬物的渺小。後來,車子就開進了青南最重要的地理標誌崑崙山口,海拔也升高到4000米以上了。遠處,巍巍崑崙穆立,太陽底下,閃著耀眼的光芒。那是一些千年不融的積雪,因歲月的漫長而聖潔。
  • 【藏北故事】科考發現藏藥「寶庫」
    此次科考,他在藏北無人區共發現數十種動植物和礦物的藏藥材,並進行深入研究。  後來,格桑頓珠撰寫和編輯出版了《藏藥植物學》《藏藥冶煉學》《藏藥藥理學》等藏醫學著作,並成為第三批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這與他當年的科考調研密不可分。  根據藏醫藥理論,瑪瑙、琥珀等40多種珍貴礦石均可入藥。
  • 【關公文化】戰神關公崇拜與軍人軍魂
    手持青龍偃月刀的關公神像、關帝廟遍布全國各地,為中國神明中最多祠廟的一位。史料記載,關帝廟明清時期就有近30萬座。關公,又稱中華武聖,自古以來就是軍人、警察、鏢師、武林人士崇拜的偶像。為鼓舞戍邊將士之民族精神,舊時在中國邊陲和重要關塞,也建有不少關帝廟。如北京長城居庸關關王廟,絲綢古道關帝廟,長城盡頭的嘉峪關關帝廟。在中國版圖最西邊的新疆伊犁,也建有數處關帝廟。東南沿海的福建東山島,明朝守島將士就在那裡建起了關聖殿。關公作為戰神,為軍人的保護神。民間役男前往軍中服役時多前往關帝廟求香火或靈符以護身。駐地軍隊與地方協商,在駐地附近興建起關帝廟。
  • 「軍魂苑」主題詩歌、楹聯徵稿揭曉公告
    「軍魂苑」主題詩歌、楹聯徵稿揭曉公告由中國詩書畫研究會陝西分會指導,西安市閻良區漢皇樹葬墓園有限公司主辦的「軍魂苑」主題詩歌、楹聯徵稿大賽,自8月10日開始,至9月10日收稿截止,共收到來自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特別行政區
  • 這幾十個人為中國搶先保住了整整30萬平方公裡的藏北阿里地區
    三年來,人民解放軍副總司令、西北戰神彭德懷兩萬人陝北起兵,奇蹟般地打垮了西北地區百餘萬國民黨軍,奪下了佔中國版圖五分之二的土地。毛澤東仔細閱讀著彭德懷的電報。彭的電報希望毛澤東改變以西北一野為主從青海攻奪西藏的決策,指出從地形等各方面因素考慮,進軍西藏應以劉鄧二野從四川出發為宜,西北方向只能起輔助作用。 「老彭敢說真話呀!」
  • 八一致敬丨聆聽《高原長歌》,感悟高原軍人的平凡與偉大
    八一致敬丨聆聽《高原長歌》,感悟高原軍人的平凡與偉大來源: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責任編輯:丁楊2020-08-01 09:35
  • 薦讀|戰友犧牲了,團長一段感人肺腑的話!
    我的兄弟我的兵,楊嘯天——這個優秀的士兵,在徵戰奇路的徵途中,突發高原疾病離開了……在那一刻,我的心都碎了,淚如泉湧、泣不成聲!21年前我還是一名戰士的時候,我的老班長,一等功臣革命烈士徐思平,就是在執行任務中,為救援遇險車輛英勇犧牲,長眠在了這裡……我曾經暗下決心,決不讓任何一個戰友再留在這裡!但是卻萬萬沒有想到,我身為一名團長,把我的戰士帶上了高原,卻沒有全部安全的帶回去,我的兵楊嘯天卻又倒在了八宿,成為了我內心永遠的痛!
  • 在青藏高原,你都能看到什麼?
    藏北高原  藏北高原地形及地標圖(by二狗子製作)作為青藏高原的核心部分,空曠的高原、起伏的雪山、湛藍的天空,滿足了大部分人對青藏高原的幻想。加之湖水常年呈現藍綠等多種顏色,周圍山巒秀麗,湖光山色使這個中國最西部的閉塞湖泊,成為藏北高原的璀璨明珠。
  • 「築路將軍」慕生忠:把一生都獻給了青藏鐵路,獻給了格爾木
    格爾木是中國唯一的兵城,也是高原上的第一個新城。 1951年,接受中央指示。西北軍區組織了以範明為司令員、慕生忠為政治委員的西北進藏部隊。這是慕生忠的第一次進藏。他們從青海沿著水源進入西藏,可水源既象徵著生命,也暗藏著危機。 不停地要求同志們注意注意,變幻莫測的天氣和嚴重的高原反應依然是部隊的大敵。
  • 新藏線上獨守大山的「崑崙女神」,過路車送食,軍人向她敬禮致意
    新藏公路——「鋪在天上的國道」北起新疆西南葉城縣至西藏阿里地區日土縣的新藏公路被譽為「鋪在天上的國道」,平均海拔4500多米,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艱險公路。探尋「崑崙女神」背後的故事而在這裡服役最久的老兵回憶,當年楊麗最初出現在新藏公路上時看上去就是一名40多歲精神恍惚的中年婦女,聽說是來找兒子的。有人綜合相關的零星信息拼湊出線索後,篩查了當地20多年前犧牲的年輕軍人名單,找到了一位姓楊的中尉最符合這些條件。
  • 西藏高原的秘密,知道真相的工程人並不多!
    對於青藏高原來說,這種力量不算什麼!藉助高科技得知,巨大的青藏高原,正以每年7~30毫米速度,向北東方向急行軍。板塊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兩大板塊的對撞下,厚達上百公裡的巖石圈,就如同橡皮泥般,以山的形式不斷隆起,並一波一波如驚濤巨浪般傳向遠方。
  • 八一,致敬「中國軍人」
    在93年的不懈奮鬥中,有一群人,他們站在雪域高原的邊防哨所保家衛國,他們站在危險的疫情防控、抗洪搶險的一線守護萬家燈火,他們站在太空探險的最前方扛起中國科技擔當,他們......在國家和人民需要的每一個角落都有他們的身影,他們就是「中國軍人」,是中華民族永遠不屈的脊梁。  軍旗下面宣誓言,築牢聽黨指揮的忠誠血脈。軍旗獵獵,誓言錚錚。
  • 唐蕃古道 | 藏北門戶那曲
    高寒缺氧的藏北高原,一直被譽為世界的「第三極」,是一百年前西方探險家的夢想,瑞典著名探險家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