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玉米,水稻,花生,豆角,番茄,西瓜,葡萄,草莓,黃瓜等
關鍵詞,會自動回復相關知識!其他資料陸續整理中,敬請期待!
(網絡共享時代,好東西不能獨享,請收藏轉發!)
白邊地老虎分布在青海、新疆、西藏、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四川、貴州、雲南、河北、北京、河南等省、市、自治區。在內蒙古的錫盟、河北省的壩上地區、吉林延邊、黑龍江省的嫩江、哈爾濱、寶清等局部地區發生較重。
警紋地老虎分布於內蒙古、甘肅、寧夏、新疆、西藏、青海等省區,以河西走廊和新疆的天山南北麓發生量最大,常與黃地老虎混合發生,在東北和四川南部涼山地區等也有零星發生。
八字地老虎國內各地都有發生和分布,以東北和西南發生較多。
其為害狀見圖2-1、圖2-2、圖2-3。
圖2-1小地老虎為害玉米造成的玉米為害狀
(引自馬齊祥等《玉米病蟲草害防治彩色圖說》)
圖2-2地老虎為害狀
圖2-3地老虎為害蔬菜造成田間缺苗斷壟
形態識別
1.小地老虎
圖2-4小地老虎成蟲 (於洪春攝)
圖2-5小地老虎幼蟲
(引自何振昌《中國北方農業害蟲原色圖鑑》)
2.黃地老虎
圖2-6黃地老虎成蟲
圖2-7黃地老虎幼蟲及為害狀
3.大地老虎
成蟲:體長20~22 mm,翅展52~62 mm,暗褐色。雌蛾觸角絲狀;雄蛾觸角雙櫛齒狀,分枝較長,向端部漸短小,幾達末端。前翅褐色,前緣自基部至2/3處黑褐色;腎狀紋、環狀紋、楔狀紋明顯,周緣各圍以黑褐色邊,腎紋外方有1黑色條斑;亞基線、內橫線、外橫線均為雙條曲線,但有時不明顯;外緣具1列黑點,內側至亞緣線間為暗褐色。後翅淡褐色,外緣具很寬的黑褐色邊。
圖2-8 大地老虎
1.成蟲 2.幼蟲 3.幼蟲頭部正面 4.幼蟲第4腹節背板 5.幼蟲臀板背面 6.蛹
(1、2、4、5、6仿浙江農業大學,3仿魏鴻鈞等)
圖2-9 大地老虎成蟲
(引自何振昌《中國北方農業害蟲原色圖鑑》)
卵:半球形,長1.8 mm,高1.5 mm,初淡黃後漸變黃褐色,孵化前灰褐色。
幼蟲: 老熟幼蟲體長41~61 mm,黃褐色,體表皺紋多,顆粒不明顯。頭部褐色,中央具黑褐色縱紋1對,後唇基等邊三角形,底邊大於斜邊。各腹節體背前後2個毛片大小相似。氣門長卵形黑色。臀板除末端2根剛毛附近為黃褐色外,幾乎全為深褐色,且全布滿龜裂狀皺紋。
蛹:長23~29 mm,初淺黃色,後變黃褐色。腹部第3~5節明顯較中胸及第1~2節為粗。腹部第4~7節前緣有圓形刻點,背面中央的刻點較大,腹端具臀棘1對。
圖2-10 大地老虎幼蟲
(引自何振昌《中國北方農業害蟲原色圖鑑》)
4.白邊地老虎
成蟲: 體長16~19 mm,翅展37~45 mm。雌蛾觸角絲狀;雄蛾觸角微櫛齒狀。前翅狹長,灰褐色至紅褐色,顏色、斑紋變化大,但可分兩種基本色型。一種白邊型:前緣具明顯灰白色至黃白色寬邊;中室後緣有白色狹邊;基線、內橫線、外橫線均明顯;劍紋黑色,環紋及腎紋灰白色,明顯;中室在環狀紋的兩側全為黑色;亞緣線淡色;緣線呈黑褐色。另一種暗化型:前翅全部深暗,無白邊、淡斑和黑斑。後翅均褐色,緣毛灰白色。
卵:直徑約0.7 mm,半球形。初產時乳白色,孵化前變灰褐色。
幼蟲: 老熟幼蟲體長35~40 mm,體表光滑,無微小顆粒。頭黃褐色,有明顯的八字形斑紋。胸、腹部氣門線以上區域淡黑色;氣門線以下淺褐色或淺灰色。臀板黃褐色,前緣及兩側深褐色,小黑點集中於臀板基部,排成2個弧形。
蛹:體長18~20 mm,黃褐色,腹部第3~7節前緣有許多小刻點,末端有1對臀棘。
圖2-11 白邊地老虎
1.成蟲2.成蟲前翅(白邊型)3.幼蟲頭部正面4.幼蟲第4腹節背面5.幼蟲臀板背面6.蛹
(1、3~5仿楊集昆,2、6仿魏鴻鈞等)
圖2-12白邊地老虎成蟲
(引自呂佩珂《中國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藥用植物病蟲原色圖譜》)
圖2-13白邊地老虎幼蟲
(引自何振昌《中國北方農業害蟲原色圖鑑》)
5.警紋地老虎
成蟲: 體長約16~18 mm,翅展33~38 mm。雌蟲觸角絲狀,雄蟲雙櫛狀,分枝甚短。前翅灰色至灰褐色,有的前翅前緣、前翅外緣略顯紫紅色;橫線多不明顯,內橫線暗褐色,波浪形;楔狀紋黑色而粗大,易於識別,腎形紋和環形紋均顯著,邊緣為黑褐色或灰褐色,後翅色淺,白色,微帶褐色,前緣淺褐色。
圖2-14警紋地老虎
1.幼蟲頭部 2.前翅 3.第4腹節背面 4.臀板 5.表皮外觀 6.蛹(仿魏鴻鈞等)
圖2-15警紋地老虎成蟲
卵:半球形,直徑0.75 mm。卵殼表面有縱脊紋12~14條,縱脊紋之間有橫脊紋。初產時乳白色,以後卵的頂部和中間逐漸出現紅褐色的環圈,至孵化時為黑色。
幼蟲: 末齡幼蟲體長35~42 mm,體淡黃褐色。頭部黃褐色,有1對呈「八」字形的黑褐色條紋,紋的上部比下部色深。後唇基為1等邊三角形,顱中溝長度約等於後唇基高的1/3。體表生大小不等顆粒,略具皺紋;背線、亞背線褐色,氣門線不顯著。前胸盾、臀板黃褐色,臀板上有明顯的皺紋,在基部及中央兩根剛毛附近顏色較深。腹足趾鉤7~16個,臀足趾鉤18~19個。氣門黑色橢圓形。
蛹:長14~18 mm,紅褐色。氣門突出,第5腹節前緣紅褐色區具很多大小不一的圓點坑,點坑後方不閉合。腹端具2根臀棘,臀棘背方有小刺1對,兩側並有小瘤1對。
圖2-16警紋地老虎幼蟲
6.八字地老虎
成蟲體長11~13 mm,翅展29~36 mm。頭、胸灰褐色,足黑色有白環。前翅灰褐色略帶紫色;基線雙線黑色,外緣翅褶處黑褐色;內橫線雙線黑色,微波形;環紋具淡褐色黑邊;腎紋褐色,外緣黑色;前方有2黑點;中室黑色,前緣起有1淡褐色三角形斑,頂角直達中室後緣中部;外橫線雙線鋸齒形外彎,各脈有小黑點;亞緣線灰色,前端有1黑斑;端區各脈間有中黑點。後翅淡黃色,外緣淡灰褐色。
圖2-17八字地老虎
1.成蟲 2.幼蟲頭部 3.幼蟲第4腹節背面 4.幼蟲臀板 5.蛹(1)正面(2)背面
(1仿西北農業大學,2~5仿魏鴻鈞等)
圖2-18 八字地老虎成蟲 (於洪春攝)
卵:高約0.8 mm,寬約0.1 mm,半球形。初產時乳白色,漸變淡黃色再變褐色,孵化前呈黑色,表面具縱稜與橫道。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33~37 mm,頭黃褐色,有1對「八」字形黑褐色斑紋。顱側區具暗褐色不規則網紋。後唇基等邊三角形,顱中溝的長度約等於後唇基的高。體黃色至褐色,背、側面滿布褐色不規則花紋,體表較光滑,無顆粒。背線灰色,亞背線由不連續的黑褐色斑組成,從背面看呈倒八字形,愈後端愈顯。從側面看,亞背線上的斑紋和氣門上線的黑斑紋則組成正八字形。臀板中央部分及兩角邊緣顏色常較深。
圖2-19 八字地老虎幼蟲
蛹:體長約19 mm,黃褐色。腹部第4~7節背、腹面前緣具5~7排圓形和半圓形凹紋,中間密些,兩側稀少。腹端生1對紅色粗曲刺。背面及兩側生2對淡黃色細鉤刺。
圖2-20 八字地老虎蛹
生活史與習性
表2-1小地老虎在我國各地的發生代數和成蟲發生期
地區
發生
世代
成蟲發生期(旬/月)
越冬代
第1代
第2代
第3代
第4代
第5代
第6代
廣西南寧
7
1~中/3
中/4
下/5~上/6
下/6~中/7
上/8~下/8
中/9~下/9
上/11~下/11
福建福州
6
上/1~中/2
中/3~上/4
上/5~上/6
中/6~上/7
中/7~下/10
上/11~上/12
重慶
5
上/3~上/5
上/4~上/5
中/5~下/6
下/7~上/8
下/8~上/10
江西南昌
5
上/3~中/5
上/6
上/7~下/7
下/7~上/8
上/9~11
江蘇南京
5
上/3~中/5
下/5~中/6
中/7~下/8
下/8~上/9
中、下/10
河南鄭州
4
上/3~下/4
下/5~上/7
中/7~中/8
上/9~上/10
陝西漢中
4
上/3~中/4
中/5~中/7
中/7~下/8
下/8~下/10
北京通縣
4
下/3~上/5
中/5~中/6
中/7~中/8
下/8~中/9
甘肅蘭州
4
上/3~中/5
中/5~中/6
中/7~中/8
下/8~中/9
寧夏銀川
4
下/3~中/5
上/6~中/7
中/8~中/9
10~11
山西大同
3
中/4~中/6
上/7~上/8
中/8~上/9
內蒙古呼和浩特
3
下/3~中/5
中/6~中/8
中/8~下/10
黑龍江嫩江
2
初/5~中/6
下/6~下/7
新疆墨玉
—
8~9
10~11
表2-2部分地區黃地老虎的發生代數和成蟲發生期
地區
發生世代
成蟲發生期(旬/月)
越冬代
第1代
第2代
第3代
黑龍江龍江
2
上/5~中/6
下/7~中/8
新疆莎車
3
上/4~初/6
中/6~上/8
中/8~上/9
陝西關中
3
上/5~中/6
中/7~中/8
中/8~中/9
甘肅蘭州
3
中/4~上/6
上/6~下/7
下/8~上/9
山東濟南
4
中/4~上/6
下/6~上/8
中/8~中/9
下/9~中/11
河南鄭州
4
中/3~上/5
下/5~下/6
上/7~上/8
下/9~中/11
江蘇南通
4
上/4~下/5
中/7
中/9
下/10~下/11
北京
4
下/4~上/6
下/6~上/8
中下/8~下/9
中/10~上/11
黃地老虎卵的發育起點溫度是10.03℃,卵歷期在20~26℃條件下為5 d,室外條件下4~13 d;非越冬代幼蟲期為25~36 d,越冬幼蟲期約150 d;蛹期10~30 d。
黃地老虎成蟲晝伏夜出,對黑光燈具有趨光性,但對糖、醋、酒液無明顯趨性。成蟲喜在大蔥花蕊上取食,進行補充營養。單雌平均產卵400~500粒,多者超過千粒。卵常產在土面枯草根際處,或產在蓼、灰菜、小薊、蒼耳、小旋花等雜草及芝麻、苘麻、棉花、花生、豆類等幼苗的葉背,卵一般散產。
幼蟲共6齡,自殘習性不明顯。初孵幼蟲可耐飢72~96 h。為害高粱、玉米時,幼齡幼蟲將嫩葉咬成小孔,齡期稍大的幼蟲,多在苗莖基部地表處咬斷或蛀1小孔,造成枯心苗。以第1代幼蟲為害春播作物幼苗嚴重,在華北5、6月份為害最重,在黑龍江省6月下旬至7月上旬為害最重。幼蟲越冬前多遷移到田埂、溝渠向陽坡的雜草中,在土下2~15 cm的土層中築土室越冬。
大地老虎 在全國各地均是1年發生1代,以幼齡幼蟲在表土或田埂雜草叢中越冬,並以老熟幼蟲在土壤中滯育越夏。在長江流域3月初越冬幼蟲出土為害,5月上、中旬為幼蟲為害盛期,6月份氣溫高於20.5℃時,幼蟲陸續老熟,在土下3~5 cm處築土室滯育越夏,滯育期長達100餘天。9月中旬化蛹,10月上中旬羽化為成蟲。
大地老虎卵期在20℃條件下11~24 d,25℃下7~10 d;幼蟲期308 d;在19.4℃條件下蛹期26~35 d,平均31.67 d。
大地老虎的成蟲趨光性不強,交配後第2天產卵。單雌產卵648~1 486粒,平均產卵991粒。卵一般散產於土表或生長幼嫩的雜草莖葉上。幼蟲共7齡,4齡前的幼蟲不入土蟄伏,常在草叢間齧食葉片,4齡後的幼蟲白天伏於表土下,夜出活動為害。幼蟲有滯育越夏習性。大地老虎一般在綠肥茬或綠肥套種棉田比冬閒田或棉麥套種田為害重。
白邊地老虎 在黑龍江、內蒙古、河北等地1年發生1代,以胚胎發育成熟的卵或滯育的卵在表土或草叢下越冬。在黑龍江省以胚胎發育成熟的卵在表土層中越冬,幼蟲於4月中旬孵化,早春取食灰菜、苣蕒菜等雜草,5月下旬幼蟲3齡後開始為害剛出土的甜菜、糜子、高粱、大豆、玉米、穀子等幼苗。幼蟲期57.8~61.3 d。6月中下旬老熟幼蟲潛入10 cm深的溼潤土壤中營土室化蛹。蛹期20~22 d。成蟲於6月底7月初羽化,7月下旬為盛發期,成蟲壽命平均壽命約30 d。成蟲於8月初產卵,一周後胚胎發育成熟,即在表土開始越冬,越冬卵長達9個月。
成蟲晝伏夜出,對黑光燈趨性強,但對糖、蜜液的趨性弱。成蟲產卵於表土層或土縫,多靠近植物附近,塊產或單粒散產,單雌產卵一般200~330粒。初齡幼蟲抗低溫和耐飢能力強。幼蟲多數為6齡,少數為5齡或7齡。幼蟲轉株為害能力強,1~3齡幼蟲可為害穀苗11.5株,4~6齡幼蟲可為害49.6株。田間幼蟲發生數量與前作物及雜草有關。在雜草多的荒地,特別是薊菜與灰菜多的地塊,發生較重;在同一地塊,靠近田邊雜草較多的地埂附近,幼蟲發生數量較多。
警紋地老虎在我國西北一帶及新疆莎車和甘肅武威等地區1年發生2代,以老熟幼蟲在土中越冬。在新疆莎車地區越冬幼蟲於翌年3月中、下旬開始化蛹,4月上旬為化蛹盛期,4月下旬終見。越冬代成蟲在4月中旬開始羽化,5月上旬盛發,6月上旬終見,成蟲發生期長約兩月。田間第1代幼蟲齡期大小參差不齊,從5月上旬至7月上旬,為害期達兩月之久。第l代成蟲7~9月出現。第2代幼蟲於10月上、中旬老熟後,即在土壤中越冬。
卵期在17~19℃時11~12 d,20~22℃時6 d,26℃時5 d,27~28℃時4 d;幼蟲期26~39 d;蛹期在17~18℃時25~28 d,26~27℃時12~24 d;成蟲壽命5~15 d。
成蟲有趨光性。雌蛾喜食馬藺花,產卵量最高,洋槐花次之,白菜花最低。卵單產或堆產,卵多產於植株靠近地面的葉上或土塊上。第2代幼蟲有滯育現象,不滯育的個體均能化蛹,但有半數以上不能羽化而死亡。該蟲常和黃地老虎混合發生。一般較小地老虎耐乾燥,在乾旱少雨地區發生為害較重。
八字地老虎在我國北方一年發生2代,以老熟幼蟲在土中越冬。在西藏林芝老熟幼蟲在翌年2月上旬開始活動,3月下旬幼蟲開始化蛹,4月上中旬進入化蛹高峰期。越冬代蛾在5月上中旬盛發。第一代盛卵期在5月中旬。6月下旬進入田間幼蟲為害盛期,至7月下旬與8月上旬為止。7月上旬幼蟲開始化蛹,8月中下旬為化蛹盛期。第一代成蟲在8月中旬始見,9月中下旬有兩個高峰,10月下終見。第二代卵在8月下旬始見,幼蟲在9月中旬到10月下旬為害,11月中旬以後陸續越冬。
卵期在11.4℃時8~12 d;非越冬代幼蟲期53 d;蛹期28~31 d;成蟲壽命7~18 d。
成蟲具趨光性。幼蟲在春、秋兩季為害。
■文章來自網絡,【農民網】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請讀者自行承擔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