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丨從「蒙古源流」到蘇泊罕大草原

2021-02-12 中國旅遊文學

從包頭出發過黃河大橋,便進入鄂爾多斯。走在這裡每年都來,每年都有新變化的地方,總是要頓生激情,浮想聯翩,這片由古海、古陸、地臺、盆地、高原等變遷而緣起的神奇土地,自古就是北方少數民族的天然「花園」。遠的不說,從清初分屬漠南蒙古以來,就是「紅柳短柏、隨處叢生」「牲畜蕃盛,較其它蒙古 實,圍獵嫻熟、兔復多」(《蒙古遊牧記》)

狀二元正是以我們此行要去的伊金霍洛旗旅遊地為主的歷史寫照。一路上,到處是近年來人工種植的綠樹草地,已經改變了清代中葉後大量墾荒種地沙漠化日益嚴重的狀況,我腦海中又出現了影視畫面蒙古族鄂爾多斯部落駐牧地的諸多歷史鏡頭,伊金霍洛於清順治6年被封為多羅郡正的額璘臣直接管轄,故稱郡王旗,乾隆元年,封額璘臣的曾孫定查喇什為扎薩克管轄,稱扎薩克旗,1959年11月15日定名伊金霍洛旗。

濃雲翻騰、急風夾雨,老天爺上演著「風雨鄂爾多斯」的真實氣象為我們壯行,我想到了1226年已過花甲的成吉思汗途徑此地的故事,他見這裡如金的土地上流淌著清亮的泉水,茂盛的牧草上肥壯的牛羊悠然活動,陶醉感嘆之中手中馬鞭失落,當即傳諭死後必葬此地。漢譯為「聖主陵園」或「聖主院落」。

過「成陵進蒙古源流」旅遊呢區,自然湖泊、海子、淖、塘壩隨處可見,廣闊的草原上一處仿元大都的宮城赫然入目,高大宏偉的城樓,令勢渾厚的城牆古韻壯麗。宮城成長方形對稱,圍繞中軸線,配置建築。可容萬人集會的廣場上正進行著鄂爾多斯廣場舞決賽表演,從內蒙古出道走紅的歌手雲飛等到場演唱,歌樂的和聲在草原上空不久的四A級旅遊區增光添彩。

往西北道七旗會盟的蘇泊罕大草原,這裡從草原遊牧文化為背景,以伊克昭盟歷史為記憶,是鄂爾多斯城市核心區和草原旅遊結合區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分為七旗會盟區、遊牧時代區、宗教信仰區、那達慕娛樂區四大區片,蒙古包、氈房、宮帳、廟宇、殿堂、馬場、腦包、居民等錯落分布於廣闊的草原上,呈現出濃厚優雅曠達的蒙元遊牧文化氛圍,遠古與現代雜陳,民風與自然和諧,成為遊牧文化活態博物館、鄂爾多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示範基地。藍天白雲間,遊覽直升飛機呼嘯而過,草地上牛馬羊駝如珍珠散布其間,在叢生的牧草中,有藍花  豆、蒿草、車前、蒲公英、苦苣、風鈴草、蝟菊、艾篙、蒙古黃茋、景天、瑞香狼 等,牛扁和毛 綻開著黃色的花朵,百裡香一簇簇的淡紫小花散發著怪怪的香味,小片溼地上一對鴛鴦悠然嬉戲,崔鷹橫空飛過,將成群麻雀驚嚇急避於紅柳和檸條叢中,如眼睛閃亮的弱鹼性水泊和細流為生物提供了最適宜的生命條件。

在蘇泊罕旅遊區入口處,主人向我們散酒獻哈達,表達了蒙古族最崇高的敬意和熱忱的歡迎。我們在蒙古包中不榻然餐,稍事休息就去參觀蒙古族婚禮實景演藝,大廳與舞臺連接著草原,娶親隊伍騎馬來到,然後是「閉門迎婿」「獻羊  」「求名文度」「見面禮節」「女家晚宴」「新娘上馬」「辭    」「結隊送親」環環相扣,情感真摯、令人動情,這一非  項目已於2003年11月獲批著作權登記。

夜晚,娛樂區燃起熊熊篝火,遊客紛紛轉旺火,火光照亮了一張張興奮激動的臉龐。這是蒙族的「長生(永恆)之火的集中展現,火文化表現了蒙古族對火的敬畏和信仰,融匯在居、食、慶典、祭祀、民俗諸多方面。又塑造了蒙古族火一般情懷和性格。人們載歌載物,歌聲樂響充滿草原之夜。

次日在麗日晴空下,我們乘坐蒙古神牛草原 大蓮車去往白塔,正是蒙古語「蘇泊罕」由來之處。這座佛塔是重建的,據說「文革」毀壞之前更高大。我們轉塔摸轉經輪,又參觀了蘇布爾嘎大廟,也是新裝修的,沒有介紹文字,只能聽說發揮想像。接著,我們返回「會盟浩特」的蒙古民俗博物館,一個大蒙古內,陳列著木奶桷、銅火鍋、銅壺、馬鞍鐙、攪酸奶長桶,銀碗、酒具、鼻煙壺,煙槍等,之後,我進入「王爺大帳」,接受了散酒祝福並與「王爺」合影留念,帶著滿身吉祥瑞氣踏上歸途。

行走丨藍花楹

行走丨親愛的

行走丨某些日常

行走丨緊握一條河流

行走丨古麗州(兩首)

行走丨尋根祭祖大槐樹

走讀丨中國美麗鄉村:永康

行走丨中國作家走讀「美麗鄉村」

行走丨我的麗江豔遇,不只是風花雪月

行走丨關於一條會唱歌河流的敘述

行走丨那一場西湖里的無邊沉醉

行走丨調一杯秋色,淺斟慢飲

行走丨軟語秋水韻婺源

行走丨遠方的城市

行走丨西塘(組詩)

行走丨壺說

行走丨這一城

行走丨瀘沽湖

行走丨清歡時光

行走丨風門古徑

行走丨彼岸(外二首)



旅途上的故事,請告訴我們;

有喜歡的文字,請分享到朋友圈。

相關焦點

  • 【中國西部散文學會】張生亮|走進蘇泊罕大草原
    蘇泊罕大草原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北50公裡處,面積約153平方公裡。蘇泊罕又稱「蘇布爾嘎」蒙語譯作漢語為「有白塔的草原」。清·雍正年間五世班禪羅布桑伊喜進京謁見清朝皇帝時,途經蘇泊罕大草原講經布道時,他的坐騎黑馬突然得病而死,五世班禪十分悲傷,他向當地僧俗官員提議,在他心愛的黑馬身亡之地建立一座白塔,作為永久紀念。
  • 蒙古源流再獲一項國家級榮譽!
    近日,2020年中國版權年會在珠海舉行,從現場傳來喜訊,蒙古源流文化產業園區榮獲「2020年度中國版權最佳版權實踐獎」。 蒙古源流文化產業園區自2009年開始注重版權的創作、運用、保護和管理工作,作為國家AAAA級景區,園區定位為「草原文明博覽園區、民族影視產業基地、文旅融合智慧景區
  • 【西散原創 • 初語閱讀】遊磊作品丨行走在草原「深處」
    沒到草原之前,我曾無數次想像過詩人筆下所描繪的「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那天邊草原該是何等的遼闊和高遠。  想著草原,念著草原,找時機一定去到草原,這已是存於內心甚久之事了。或許,這對於出生在大平原上我之內心所擁有的這份念想,原本就是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和欲望。
  • 草原上的馬具手藝傳承
    因為從小在蘇泊罕草原上牧馬放羊,納仁達來對蒙古馬以及馬具製作十分感興趣。近些年,隨著社會的發展,草原上放牧大多以機動車代替了馬匹,但納仁達來依然堅持手工製作馬絆、馬籠頭、馬鞭等馬具,還經常向老牧民請教製作馬具的技藝。  「現在掌握馬具製作技藝的年輕人不多,我想多學習一些,讓傳統馬具製作技藝傳承下去。」納仁達來說。
  • 詩海|同題詩:蒙古馬馳騁在詩意的草原上
    「蒙古馬」,原產蒙古高原,處於半野生狀態既沒有舒適的馬廄,也沒有精美的飼料它們在惡狼出沒的草原上風餐露宿蒙古馬體形矮小,其貌不揚對 峙 劉笑偉抬起頭來,我看到了一匹蒙古馬穿過黎明揚起的馬鞭在草原上敲擊疾風,四蹄踩著閃電成為呼風喚雨的可汗 它凝視著我。眼睛裡的蒙古草原喚醒了一大片飛馳的武士駿馬奔騰,讓詩中的動詞在馬背上跳躍,劍光席捲歷史 對峙,心也有眼睛。
  • 書籍(再)推薦​丨岡田英弘:《從蒙古到大清:遊牧帝國的崛起與承續》
    許倬雲先生在《萬古江河》中則指出,契丹、女真與蒙古三個族群,曾在中國建立了三個王朝,……蒙古與漢人的明朝,仍是南北對峙的情勢。因此,若以第十世紀到第十六世紀,看作中國近古史上的南北朝,也未為不可! 岡田教授主張——蒙古自1206年成吉思汗即位開始,建立了東自日本海、西至俄羅斯草原,橫跨歐亞兩洲的帝國版圖。後來蒙古帝國分裂成為四大繼承國,其中位置最靠東的宗主國大汗政權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元朝」。元朝是中國歷代王朝的其中之一,但也是蒙古帝國的一部分。
  • 不一樣的設計—草原上的蒙古包
    向歷史學習草原上的蒙古包的形制發展至今日,經歷了由簡單到複雜的過程,它是中國古代北方草原遊牧民族在生產與生活實踐中不斷摸索、改進的傑出創造。蒙古包早期形制簡陋,先民只是就地取材,搭建上尖下圓的窩棚。伴隨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他們的居室從支架式的圓錐體過渡到圓形拱頂的帳幕,這是蒙古包演變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環。頂開天窗的創造,又極好的解決了採光和通風的問題,最終定型為木構架並外覆毛氈的蒙古包,且組成構架的各部分規格基本確定,使其結構更加完善,功能性更強,適應遊牧生活的需求。
  • 草原沙漠親子營(6天5晚)
    行走的房子——蒙古包蒙古包是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包」是「家」、「屋」的意思,古稱 穹廬,又稱氈帳、帳幕、氈包等。最早的「房車」—勒勒車勒勒車,又稱"哈爾沁車""轆轆車""羅羅車""牛牛車"等,是蒙古民族使用的傳統交 通運輸工具,由于勒勒車在雪地和深草中行走迅速,因而時常作為戰車在戰爭中效
  • 【小番外】從蒙古歷史一窺「蒙古弓」的發展(上)
    據《舊唐書》中記載,室韋蒙古的起源地大致位置約在今天的額爾古納河與黑龍江匯合處之東,額木爾河與盤古河流域。室韋一族本就是南北朝時古代東北三大族系進一步融合而產生的新民族共同體,根據《隋書》、《舊唐書》以及孫進己先生所著的《東北民族源流》中考證,室韋部落中的大室韋與西室韋同出於柔然。
  • 【相約內蒙古】火山聖境·草原天堂親子研學營——左手草原右手沙漠,這是你從未來過的地方!
    草原天驕展廳以成吉思汗和大元王朝為亮點,根據從蒙古族起源到蒙元時代再到明清時期近千年的完整脈絡,表現蒙古民族輝煌創造和波瀾壯闊的歷史。從而引導孩子們去了解歷史,了解人類本身,為了將來有更大的視野與眼光。院內陳展的金光閃閃的鷹頂金冠有「草原瑰寶」之譽,是迄今所發現的唯一的匈奴酋長金冠飾,代表了戰國時期我國北方民族貴金屬工藝的最高水平。
  • 〖蒙古歷史〗蒙古人與蒙古帝國2
    凡是這個國家統轄的漠南、漠北地區,概稱為蒙古地區,此地區各個部落的居民,統稱為蒙古人。蒙古人這時從遼、金時期(916~1234)被統治的民族成為統治民族。 在成吉思汗的率領下,從1219年到1260年,蒙古人三次西徵,先後建立橫跨歐亞的窩闊臺、察合臺、金帳(欽察)、伊利四大汗國。在西徵的同時,又揮師南下。從成吉思汗到忽必烈,歷經70餘年徵戰,擊敗了金國與南宋,建立元帝國。
  • 行走丨臺灣城市掠影
    臺灣殖民統治時期留下的建築痕跡比比皆是,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我們在高雄所見的始建於1865年被稱之為臺灣第一洋樓的「打狗英國領事館」,其建築形式以外廊樣式為主要特徵,它的外觀形象無疑使建築業內人士很自然的聯想到那個時代「洋式建築」的模式和摹本,同時它也是記載國人那段難以忘懷的殖民地屈辱歷史的見證。
  • 《內蒙古草原上的蒙古包》鐵面孔目-協助拍攝
    內蒙古草原上的蒙古包【第1幅圖】此作品由廣西攝影愛好者樂先生在著名的淄博地區拍攝內蒙古草原上的蒙古包【第2幅圖】此作品由滄州攝影愛好者譚先生在著名的大連地區拍攝內蒙古草原上的蒙古包【第3幅圖】此作品由湖北攝影愛好者廖先生在著名的安陽地區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