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包頭出發過黃河大橋,便進入鄂爾多斯。走在這裡每年都來,每年都有新變化的地方,總是要頓生激情,浮想聯翩,這片由古海、古陸、地臺、盆地、高原等變遷而緣起的神奇土地,自古就是北方少數民族的天然「花園」。遠的不說,從清初分屬漠南蒙古以來,就是「紅柳短柏、隨處叢生」「牲畜蕃盛,較其它蒙古 實,圍獵嫻熟、兔復多」(《蒙古遊牧記》)
狀二元正是以我們此行要去的伊金霍洛旗旅遊地為主的歷史寫照。一路上,到處是近年來人工種植的綠樹草地,已經改變了清代中葉後大量墾荒種地沙漠化日益嚴重的狀況,我腦海中又出現了影視畫面蒙古族鄂爾多斯部落駐牧地的諸多歷史鏡頭,伊金霍洛於清順治6年被封為多羅郡正的額璘臣直接管轄,故稱郡王旗,乾隆元年,封額璘臣的曾孫定查喇什為扎薩克管轄,稱扎薩克旗,1959年11月15日定名伊金霍洛旗。
濃雲翻騰、急風夾雨,老天爺上演著「風雨鄂爾多斯」的真實氣象為我們壯行,我想到了1226年已過花甲的成吉思汗途徑此地的故事,他見這裡如金的土地上流淌著清亮的泉水,茂盛的牧草上肥壯的牛羊悠然活動,陶醉感嘆之中手中馬鞭失落,當即傳諭死後必葬此地。漢譯為「聖主陵園」或「聖主院落」。
過「成陵進蒙古源流」旅遊呢區,自然湖泊、海子、淖、塘壩隨處可見,廣闊的草原上一處仿元大都的宮城赫然入目,高大宏偉的城樓,令勢渾厚的城牆古韻壯麗。宮城成長方形對稱,圍繞中軸線,配置建築。可容萬人集會的廣場上正進行著鄂爾多斯廣場舞決賽表演,從內蒙古出道走紅的歌手雲飛等到場演唱,歌樂的和聲在草原上空不久的四A級旅遊區增光添彩。
往西北道七旗會盟的蘇泊罕大草原,這裡從草原遊牧文化為背景,以伊克昭盟歷史為記憶,是鄂爾多斯城市核心區和草原旅遊結合區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分為七旗會盟區、遊牧時代區、宗教信仰區、那達慕娛樂區四大區片,蒙古包、氈房、宮帳、廟宇、殿堂、馬場、腦包、居民等錯落分布於廣闊的草原上,呈現出濃厚優雅曠達的蒙元遊牧文化氛圍,遠古與現代雜陳,民風與自然和諧,成為遊牧文化活態博物館、鄂爾多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示範基地。藍天白雲間,遊覽直升飛機呼嘯而過,草地上牛馬羊駝如珍珠散布其間,在叢生的牧草中,有藍花 豆、蒿草、車前、蒲公英、苦苣、風鈴草、蝟菊、艾篙、蒙古黃茋、景天、瑞香狼 等,牛扁和毛 綻開著黃色的花朵,百裡香一簇簇的淡紫小花散發著怪怪的香味,小片溼地上一對鴛鴦悠然嬉戲,崔鷹橫空飛過,將成群麻雀驚嚇急避於紅柳和檸條叢中,如眼睛閃亮的弱鹼性水泊和細流為生物提供了最適宜的生命條件。
在蘇泊罕旅遊區入口處,主人向我們散酒獻哈達,表達了蒙古族最崇高的敬意和熱忱的歡迎。我們在蒙古包中不榻然餐,稍事休息就去參觀蒙古族婚禮實景演藝,大廳與舞臺連接著草原,娶親隊伍騎馬來到,然後是「閉門迎婿」「獻羊 」「求名文度」「見面禮節」「女家晚宴」「新娘上馬」「辭 」「結隊送親」環環相扣,情感真摯、令人動情,這一非 項目已於2003年11月獲批著作權登記。
夜晚,娛樂區燃起熊熊篝火,遊客紛紛轉旺火,火光照亮了一張張興奮激動的臉龐。這是蒙族的「長生(永恆)之火的集中展現,火文化表現了蒙古族對火的敬畏和信仰,融匯在居、食、慶典、祭祀、民俗諸多方面。又塑造了蒙古族火一般情懷和性格。人們載歌載物,歌聲樂響充滿草原之夜。
次日在麗日晴空下,我們乘坐蒙古神牛草原 大蓮車去往白塔,正是蒙古語「蘇泊罕」由來之處。這座佛塔是重建的,據說「文革」毀壞之前更高大。我們轉塔摸轉經輪,又參觀了蘇布爾嘎大廟,也是新裝修的,沒有介紹文字,只能聽說發揮想像。接著,我們返回「會盟浩特」的蒙古民俗博物館,一個大蒙古內,陳列著木奶桷、銅火鍋、銅壺、馬鞍鐙、攪酸奶長桶,銀碗、酒具、鼻煙壺,煙槍等,之後,我進入「王爺大帳」,接受了散酒祝福並與「王爺」合影留念,帶著滿身吉祥瑞氣踏上歸途。
行走丨藍花楹
行走丨親愛的
行走丨某些日常
行走丨緊握一條河流
行走丨古麗州(兩首)
行走丨尋根祭祖大槐樹
走讀丨中國美麗鄉村:永康
行走丨中國作家走讀「美麗鄉村」
行走丨我的麗江豔遇,不只是風花雪月
行走丨關於一條會唱歌河流的敘述
行走丨那一場西湖里的無邊沉醉
行走丨調一杯秋色,淺斟慢飲
行走丨軟語秋水韻婺源
行走丨遠方的城市
行走丨西塘(組詩)
行走丨壺說
行走丨這一城
行走丨瀘沽湖
行走丨清歡時光
行走丨風門古徑
行走丨彼岸(外二首)
旅途上的故事,請告訴我們;
有喜歡的文字,請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