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許多網友疑惑「我讀了個假書?」為什麼這麼說呢?
古詩改讀音
原因是不久前微博一則熱搜引發了熱議。
不少網友翻閱字典時發現,以前學過的古詩詞讀音竟然發生了巨大變化,比如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斜」的讀音由「xia」變成了「xie」;
還有,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騎」由「ji」變「qi」;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衰」由「cui」變成「shuai」;
……
這可真是驚住了一眾網友。
為了迎合大眾?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據稱是因為關於古詩的讀音讀錯的人太多了,於是「將錯就錯」改掉讀音。
部分民眾認為,語言文字應符合大眾的使用,更簡便地表達才有利於語言的發展。
到底應不應該改音?
我們一般都知道,古詩詞符合著「押韻」這一特點。
押韻也可以叫壓韻,指在詩歌創作中使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一般放在詩句句尾,通過押韻詩歌的詠唱表達會產生鏗鏘和諧的節奏感,無論聽上去還是讀起來都朗朗上口。
押韻的使用是詩詞成為中華文化瑰寶的重要原因。大部分人認為,如果改掉古詩讀音,不僅不符合創作規則,還會失去本身詩詞本身的音律魅力。
對於古詩應不應該改音,不同群眾有不同看法:
人民網:茲事體大,且請廣開視聽,慎之又慎。
新京報:讀音可以改,但不能瞎改。
上海建平中學語文高級教師蔣文革:漢字讀音的變化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進行沉澱,對字音的調整要慎之又慎,應該堅決捍衛語言文字的純潔性,要讓每一個中國人都能掌握純正典雅的漢語。
廣大網友:
最後,教育部官方發聲:
那麼, 你們的看法是什麼呢,到底應不應該改古詩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