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運會已正式進入「周年期」,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專家諮詢委員會日前正式成立。8月17日至20日,成都大運會專家諮詢委員會部分專家來到成都,參加座談會、考察體育場館和天府綠道、出席大運會倒計時一周年活動、與執委會各工作部展開工作交流……在蓉的幾天裡,專家們日程安排得十分緊湊,對於一年後即將舉行的成都大運會,他們給出了自己專業的建議與鼓勵。
于再清:國際奧委會副主席、中國奧委會副主席、北京冬奧會和冬帕運會組委會副主席、國家體育總局原副局長、成都大運會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
「我相信這次大運會一定能夠舉辦成功,主要原因有幾點:首先它是國務院批准申辦和舉辦的,國家高度重視。第二,各級領導非常重視,除了國務院,四川省相關領導也非常重視。第三,成都市作為舉辦城市,有著非常豐富的辦賽經驗。」
楊立國 中國大體協副主席、國際大體聯原副主席、成都大運會專家諮詢委員會副主任:
「2021成都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籌辦,在成都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在體育場館的建設、組織機構的建立、各有關高校的動員、專業團隊的組建等方面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為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召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徐達 北京冬奧組委總體策劃部原部長、北京奧組委信息中心原主任、成都大運會專家諮詢委員會副主任:
「一年多來,成都大運會的籌辦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進展,場館建設按計劃穩步推進,大部分新建和改擴建場館相繼竣工。市場開發在新冠疫情的幹擾下,仍然實現了預期的奮鬥目標,組建了一支懂業務、有幹勁、愛崗敬業的籌辦隊伍。」
丁文華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央電視臺原總工程師:
「我相信成都作為一個非常富有活力的城市,一定能夠把這次大會組織好。當然在組織方面一個最核心的東西,就是信息系統和電視轉播系統。我也了解到,成都大運會早早就已經開始做整個信息系統,還有電視廣播系統的前期的準備工作。」
劉 巖 國家體育總局政策法規司原司長、北京奧組委法律事務部原副部長: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有必要把「法治大運」作為籌備和組織工作的重要原則,把大運會的法律工作,作為提升法治思維、法治素質、法治能力,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實踐。可以相信,大運會的法律工作以及法律事務部的業務都將做得很好。」
戴維鏞 國家體育總局電子信息中心原主任、北京大運組委技術部原部長:
「成都大運會籌備時間非常緊張,只有兩年多,這麼短時間內建成這麼多場館,可以說是一個奇蹟了,相當了不起。我對成都感情很深,在西昌呆了16年,經常來成都,真的是一天一個變化,這次也是帶著感恩之心希望回報成都,堅信成都的目標一定會實現。」
王 惠 北京奧組委新聞宣傳部原部長、北京市新聞辦原主任:
「舉辦大運會不只是為了舉辦一屆成功的賽事,更多的是為了城市形象的塑造和傳播,成都是個非常重視城市形象傳播的城市,也積累了很多對外宣傳和城市形象塑造、傳播的重要經驗。成功申辦大運會之後,成都以積極和務實的態度籌辦大運會並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鍾秉樞 首都體育學院原校長、國際大體聯教委會委員、中國大體協副主席:
「成都大運會的籌備進展很順利,疫情防控等各項工作也做得很好。成都大運會是人類戰勝疫情之後,世界各國大學生的首次相聚,成就的是全世界大學生的夢想,所以希望能在宣傳口號上更凸顯出抗疫色彩。」
金越 原中央電視臺文藝中心文藝部主任、科教頻道總監,中央新影集團董事長,2001、2003、2007、2010年春晚總導演:
「大型體育賽事的開幕式是一個重頭戲,但是開幕式又是一個非常難做的項目。陳維亞導演經驗非常豐富,我覺得以下幾點可能是應該要充分考慮的:第一個就是歷史的信息,第二個是年輕化的問題。」
王旭明 教育部辦公廳原副主任、新聞辦原主任:
「大學生是教育,運動會是體育,所以這是教體的一個完美結合。在中西部最重要的城市成都舉辦這一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我充滿期待。我覺得通過這一屆大學生運動會的帶動,使得我們成都本土的這種風貌更加豐富,更加多元,也更加多彩。」
左志勇 國家體育總局外聯司原巡視員:
「第一個建議,現在應該是做好賽事指揮體系和場館團隊運行架構的工作。第二個建議,一定要加強對外各個方面的聯繫和溝通。第三個建議,疫情方面不能放鬆警惕,而且要及早地跟國家有關部門,就大運會的疫情防控防治做出預案。」
陳鋒 北京奧組委市場開發部原副部長、杭州亞運會市場開發特聘專家:
「市場開發對大型賽事來說,有一句話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肯定是市場開發要先行一步,我認為成都大運會這一點做的也是比較好,市場開發部成立的比較早、工作啟動也比較早,現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何川 北京奧組委國際聯絡部原副部長、信息中心原副主任:
「成都的綠道給我印象非常深刻,不但有觀賞的功能,而且有實用功能,它還具有氣候調節、環境淨化的功能。接下來一年大運會籌辦,任務繁重、時間緊湊,需要我們全體人員都奮發努力,做好規劃,做好準備。」
王淑賢 北京奧組委奧運村部原副部長、北京市知識產權局原巡視員:
「成都在科教方面還是非常發展發達,很多高校都是非常有名,而且我接觸了一些志願者,素質都很高。但各個國家不同的生活習慣我們都要照顧到,所以工作要做得非常非常細,不能有任何的疏忽,都要提前做好預案。」
丁伯成 北京奧組委北區場館群原運行副主任兼秘書長、新加坡青奧會網球/射箭場館原主任:
「大運會前期,成都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場館建設、競賽組織、市場開發等方面進展高效。還通過舉辦世警會等賽事,積累了辦賽經驗。」
毛羽 北京冬奧申委醫療組組長、北京市衛計委原副主任:
「成都大運會組委會在醫療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而且這些工作都是基礎性工作,對下一步的工作的細化和規範都有很重要的作用。醫療工作要想做得好,還需要其他系統和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協助。」
霍建明 北京奧運會、廣州亞運會、深圳大運會票務運行服務總指揮:
「現在因為疫情還沒結束,成都大運會的票務運行,可能會與傳統的票務運行發生一些變化,但具體怎麼變,可能還得看今後疫情的發展,還得看政府方面的具體想法。但在票務運營方面,成都大運會還是有所準備。」
柯剛明 深圳市體育局原副局長、深圳大運會執行局原專職副局長:
「我覺得成都大運會籌備工作啟動很早,組織機構人員的配備都是非常的及時,也開展了大量的工作。我相信這個運動會會開得非常成功,也祝願這些大學生們在成都能夠圓他們的夢。」
楊琦 深圳大運會執行局大運村抵離服務中心原主任:
「我去過成都大運會大運村,看了一下,整體還是不錯的。明年可能抵離工作的難度是在機場這邊,因為疫情的影響,可能機場會比較麻煩一點,需要工作做得更細一點,可能還涉及到要做更多的應急預案。」
董進霞 北京大學體育教研部教授、博導,北大婦女兒童體育研究中心主任:
「成都大運會籌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未來的這一年很關鍵,一方面是要把競賽順利的完成,所以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要落地。如果能把組織機構加好了,人員落實到位了,人員培訓跟上,相信我們的大運會能夠圓滿成功。」
劉清早 上海體育學院教授、杭州亞組委顧問:
「成都的籌備工作進行得有條不紊,而成都籌備工作最大的特點是把城市營銷與惠及老百姓的民生工程和打造世界賽事名城相結合,作出了新的特色。成都下一步的工作應該以場館建設為重點,並逐漸向賽事運行轉變,辦出成都特色。」
程秀棟 國家體育總局冬奧備戰組織協調組組長、深圳大運會競賽信息系統工程項目總負責人:
「在2020年上半年抗疫形勢嚴峻的情況下,成都大運會主體育場館進展順利,充分體現了成都市對於大運會籌備工作的高度重視,也體現了組委會籌辦工作的效率。信息技術系統是大運會的神經系統,一定要選擇有經驗的團隊提供服務。」
楊明輝 北京奧組委註冊中心原副主任:
「曾經,一曲《成都》讓這座古代詩詞中的喧然名都成為無數國人嚮往的恬靜之地。如今,一屆盛會必將令這顆冉冉升起的西部之星成為全世界青年才俊的嚮往之城。從賽事籌辦的角度來講,需要進一步加強對大運會整體籌辦工作的宏觀管理,加強總體進度的監控,突出中國國情、成都特色。」
王石 亞洲賽艇聯合會名譽主席、萬科集團創始人:
「明年的今天,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就將在成都召開。祝願成都大運會順利召開!希望能有更多人通過本次大運會參與到健康運動中來,強健體魄,創造更加健康豐盛的人生!」
張汝棟 國家體育總局科研所技術顧問、商務部援外體育工藝專家:
「關於未來一年籌辦工作的建議,首先,成都的場館要滿足建設標準性,符合所有單項協會的競賽規則和要求;第二是安全性,一定要滿足驗收標準,不能有對運動員造成傷害的設施;第三是舒適性,要保證運動員走到場館裡面是既興奮又舒適;第四是觀眾安全性,大型公共基礎設施要考慮到觀眾的因素。」
EPIC總裁 阿蘭·肖:
「值此成都2021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倒計時一周年之際,我謹向你們致以衷心的祝願。再過365天,世界大學生運動健兒將齊聚成都,發揚友誼、團結和公平的精神,共襄一場健康、和平的運動盛會。成都用慷慨好客和滿腔熱情舉辦的這場運動會將使世界更美好。」
紅星新聞記者 姜山 孟武斌 圖片由成都大運會執委會提供
首席編輯 楊方毅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