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在不同文化的撕扯中適應、調和,否則無法生存

2020-12-16 新京報

採寫丨張進

如果說我們對美洲原住民多少有一點了解,這一了解來自哪裡?答案也許不例外地指向電影或照片。他們膚色較深,文化落後,靠捕魚、打獵為生,有怪異的頭飾,往往還手持長矛,一副始終處在備戰狀態的樣子。這些形象的塑造與傳播,在大眾之間造成流行之勢,讓無法親身接觸他們的人形成了固有印象。但事實上,他們是這樣的嗎?或者說,他們只是這樣?如果不是,他們的生活和文化到底是怎樣的?此外,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原住民形象的主要塑造者是曾經的殖民者,在文化塑造過程中帶有其明顯的主觀價值判斷。

加拿大原住民文學代表作家託馬斯·金的小說《草仍然綠,水仍在流》(以下簡稱《草》),就是對上述現象的一種消解,進而成為一種建立。小說以五名黑腳族(原住民的一支)人的生活為主要線索之一,展現了他們在原住民文化和殖民者文化之間徘徊、撕扯、磨合的過程。他們有的想「成為白人」,有的則最終從大學老師的位置上退回到保留區。他們選擇雖然不同,但面臨同樣的困擾:對原住民文化和身份的認同問題。這也是原住民各民族正在面臨的共同問題。《草》的譯者姚媛在接受採訪時說:「在加拿大,近年來各個原住民民族都在尋找與自己歷史文化的聯結,重新發現自己民族的故事,也慢慢在寫作新的故事,努力從中找到自己的聲音。」

託馬斯·金擁有複雜的種族和文化身份,在原住民、基督教、流行文化等多種傳統中長大,且「沒有哪一個傳統佔主導地位」。這種生長環境讓他能夠相對地超越某種文化的特定視角,形成一種更包容的觀察方式。但無疑的是,現今,原住民及其文化處於弱勢地位,託馬斯·金的寫作在反思「白人文化與原住民文化之間衝突」的過程中,更傾向於對原住民文化的「重新發現」。

自十六世紀早期,西班牙殖民者踏上美洲土地,與原住民展開戰鬥,到後來的英法等歐洲殖民者與原住民之間大大小小的戰爭,時間前後長達三百多年;文化上的侵略則影響更為深遠,直至當下。期間的眾多歷史人物如《道斯法案》起草人亨利·道斯、美國印第安戰爭中的白人騎兵指揮官喬治·晨星、《伯薩姆法案》起草者伯薩姆等,被託馬斯·金用不同方式融進小說——有的以人物的形式在小說中,有的則成為一個商店名,不一而足。這是對歷史的正視,是重新「發現」原住民文化價值的起點。

真正的「發現」表現在對原住民文化的直接呈現上。如上文所說,五名黑腳族人的現實生活是線索之一,另一條主要線索則以神話故事的方式出現。在這一部分,託馬斯·金追尋原住民的古老口頭文學,他們的創世故事與基督教文明不同,這一不同通過帶有魔幻色彩的敘述展現出來,比如讓原住民傳統文化中的「第一女」與阿蛋(諧音「亞當」)相遇,在類似孩子打鬧的幽默對話中,展現出彼此文化的差異,其中不乏對基督教二元對立思維模式的諷刺。

文化復興是原住民的當務之急,也是一個需要長期實踐的重大問題。在全球化語境下,實現多元文化平等對話的前提,即是對他者文化的充分尊重和理解,《草》用文學的形式作了一次示範。

《草仍然綠,水仍在流》,作者:(加)託馬斯·金,譯者:姚媛,版本: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3月

原住民口頭文學非常豐富、有感染力

新京報:在《草》的譯者序中,你也提到自己接觸北美原住民文化的經歷。能不能說一下接觸這一文化時的最大感受?書中展現的原住民和自然的關係,和中國傳統思想中人與自然的關係似乎有類似的部分,你怎麼看?

姚媛:我是因為對UBC的人類學博物館好奇,進去參觀時偶然「撞見」北美原住民文化的。當時對原住民文化一無所知,第一感覺是視覺受到了衝擊。服飾和器具色彩濃烈,圖騰柱、面具和飾品造型誇張,各種變形圖案營造出強烈的異域意象。第二個感覺是概念受到了衝擊。仔細觀察這些展品之後,我發現那些色彩看起來濃烈,是因為使用的面積比較大,其實種類基本限於黑色和棕紅色,還有一些綠色,都是來自大自然的色彩;那些造型和圖案大多源自各種動物,比如北美常見的熊、鯨魚、青蛙、蜂鳥、烏鴉等,還有太陽和人類,而這些動物、人類和太陽的特徵往往被融合在一起,通過古樸的、有時甚至有些古拙的繪畫和雕刻手法,將經過豐富想像的形象表現出來。當我觀察到這些的時候,我看到了以前沒有見過的人與自然之間的那種緊密融合的關係。

自然的重要地位,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這些也是中國的道教特別強調的。道教提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認為天地自有其「道」,人也應該遵循這個「道」,而不應該去幹擾它,更不應該去破壞自然。在北美原住民文化和中國傳統的道教文化中,人與動物植物、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平等共存,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一個整體,人的地位並非高於一切,人沒有權利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自然或者他人。

新京報:據你的了解,原住民文學在加拿大文學中的狀況如何?

姚媛:大多數原住民民族沒有書面語言,他們的神話、傳說、歷史、經驗等都是通過口頭敘事而世代相傳。他們的口頭文學非常豐富,也非常有感染力。我讀過一些原住民民族的創世故事,深受吸引。令人非常遺憾和痛心的是,歐洲殖民者來到北美之後,原住民文化經歷了幾代人的衰退。在加拿大,近年來各個原住民民族都在尋找與自己歷史文化的聯結,重新發現自己民族的故事,也慢慢在寫作新的故事,努力從中找到自己的聲音。託馬斯·金就是原住民文學的重要人物和代表人物,為推動原住民文學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託馬斯·金(Thomas King),加拿大小說家、編劇和攝影家。作品有《梅迪辛河》《草仍然綠,水仍在流》《那是一個好故事》等。

新京報:託馬斯·金的這部作品具有較為明確的指向,即西方中心主義者們對原住民肉體的屠殺和文化、精神上的侵略。類似情況也曾發生在非洲、印度等地,相關的書籍中有不少知名的非虛構作品。用小說和非虛構的方式回應這一問題,有什麼不同的效果?

姚媛:歷史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去認知。非虛構作品和虛構作品都是我們認知歷史的重要方式。非虛構作品可以通過文件記載、考古發現、統計數字、個人日記等撥開迷霧,還原真相,讓我們了解一個個事實。但是,歷史不僅是一個個事實,也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的切身經歷和感受。虛構作品可以讓我們用心去感受一段歷史時期,一個歷史事件,當時身處其中的人們看到、聽到、感受到了什麼,他們的人生受到了怎樣的影響,他們的情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他們的價值觀得到了怎樣的塑造。通過他們生活中的悲歡離合,他們生命歷程的起承轉合,我們可以深切地了解和「經歷」那段歷史。

並置西方經典文學和原住民傳統文學的不同敘事結構和方式

新京報:神話故事部分和現實生活部分不僅隨著故事的發展產生交集(具有神秘意味),而且兩部分展現的問題也多有契合。如神話部分中的「基督教規則」意圖對他者的驅逐,現實中白人對原住民的驅逐,這種兩相呼應的方式對主題的表現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姚媛:我認為這有關人們的行為與認知之間的關係。西方殖民者對於北美原住民的認識和行為源自《聖經》的「基督教規則」的指導,而原住民對於自己與世界的認識和行為是源自他們的神話故事的指導。《聖經》確立了一個二元對立的格局,在這個格局中自我/他者之間界線分明。我們看到,《草》中的《聖經》人物「行走水上的年輕人」和諾亞,以及西方經典文學人物亞哈和「邋遢泥」等,都是按照《聖經》的規則行事的。另一方面,原住民神話故事傳遞的是人與自然實為一體的觀點,小說中的神話人物——四個神秘的印第安人——以及現實人物諾瑪等是按照這個觀點行事的。當然也有原住民人物受到西方哲學世界觀影響,在兩個世界之間被撕扯。神話故事和現實故事的呼應讓我們看到了基督教二元對立哲學觀與西方殖民者的認識和行為之間的關係、原住民神話故事與他們的認識和行為之間的關係、以及這兩種不同的認識和行為之間的衝突。

北美原住民。

新京報:小說中用不同方式多次提到主流敘事,如書籍(語言)、西部片等對原住民及其文化的刻畫,白人成為image-maker,相反,原住民幾乎沒有自己發聲的機會。這種刻板塑造形成一種流行文化,對公眾的認知產生強大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草》似乎可被視為用語言對語言的反抗。你怎麼看這一問題?

姚媛:從某種意義上可以這麼說。我認為這裡「反抗」的意義並非在於一較高下,消滅一方。如果這樣做,就陷入了西方殖民者的二元對立格局。小說通過並置西方經典文學和原住民傳統文學中的不同敘事結構和不同敘事方式,讓我們看到兩種敘事都可以有效地傳達意義,表達情感。同時,原住民傳統的敘事結構和方式也讓我們看到敘事的另一種可能性。

新京報:在序言中你也提及小說中的一個很有特色的方式,就是作者讓歷史人物、文學人物進入自己的敘述。這樣處理的作用有哪些?

姚媛:《草》討論的話題很有特色,要展開這個話題,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有關北美原住民的歷史。如果沒有對那段歷史的理解,就很難深入理解小說中的人物和故事。但是小說不是歷史教科書,也不是歷史研究專著。讓真實的歷史人物和虛構的文學人物共同出現,可以讓我們在某種精心設置的情境下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更好地理解歷史事件,也可以從一個不同的角度看待和理解歷史,有時還可以營造或荒唐或滑稽的效果。

原住民及其後裔必須去適應、去調和,否則無法生存

新京報:與大部分文學作品不同,《草》有很多重要的注釋,較為詳細地說明了《印第安法案》、印第安戰爭、相關歷史人物事跡等,似乎可以將這部分視為對小說主體的非虛構式的補充。你如何看待這部作品的注釋部分?

姚媛:這本小說和很多其他虛構作品有所不同,在於其中引入了大量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而這些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或者有助於理解小說的情節、人物、主題,或者被作者顛覆、改寫,以此表達某種思想觀點。這些歷史人物和事件可能對於很多讀者來說並不那麼熟悉。如果沒有注釋,讀者對作品的欣賞可能會受到一些局限。

《草》是一部跨界作品,在真實和虛構之間穿梭。歷史事件和虛構情節、歷史人物和文學人物相互交錯融合,共同構成了小說中的世界。從這個角度來說,腳註的作用已經不僅僅局限於對背景史實的說明。

印第安戰爭。

新京報:書中幾位黑腳族人的生活和思想狀況各有不同,但兩種文明及其關係都在他們身上起著作用,尤其是伊萊和萊昂內爾,在兩種文明之間糾結,內心被撕扯。最終作為大學文學教師的伊萊回到保留地。你認為他為什麼回去?在你看來,原住民的後裔應如何面對兩種文明?

姚媛:我想,離開家鄉的人,總會以某種方式回去的吧。中國人特別強調葉落歸根。其他文化可能不那麼強調這一點,但是我們在很多文學作品中都看到人物以各種方式去探索自己是誰,來自哪裡。他們回去的不是某個地方,而是和這個地方相聯結的自己的過去,而過去發生的一切塑造了一個人的現在。伊萊雖然幾十年沒有回保留地,但是他從來沒有忘記自己是從哪裡來的。我的理解是,他一直拒絕回保留地,不是因為他抗拒原住民文化,想要成為白人,反而恰恰是因為他無法忘記保留地,無法割裂自己與原住民文化的關係。但是,一個人的選擇往往是複雜的,其中有必然的因素,也有偶然的因素。

伊萊這代人,以及他的後代,都會在兩種文明之間生活。其實在當今世界,已經很少有人能夠生活在一個單一的環境之中了。對於北美原住民而言,這並不意味著一定要在兩者之間做選擇——或者變成白人,或者做原住民。世界變了,時代變了,文化在發展,在交融,他們必須去適應、去調和,否則就無法生存。

新京報:艾爾伯塔是位女權主義者,拒絕結婚,不願被男性決定其生活軌跡,在整部書中是個特別突出的女性形象。你如何看待艾爾伯塔這一人物,以及她在書中承擔的角色?

姚媛:艾爾伯塔確實是一個非常特別、非常突出的人物形象。

她同時有兩個男朋友,可是似乎並不愛他們。她想要孩子,可是不想結婚,甚至不想讓自己的生活中出現孩子父親這個角色。她的想法和行為很容易讓我們想到有些西方女性崇尚的女權主義。可是從女權主義的角度來理解這個角色,可能還不夠。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她從小目睹父母婚姻解體,父親離家出走,這可能是她早婚的一個重要原因,而這段婚姻卻因為丈夫的自私而迅速解體,這一切可能導致了她對男性以及婚姻看法的改變。

把她放在原住民文化與白人文化衝突的大框架中來看,她身上有很多矛盾、糾結的地方,同時她也很獨立,不斷地尋求出路。在她的兩個男朋友當中,查理更西化,萊昂內爾更接近傳統的原住民形象。她在這兩個男人之間猶豫不決,既同時被他們吸引,又不想選擇哪一個,或者說不想失去哪一個。她對這兩個男人的態度,在某種程度上暗示了她對兩種文化的態度。這種態度還可以在其他方面看到。比如,她和萊昂內爾一樣出生在保留地,但是她離開了;她和伊萊一樣在白人社會工作生活,但是她經常回保留地。她在兩個世界之間來來回回,但哪裡似乎都不是她能安心定居的地方。

甚至艾爾伯塔這個名字也很特別。小說中黑腳族人生活的地方就是加拿大的艾爾伯塔省。

艾爾伯塔是一個原住民女人,身上有原住民歷史文化的印記,她也是一個女人,有很多女人共有的一些特點。

加拿大原住民寄宿學校的學生。加拿大聯邦政府曾推行所謂「文明化原住民」政策,意圖同化原住民,強迫原住民兒童離開家園,在寄宿學校接受教育。期間,不少兒童因各種原因死亡。2008年6月,時任加拿大總理史蒂芬·哈珀向寄宿學校受害者正式道歉。

新京報:小說末尾處,政府在原住民居住地修建的大壩坍塌,一時間「山谷裡,水在翻滾,就像千百年來一樣」,因為在原住民的神話中,「起初什麼也沒有,只有水」。水壩坍塌這一事件具有怎樣的象徵意義?

姚媛:水在原住民故事和《聖經》故事裡都很重要。《聖經》裡,水是上帝創造的,可是在原住民故事裡,水並不是誰創造的。在《草》裡,水承載了生命,水可以有自己的脾氣,但是也可以因為聽了溫柔的歌而平靜放鬆下來。白人修建水壩,是對水的控制,這是違反自然之道的,必然對自然環境造成破壞。這種行為應該終止。

水壩是建在原住民的保留地上的。水壩建成後,不僅原住民的土地被破壞,有歷史意義的建築等被衝毀,而且棉白楊會消失,而棉白楊是太陽舞儀式用的樹,所以原住民的傳統文化也因此受到威脅。白人修建水壩,是對原住民的控制,這樣的控制應該終止。

新京報:翻譯此書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或困難有哪些?這本書對你產生了哪些影響?

姚媛:翻譯這本書用了很長時間。從對北美原住民文化一無所知,到完成這本書的翻譯,這對我來說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很多歷史事件和人物,還有原住民的神話故事,他們的價值觀,都是我在翻譯的過程中不斷了解和理解的。書裡有一些切羅基語,還有一些原住民文化中特有的說法以及習俗、儀式、用具等,在字典裡查不到,網上也查不到。幸運的是,我在翻譯的過程中得到了作者託馬斯·金的幫助,我們通過郵件交流,他還請我去家裡做客,給我畫圖,向我描述,解答了我的很多疑問。我也得到加拿大班芙藝術中心的資助,去中心做了一段時間的調研。

這本書的語言對翻譯也是一個挑戰。作者在書面語和口頭語之間跳躍,我也需要在兩者之間不斷切換。口頭語看似簡單,但是翻譯難度很大,不符合語法規範的句子、不符合使用規範的詞語、看似前後無法銜接的或者不完整的對話、各種重複和離題等,都很難找到恰當的漢語表達,需要不斷地揣摩原文,嘗試各種譯文。

對我個人而言,翻譯這本書和以前翻譯每一本書一樣,是一個認識世界、認識自己的過程,也是一個讓內心豐富充實的過程。我在翻譯書中文字的時候,走進了書中的世界。在整個翻譯過程中,我仿佛一直和書中人物在一起,觀察他們的生活,體悟他們的感受,了解他們的觀念,看到世界可以如此多樣,人們對待生活的方式可以如此多樣。翻譯讓我不斷地思考,不斷地學習,不斷地超越自己。

作者丨張進

編輯丨張進

校對丨危卓

相關焦點

  • 北美原住民:在不同文化的撕扯中適應、調和,否則無法生存
    在這一部分,託馬斯·金追尋原住民的古老口頭文學,他們的創世故事與基督教文明不同,這一不同通過帶有魔幻色彩的敘述展現出來,比如讓原住民傳統文化中的「第一女」與阿蛋(諧音「亞當」)相遇,在類似孩子打鬧的幽默對話中,展現出彼此文化的差異,其中不乏對基督教二元對立思維模式的諷刺。文化復興是原住民的當務之急,也是一個需要長期實踐的重大問題。
  • 美國不同地區的原住民:生存空間被擠壓,人口少,政治權利不多
    美國本土的印第安人:人口最多,歷史上受傷害最多印第安人原先分布在北美各地,有著為數眾多的部落集團,生活方式各異,不同地區的印第安人分別從事採集、漁獵、遊牧和種植業。「發現」新大陸的歐洲航海家哥倫布踏上美洲的日子是印第安人苦難的開始。
  • 創建文化避難所,讓我們和原住民彼此學會尊重 | 一凡訪談
    ► 30年前,我第一次在紐幾內亞的部族中見到他們的面具儀式,受到它的震撼和啟發踏上了這條追尋之路。但我並不是要尋找答案,而是通過見證原住民面具儀式去理解不同的文化。面具代表的是他們的信仰、世界觀,在儀式中能感受到力量、某種萬物相連感。我的拍攝也是為給那些沒機會去參與儀式、感受力量的人看。我想,人們在看到這些照片時的感受會和我廁身其間時的一樣。
  • BC省的原住民圖騰文化
    木雕的造型各異,反映出不同的原居民部落特徵,題材主要是表現自然與人的關係造型。據說這裡的圖騰柱分為六種:歡迎柱、紀念柱、門前柱、屋梁柱、墓葬柱、恥笑柱。不同的圖騰有不同的功用,不同的部族也有不同的圖騰柱。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地區聯邦法院前面的圖騰柱,非常高大且粗壯,象徵著法律的公正與威嚴。據說它是世界上最粗的圖騰柱呢!直徑達1.8米,是用一棵750年樹齡的大樹幹雕琢而成。
  • 亞馬遜大火與原住民問題②|玻利維亞:左翼政府的原住民困局
    亞馬遜作為地球巨大的儲碳池,其破壞將給整體人類帶來無法預測的危機,然而它卻分屬於不同的主權國家之內,其命運與這些主權國家的政治生態息息相關。與此同時,它也是眾多原住民的家園,原住民在亞馬遜的過度開發中權益一再被損害。不少媒體注意到了巴西右翼政府奉行的對亞馬遜雨林的「採掘主義」與這場大火之間的隱秘瓜葛。
  • 波浪下的貨櫃 · 原住民文化創意產業聚落
    不識貨櫃真面目,只緣身在聚落中。      2016年末,位於臺灣臺東的第一個以原住民文化為創作核心的文化產業園區, 「臺東縣原住民族文化創意產業聚落」迎來了揭幕儀式。      設計團隊從臺東的本土人文、地理文化出發,對其獨特的海洋山林和氣候所形成的的特殊建築風格,進行了深入的思考與探索。據統計,現有七個不同的原住民部落在臺東生活。
  • 15位原住民研究者的2018:這個世界會好嗎?
    皮拉哈人已經和現代社會接觸有兩個世紀之久,但他們對後者從不感興趣,保持了自己的文化完整。深層生態保護運動(Deep Ecology)的人一直相信正是現代社會和它的價值觀使人類和自然分離。工業文明是不永續、無法被保存的。今年,英國的Jem  Bendell教授寫了一篇《深層適應》(Deep Adaptation)的文章,提出適應沒有工業文明世界的好方式。
  • 65 臺灣原住民的海上擴張歷史,毛利人的祖先與臺灣原住民
    東亞歷史第65篇:遠古中國之臺灣原住民海上擴張。 大坌坑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許多捕魚器具及用來挖鑿獨木舟的石制器具,顯示六千多年前臺灣原住民已經具備從事海上捕魚和航行的技術。學者指出,早期臺灣原住民已經知道如何在獨木舟的船舷兩側加裝浮木,以減低船身傾覆的可能;又知道加裝風帆,使船行駛更快。
  • 在跨文化適應中了解世界(一)
    眾所周知,處於跨文化中的個體,由於語言習慣不同、文化氛圍的差異,同一句話、同一個行為會被賦予不同的含義,這就需要學子了解並尊重來自異文化環境中人們認識世界的不同方式,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達到有效交流。其次,跨文化適應是深入了解文化差異之下的理解包容和兼收並蓄,而非否定自身,一味迎合對方。第三,提升語言表達水平,增強人際交往能力。
  • 撕扯造句和解釋_撕扯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撕扯參考例句:1、數條鱷魚殘忍地撕扯著奄奄一息的獵物。2、他們不顧旁人驚詫的目光,撕扯扭打起來。3、不想再去壓抑,就算回憶撕扯我的心。4、光與影一秒鐘無法成為對等剪貼畫再次撕扯著變為碎片。5、命運撕扯著歲月的年輪,佯裝不可一世的成熟。6、某個人,某句話。某些場景,某一首歌。總能輕易撕扯著你的情緒。7、嗅到了血腥味,幾條鯊魚蜂擁而至撕扯著巨大的獵物。
  • 民進黨給得起原住民「轉型正義」嗎?
    現在我國臺灣社會把該地區的土著群體統稱為「原住民」,在兩岸學術交流中有時也把大陸的「少數民族」與臺灣的「原住民」從群體演變歷史、政府制度和政策實施的社會效果等方面進行比較。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國際社會和人權、勞工組織對各國處在社會邊緣、不佔統治地位的弱勢群體的土地資源權利、文化權利、生存和發展權利的關注,並努力通過國際組織的立法、宣言等措施對這些權利提供保障,這是國際社會提出和討論「原住民」議題的主要出發點和基本立場。如
  • 北美原住民形象在遊戲領域的新篇章
    因為要將這麼多不同的原住民文化涵蓋到遊戲中,LaPensée 並沒有獨自創作劇情。她利用這個機會按照遊戲的敘事路線從各個部落和族群找來了 20 位原住民編劇,讓他們各自講述自己部落或族群的故事。這些編劇中就有 Petersen。
  • 美洲原住民的文化特點
    美洲原住民有三個,瑪雅人、阿茲特克人、印加人。瑪雅文化瑪雅人,位於尤卡坦半島。10至11世紀,瑪雅潘、烏斯馬裡等一批城邦相繼生成,及至12世紀末,瑪雅潘的勢力逐漸強盛,先勝奇欽·伊查敗烏斯馬裡,壓倒四鄰,一躍成為半島北部的霸主和整個瑪雅文化富有活力的中心,「瑪雅」這一稱謂遂由此而生。瑪雅人有石碑、石柱,目前發現數百個。瑪雅歷,以365.2420天為一周期,其精確度超過歐洲的格里高利曆。
  • 美洲原住民的祖先究竟有幾個人?
    2 萬 3 千年前,現今美洲原住民的祖先通過白令陸橋(Beringia,現今白令海峽)從西伯利亞來到美國阿拉斯加,並在陸橋分離之後耗時約 8 千年劃分成阿薩巴斯卡人(Athabascans,阿拉斯加的原住民)和印地安人(Amerindians)。而科學家感興趣的是,這些祖先究竟要多少人才能發展成 4 千多萬名適應美洲不同環境條件的居民。
  • 巴西攝影師深入熱帶雨林,解密叢林土著如何努力生存
    據英國媒體《每日星報》1月7日報導,巴西攝影家裡卡爾多·斯塔克爾(Ricardo Stucker)探索本國叢林裡,近距離接觸土著人後用相機記錄下他們為了保護生存環境而積極抗爭,並將照片發布出來希望引起大眾關注。
  • ...否則新冠病毒無法生存下去;隨著時間推移,新冠病毒可能將像流感...
    文 / 夏洛特2021-01-17 15:46:55來源:FX168 【俄已發現新冠病毒近1500種突變】俄聯邦消費者權益保護和公益監督局局長波波娃15日對媒體說,俄科研人員迄今發現了新冠病毒的將近1500種自身突變,但這樣的累計突變速度相對較慢;這些突變是自然而然的過程,否則新冠病毒無法生存下去
  • 城市山民 | 面具、文化避難所和部落旅行
    ► 30年前,我第一次在紐幾內亞的部族中見到他們的面具儀式,受到它的震撼和啟發踏上了這條追尋之路。但我並不是要尋找答案,而是通過見證原住民面具儀式去理解不同的文化。面具代表的是他們的信仰、世界觀,在儀式中能感受到力量、某種萬物相連感。我的拍攝也是為給那些沒機會去參與儀式、感受力量的人看。
  • 斯諾登爆出的地下世界,其實是地球原住民,人類就是地心人?
    斯諾登地下文明是錯誤的嗎?傳說中,在地球內部存在著一群地心人。據我們所知,即使地心人並不需要氧氣,但至少在地球內部需要一個可以作為他們生存空間的空洞。即便不需要太陽,它們的活動也必須依賴各種不同的能量,因此最有可能的是利用地球的地熱,然後這些地心人所存在的空洞必須離地球內部很近。
  • 蔡英文向原住民道歉 阿美族歌手張震嶽:太噁心
    阿美族是臺灣原住民的一個族群。主要分布於花東縱谷平原與海岸平原地區,少數分布於屏東縣牡丹、滿州鄉一帶。總人口數約二十萬餘人,是臺灣原住民中人數最多的族群。阿美族的馬耀·武道率領一眾原住民,從屏東開始「徒步」往北走,大夥走了1個多月時間,走訪各個部落,搜集每個首領的訴求與部落遇到的狀況,在旗子上簽名,因此賦有每個部落聲音的象徵。 蔡英文道歉現場,馬耀一度以己之力,單槍匹馬衝破警方圍堵,但仍遭到阻止,遲遲無法將手中象徵各部落聲音的旗子送進府內。
  • 魁北克分離主義丨多元文化政策實行至今為何始終無法解決矛盾?
    同時加拿大原住民也走向了政治領域,要求他們在自己的地區獲得自治。在魁北克地區和加拿大原住民問題催化下,1971年特魯多宣布實行多元文化政策。多元文化政策是針對魁北克問題惡化才實行的政策,萊維斯科也被稱為魁北克民族文化的守護者,體現了魁北克分離主義對加拿大聯邦政府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