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跨文化適應中了解世界(一)

2021-01-09 人民網

圖片來自網絡

在加拿大留學的陳嘉伊近照。

劉文宇近照

趙子涵在課餘時間報名參加了阿拉斯加的極光旅行。圖為她在旅行途中留影。

有中國留學生聽過這樣一個故事——義大利某超市給顧客立了個牌子:「尊敬的顧客,請您不要再敲西瓜了,它們是真的不會有回應的。」雖然牌子是用義大利語而非漢語書寫,但很多中國留學生認為這是面向中國人之舉,他們也有點無奈——「敲拍挑瓜是我們的日常習慣呀。」「拍」與「不拍」之間,體現的正是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生活習慣的不同。

答好跨文化適應這道題

趙曉霞

將洗過的衣服晾曬在戶外,被看作不文明的行為甚至會被罰款;搬家時將新買的家具留在租住的房內未帶走,會被房東扣押金;和朋友開玩笑說「我想打你」可能會被認為危害他人安全……在國內覺得正常的事,在國外卻反常了,不少中國學子說起自己初到國外留學的窘況,可謂心有餘悸。

隨著中國出國留學人數逐年攀升,學子的跨文化交際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根據某留學機構發布的《中國留學生跨文化適應調查報告》,在社會文化適應各維度上,中國留學生在日常生活方面得分最高,在人際交往方面得分最低,文化差異和人際交往障礙仍是中國留學生跨文化適應面臨的兩大難關。

對中國學子來說,初到異國他鄉,因為語言表達、生活習慣、思維方式、文化觀念等的不同,會導致在跨文化交流中產生誤解和衝突。如何增進了解、消弭誤解是擺在學子面前的必答題,也直接關係到留學生涯能否順利進行。

首先,學子要有開放的心態,理性面對並尊重文化差異。眾所周知,處於跨文化中的個體,由於語言習慣不同、文化氛圍的差異,同一句話、同一個行為會被賦予不同的含義,這就需要學子了解並尊重來自異文化環境中人們認識世界的不同方式,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達到有效交流。

其次,跨文化適應是深入了解文化差異之下的理解包容和兼收並蓄,而非否定自身,一味迎合對方。

第三,提升語言表達水平,增強人際交往能力。蘊含著文化內涵的語言是相互溝通理解的鑰匙,對學子來說,能用流暢的當地語言溝通不僅可獲得有用的信息,還有助於自己與老師、同學間的人際互動。這樣一來,可以更多地獲得社會支持,從而更有信心應對跨文化適應中遇到的挑戰。

最後,走出舒適圈,多交當地朋友。中國留學生圈中,常常調侃說:「聽得懂課程、聽不懂笑話,交得了作業、交不到朋友」,這正是學子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遇到的常見困難。要克服該困難,需要學子積極主動、迎難而上,比如在學習方面,多與當地同學和老師進行交流,積極參與小組討論等;在社交方面,積極參加學校活動以及當地的文化交流活動等。假以時日,跨文化交際能力自然會得到提升。

主動出擊助力化解文化衝擊

王淑晨

落地美國紐約的那一刻,孫迎雪和趙子涵既期待又緊張。兩個姑娘是魯東大學大三學生,今年1月,她們到美國卡斯爾頓州立學院開始交換學習。

「剛下飛機我就開始想像自己在美國的學習生活情景,除了希望能在這裡開拓眼界,也有點擔心自己會不適應新的環境。」孫迎雪說。

結交新朋友

如何應對遠離朋友圈後的孤獨感幾乎是中國留學生都會遇到的難題。「儘管當地民眾和同學都很友好,但他們一般不會主動跟你搭話。」孫迎雪說,在山東讀書的時候常與朋友結伴而行,突然要自己生活難免會感到孤獨。但這種困擾沒有持續太久,選課完成後,她逐漸找到了自己的小天地。

「我選修了瑜伽課,拉伸和冥想會讓心情變好,課餘時間還認識了許多學習舞蹈的同伴,大家經常聚在一起討論和練習不同的舞種。」孫迎雪說,「國外紙質書價格昂貴,所以我常去大學的圖書館坐坐。儘管讀外文書有些吃力,靜下心後就能自覺地融入書裡。」

旅行也是一個排遣情緒、適應新環境的好方法。趙子涵在課餘時間報名參加了阿拉斯加的極光旅行,在旅途中,她結交了一個「意料之外」的朋友。「到達目的地,我看到他在營地外擺弄無人機,我很好奇,過去問這個是怎麼操作的,沒想到他跟我認認真真地講了起來。從工作到生活,聊了很多很多。」趙子涵說,因為自己也是個外向的人,所以和那個朋友聊得很投機。兩人還加了微信好友,到現在還保持聯繫。

向對方學習

除了生活和社交方面的轉變,令兩人頭痛的還有學業壓力。「課程安排也不是很滿,老師並沒有很嚴苛,但大家的作業總是要做到下半夜才能收工。」趙子涵說,並非是老師管得嚴,而是布置的課題需要自學的內容很多,而且考核標準很嚴格。如此一來,如果想得到一個理想的分數,學生必須在大量涉獵文獻資料和相關知識的基礎上才能交出一份讓老師滿意的作業。再加上語言上的障礙,兩人常常寫作業到深夜一兩點。

「那時才體會到書到用時方恨少。每天晚上為作業頭疼的我心裡燃起了小火苗,告訴自己一定要加油。」孫迎雪說。

「因為歷史、地圖方面較為薄弱,我專門請教了系裡的歷史老師。她是一位非常友好、負責、專業的人。我向她請教問題時,她總能旁徵博引、生動豐富地為我繪製一幅完整的知識圖譜,現在想來她是在給我補課。」孫迎雪笑笑說。

對兩個姑娘來說,課下和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談天是適應文化衝擊的有效途徑。孫迎雪的隔壁宿舍住了一個日本留學生,她大學選修的日語派上了用場。「雖然我的日語只是學了皮毛,但同這個日本留學生交流時,又學到了不少地道的日語表達。」

趙子涵也坦言,從旅行中「偶遇的朋友」那裡學到很多。「極光之旅中遇到的那位朋友風趣幽默,和他聊天很輕鬆。我從他那裡學到許多金融和計算機科學的知識。」

就如何儘快完成跨文化適應過程,趙子涵認為最重要的訣竅就是主動出擊。「不適應是一個正常的過程,但只要積極主動和同學朋友溝通交流,向老師請教知識,主動結交新朋友,就會很快融入新環境。」

學會入鄉隨俗

李夢瑤

「我有個中國胃」

飲食文化差異恐怕是不少留學生的「心頭之痛」。16歲就出國留學的劉文宇在美國蘭卡斯特天主高中讀書時,在當地的美國家庭寄宿。她告訴筆者,美國的飲食習慣和飲食結構和中國有很大差異,剛到美國時她很不習慣。

在飲食習慣上,中國菜的烹調方式多種多樣——煮、蒸、炸、烤,還喜歡用大火熗炒,重調料的使用,講究的是色香味俱全。而美國食物的烹調方式多是油炸和水煮。

「在我吃的飯菜中,生冷、方便食品入菜非常普遍,一個罐頭一個蔬菜沙拉就會成為一道菜。西蘭花、大白菜只用水煮一下再加很少的鹽和黃油就算一道菜,味道很是寡淡,實在不喜歡吃。重口味一些的多是炸雞、漢堡等高熱量且不健康的食物。」劉文宇剛到美國時,每天中午的午餐都是裹著厚厚芝士的雞排漢堡。到美國的第一年就長胖10斤,「有段時間我實在吃膩了,特別想念媽媽做的酸辣土豆絲。」

劉文宇說,中式早餐非常豐富,有豆漿、油條、包子、粥等,早上吃得暖暖的再去上學。而在美國,喝冰水是常態,只有咖啡等需要衝泡的飲品才是熱的。「我的住家早餐種類較少,多數時候是塞給我兩個能量棒或是雞蛋,我撐不到中午就感覺到餓了。」

後來,劉文宇到波士頓大學讀書,飲食上終於有所改善。「學校地理位置很好,附近有『中國城』,可選擇的食物就多了,想吃中餐也能立馬吃到。」但在劉文宇看來,最正宗的中國菜還是「媽媽的味道」。

穿錯衣的笑話

今年是陳嘉伊在加拿大留學的第五年,現在正在埃德蒙頓阿爾伯塔大學讀本科。她告訴筆者,剛到加拿大時,因為文化差異,鬧了不少笑話,比如冬天穿錯衣。

在中國的北方,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冬天沒有加厚的秋衣秋褲是過不了冬的。「加拿大冬天比北京還冷,所以來加拿大的第一年,我特意帶了許多條加厚秋褲。」陳嘉伊說。

剛到10月底,埃德蒙頓就下了大雪,陳嘉伊全副武裝,穿得超級厚去上課,結果她看到的情景是周圍的本地同學依舊穿著短袖上課。「我當時很詫異,加拿大的朋友們都不怕冷嗎?結果我發現教室裡暖氣超級熱,坐在教室裡穿著秋褲、秋衣、毛衣的我真的是如坐針氈。」陳嘉伊說。

陳嘉伊回到宿舍後,跟她的外國同學描述了這件囧事。同學告訴她,他們都沒有穿秋褲的習慣,只是會在冬天穿厚點兒的外套。入鄉隨俗,陳嘉伊再也沒有把加厚的秋褲拿出來。

陳嘉伊說,適應文化差異,入鄉隨俗很重要。同時,不要怕鬧笑話,克服文化差異就不是問題。她還建議,留學生剛到異國他鄉,最快適應文化差異的辦法就是住在學校宿舍。「住宿舍期間會結交到很多朋友,當地人也好,中國老鄉也好,他們都會在生活小事、學習和熟悉環境上給學子提供很多幫助,同時也可以幫學子擺脫剛到異國他鄉時心裡產生的孤獨感。」陳嘉伊說。

只有了解才能理解

鄭樂心

高中畢業後,我來到英國開始了大學生活,不知不覺已有幾年時光。回顧過去,我發現自己在這段獨立生活的日子裡成長了許多。新鮮的文化環境不僅拓寬了我的眼界,也賦予了我全新的生活習慣,塑造了我的性格。可以說,是留學的經歷讓我進一步認識了自己——當然,這個過程中少不了最初的迷茫與不適。

初到英國,令我感受最深的是民眾的友好。在機場,巴士司機會耐心地和你講解換乘路線;在超市和餐廳,店員會在結帳時和你說「謝謝」;和陌生人在路邊相逢,對方會脫口而出「對不起」;在朋友和家人之間也會使用禮貌用語……但讓我感受更深的是,在這種看似煩冗的英式禮貌背後,人和人之間還是留出了恰到好處的距離。

不過,隨著對英國的深入了解,我也看到了英國社會的另一面。作為一個以酒吧文化聞名的國家,英國城市的大街小巷有很多酒吧,每到晚間總有許多人聚集其中。因此,在深夜和凌晨的街道上經常能聽到吵嚷聲。深夜在宿舍聽到的音樂和吵鬧聲,也讓我感覺無可奈何,有時還不得不出面交涉。

除了社會環境與生活方式的不同,我在留學生活中感受最深的文化差異來自語言。雖然在國內上學時早已適應了外教和英文授課環境,但初到英國學習時,我還是感受到了一些衝擊。得益於從小的英語學習,我可以順利地用英文完成一篇幾千字的學術論文,但從沒有人教過我如何用英文和同齡人進行日常對話或是在網上聊天。在同學和老師的談話中,我發現了自己從未使用過的英文表達、俚語、縮略語。在聊天軟體裡,我不得不重新學習各種擬聲詞、縮寫甚至表情符號的使用,以便用一種看來不奇怪古板的方式和人對話。但即便掌握了這些,我還是發現用英文表達自己的幽默感十分困難,因為我對英國的社會和文化還不夠了解。

同樣讓我感到有些手足無措的還有英國人的英語發音和語速。儘管自覺英語水平不錯,我還是花費了相當一段時間才習慣了英國人日常對話的速度。

這裡的英語電影一般沒有字幕,對我理解電影情節造成了很大影響,甚至有時一大半的臺詞都無法聽懂。但與此同時,我也欣喜地發現自己的英語水平在逐漸進步,不論寫作、口語還是聽力。我開始在網上出於興趣搜索英國各地區的不同口音,並試圖看一些電視劇和電影來提升自己的聽力水平。日常上網瀏覽各種英國新聞網站、學生和本地居民論壇也使我了解到了許多以前聞所未聞的文化信息,例如當地年輕人中流行的活動和電視節目、倫敦正當紅的新樂隊……

現在,雖然不敢說我已經完全適應了英國的文化環境,但相比出國之前,我的確了解了太多新的知識和信息。不同文化環境的經歷也拓展了我的思維與包容度,讓我不再為自己的身份和無知感到焦慮。

在多數情況下,英國人都會保持禮貌和尊敬。在熟悉了英國社會對於規則和禮節的尊重後,即便身為外國人,我在日常生活中也絲毫不會感到不便。

作為留學生,我也和許多來自不同國家的同學成了好朋友。在日常交流時我發現,在這裡人們樂於傾聽你的個人見解,學校也鼓勵學生在課堂上表達自己的獨立思考——與眾不同的想法是值得尊重的。

雖然我對當地文化的了解不夠,但老師和同學們在談話時都會考慮到文化差異,主動向我解釋一些詞語的含義。同樣地,我發覺英國同學對其他國家文化的了解也是缺乏的,比如對亞洲國家的基本地理和文化常識了解較少。在互相交流的過程中,我們都意識到自己成長背景的局限性,但這也使我們更願意彼此傾聽、了解對方的文化。有時,我們甚至會驚訝於兩個生長在不同國家和文化背景中的人竟會有如此多的共同之處。

(寄自英國)

相關焦點

  • 聚焦|中國留學生如何適應新環境,跨文化這道題目很關鍵!
    隨著中國出國留學人數逐年攀升,學子的跨文化交際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根據某留學機構發布的《中國留學生跨文化適應調查報告》,在社會文化適應各維度上,中國留學生在日常生活方面得分最高,在人際交往方面得分最低,文化差異和人際交往障礙仍是中國留學生跨文化適應面臨的兩大難關。
  • 跨文化,這個能力不能缺
    與經濟上的一體化不同,全球化在文化上的表現是多樣化,全球化將多元文化匯聚在一起,文化多樣化的問題因而凸顯出來。培養能夠適應文化多樣化要求、自如地在不同文化間穿行的年輕一代,已經成為當前高等教育的迫切任務。加強跨文化人才培養,提高我國青年的跨文化能力和全球勝任力,是我國高校當前教育教學改革包括新文科、新工科等建設中的一個重要任務。
  • 麻莉|鮑曼對跨文化動力與音樂行為中的文化多樣性的研究
    曾長期擔任世界著名的「柏林國際比較音樂學研究所」所長,國際權威民族音樂學刊物《音樂世界》(The World of Music)主編的德國維爾茨堡大學民族音樂學教席教授馬克斯·彼得·鮑曼(Max Peter Baumann)①,在對世界五大洲20多個國家的田野調查研究中,提出了從全球意識出發的跨文化研究方法,為音樂研究提供了另外一種選擇的思路,即站在探尋文化間的協作與融合的對話中,看待音樂與解釋音樂文化現象
  • 留學生失去跨文化交流能力了嗎
    中國在世界上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中國學生也必須激勵自我,努力培養跨文化交流能力。  ■作者 林曉東 翻譯 李道全  過去40年中關於人類動機的研究基本上達成了共識:在人類的學習和成長過程中,興趣起到了關鍵作用。一般來說, 人們面對另一種全新的文化環境或多或少會遇到困難,那麼,興趣自然會影響人們在困難面前的行為。
  • 《漢語世界》與《英語世界》雜誌展開跨文化交際對話
    來自新聞出版、國際教育、英語教學、信息技術領域的6位中外專家匯聚一堂,從各自的專業領域出發,暢談當代中外交流、語言學習、跨文化交際的經驗;聚焦兩個《世界》,討論它們各具特色的文化價值,及它們所體現的時代精神。1. 兩個《世界》親兄弟,從「引進來」到「走出去」 《英語世界》和《漢語世界》都是百年老字號商務印書館所創辦的雜誌。
  • 中國電影的國際化表達——《煙臺-莫裡斯》:「跨文化交際」
    年輕的李帆,為了尋找人生中的更多可能,只身前往美國南方田納西州的小鎮莫裡斯;大洋彼岸,莫裡斯的叛逆女孩希妮德,為了追求自由,前往中國煙臺。然而事與願違,小鎮的靜謐讓李帆心懷失落,而性格乖張的希妮德,也不得不面對陌生的新環境……  跨文化大背景下,一段溫婉多情的異國情緣,將在一部電影《煙臺-莫裡斯》中拉開序幕。
  • 郭威廷 | 」接觸帶」中的跨文化政治
    不同世界的人們又是如何因應和理解中西文化交流中所產生的各種相互理解、誤解、衝突,乃至進一步塑造對中國歷史發展軌跡的各種想像?為了說明此種複雜多樣的中西交流關係,作者引用蒲蕊特(Mary Louise Pratt)在其著名的《帝國之眼:旅行書寫與跨文化過程》(Imperial Eyes: Travel Writing and Transculturation)中所提出的概念:「接觸帶」(contact zone)。在蒲蕊特的論述中,這個概念被用來描述相異文化相遇、衝突、競爭和纏鬥的社會空間。
  • 跨文化傳播的「新紀元」
    而是從農耕時代的女性刺繡、古代的書法技藝到文房四寶筆墨紙硯的製作、中國歷史中的皇家秘宴,再到家常小菜,美味零食。演繹著每一件工藝的製作過程,每一道工序的傳統手法,每一種美食的獨特配方,每一個步驟的精緻細膩。通過這一件件精雕細琢的工藝品、一道道秀色可餐的美食中無形的傳遞著中國古代文明的縮影,傳遞著關於中國家庭文化的故事,樹立著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的大國形象。
  • 專訪|顏海平:跨文化是近代以來中國和世界始終亟需的能力
    在清華大學外文系主任、清華大學世文院院長、「清華學堂世文班」首席教授顏海平看來,跨文化的敘述和理論能力,即將本土歷史經驗在凝練概括中理論化,使之能夠觸動和指導有著不同歷史經驗的人們的生活和思辨,是近代以來中國先賢們始終追尋的目標,也是文化中國在更新自身的傳承中影響世界的具體方式。
  • 「一帶一路」視域下的跨文化傳播策略
    我國西部邊疆各民族和中亞各民族的文化本源基本相同,並且有著數千年和平共處,生活發展的交往基礎和文化心理共同體,這是我們能夠在「一帶一路」戰略中取得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合作的基本要素之一,失去了文化心理這一要素在經濟共贏中的融合作用,那麼陸上絲綢之路也就失去了合作與發展的重要保障。此外,絲綢之路沿線經濟帶的終點——歐洲,需要在這一過程中更多的交流與融合。
  • 讀書感想:在跨文化團隊中的溝通、領導、說服以及打造團隊信任
    在多樣性的文化環境下生活和工作,的確是一個豐富人生體驗的過程,但隨之而來的,卻是跨文化溝通的挑戰。特別是當團隊成員幾乎涵蓋了世界版圖的各個角落:西歐、南歐、北歐、東亞、南亞、北美、南美,北非、南非.大家在溝通、協作、決策、建立彼此信任等各個方面都存在不一樣的認識和見解。
  • 原住民:在不同文化的撕扯中適應、調和,否則無法生存
    採寫丨張進如果說我們對美洲原住民多少有一點了解,這一了解來自哪裡?答案也許不例外地指向電影或照片。他們膚色較深,文化落後,靠捕魚、打獵為生,有怪異的頭飾,往往還手持長矛,一副始終處在備戰狀態的樣子。這些形象的塑造與傳播,在大眾之間造成流行之勢,讓無法親身接觸他們的人形成了固有印象。但事實上,他們是這樣的嗎?
  • 【徵文】第十六屆中國跨文化研究年會
    摘要截止:2020年1月20日會議時間:2020年6月12-14日會議地點:雲南大理為促進文明互鑑,提升跨文化教育質量,探討新時代中國跨文化研究的本土創新,經中國翻譯協會跨文化交流研究委員會(原中國跨文化交際學會)研究決定,「第十六屆中國跨文化研究年會」將於2020年6月12—14日在雲南大理召開。
  • 北美原住民:在不同文化的撕扯中適應、調和,否則無法生存
    如果說我們對美洲原住民多少有一點了解,這一了解來自哪裡?答案也許不例外地指向電影或照片。他們膚色較深,文化落後,靠捕魚、打獵為生,有怪異的頭飾,往往還手持長矛,一副始終處在備戰狀態的樣子。這些形象的塑造與傳播,在大眾之間造成流行之勢,讓無法親身接觸他們的人形成了固有印象。但事實上,他們是這樣的嗎?或者說,他們只是這樣?如果不是,他們的生活和文化到底是怎樣的?
  • 盛開在金蓮花叢中的「王朝」:擁抱民族文化的世界遺產
    杜磊 攝   中新網錫林郭勒7月16日電 題:盛開在金蓮花叢中的「王朝」:擁抱民族文化的世界遺產  中新網記者 張瑋  「它像盛開在金蓮川草原上的金蓮花一般,宏偉且壯美,這便是世界遺產--元上都。700多年前,這曾是一個王朝的首都,如今,它雖被毀於一旦,卻成為擁抱民族文化的世界遺產。」
  • 李公明︱一周書記:歷史圖像中的……商業帝國與跨文化交流
    尤其是從歷史圖像學的視角來看,無論是關於十八世紀的藝術圖像史研究還是圖像學分析(其中涉及十八、十九世紀全球性的跨文化「圖繪」現象和西方人世界視野中的視覺文化因素的高漲等問題),該書仍有不少需要補充和深入挖掘的地方。歷史圖像中的商業帝國形象與跨文化交流現象是該書的重點議題。
  • 翻譯,跨文化河流的擺渡者
    從古至今,翻譯在世界文明進程中都扮演著重要而獨特的角色,在中國文化傳播過程中,承擔著如何使用歸化策略構建中國自身文化身份,增強中國話語權、國家文化傳播力、國家軟實力建設的重任。」北京外國語大學亞非學院院長孫曉萌認為,「翻譯不能被簡單地理解為一種語言轉換,它應取決於譯者對中外兩種語言的掌握與運用,取決於其跨文化交流的水平與能力。」
  • 全球化時代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認同與文化適應研究
    全球化與現代性昭示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認同與適應的真正根源,其中伴隨現代性而來的生產生活方式和西方體育文化強勢擴展,文化認同與適應特別是基於少數民族弱勢體育文化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這種危機來源於自近代以來外來文化尤其是現代體育文化對本土文化的一種「 解構」衝擊。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認同與適應大致也可以大致區分為5個階段:接觸階段、不統一階段、否定階段、自律階段、獨立階段。
  • 英國紐卡斯爾大學跨文化交流專業好申請嗎?學習內容有什麼?
    如今的紐大有著十分出色的教學實力以及科研水平,每年都會吸引很多學生來學校繼續學習深造,那麼你了解英國紐卡斯爾大學跨文化交流專業嗎?這個專業申請難嗎?專業課程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吧!紐卡斯爾大學跨文化交際碩士課程涵蓋了對文化與人類行為本能的互連的理解方法,您將接受以溝通為重點的培訓並發展自身在跨文化交流的專業知識。
  • 紀念霍夫斯泰德:跨文化研究的偶像
    在文章末尾,我們附上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學術作品,權作一種懷念。2020年2月12日,跨文化研究界失去了一位先驅式的人物。荷蘭社會心理學家吉爾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去世,享年91歲。他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遺產,其中最為人所知學術貢獻,便是對各國不同文化維度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