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霍夫斯泰德:跨文化研究的偶像

2020-12-23 澎湃新聞

原創 新傳研讀社 新傳研讀社

2020年2月12日,跨文化研究領域的泰鬥吉爾特·霍夫斯泰德不幸逝世,享年91歲。本期內容譯介了Psychology Today對這位先驅式人物的紀念文章,其中簡單介紹了霍夫斯泰德的學術貢獻與影響。在文章末尾,我們附上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學術作品,權作一種懷念。

2020年2月12日,跨文化研究界失去了一位先驅式的人物。荷蘭社會心理學家吉爾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去世,享年91歲。他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遺產,其中最為人所知學術貢獻,便是對各國不同文化維度的描述。

霍夫斯泰德讓社會學者意識到,在研究中,他們必須考慮研究對象所處的語境。在他看來,文化是我們的頭腦被集體「編程」的結果。我們之所以能將一個群體的成員與其他群體的成員區分開來,也是多虧了文化。

霍夫斯泰德對文化心理學和跨文化心理學的貢獻仍然是無與倫比的。在當今全球化的世界中,也具有了越來越重要的意義。事實上,文化對行為、價值觀和認知有著深遠的影響。沒有文化,任何學術故事都有可能是不完整的。

作為心理學研究者,我們經常通過在線方式收集數據。我們的問卷在網際網路上被廣泛傳播,這也意味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與者都可以訪問我們的研究。實際情況的確如此,我們經常會收到來自超過30個國家或地區的用戶填寫的問卷。「Hofstede Insights」這個網站便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簡單的工具,幫助我們在分析中(以某種方式)整合這些文化。這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基於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理論,去比較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讓我們以印度和美國作為例證。

在霍夫斯泰德,文化可以通過六個維度進行比較:(1)權力距離(2)對不確定因素的避免(3)男性氣質/女性氣質(4)長期/短期取向(5)自身放縱與約束(6)個人主義/集體主義。

印度人會自然認為權力結構是不平等,並且呈現出一種自上而下的僵化。例如,孩子們被教育去服從長輩。印度的領導風格也可能是家長式的:在一個組織環境中,員工可能會收到指令、完成指令,但不鼓勵提出任何疑問。相比之下,在美國,子女可能會被認為是與父母平等的,上級更可能去詢問下屬、而非指導下屬,權力分配也是更加平等的。追隨者也可能像領導者一樣支持平等。霍夫斯泰德將這一維度的差異命名為「權力距離」。

面對模稜兩可的情況,或者面對非結構情形下的不確定性時,不同文化的容忍程度也存在差異。霍夫斯泰德稱之為「對不確定因素的避免」。印度和美國在這方面有些相似,兩種文化都在某種程度上接受不完美。它們樂於推動創新,同樣也願意接受失敗。

霍夫斯泰德對於不同文化在自信/謙虛方面的差異也做了區分,並稱之分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人們努力的動機可能是出於競爭需要,也可能是為了他們的生活質量,以及對他人的關心。美國人和印度人會更傾向於競爭。具體來說,在美國,行為的動機是盡力把事情做到最好,這些行為也的確會得到鼓勵和獎賞。同樣,在印度,只有在精神和宗教的謙卑教導下,財富和成功才有資格被擺上檯面。

文化可能存在差異的第四個維度曾被稱為儒家工作動力論(Confucian Work Dynamism)。它指的是文化如何處理未來,同時努力保持與過去的聯繫。由於印度宗教和哲學的原因,時間被認為是主觀的。因此,在印度人中,對於過去和未來,並沒有佔主導地位的偏好。相比之下,美國在這一方面的得分較低,這意味著美國人更重視傳統,並將其神聖化。例如,他們對「好」和「壞」的看法非常堅定,特別是在武器和毒品等問題上。

除此之外,某些文化會更加克制和自我約束。例如,印度人更會持有不可知論,因此不太重視休閒或即刻的滿足。相比之下,像美國這樣的國家則更加放縱,從某種意義上說,美國人更有可能對需要控制的行為(如使用毒品)採取寬鬆的規範。

社會成員之間相互依賴的程度,也許是定義文化的最廣為人知的一個維度。像美國這樣的社會是高度個人主義的。在這裡,每個人都關注自己而不是集體,隱私是一種權利,人們優先考慮的是任務而不是關係。相比之下,像印度這樣的國家則處於中間狀態,兼具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的特點。一方面,印度文化關注集體的歸屬,強調成員的行為必須符合那些有利於該集體的規範。人們也會通過對集體的忠誠,換取集體對他們的保護。另一方面,印度文化中個人主義的部分則源於關於因果報應的宗教思想——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及其後果負責。

霍夫斯泰德的模型並沒有關注個體層面的差異,但卻指出了社會差異中的那些細微差別,這有助於比較WEIRD社會(西方[western]、受過教育[educated]、工業化[industrialized]、富裕[rich]和民主[democratic])與非WEIRD社會之間的差異。在心理學界,這也帶來了研究設計的範式轉變。之前,研究者通常會以WEIRD國家的樣本為主要的觀察對象,然後將其擴展到其他文化之中。

在向霍夫斯泰德的工作致敬時,我們也希望,更多的社會科學研究能以包容性為目標,承認不同社會之間的社會差異和文化差異。

(本文作者為

Arathy Puthillam, Hansika Kapoor

& Sampada Karandikar)

附錄:

吉爾特·霍夫斯泰德學術作品簡介

霍夫斯泰德最重要的學術作品也許是《文化與組織:心理軟體的力量》(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 Software of the mind)一書,基於Google Scholar統計,被引用次數為92860。這本書的第二版於2010年由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譯者為李原、孫健敏。

在霍夫斯泰德發表的研究論文中,基於Google Scholar統計,被引用量前五位的作品分別為(你可以在後臺回復「文化」,下載這五篇論文):

Hofstede, G., & Bond, M. H. (1988). The Confucius connection: From cultural roots to economic growth.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16(4), 5-21.

Hofstede, G., Neuijen, B., Ohayv, D. D., & Sanders, G. (1990). Measur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s: 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tudy across twenty case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86-316.

Hofstede, G. (1980). Motivation,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 do American theories apply abroad?.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9(1), 42-63.

Hofstede, G. (1993). Cultural constraints in management theori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7(1), 81-94.

Hofstede, G. (1983). The cultural relativity of organizational practices and theori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4(2), 75-89.

R.I.P. for Geert Hofstede.

文章已於修改

原標題:《紀念霍夫斯泰德:跨文化研究的偶像》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霍夫斯泰德:權力距離指數
    問卷很長而且非常詳細,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霍夫斯泰德建立起一個龐大的資料庫,用來分析文化之間的不同。今天「霍夫斯泰德維度」已經被廣泛的應用於跨文化心理學研究中。在霍夫斯泰德的所有維度中,最有趣的一個就是被他稱為「權力距離指數」的維度,簡稱PDI。
  • 【徵文】第十六屆中國跨文化研究年會
    摘要截止:2020年1月20日會議時間:2020年6月12-14日會議地點:雲南大理為促進文明互鑑,提升跨文化教育質量,探討新時代中國跨文化研究的本土創新,經中國翻譯協會跨文化交流研究委員會(原中國跨文化交際學會)研究決定,「第十六屆中國跨文化研究年會」將於2020年6月12—14日在雲南大理召開。
  • 中央民族大學舉辦「《紅樓夢》跨文化研究研討會」
    中國網12月10日訊 2020年12月6日,「《紅樓夢》跨文化研究研討會」在中央民族大學文學院會議室成功舉辦。研討會由中央民族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部主辦,中央民族大學文學院·北京曹雪芹學會《紅樓夢》研學基地承辦,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協辦,中國紅樓夢學會提供學術支持。
  • 麻莉|鮑曼對跨文化動力與音樂行為中的文化多樣性的研究
    曾長期擔任世界著名的「柏林國際比較音樂學研究所」所長,國際權威民族音樂學刊物《音樂世界》(The World of Music)主編的德國維爾茨堡大學民族音樂學教席教授馬克斯·彼得·鮑曼(Max Peter Baumann)①,在對世界五大洲20多個國家的田野調查研究中,提出了從全球意識出發的跨文化研究方法,為音樂研究提供了另外一種選擇的思路,即站在探尋文化間的協作與融合的對話中,看待音樂與解釋音樂文化現象
  • 20世紀以來中國彝族與日本大和族跨文化比較研究
    通過對20世紀80年代以來彝族與日本的跨文化比較研究為中心進行特徵分析,認為全球化背景下,突破傳統文本,通過影像志方法的跨文化比較研究方法將是未來的新趨勢。關鍵詞:全球化;跨文化;文化尋根21世紀是全球化的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不同文化構建了紛彩繽呈、形態各異的世界文化。
  • 中央民族大學舉辦「《紅樓夢》跨文化研究研討會」 - China.org.cn
    中國網12月10日訊 2020年12月6日,「《紅樓夢》跨文化研究研討會」在中央民族大學文學院會議室成功舉辦。研討會由中央民族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部主辦,中央民族大學文學院·北京曹雪芹學會《紅樓夢》研學基地承辦,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協辦,中國紅樓夢學會提供學術支持。
  • 陳恆:《全球城市研究》支持跨學科跨文化研究
    發刊詞█陳恆(上海師範大學副校長、人文學院世界史系教授,《全球城市研究(中英文)》聯合主編)全球城市正在重繪當代世界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版圖,改變著世界發展的整體格局中國建設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全球城市可以躍上全球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的戰略制高點,深度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提升我國的綜合實力和影響力,構築對外開放新格局。全球城市凸顯了世界大國,世界大國支撐了全球城市。活力四射的當下中國,為全球城市研究拓展了廣闊的舞臺。
  • 中國選秀新節目:「跨次元」虛擬偶像闖市場
    中國流行文化播客主持楊一娜(音譯,Ina Yang)解釋說,像《創造101》和《青春有你》這類在中國年輕人中很受歡迎的節目「沿襲了韓國偶像的培訓體系」,並採用了韓國流行樂壇所帶來的光鮮卻又艱難繁重的群體偶像文化。但這檔最新的選秀節目正在開闢新的天地。
  • 後張國榮形象建構:賽博空間的偶像復魅
    「百度沸點人氣尖叫榜」評選過程中「榮迷」為張國榮打call每年4月1日,「哥迷」們(「哥哥」是張國榮的暱稱,本文借用洛楓的用法將張國榮的粉絲群體稱為「哥迷」,中國大陸一般稱為「榮迷」)都會聚集在香港文化酒店獻花,紀念離去的偶像。這種紀念活動16年來不曾斷絕,文華酒店前的花海、香港紅磡的紀念演唱會、各地的紀念影展還有「哥迷」自發組織的活動等等,在部分地區已然成為一年一度的獨特景觀。
  • 跨文化,這個能力不能缺
    跨文化能力是現代青年的基本能力,是進行文明對話的基礎跨文化能力有著豐富的內涵,既包括多語言能力,也包括文化理解能力、文化整合能力以及開放包容的精神與合作的態度。跨文化能力已經成為現代青年的基本能力,是人的現代化和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
  • 留學生失去跨文化交流能力了嗎
    做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中國公民(二)  本期關鍵詞:跨文化交流影響因素  閱讀連結:本報7月20日第八版《留學生亟需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近年來,中國在世界上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中國學生也必須激勵自我,努力培養跨文化交流能力。  ■作者 林曉東 翻譯 李道全  過去40年中關於人類動機的研究基本上達成了共識:在人類的學習和成長過程中,興趣起到了關鍵作用。一般來說, 人們面對另一種全新的文化環境或多或少會遇到困難,那麼,興趣自然會影響人們在困難面前的行為。
  • 高以翔墓園再掀熱潮,與科比的合照貼滿紀念牆,紀念天國超級偶像
    畢竟,他和自己的偶像同為籃球界的天才,儘管高以翔並不是職業選手,但是他在打籃球時所展現出的才華和天分,也完全不比職業選手遜色,並且,他和科比的合照也讓大家不禁心生感慨,果然是天妒英才啊,兩位同樣英姿勃發的優秀青年就這樣意外離世了,真的很讓粉絲們心疼。
  • 從「跨」到「轉」:新全球化時代傳播研究的理論再造與路徑重構
    按照西方傳播學界普遍認可的界定,廣義的跨文化傳播具體包括以下幾個領域:一是探討不同文化模式和特徵的「比較文化研究」;二是以探討人際和組織傳播為核心的狹義的「文化間傳播」;三是以探討國際關係和大眾傳媒為核心的「國際傳播」;四是以探討不同文化背景下傳播與社會互動關係的「發展傳播」。
  • 《跨次元新星》:國內首檔虛擬偶像綜藝,經費燃燒與五毛特效的比拼
    作者丨大海裡的針 在真人綜藝頻頻登上熱搜的時代,國內的虛擬偶像們也開始進軍綜藝市場。 前不久,由愛奇藝推出的虛擬偶像選秀節目《跨次元新星》在愛奇藝平臺獨播上線。
  • 跨文化詩學:族群混雜與身份跨界的理論圖式
    跨文化詩學聚焦於文化、族群和身份的混雜性, 關注邊界、荒界與跨界問題, 開啟了特殊的學術空間, 豐富了後殖民批評、女性主義和帝國研究的思想視野, 尤其對族群混雜、身份跨界的文學研究和文化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 20世紀以來中國彝族與日本大和族跨文化比較研
    通過對20世紀80年代以來彝族與日本的跨文化比較研究為中心進行特徵分析,認為全球化背景下,突破傳統文本,通過影像志方法的跨文化比較研究方法將是未來的新趨勢。關鍵詞:全球化;跨文化;文化尋根21世紀是全球化的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不同文化構建了紛彩繽呈、形態各異的世界文化。
  • 《偶像大師》系列15周年紀念新作《偶像大師:Starlit Season》公布...
    【17173新聞報導,轉載請註明出處】萬代南夢宮正式公布了《偶像大師》系列15周年紀念新作《偶像大師:Starlit Season》,據悉遊戲將會收入全系列四部作品中的28名角色,將於
  • 「一帶一路」視域下的跨文化傳播策略
    本文將以絲綢之路文化圈中的相關文化元素為載體,試圖探究跨文化傳播過程中的前提與背景,問題與障礙,路徑與目標。在多元對立——統一的語境下,實現跨文化傳播的效果研究。 關鍵詞:跨文化傳播;「一帶一路」戰略;信息流 作為目前中國的頂層設計制度,在2014年APEC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正式提出「一帶一路」戰略。
  • 學園偶像祭》6周年紀念服裝上線
    此次的6周年紀念服裝有兩種方式獲得。其一是通「「6周年!此外還可以通過「6周年!來源:官網
  • 從跨文化傳播角度淺析《生活大爆炸》和《愛情公寓》
    本文以《生活大爆炸》和《愛情公寓》為例進行分析,淺析中美不同的文化形式和美劇的跨文化傳播策略,最終對可行性較強的跨文化傳播方式進行總結。跨文化傳播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人際交往、信息傳播等活動,主要表現在兩個層面,一是日常生活層面的跨文化傳播,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思想、行為的碰撞;二是人類文化的交往層面的跨文化傳播,社會文化系統的差異,在不同文化中的交融、對撞,從而實現了文化交融、發展和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