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新傳研讀社 新傳研讀社
2020年2月12日,跨文化研究領域的泰鬥吉爾特·霍夫斯泰德不幸逝世,享年91歲。本期內容譯介了Psychology Today對這位先驅式人物的紀念文章,其中簡單介紹了霍夫斯泰德的學術貢獻與影響。在文章末尾,我們附上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學術作品,權作一種懷念。
2020年2月12日,跨文化研究界失去了一位先驅式的人物。荷蘭社會心理學家吉爾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去世,享年91歲。他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遺產,其中最為人所知學術貢獻,便是對各國不同文化維度的描述。
霍夫斯泰德讓社會學者意識到,在研究中,他們必須考慮研究對象所處的語境。在他看來,文化是我們的頭腦被集體「編程」的結果。我們之所以能將一個群體的成員與其他群體的成員區分開來,也是多虧了文化。
霍夫斯泰德對文化心理學和跨文化心理學的貢獻仍然是無與倫比的。在當今全球化的世界中,也具有了越來越重要的意義。事實上,文化對行為、價值觀和認知有著深遠的影響。沒有文化,任何學術故事都有可能是不完整的。
作為心理學研究者,我們經常通過在線方式收集數據。我們的問卷在網際網路上被廣泛傳播,這也意味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與者都可以訪問我們的研究。實際情況的確如此,我們經常會收到來自超過30個國家或地區的用戶填寫的問卷。「Hofstede Insights」這個網站便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簡單的工具,幫助我們在分析中(以某種方式)整合這些文化。這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基於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理論,去比較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讓我們以印度和美國作為例證。
在霍夫斯泰德,文化可以通過六個維度進行比較:(1)權力距離(2)對不確定因素的避免(3)男性氣質/女性氣質(4)長期/短期取向(5)自身放縱與約束(6)個人主義/集體主義。
印度人會自然認為權力結構是不平等,並且呈現出一種自上而下的僵化。例如,孩子們被教育去服從長輩。印度的領導風格也可能是家長式的:在一個組織環境中,員工可能會收到指令、完成指令,但不鼓勵提出任何疑問。相比之下,在美國,子女可能會被認為是與父母平等的,上級更可能去詢問下屬、而非指導下屬,權力分配也是更加平等的。追隨者也可能像領導者一樣支持平等。霍夫斯泰德將這一維度的差異命名為「權力距離」。
面對模稜兩可的情況,或者面對非結構情形下的不確定性時,不同文化的容忍程度也存在差異。霍夫斯泰德稱之為「對不確定因素的避免」。印度和美國在這方面有些相似,兩種文化都在某種程度上接受不完美。它們樂於推動創新,同樣也願意接受失敗。
霍夫斯泰德對於不同文化在自信/謙虛方面的差異也做了區分,並稱之分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人們努力的動機可能是出於競爭需要,也可能是為了他們的生活質量,以及對他人的關心。美國人和印度人會更傾向於競爭。具體來說,在美國,行為的動機是盡力把事情做到最好,這些行為也的確會得到鼓勵和獎賞。同樣,在印度,只有在精神和宗教的謙卑教導下,財富和成功才有資格被擺上檯面。
文化可能存在差異的第四個維度曾被稱為儒家工作動力論(Confucian Work Dynamism)。它指的是文化如何處理未來,同時努力保持與過去的聯繫。由於印度宗教和哲學的原因,時間被認為是主觀的。因此,在印度人中,對於過去和未來,並沒有佔主導地位的偏好。相比之下,美國在這一方面的得分較低,這意味著美國人更重視傳統,並將其神聖化。例如,他們對「好」和「壞」的看法非常堅定,特別是在武器和毒品等問題上。
除此之外,某些文化會更加克制和自我約束。例如,印度人更會持有不可知論,因此不太重視休閒或即刻的滿足。相比之下,像美國這樣的國家則更加放縱,從某種意義上說,美國人更有可能對需要控制的行為(如使用毒品)採取寬鬆的規範。
社會成員之間相互依賴的程度,也許是定義文化的最廣為人知的一個維度。像美國這樣的社會是高度個人主義的。在這裡,每個人都關注自己而不是集體,隱私是一種權利,人們優先考慮的是任務而不是關係。相比之下,像印度這樣的國家則處於中間狀態,兼具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的特點。一方面,印度文化關注集體的歸屬,強調成員的行為必須符合那些有利於該集體的規範。人們也會通過對集體的忠誠,換取集體對他們的保護。另一方面,印度文化中個人主義的部分則源於關於因果報應的宗教思想——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及其後果負責。
霍夫斯泰德的模型並沒有關注個體層面的差異,但卻指出了社會差異中的那些細微差別,這有助於比較WEIRD社會(西方[western]、受過教育[educated]、工業化[industrialized]、富裕[rich]和民主[democratic])與非WEIRD社會之間的差異。在心理學界,這也帶來了研究設計的範式轉變。之前,研究者通常會以WEIRD國家的樣本為主要的觀察對象,然後將其擴展到其他文化之中。
在向霍夫斯泰德的工作致敬時,我們也希望,更多的社會科學研究能以包容性為目標,承認不同社會之間的社會差異和文化差異。
(本文作者為
Arathy Puthillam, Hansika Kapoor
& Sampada Karandikar)
附錄:
吉爾特·霍夫斯泰德學術作品簡介
霍夫斯泰德最重要的學術作品也許是《文化與組織:心理軟體的力量》(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 Software of the mind)一書,基於Google Scholar統計,被引用次數為92860。這本書的第二版於2010年由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譯者為李原、孫健敏。
在霍夫斯泰德發表的研究論文中,基於Google Scholar統計,被引用量前五位的作品分別為(你可以在後臺回復「文化」,下載這五篇論文):
Hofstede, G., & Bond, M. H. (1988). The Confucius connection: From cultural roots to economic growth.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16(4), 5-21.
Hofstede, G., Neuijen, B., Ohayv, D. D., & Sanders, G. (1990). Measur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s: 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tudy across twenty case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86-316.
Hofstede, G. (1980). Motivation,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 do American theories apply abroad?.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9(1), 42-63.
Hofstede, G. (1993). Cultural constraints in management theori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7(1), 81-94.
Hofstede, G. (1983). The cultural relativity of organizational practices and theori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4(2), 75-89.
R.I.P. for Geert Hofstede.
文章已於修改
原標題:《紀念霍夫斯泰德:跨文化研究的偶像》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