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清城際是廣清一體化的標誌性工程。隨著11月30日,廣清城際花都站至清城站段正式開通運營,廣清兩地市民進一步享受到廣清一體化發展紅利。作為珠三角城際鐵路網的重要工程項目之一,未來廣清城際將構建「一張網、一張票、一串城」的運營模式,實現城際軌道交通公交化,出行更加便利。
廣清城際的開通拉近了廣州和清遠的距離,但是機中有危。縱觀各地軌道交通發展史,遭遇「虹吸效應」便是面臨的最大挑戰——清遠企業、人才資源等,是否會因為便利軌道交通向外流出,被大城市廣州「吸走」?清遠要如何應對?
「虹吸效應既存在於廣州對清遠,也存在於清遠對廣州,前者表現在清遠產業工人進城更方便,後者表現在廣州資源下鄉更便捷。」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丁力日前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虹吸效應客觀存在,不單單是軌道交通建起來才產生,但如何讓這個過程中的不正常流動逐漸恢復正常,是出給施政者的一道考題。
城際開通
是「狼來了」還是「香餑餑」?
「城軌開通了,來回體驗一下還不錯。」12月6日傍晚,鄭保軍參加完2020廣東省第六屆自行車綠道聯賽清遠站的賽事後,從清城站出發,乘坐廣清城際回到白雲機場北站,再轉地鐵回到住所。作為一名在廣州工作生活的清遠人,城際鐵路讓他多了一條回家的重要方式。
運營方資料顯示,廣清城際全程38.2公裡,共設6個車站。廣州東環城際全程22.6公裡,共設4個車站。其中,清城站至花都站大站停單程旅行時間約16分鐘,站站停旅行時間約33分鐘;花都站至白雲機場北站大站停單程旅行時間約14分鐘,站站停旅行時間約21分鐘。
作為備受兩地市民關注的軌道交通工程,上述兩條線路建設時的一舉一動都牽動人心,11月30日開通首日客流量即突破1萬人次,在兩地市民的社交媒體頻頻「刷屏」,並一度「登頂」某平臺同城熱搜榜,顯現出較強的關注度。
連日來,不少市民仍在對廣清城際進行「打卡」。記者梳理發現,眾多乘客、網民,對於廣清城際讚嘆有加。「我今天是專門來體驗的,刷羊城通就可以進站,廣清城際速度很快,車廂也舒適。」許女士搭乘從花都站始發的列車回到清遠之後評價說。不少乘客也表示,城際列車間距寬敞、行車平穩、環境舒適。
雖然「好評不斷」,但是也不乏關於城際鐵路票價貴、抵達終點站距離廣州市中心太遠、從居住地去往城際站點的接駁時間太長等聲音。家住清城區東城街道的馮女士,搭乘廣清城際從清城站出發,到達白雲機場北站轉乘3號線到達嘉禾望崗,再搭乘2號線到達江南西,與在江南新地的好友相聚,不禁直呼整個行程「太難了」。
「清城站到花都站21元,到白雲機場北站34元,要用來作日常公交化、地鐵化出行,成本太高了。」網友「青檸」直言不諱,從清遠新城站搭乘大巴到廣州花都站也只是23元。
交通出行行不行,群眾的體驗感立竿見影。為進一步破解「出行難」,清遠市交通運輸部門對市區公交線路開始調整,優化或新增101、223、235等公交線路,加強與廣清城際站點的接駁。
城際出行雖還存在個別不盡如人意之處,但丁力認為,廣清城際開通對清遠而言積極意義顯而易見。「產業發展離不開產業工人,廣清產業園等園區的產業工人進廣州旅遊消費更方便了,這也是城軌建設很重要的一個初衷。」另一方面,從廣州市「下鄉」抵達廣清產業園等地區提供服務,也更方便了,「這兩個都是比較看得到摸得到的方面。」
雙城競合
是集聚效應還是虹吸效應?
軌道交通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以廣清城際交通連接的廣清兩市為例,兩地均已開展緊鑼密鼓的謀劃。
為促進軌道交通產業形成集聚效應,成為廣州支柱產業之一,廣州市於2019年發布的《廣州市推動軌道交通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提出,到2021年,全市軌道交通產業規模達到1200億元,力爭2023年實現產值1800億元。這意味著廣州又將產生一個新的千億產業。
而清遠也將交通作為城市發展命脈,在2018年召開的市委七屆七次全會就提出,要全力構建現代化大交通格局,重點打造「三鐵一通一航」交通網,「三鐵」是指南部地區通地鐵、北部地區通高鐵、中心城區通城鐵,「一通」是指通用機場,「一航」是指北江航道,以全面對接廣州交通路網。
交通線,也是發展資源流動的生命線。清遠多條軌道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固然給清遠帶來發展紅利,但資源流動成為可能,也會帶來諸多挑戰。最大的挑戰便是,通過軌道交通,資源是會在清遠聚集,還是會被廣州「虹吸」?
在丁力看來,虹吸效應客觀存在,清遠和廣州在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差距,導致眾多本地人才外流廣州或其他城市。
「不過這種情況也在逐步改變,清遠也在聚集廣州的資源。」丁力表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還是清遠的房價、生活成本對於廣州更低,交通方便了,人才從廣州到清遠定居也方便了。「不過,要讓雙城之間一些資源流動的不正常現象恢復正常,政府還需要大力推動,儘可能讓兩地的公共服務差距縮小,形成真正的均等化。」他說。
近年來,清遠以廣清一體化為著力點,大力推動入珠融灣,對標粵港澳大灣區服務標準推進政務服務便利化,推進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資源在廣清之間共建共享,全面提升優化營商環境,提出讓企業享受「清遠成本,廣州服務」,清遠成為承接廣州產業資源外溢的熱門選擇。
「搬來清遠十餘年,我們公司的產值從三個億增長到了現在十幾個億,也見證了清遠營商環境的不斷改善。」回顧剛到清遠之初,廣東聚石化學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正高感慨不已。他說,剛到清遠之初,道路破爛泥濘、交通不便,與廣州相比還存不少不足,但現在問題得到了解決。
錯位互補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能否反轉虹吸?
虹吸效應的兩端,雙方既有資源的競爭,但更能實現互補,攜手共進。
2010年,作為國內首條跨越兩個城市的城際軌道,廣佛地鐵首通段正式開通,開啟了佛山地鐵時代。但有研究發現,經過多年發展,沿線發展不盡相同。
如商業發達的禪城朝安地鐵站、同濟路地鐵站周邊,除了在早期享受到地鐵帶來的地產紅利,之後幾年地鐵經濟效應並未凸顯。反觀南海千燈湖板塊,從單一的市政公園逐漸演變成金融等現代都市型產業集群,實現廣佛高端人才、優質資本集聚。
從實踐來看,同在一個軌道經濟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錯位互補勝過大包大攬的「單打獨鬥」。而這正是清遠正在進行的努力。
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暨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剛認為,廣清城際開通的最明顯變化,即清遠正在從廣州「後花園」變為「廣州北」。
實際上,從廣清兩市聯合印發的《高質量推進廣清一體化發展工作方案》以及《深化廣清一體化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等文件,都明確提出,「把清遠作為廣州的一部分」「將清遠當成『廣州北』來規劃建設」,來統籌考慮產業、交通、生活等要素,形成更緊密的廣清一體化格局。
在產業上,廣清雙城聯動愈加良性。圍繞「灣區所向,廣州所需,清遠所能」,清遠大力實施「廣州總部、清遠基地」「廣州總裝、清遠配套」「廣州研發、清遠製造」合作模式,共同打造具有強大競爭力的全產業鏈集群。
如隨著廣清城際等線路開通運營,廣州花都區的空鐵聯運優勢進一步加強。花都區已規劃布局中軸線中央商務組團、北站商務樞紐組團、花都湖智能電子科創組團、臨空總部商務組團等多個功能互補組團,持續提升國際空鐵樞紐能級,大力發展樞紐經濟。
而清遠清城區也規劃了面積37平方公裡的廣清空港現代物流產業新城,規劃新建鐵路貨運站,引入揭梧鐵路、廣州地鐵18號線延長線、廣清城際聯絡線等軌道交通,打造聯動國內國際的灣區流通樞紐,與廣州發展軌道經濟、樞紐經濟形成良性聯動。
作為距離廣州最近、發展空間最大、生態條件最好的粵東西北城市,清遠立足「一區」定位,做足綠色生態文章,與產業高度發達的珠三角地區形成良好互補協同。清遠通過發揮生態優勢,依託和打通大灣區大市場,因地制宜地發展生態農業、休閒旅遊等綠色產業,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著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菜籃子」「果盤子」「米袋子」「後花園」「康養地」。
「清遠毗鄰廣州、發展空間、生態條件,這些都是客觀條件,未來還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打造『產業最強』這塊招才留才的『金磁石』。」丁力建議,下一步清遠還要全力把產業做好,包括發展現代農業、製造業、旅遊業、服務業等。
■聲音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丁力:
清遠要做到「四個最」
「為什麼會形成虹吸效應,歸根結底還是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丁力說,在人才資源這方面來看,清遠對比廣州,從醫療、教育、服務等各方面還有差距,因此長期存在清遠人在廣州工作生活;或者廣州人在清遠買房,在廣州工作等流動情況。
他認為,廣清兩地相互之間的資源流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是正常的。如因為廣州教育條件、醫療條件好,人才會趨向於在廣州購房,以享受這些資源。但廣州房價高,清遠房價低,隨著交通條件改善,過來清遠定居的廣州人也會更多。政府部門需要儘可能讓兩地的公共服務差距縮小,形成真正的均等化。
清遠近年來提出享受「清遠成本,廣州服務」,丁力表示,想法很好,但還需進一步加大步伐對標廣州的服務。清遠是粵東西北城市中距離廣州最近、發展空間最大、生態條件最好的地級市,他認為清遠生態環境的「底子」好,這「三個最」符合實際。
「但是,這三個最都是屬於客觀條件,清遠還要加大主觀能動性,打造第四個最——產業最強。」他說,做到這「四個最」,清遠的形象才能更加「高大上」,下一步清遠還要全力把產業做好,包括發展現代農業、製造業、旅遊業、服務業等,清遠應該有能力也有條件,在北部山區做到最好。
南方日報記者 陳國飛 策劃/統籌:張錦標 魏金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