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若趨緩,蔡英文:盼與「新南向」國家更緊密交流

2020-12-27 海峽導報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延燒,但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今天表示,希望等國際疫情趨緩後,臺灣跟「新南向」國家的交流和合作能夠更加緊密。她還期勉臺灣學界,不僅取得個人的成就,也協助臺灣有創新的能量、前瞻的視野,持續「超前部署」,創造更好的發展。

蔡英文今天上午接見「2020第13屆崇越論文大賞特優及優等論文得獎碩博士」,她表示得獎者在這個臺灣「管理學界奧斯卡」的選拔中脫穎而出,是非常不容易的成就。她還提到,媒體對崇越集團董事長郭智輝的專訪中提到,崇越集團之所以可以不斷跨足新領域,很重要的就是郭智輝不斷思考「下一個是什麼?」,並對未來的趨勢和挑戰超前部署。同樣的,在臺灣發展上,「政府」也要掌握全球趨勢。

蔡英文還聲稱,這幾年來「政府」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加強臺灣的國際競爭力,包括臺當局教育主管部門的「新南向計計劃」,也鼓勵臺灣師生到「新南向」國家進行產學合作,做臺商在當地發展的後盾。

蔡英文表示,希望等國際疫情趨緩後,臺灣跟「新南向」國家的交流和合作能夠更加緊密。尤其面對後續的國際經貿局勢,「新南向」政策將持續是臺灣非常關鍵的戰略,來因應變局的挑戰。

據了解,為了降低對大陸的經濟依賴度,民進黨當局寄希望於所謂「新南向政策」。但四年的結果已證明,「新南向」是錯誤的政策,它是一場災難,令無數臺灣民眾財富損失巨大。

從日前臺灣財政主管部門公布的經濟數據來看,今年3月到6月這4個月時間裡,臺灣出口實際情況連續衰退。對東南亞等國的出口表現更是慘不忍睹,上半年就衰退了4.8%,佔比15.8%,比2年前的17%還要低。相比較之下,同一時期臺灣對大陸出口呈現的是大幅度增長,均達到兩位數成長。臺灣對大陸的出口依賴度創歷史新高,比重還超過了馬英九「執政時期,全然不符合民進黨當局的初衷。

近期臺灣地也區圍繞「新南向政策」展開了大量討論,最終指向一點,那就是「新南向」連「浪花」都沒有激起,註定淪為笑柄。

海峽導報綜合報導

相關焦點

  • 蔡英文四處兜售「新南向政策」,妄圖依靠美國來幫扶臺灣經濟
    臺灣經濟不景氣,蔡英文和民進黨當局的對策卻是一再寄希望於所謂「新南向政策」。一有機會,蔡英文就四處兜售她的「新南向政策」。蔡英文:我們希望等疫情趨緩後,臺灣跟「新南向」國家(地區)的交流和合作能夠更加緊密。
  • 蔡英文「新南向」見「成效」:連續3年倒退
    蔡英文「新南向」一敗塗地 蔡英文在上臺後大力推行所謂的「新南向」政策,試圖將臺灣出口重心從大陸轉移到以東協各國為主的18個地區,從而實現淡化兩岸之間的交流與聯繫,在經濟貿易上尋求替代品。
  • 機關算盡一場空,蔡英文也沒想到,疫情讓兩岸緊密相連
    自從蔡英文上臺之後,更是高調地挑起兩岸關係的緊張對立,傷害兩岸民眾的深厚感情。疫情方知「情深」但近期臺灣財政部門公布了一組數據顯示,今年5月臺灣對中國大陸的出口創歷史新高,今年前5個月的累計出口量達到了41.5%,為近10年來的最高值,蔡英文機關算盡地想與大陸「脫鉤」,但她萬萬沒有想到,疫情下的兩岸更加緊密相連。
  • 港媒:蔡英文全方位「脫中」 「新南向」搞過頭了!
    蔡英文據香港中評社報導,蔡當局「新南向」核心戰略是「脫中」,要把過去數百年臺灣與大陸的連結,轉移到東南亞國家,並全力在追趕進度。除了鼓勵臺灣企業往「新南向」地區發展,補貼東南亞遊客來臺、引進東南亞學生,並規劃對「新南向」國家開放勞動移民,讓移工變成移民。
  • RCEP成功籤署,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還能和誰做生意?
    特別是在全球經濟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而復甦乏力的時候,各國更應該管控好分歧,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拓展合作,為世界經濟早日走出疫情下的陰霾而共同努力。RCEP的籤署,給參與國一個很好的平臺來共享區域合作的「紅利」,共享經貿合作成果。RCEP對於中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王建民:「新南向政策」不是簡單的經濟問題
    蔡當局推動「新南向政策」目的不是單一的,不只是經濟的,而是多元的、多面向的,包括了政治、對外關係、經濟、文化等多種考慮。經濟上「脫中遠中」,為實現「臺獨」創造條件是蔡當局首要的戰略考慮。蔡英文執政主軸是圍繞如何建構、維護「臺灣-國家」,即「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這一「臺獨」體制與目標進行的。所有兩岸政策論述、兩岸關係發展以及兩岸經貿往來與涉外戰略等等,都是以這一主軸為最高原則。
  • 印度臺企遭搶劫,重創蔡英文「新南向」
    導讀:民進黨為了與大陸脫鉤,疏遠彼此之間的經貿關係,鼓勵臺灣投資商前往東南亞地區以東協十國及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家為中心進行投資建廠。這些國家在政治和經濟上很不穩定,加上距離遠、溝通難,甚至還存在治安問題,所以為彼此合作造成了阻礙。
  • 王建民:RCEP給蔡英文新南向政策帶來壓力
    RCEP主要的成員是臺灣所謂的新南向地區主要的成員國和地區,RCEP籤署以後,臺灣與新南向地區的貿易投資往來可能會受到更大的壓力。現在在臺灣不能參與RCEP的情況下,如果臺灣當局繼續走對抗大陸的路線、「臺獨」分裂路線繼續升級,ECFA變數也很大,對蔡英文當局的打擊就更大了。臺灣經濟的活力、邊緣化趨勢可能難以扭轉,就會影響到島內政局,影響臺灣民眾對未來臺灣經濟發展、未來兩岸關係的重新思考。
  • 蔡英文當局推動「新南向政策」 需多做少說
    蔡英文新當局開始啟動新南向政策,由蔡英文召集臺「行政院長」、臺灣陸委會主委、「文化部長」、外事部長、「國發會主委」等人,召開對外戰略經貿會談;除了討論新南向相關議題之外,重點是通過了「新南向政策綱領」。此一綱領預料將成為今後「行政院」的施政重點,打造臺灣地區和東協國家及地區的新關係。
  • 蔡英文"新南向政策"又翻車 印尼收緊學生赴臺籤證
    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上臺後,積極推動面向東南亞國家的
  • 專家預言:新冠肺炎疫情過後,臺灣經濟好不起來,只會更慘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臺灣經濟,逢甲大學合作經濟暨社會事業經營學系教授楊坤鋒接受訪問表示,疫情當下的經濟損失還不是最嚴重的,倘若兩岸關係持續緊繃,疫情過後,失去大陸經貿市場,臺灣面臨的經濟風暴才正要開始,臺灣經濟好不起來,只會更慘!
  • 蔡英文如何打破臺灣卸任領導人過街老鼠魔咒?
    臺灣中國時報社論說,兩岸關係將是蔡英文第二任期繞不過去的坎,隨著疫苗施打普及化,新冠疫情可望逐漸消退,不只兩岸交流問題將浮上檯面,民進黨在失去疫情保護傘後,如何擺脫民粹主義,理順兩岸關係、確保臺灣安全與繁榮,將是極大的考驗。
  • "臺灣是棋手"後再發雷語 蔡英文:中美貿易戰證明"新南向"是對的
    後經媒體查證並核實節目實際播出內容證明,蔡英文當天並未親口說出「川普是我們的棋子」,但她確曾強調:「不要小瞧臺灣,我們也是棋手」。此時節目主持人說,「川普也是我們的棋子」,蔡英文接話說「我就順勢操作嘛」。儘管並未親口講出,還是被外界解讀,幾乎等同是對「川普是棋子」的默認。
  • 臺塑被越南坑5億美元 藍綠齊質疑蔡英文新南向政策
    原標題:臺塑被越南坑5億美元 藍綠齊質疑蔡英文新南向政策   蔡英文當局自上臺來大力推行所謂「新南向政策」,聲稱要將過去的「西進政策」轉向,擺脫對大陸經濟依賴。
  • 賴清德接見日本駐臺代表:盼「臺日關係」更緊密
    臺灣地區副領導人賴清德今天接見「日本臺灣交流協會臺北事務所代表」泉裕泰,除感謝日本政府支持臺灣參與WHA外,並說,未來面對新冠肺炎、天災或是國際局勢變化,互相合作都是非常必要,期盼未來「臺日關係」更緊密,共同面對各種事情。
  • 臺「新南向」三連敗 兩岸經濟「脫鉤」行不通
    臺財政部門26日發布統計顯示,今年前10個月,臺灣對東協出口僅432.3億美元,創下新低,依存度由2013年的高位19.0%下滑至15.4%;而對大陸的依存度則上升至43.6%。臺灣問題專家表示,數據說明,蔡當局「新南向」陷入歧途,無異於緣木求魚,妄言與大陸「脫鉤」更是完全行不通。
  • 臺「新南向」三連敗 兩岸經濟「脫鉤」行不通
    民進黨當局「新南向」政策接連潰敗,今年對東協出口將難逃負增長,創下連續三年衰退紀錄。臺財政部門26日發布統計顯示,今年前10個月,臺灣對東協出口僅432.3億美元,創下新低,依存度由2013年的高位19.0%下滑至15.4%;而對大陸的依存度則上升至43.6%。臺灣問題專家表示,數據說明,蔡當局「新南向」陷入歧途,無異於緣木求魚,妄言與大陸「脫鉤」更是完全行不通。
  • 兩岸經貿不能脫鉤 臺灣搞「新南向」一敗塗地
    如果在兩岸經貿往來中,大陸依賴臺灣,那民進黨當局蔡英文為何還要搞所謂「經濟脫中」?為何還要搞以疏遠大陸為目的的「新南向」政策?這顯然是因為臺當局認為臺灣經濟依賴大陸,所以才說「不能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要分散風險」云云,絞盡腦汁與大陸經濟脫鉤。但諷刺的是,蔡英文當局越搞「脫中」,兩岸經貿反而越密切,可見臺當局以一黨之意識形態來處理經濟事務是違反經濟規律,註定要失敗的。
  • 疫情趨緩陳時中暢遊臺灣 臺學者:後果恐不堪設想!
    華夏經緯網5月28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新冠肺炎疫情趨緩,臺灣已連續6天零確診、45天無本土病例,疫情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在防疫表現上大獲肯定,成為「最強業配王。」先前陳時中率領「防疫五月天」到墾丁,引爆人潮,本周預計到新竹、桃園、臺中、臺南。
  • 若中美對抗趨緩 臺灣變棄子怎辦?
    針對馬、蔡之爭,中國國民黨前「立委」、政策會副執行長蘇清泉表示,美國大選競選末期都有「十月驚奇」,臺灣應該避免捲入,另外撐過美國大選結束中美對抗就會趨緩,到時臺灣立場從棋子變棄子該怎麼辦。不過蔡英文也知道不吵就沒機會,不會放棄「臺獨」路線;另一方面,民進黨要設法延續執政,更不讓國民黨有機會團結,自然會圍剿馬英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