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僧念佛多年無信心,見大殿上梁,當下靈光乍現

2020-12-14 淨宗傳承

淨宗法師:信心與念佛

又,一時師語曰:

受教與發心,此不必同時,以發心有觸緣而發起也。往歲有一住山僧,逢予問曰:『我已久學淨土法門,粗得大旨,而未得發信心,以何方便成立信心?』予諭曰:『宜乞冥助於三寶焉。』彼僧自其殷勤祈請久之。一日詣東大寺,會遇大殿上棟之日,見之須臾,信心忽發,以謂『自非良工嘉謀,巨材由何飛騰梁上;凡工尚爾,矧又如來善巧不思議力。我有願生志,佛有引接誓,往生淨土,決定不違矣!』一得此理,無復疑念。彼僧復來語餘其事,後經三年,遂得往生,靈瑞尤多雲,觸緣起信如此。須常繫念,乞冥助於三寶耳。」

有一次,法然上人說:「我們聽聞教法和發起信心未必是同時的。」「發心」就是發「三心」——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也就是說,懂得道理之後,比如《觀經疏》裡善導大師對「三心」的解釋,你了解得很清楚,但是心裡未必相應,未必就能當下發心,可能需要經過時間的積累、沉澱,在某種因緣下觸緣發心。#淨土法門#

下面舉了一個例子,曾經有一位住山僧,他遇到法然上人,就問:「我在淨土法門裡學了很久,對淨土法門的主要教理都明白了,但信心還是沒發起來,您有什麼好方法能讓我發起信心嗎?」雖然明白道理,但是沒有落實在自己的信仰上,這種情形是很普遍的。

法然上人告訴他:「你還是祈求三寶,多念佛,多向阿彌陀佛祈求,佛就會幫助你。」他聽法然上人這麼說,就在內心經常祈求三寶。這樣就能感通,經常思維這件事,為出離生死的大事操心,佛菩薩本來就為了這件事度眾生,就算你不祈請,佛菩薩都要想辦法讓你的善根成熟,何況你還有這樣的發心,佛菩薩一定會格外培育、增長你的善根。所以,有時候我們自己的善根成熟了,自己還不知道,這就是佛菩薩外護、加佑的力量。

這位山僧經常向阿彌陀佛祈禱,有一天機會到了,他有事到東大寺去,剛好遇到東大寺的大殿上梁,他就看到一根很重的木頭被架到很高的柱子上,他一看,心裡當下靈光乍現,「如果不是工人很好地籌謀、規劃、運算,大家合力,這麼重的木頭怎麼能飛那麼高呢?這根大木頭,凡人都可以把它架那麼高,這就是他力」。

「凡夫都有這樣的本事和力量,何況是阿彌陀佛的願力呢?何況是六方恆河沙諸佛證誠護念的光明神力、智慧力、慈悲力呢?我再笨,就像這根大木頭一樣,但是他們合夥就把我這根笨木頭、朽木頭扔到淨土去了。另外,這根木頭自己並沒有要上梁的願望,而我到淨土,我自己還有願生的志向,阿彌陀佛也有接引的誓願,他有大誓願力、光明神力」,他這麼一想,心中馬上就安定了,「往生淨土決定不疑,是百分之百、鐵板釘釘的事」。

他以前對教理都通達,只是心裡還沒有生動的感悟;等他一旦感悟、了解之後,心裡就不再懷疑了。

事後,他來告訴法然上人,所以法然上人才知道這回事。之後又經過三年,這位山僧就往生了,而且走得特別好。

像他這種情形,就叫「觸緣起信」,遇境逢緣,信心一下發起。所以,法然上人就說:「如果一時未能起信,還是經常念佛,祈求三寶的加助。」如果沒有信心,念佛就不安心,就會起疑心,甚至到後來起煩惱,甚至擔心、恐懼,甚至有可能放棄念佛,這樣就可惜了。

其實,只要知道念佛一定往生,心中安穩,念佛形成習慣,就會走得很好,未必一定要有鮮活的信心體驗。

當然,有的人聽到教理,知道彌陀有這樣的誓願,念佛一定往生,他就能安心、安住,然後念佛,這樣老實的人就很好。像這位山僧,我覺得他有點較真。當然,他也是為自己的出離大事煩惱,「我怎麼沒有信心呢?」還是有一葉之障,有一片葉子障礙在那裡。這種情形,因為道理都明白,只是自己心中有一個地方沒打開,所以只能祈求三寶。

有的人是不了解教理,只要把道理給他講明白,「哦,那我明白了」,他當下就安心了,就念佛了。這位山僧是懂得道理,但心裡還欠缺一塊,所以法然上人讓他「乞冥助於三寶」。

選自:淨宗法師《法然上人法語講記》

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

相關焦點

  • 無睡意哲學 | 班雅明:靈光與漫遊者 - EP72
    班雅明的唯物論思想,並非是傳統歷史唯物主義的宏大視角,而是見微知著的「微物」論。對象自身,如藝術作品或是文史空間,在歷史時間的凝聚下的神秘性格,必須仔細端倪才能發現幽微細膩之處還有其通往人間世界的本真性質。班雅明在此用了一個優美的提喻加以說明:此時此刻(Jetzt und Hier)、一閃而逝的「靈光」(Aura)乍現。
  • 念佛往生|決定念佛得生之益,不待「臨終」,而在「當下」
    「當下」就是「臨終」!生死在呼吸之間,無常迅速不由人,分分秒秒都是「臨終」!眼見精壯青年突然猝卒;又見垂死的人可以突然存活下來。那麼,淨土法門說我們「臨終遇善」,彌陀「臨終來迎」,這是什麼意思呢?所謂「臨終助念」、「念佛得生」,全體現阿完彌陀佛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的含義:平等、無條件的救度,所謂「三不問」--不問罪福多少、不問時近久近,不問時處諸緣,只在乎當事人是否「當下」信受「善知識」的勸導,決定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即得往生淨土,所謂「順彼佛願故」。這個「當下」,在《觀經》下輩生文演釋為「臨終」。可知經言「臨終」,泛指我們欲舍此娑婆生死身的「當下」是也。
  • 《無相念佛》 |修念佛圓通之權巧方便---無相憶念拜佛
    選擇一尊后,永不改變,直到將來無相念佛修成時,仍是同一尊。      選定一尊佛或菩薩之後,開始禮拜。禮拜之時僅以『憶佛之心念』來拜佛。一般人拜佛時,多是先在心中稱念一聲佛號,隨即禮拜,三稱三拜而已。而此方法則不稱念佛號,摒除佛號而禮拜自己所選定的一尊佛或菩薩,拜時清晰地了知自己當時在拜那一尊佛菩薩。不但口中不稱念聖號,心中也不可以有聖號。
  • 卡瓦尼靈光乍現,世界波破門攻入曼聯各項賽事50球
    卡瓦尼靈光乍現,世界波破門攻入曼聯各項賽事50球 2020-12-24 17:05  體育速遞sports
  • 《無相念佛》 注釋
    以此輩人或見第一義(見自性空法性空)、或解第一義而不懼、或發成佛之心,所得果位在初地以上,並皆分證法身故,名實報莊嚴,此是上輩生想。非可謂極樂世界之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各具九品往生也。 注二、無生忍:分證解脫乃至究竟解脫皆是無生忍。 注三、無學:有修有證謂之有學,或稱學人。究竟解脫者於解脫道已經親證並究竟了知,已無可學謂之無學。
  • 聞其名號丨只要念佛,當下往生決定
    一般人念佛會覺得「我能不能往生,決定在我念佛的功夫,決定在我念佛的遍數多少、時間長短」,不是決定在這裡,要往前推。決定在哪裡?決定在你有沒有信願。你有信願,決定往生。到了信願這裡,還不要停止,「我信得好,所以往生」,不是的。為什麼?
  • 法師,我天天念佛,為什麼沒有任何感應?
    能否往生,關鍵在我們自己身上,看我們自己是否是念佛的法器。就像撞擊洪鐘,你力量大,它就發大聲;你力量小,它就發小聲。就怕你沒有力量,沒有信心。有感必然有應,但如果我們沒有信心,那如何去感呢?沒有感當然就沒有應,就像敲鐘一樣。所以,最關鍵的是我們自己有沒有信心這個力量,有沒有真信切願,要從我們自身上找原因。為什麼念佛人這麼多,但往生的並不多呢?
  • 念佛圓通之精義(續談知見之一)
    為什麼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法門是無相的念佛法門?末學將於談過知見之後,再來敘述如何修習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法門的各種方便善巧,使行者能如法進入此一法門所述之境界,在此之前則希望行者務必耐心詳細體會之知見,以免錯用功,枉費精神和力氣。
  • 感應事跡:精勤修持 屢見佛光 念佛塗圈,佛放光明
    5月20日,請到祈願單,每天誠心念佛,5月25日傍晚7點左右,當填到第二張單的外圈的一半時,突然見所塗的圓圈,個個放出金光,再看中間的「南無阿彌陀佛」也是金光閃閃。心裡不由地非常高興。本來,據老人家自述:以前對於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心裡一直打鼓「我業障那麼重,能去得嗎?現在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放光來給我看見,才知道自己的擔心是多餘的,他老人家一定會來接我的。」
  • 自己打遊戲時的狀態:大腦萎縮,指揮別人打遊戲時的狀態靈光乍現
    今天大昱昱就來和大家說一個大昱昱在昨天打遊戲時遇到的一個現象,因為在遊戲局內忘記錄屏了,所以讓大昱昱用對局回顧再加上大昱昱的解說來給你示範一下什麼叫自己打遊戲和指揮別人打遊戲的區別,自己打遊戲的時候一般都是大腦萎縮,指揮別人就靈光乍現。
  • 怎樣增強自己念佛的信心?懂得這五點,你就不再迷茫了
    不是關起門來讓自己信,而是要了解對方,了解阿彌陀佛,了解西方莊嚴,越了解就越知道它的真實性,這樣我們的信心才會生起來。就像人與人打交道,初次認識一個人,不可能對他有信心,因為都還不了解對方。要經過慢慢接觸,發現這個人挺有能力,講話可靠,福報、智慧、德行都讓人放心,這時候不相信都不行。對方的影響越正面,我們的信心就越足。
  • 大安法師:無相念佛非業力凡夫境界
    所謂無相念佛等於是實相念佛,實相才無相,無相又無不相。
  • 無相念佛修學行門 (一)
    這一段是從《楞嚴經》裡面摘錄出來的,也就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楞嚴經》卷五)大意是說,「若眾生心」——若你一直在憶佛念佛,你在這一輩子或者是來世一定可以看見自性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什麼是「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我們先來說:為什麼心不開?
  • 大魚不見,格德斯回歸,小將靈光乍現,聯賽回歸李霄鵬如何出牌?
    風波過後,兩人會惺惺相惜嗎小將靈光乍現,會入李霄鵬法眼嗎?
  • 念佛法門的四個層次,由淺入深,由念佛而入實相
    持名念佛是基於眾生根基不同,尤其是針對眾生信心不足或者接引初機學人的方便法門,但隨著修行也會逐步增加,會漸次進修到以下四個階段:隨緣念佛、心念心聽、心念心憶、一行三昧,而非一昧的持名念佛。如果將修佛概況地講,則一切修行法門匯歸禪定,一切修行結果匯歸淨土。
  • 究竟無證: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
    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使君,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愆。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
  • 諦閒大師 : 念佛的開示
    無片事可得。故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地獄。是心是地獄。念佛求生淨土。亦復如是。是心想淨土。是心是淨土。經雲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維摩雲。欲得淨土。當淨其心。如其心淨。則佛土淨。此之謂歟。今之淨土法門。無論緇  素男女。老幼尊卑。誰人不知念佛。詰其何用。則曰修來世。或言生西方。若如是。豈全無信願。無信則安肯念佛。無願則不言生西。既有念佛之行。並有信願之  心。
  • 無相念佛修學行門 (二)
    那麼說,如果說你已經明心、眼見佛性,你當然——那所有的念佛法門對於你來說統統是實相念佛,因為你已經有了「理」,也有「事」,雖然沒有像佛那麼精通,但是你也已經能夠「一句佛號概括事理」,所以你可以跟隨禪宗的祖師來說「一句佛號概括事理」;如果說你沒有明心也沒有見性,根本就沒有證得自性彌陀,那麼你的「事」不通,「理」也沒有,你怎麼可以跟隨別人說「一句佛號概括事理」?
  • 念佛感應錄:並未念佛 助念得生
    往生後頭七當晚半夜,他十七歲的大孫兒沈峰川,夢中見爺爺笑容滿面,乘坐蓮花,跟隨阿彌陀佛騰空飛去,且揮手與他道別。峰川隨即醒來,時間是二點三十分。峰川擔心睡著後會忘掉,遂搖醒奶奶說:「阿公被佛祖帶走了!阿公被佛祖帶走了!」早上七點三十分,峰川先打電話,後又騎單車到我家,當面述說夢中所見。
  • 大安法師:一個不持戒的念佛人不叫真念佛人.
    我們要有自信心,不要以為觀想好像更高級,我持名好像更低一點;持名最高級,持名最稱阿彌陀佛的本懷;這個名號就是實相,這個名號就是萬德洪名;所以無餘無欠哪!持名成佛都有餘裕,何況其他?對這一點,持名代表觀想。  在唐代有個大行禪師,他早年是修禪的。他有一次就想抉擇一下法門,就在很多的經典當中隨便來拿,看抓到什麼經?他一抓就抓到《阿彌陀經》,就開始念《阿彌陀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