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宗法師:信心與念佛
又,一時師語曰:
受教與發心,此不必同時,以發心有觸緣而發起也。往歲有一住山僧,逢予問曰:『我已久學淨土法門,粗得大旨,而未得發信心,以何方便成立信心?』予諭曰:『宜乞冥助於三寶焉。』彼僧自其殷勤祈請久之。一日詣東大寺,會遇大殿上棟之日,見之須臾,信心忽發,以謂『自非良工嘉謀,巨材由何飛騰梁上;凡工尚爾,矧又如來善巧不思議力。我有願生志,佛有引接誓,往生淨土,決定不違矣!』一得此理,無復疑念。彼僧復來語餘其事,後經三年,遂得往生,靈瑞尤多雲,觸緣起信如此。須常繫念,乞冥助於三寶耳。」
有一次,法然上人說:「我們聽聞教法和發起信心未必是同時的。」「發心」就是發「三心」——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也就是說,懂得道理之後,比如《觀經疏》裡善導大師對「三心」的解釋,你了解得很清楚,但是心裡未必相應,未必就能當下發心,可能需要經過時間的積累、沉澱,在某種因緣下觸緣發心。#淨土法門#
下面舉了一個例子,曾經有一位住山僧,他遇到法然上人,就問:「我在淨土法門裡學了很久,對淨土法門的主要教理都明白了,但信心還是沒發起來,您有什麼好方法能讓我發起信心嗎?」雖然明白道理,但是沒有落實在自己的信仰上,這種情形是很普遍的。
法然上人告訴他:「你還是祈求三寶,多念佛,多向阿彌陀佛祈求,佛就會幫助你。」他聽法然上人這麼說,就在內心經常祈求三寶。這樣就能感通,經常思維這件事,為出離生死的大事操心,佛菩薩本來就為了這件事度眾生,就算你不祈請,佛菩薩都要想辦法讓你的善根成熟,何況你還有這樣的發心,佛菩薩一定會格外培育、增長你的善根。所以,有時候我們自己的善根成熟了,自己還不知道,這就是佛菩薩外護、加佑的力量。
這位山僧經常向阿彌陀佛祈禱,有一天機會到了,他有事到東大寺去,剛好遇到東大寺的大殿上梁,他就看到一根很重的木頭被架到很高的柱子上,他一看,心裡當下靈光乍現,「如果不是工人很好地籌謀、規劃、運算,大家合力,這麼重的木頭怎麼能飛那麼高呢?這根大木頭,凡人都可以把它架那麼高,這就是他力」。
「凡夫都有這樣的本事和力量,何況是阿彌陀佛的願力呢?何況是六方恆河沙諸佛證誠護念的光明神力、智慧力、慈悲力呢?我再笨,就像這根大木頭一樣,但是他們合夥就把我這根笨木頭、朽木頭扔到淨土去了。另外,這根木頭自己並沒有要上梁的願望,而我到淨土,我自己還有願生的志向,阿彌陀佛也有接引的誓願,他有大誓願力、光明神力」,他這麼一想,心中馬上就安定了,「往生淨土決定不疑,是百分之百、鐵板釘釘的事」。
他以前對教理都通達,只是心裡還沒有生動的感悟;等他一旦感悟、了解之後,心裡就不再懷疑了。
事後,他來告訴法然上人,所以法然上人才知道這回事。之後又經過三年,這位山僧就往生了,而且走得特別好。
像他這種情形,就叫「觸緣起信」,遇境逢緣,信心一下發起。所以,法然上人就說:「如果一時未能起信,還是經常念佛,祈求三寶的加助。」如果沒有信心,念佛就不安心,就會起疑心,甚至到後來起煩惱,甚至擔心、恐懼,甚至有可能放棄念佛,這樣就可惜了。
其實,只要知道念佛一定往生,心中安穩,念佛形成習慣,就會走得很好,未必一定要有鮮活的信心體驗。
當然,有的人聽到教理,知道彌陀有這樣的誓願,念佛一定往生,他就能安心、安住,然後念佛,這樣老實的人就很好。像這位山僧,我覺得他有點較真。當然,他也是為自己的出離大事煩惱,「我怎麼沒有信心呢?」還是有一葉之障,有一片葉子障礙在那裡。這種情形,因為道理都明白,只是自己心中有一個地方沒打開,所以只能祈求三寶。
有的人是不了解教理,只要把道理給他講明白,「哦,那我明白了」,他當下就安心了,就念佛了。這位山僧是懂得道理,但心裡還欠缺一塊,所以法然上人讓他「乞冥助於三寶」。
選自:淨宗法師《法然上人法語講記》
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