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法門是無相的念佛法門?
末學將於談過知見之後,再來敘述如何修習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法門的各種方便善巧,使行者能如法進入此一法門所述之境界,在此之前則希望行者務必耐心詳細體會之知見,以免錯用功,枉費精神和力氣。
凡修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法門者,都應以想念之念來念佛,而不是嘴說口吃,在楞嚴會上。大勢至菩薩奉世尊之命,敘述他修行圓通法門時說:
「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會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為形影,不相乘異。十方如來,伶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夲因地、如念佛心、人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入三摩地,斯為第一。」
由以上經文可知,大勢至菩薩從過去恆河數劫以來,便因超日月光佛教他念佛三味之味,而一直以此法門修持至今,已是最後生菩薩,即將成佛了,仍以此法門自修及度眾生,攝歸淨土。此念佛圓通章之經文不長,但自前後至後皆用憶而念,而不說執持名號,可見不是持名念佛,此其一。
佛說《楞嚴經》,目的在教人們修楞嚴大定而證五蘊空,得究竟解脫,是故先說究明心性的知見,七度徵心,了不可的,然後令25位菩薩各自敘述修持楞嚴大定的圓通法門,再命文殊師利菩薩評論,最後世尊在說明五蘊區宇間真空之境界。若是持名念佛,單憑修行者一心不亂的信願力,往生淨土即可,不必從究明心性開始,不厭其煩地說到色受想行識等五蘊之區宇及證空之境。而世尊不但殷勒過說,並且叮嚀菩薩們如何辨明諸魔境界,可見此法是由定而入之淨土法門非持名淨土法門。此其二。
又文中說:(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可知是直接以佛之心,制心一處,到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之地步,因深入楞嚴大定而證入無生法忍,此則恐非持名念佛所能到,除非持名念佛者轉入此法,此其三。
茲分別說明於下:
一.大勢至菩薩說:……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毋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運……」這段經文不斷的使用(憶)字,並舉母子相憶之情形來說明。行者若是少年離家,別母十數年,常憶念慈母,當知憶時沒有姓名,亦不會從早到晚在心中稱念媽媽,而只知時時刻刻牽念著慈母,唯有一念牽腸掛肚,行者若是為人父母,憶念留學外國或移民國外的子女時,亦只是時時一念牽掛,心中並木不停的唱念子女名字。若是年輕男女,所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浸浴在愛河之中,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日夜懷思,無暫時息,彼時亦未曾在心中不停的唱念對方之名字,而只是不停地想念他、憶念她。乃至憶到入神之時,渾然忘我,也忘了外在的事件和聲音,此一念想念之法,即是念佛圓通章之主要精義。
當我們憶念一佛或一菩薩時,心中沒有名號聲音形象,憶一佛、想一佛,而無他念,你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續。如此簡單而又清淨,何東不修;非要執持名號才能憶佛念佛,所以念佛圓通章至始至終,不說特佛名號。而一再說小說念。若是持名法門,必定如《佛說阿彌陀佛經》等,倡明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若干日那得往生,或臨命中時執持名號若干念而念一心不亂者得生淨土。是故(憶念丿二字乃是念佛圓通章之根本旨趣所左。若善知識以持名念佛而解說念佛圓通者。必屬權巧方便接引眾生,將來必會斟酌因緣,續說無相念佛,引導眾生進入念佛圓通章之根本旨趣。若已有持名念佛基礎者能實現此法,可以迅速調伏六根,充滿了法喜,做個快樂的無相念佛人。
二、《楞嚴經》以極大的篇幅來敘述世尊,如何為阿難尊者等人究名心性,所謂七處徵心,了不可的。使諸弟子們解知自信夲空以後,再令25位無學菩薩各自敘述修習楞嚴大定之園通法門,復由智慧地一、七佛之師的文殊師利菩薩評論此二十五種法門之中,哪些是最適合此世界眾生修習的法門,文殊師利菩薩評論之後,認為最適合此世界眾生的法門是觀世音菩薩所說的耳根圓通法門。評論完後世尊再說四種清淨明誨,又細說修學此定製過程中,應當明了如何是色蘊區域,如何是證得色蘊空,乃至如何是受想行識區宇,如何是證的受想行時空。再為諸弟子們分辨魔事。
若《楞嚴經》所說是持名往生諸佛淨土之法門,世尊只需達說脾淨土之殊勝及持名發願,一心不亂求生彼土即可。不必大費周章,苦口婆心,用那麼多的時間來說那麼多的知見。可見楞嚴經所說的二十五種法門皆是修楞嚴大定的法門,而念佛圓通正是僅次於耳根圓通的修定發禪法門,所以這是直接以修定的方法來修究竟的的、咱心的淨土法門。
產業革命之前的社會是農業社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農忙之外休閒時間多,人口也少,離城三裡,放牧生絕,不聞市廛喧雜之音。水邊林下難得受打擾,修習耳根圓通法門,再好不過了。時至今日社會形態變化更大,往往日未出時就得出門,緊張繁忙的工作了一天,太陽西沉了還不能回家。現在別說離城三裡、放牧聲絕,即便躲到深山裡都難得不受打擾,在想要以前人那樣地修習耳根圓通法門,已經沒有那種時間和環境了。
若深入體究,二種法門沒有高下,到最後都一樣。依末學個人的看法,反而覺得念佛圓通比耳根圖通法門要來得直接。尤其是失去了不受打擾的潺潺水聲及吹樹和風天簌的現代人。
耳根圓通法門是以耳根聽聞聲音入手。先是坐中細聽,使心安住而不是攀他境。後來隨聽隨流不留於耳。接著心境轉寂,從(入遊,到(亡所)。也就是說:聲從何來,已經與我不相干,聲是聲、我是我,安住於自心內境,這時便已經由耳根回歸一根了,聽聞聲音之目的,只是用它做為排除散亂方法罷了。換言之,一切修方的方法(指佛法內明及修定之學)皆需歸結到意根入手。耳根法門適合以前農業社會的人們修特。如今世代不同了,我們居住在擁擠吵雜的環境中,潺潺水聲、和風天簌,難可得聞。星期假日才有空閒,興衝衝的來到水邊林下,不料到處是人。大人呼喚,小孩哭鬧無一處可以安心打住,一路堵車,烏煙瘴氣,好不容易回到家裡,又常是電鈴聲,電話聲,鄰居狗叫聲小販兒擴發音器販賣聲,汽車喇叭聲,汽車呼嘯而過、以及消防車,救護車撕人心之聲,警笛尖銳之聲……。今天張三來訪,明日回訪李四。才剛坐上蒲團,電話鈴聲又響,人們普遍生活在緊張繁忙的狀態下,每日能有一小時的時間,打坐就算很好了,那能奢求4~5個小時,乃至8~9個小時呢?若無連續的長時間和安靜的環境,如何修習耳根圓通法門呢?所以如果有一個法門能讓我們不能是在活動中或在靜坐中都能修持的話,那就正是現代修定學禪和修淨士的人所夢寐以求的法門了。而無相念佛正是這樣的一個法門,而且它是直接從意根入手,一旦成功,不管是什麼情況下,皆能憶佛念佛。儘管是不停的在一切聲音和形式之中活動,這憶佛之淨念相續不斷,不受妨礙。這便是禪師們所說的(騎聲蓋色)。到這地步,要繼續修楞嚴大定也可以,發願求生諸佛淨土也可以,要在日常生活中參禪也可以,因為已經具備了動中之工夫的緣故。
三、此念佛圓通章的經文裡面說以心憶佛念佛,最後則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入三摩地。可見不是(持名念佛):如(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又如(我夲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都是直接以心念起修,第一段是以憶佛念佛,不由你名,第二段則是大勢至菩薩說自己是以念佛之心而證入無生法忍。
若心中佛號不斷,欲入三摩地,地相當困難,因為每一句符號是有很多妄念和聲音組成的,心中記掛著佛號不斷,便不能入定,若使人煩惱極少,而有正確知見,懂得在最後妄想不起時,也讓佛號不在心中出現,維持或安住在憶佛之一念之中,心不執著於佛,漸漸便能入定,但終究是比較間接,何如直接以心念佛呢。
又如有人坐中出聲身專心唸,佛號更難以入定。若此人煩惱甚少,在唱念佛號到妄想不起時。使心不執著佛號:任由口中不急不徐的繼續唱念佛號,心不掛念佛號,一心億佛而不執著於佛,亦能在口中不斷的佛號之狀態下入定,但是這種情況必須有更強的工夫,欲望到此境界更為困難,反不如直接與心念憶佛念佛,更容易入定而輕安,且不傷氣,成就更快。
因為此法是直接由意根心念入手,非由舌根耳根轉入意根,所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續、入三摩地,斯為第一),可知一念佛法門是無相的,是修定而入的淨土法門。也就是去除形象、語言、文字、名號,而直接以憶佛之心來念佛,必須是以此億佛之淨念相續不斷,才能稱為(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若有其它任何念頭乃至佛號出現,都不能算是淨念相繼。以此憶佛之淨念相續不斷故,最後能(入三摩地),若上上根人,乃至證得五蘊空的究竟解脫境地,這是唯心的淨土,究境的淨土,此即大勢至菩薩所說的念佛圓通法門。
綜上所述,可知此一法門是無相念佛,由定而入的淨土法門。行者勿因過去善知識以持名念佛為方便接引,尚未敘述到無相念佛之境界,便以為多數善知識皆認定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法門是持名念佛,因而以先入為主的觀念而排反無相念佛。末學深信諸善知識於觀察因緣成熟時,必將繼續敘述憶佛念佛,無相念佛等念佛圓通之深妙理想,以圓滿其弘揚念佛圓通法門之廣大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