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門派系列:太清玄元濟世救人正一道,胎息、符籙上清派(上)

2020-12-23 曉夢閣神秘文化觀

文/曉夢閣主

道教,這個以先秦諸子百家中道家為基礎而創立的本土宗教,深深地紮根在華夏大地上,道教文化在許多領域都傳承和發揚了華夏的文化,特殊時期更是下山作戰保家衛國,一個亂世接地氣,盛世了無蹤跡的宗教。一句話:有原則,有個性。

有讀者私信我說,想了解下道教的門派知識,安排!閣主從這期開始寫道教門派系列文章,為大家詳細介紹。(乾貨,記得三連哦)

道教門派總觀

道教嚴格意義上說,在先秦時期就有了雛形,天師張道陵是讓這個雛形得以完善和成大變成了有體系的教派。道教內部門派非常多,根據道教門派記錄的書籍《諸真宗派總簿》記錄在冊的道教門派共有86個門派。

這86個門派根據五種不同劃分標準又進行了細分。比如:

按年代劃分的:先秦門派、魏晉至隋唐門派、宋元門派、明清門派,每個時期都有對應道教門派;

按區域位置劃分的:龍門、嶗山、隨山、華山、鶴山、武當等等;

按修行法門劃分的:丹鼎派、符籙派、積善派、經典派、劍仙派等

按創始人劃分的:純陽派、三豐派、薩祖派、正陽派、海蟾派等,非常多。

……

就不一一列舉了,不過道教的四大派一定要知道,它們是天師道、全真道、靈寶道和清微道。

就目前而言,華夏大地上道教式微,很多門派也消失了,倖存中比較有名的也就是北方的全真道,南方的正一道了。

了解總觀之後,接下來給大家每期介紹2-3個主要教派。

太清玄元,濟世救人的正一道

為什麼第一個介紹正一道呢?因為正一道就是天師道,也就是第一任天師張道陵所創立的。(小知識:天師和衍聖公,一個是道教天師接班人,一個是聖人孔子後人,都是世襲。)說正一道或道教肯定少不了要說下張道陵天師。

張道陵,本名張陵,是西漢開國功臣謀聖張良的第八世孫。可能是家族基因關係,他自小就喜歡演習天文地理、河洛圖緯這類的書。他為什麼改名字呢?這個閣主曾去四川的青城山採風,就讀了青城山上關於張天師改名字的故事。說是張陵長大後學儒學當過一段時間的地方官,但是當時人很愚昧,又逢戰亂人們信奉的都是亂七八糟的各種巫教。他就下決心改變這個現狀,就棄官學道,為了誠心和決心,在名字裡就加了一個「道」字。

他如何創教的呢?有個傳說,東漢順帝時期,,張道陵在巴蜀的鶴鳴山修道,有天呢太上老君降世來到張道陵身邊,親授《正一經》等道經符書24篇,以及印、劍。天將降大任於張道陵,他遂自號「太清玄元」,創立「正一盟威」之道。然後就找那些鬼教、巫教幹架,因受到天道加持,一下子就收服了十二鬼王,然後籤訂契約,劃分界限與陰陽。之後,在巴蜀地區收徒,治病救人。因為他的功德,所以大家尊其為天師,所以正一道又叫天師道,後來徒弟交學費都給五鬥米,又故稱五鬥米道

供奉教祖:老子(青城山最高峰上就是老君閣,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主經:《道德經》

宗旨:濟世救人、長生成仙、奉道守節、誠信為善

法門:引導、行氣、煉丹、符咒等

自由度:可娶妻生子、可在家「辦公」(修行)、可不必戒葷腥(人性化啊,充分考慮到營養均衡和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

傳嗣法器:陽平治都功印、三五斬邪雌雄劍

我們第一任天師張道陵仙逝之後,不久就黃巾起義了,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了。他的孫子張魯,承襲了五鬥米道,又發展了一下。張魯名義是第三代天師,但世人叫他系師。因為戰亂,各地軍閥都搶地盤,張魯就改了教義,在巴蜀建立了一個政教合一的臨時政權,漢中、巴郡等地在張魯的治理下,老百姓過的都算安穩,並不是像三國電視劇中演的那樣,張魯是個貪財的人。張魯不設官,設立「大祭酒」,層層管理。張魯治漢中,長達三十年之久,收留難民,建立義舍。北方、中原地帶打得如膠似漆的時候,他治理的地方還是蠻太平的,史書中記為「民夷安樂」。

後來,曹操勢力越來越大,張魯也不想打仗,打仗會死很多人,而他的爺爺張道陵一生都在救人,他想想就投降曹操了。於是他治理的地方就歸順了曹魏,當然這天師道自然也就傳入北方。再之後,司馬家族統一了全國建立晉朝,也沒動天師道。天師道開始遍及全國,就連當時大書法家王羲之都加入了天師道,成為一名道教徒。

天師道裡面其實有很多故事,篇幅有限就不一一說了,有時間單獨開篇。

固精煉炁,胎息符籙的上清派

自天道教創立之後不斷發展,在東晉的時候,天師道裡有一個道士叫楊羲。這個人有一個技能,就是扶乩。扶乩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佔卜的一種方式。他受到坤道之首的南嶽夫人魏華存入夢親授《上清真經》31卷,他就以此自立門戶,以南嶽夫人魏華存為開派祖師,創立了上清派。不過,在他手裡,上清派就是個小門派。

直到他傳位給了許遜,也就是後來的四大天師之一許天師。(另外三位是:張道陵、葛玄、薩守堅,四大天師我以往的文章中有詳細介紹,感興趣的可以閱讀往期作品)這許遜真乃是修行天賦極高,才絕驚豔之人,他本來也是當地方縣令的,可他淡泊名利,於是棄官歸隱,成了楊羲的接班人。他寫了《上清經》,將上清一派發揚光大。修道煉丹於西山,創立「太上靈寶淨明法」,傳說於東晉寧康二年,白日飛升。

供奉教祖:元始天尊、太上老君

主經:《上清大洞經》、《黃庭經》

宗旨:養生、長生(目的直接實用)

法門:胎息、存思、服氣、咽津、符籙、固精煉炁

自由度:跟天師道差不多(畢竟從天師道衍生出來的)

上清派雖然出了一個許天師,但後面基本不溫不火,直到傳到第九代宗師陶弘景的時候,又發生了變化,陶弘景創立了後世響噹噹的門派——茅山宗。(後期作品會介紹)

由於篇幅原因,道教門派系列上篇就到這,盡情期待中篇、下篇,帶你了解更多有關道教門派的故事。

相關焦點

  • 道教門派系列:仙道貴生,無量度人靈寶派,御劍飛行劍仙門(中)
    文/曉夢閣主在前一期的文章中,介紹了道教門派多大86個門派,又根據不同的條件細分出各種門派的總觀。介紹了太清玄元濟世救人的正一道與固精煉炁、胎息符籙的上清派。這一期我們繼續來了解下另外三個門派。後世道教尊稱葛玄為「葛仙公」,又稱「太極左仙公」,北宋徽宗時封為「衝應真人」。靈寶派源頭也是天師道,為東晉晚期的形成的新道派,與上清派形成的時間大致相同。
  • 道教的全真派與正一派
    北宋以後,道教的流派發展為正一道、全真道、真大道、太一道、淨明道等。自明清以來,道教唯存全真、正一兩大派,流傳至今。全真道亦稱「全真教」「全真派」,為道教的主要流派。創始人王嚞,號重陽子,即王重陽。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王重陽到山東傳道,以全性返真為宗旨,名其講道處曰「全真庵」,入道者為「全真道士」。全真道教義的特點有:(1)提倡三教合一。
  • 茅山派(上清派)簡介
  • 道教——上清派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
  • 門派 | 崑崙派
    歷史上還有正一宗(祖師張道陵)、全真南宗(祖師張伯端)、全真北宗(祖師王重陽)、真大宗(祖師張清志)、太一宗(祖師黃洞一)五大宗之分法,與正一道、全真道、靈寶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還有道德、先天、靈寶、正一、清微、淨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說法。
  • 道教協會領導班子中,哪些是王重陽的徒子徒孫?
    全真道與正一道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全真道,什麼是正一道。大家知道,道教是發源於我國的唯一一個本土宗教,從春秋戰國的「方仙道」而來,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
  • 【道教神仙】太清道德天尊
    站在三清大殿大門看,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神像在大殿居中間、上清靈寶天尊神像在大殿居右、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神像在大殿居左,三清為道家哲學「三一」學說的象徵。《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由無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氣,由元氣化生陰陽二氣,陰陽之相和,生天下萬物。第十四章又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 道教流派有哪些
    宋真宗曾召見第二十四代正一天師張正隨,賜「先生」的稱號,從此至南宋末第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幾乎代代正一天師都得到皇帝賜號。宋徽宗甚至為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在京城附近修建了「崇道觀」,龍虎山本營的上清觀也升格為「上清正一宮」。第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被宋理宗授予總管符籙各派的大權,從此正一派成為符籙派的統領。第三十九代天師張嗣成,在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被封為「翊元崇德正一教主」,管理全國道教事務。
  • 走近道教:符籙的含義類型及功用,說說道教的符籙與雲篆天書
    《後漢書·方術傳》記費長房向賣藥翁壺公學道,壺公「為作一符,……遂能醫療眾病。」《雲笈七籤》卷七《符字》說:「以道之精氣,布之簡墨,會物之精氣。」某些道士、鍊氣士書符時運氣於符上,以之治病,可能產生一定療效。道書謂:「符無正形,以氣而靈。」符籙術是道教正一道的主要修習方術。宋元時符籙三宗(所謂「三山符籙」)為茅山上清派、閣皂山靈寶派、龍虎山天師道。
  • 道教門派概述
    究其原因,除了剝削階級需要利用宗教作為麻醉和控制群眾的手段以外,更在於人民處於苦難倍於往昔的境地時,往往想從宗教信仰中尋求暫時的慰藉和生活的希望,於是各個道派就隨所處的時代應運而生了。  道派創建之初,大多數創教人皆以神降經書相張揚,藉以聳動聽聞,吸引群眾。
  • 道教的派系
    道教的分宗分派,實始於宋、元;或有推之更早者、古有黃老道家,是東周先秦時代社會上的"學術"流派。五大道派張道陵之孫張魯,原居漢中,漢末第四代天師張盛移居江西貴溪龍虎山,"五鬥米道"遂在江南一帶流傳,為道教龍虎山宗之肇始。
  • 一分鐘講清楚道教歷史!
    道教是唯一一個中國的本土宗教。道教起源於東漢時期,當時在四川創立五鬥米道的張道陵是西漢開國大功臣張良的第八世孫,五鬥米道這個名字的來源據傳說是因為入道要交五鬥米,還一種說法,是因為教徒崇拜五方星鬥和北鬥之母而得名。我覺得後一種說法更靠譜。
  • 道教雷法修行概要
    雷法在兩宋時期盛行於世,道教三山符籙派在融合內煉外煉的基礎上,將符咒之術與內丹結合,而推出的一種新的道法。以符咒濟世為外功,內行修心治身,外用安民濟國,祈雨祈晴,消災去禍,水火鍊度亡魂,誅邪治病等。就門派而言,有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等諸多門派,且支派繁多,就神霄派而言。'王汪'二師而下,則有張、李、白、薩、潘、楊、唐、莫諸師,恢巨集猶至。'--(明·天師張宇初)。在行這些法都是需要存思、變神、咽津等步驟;以下介紹大正一派中諸門支派的雷法:北宋末對於符籙道教的發展來說,卻是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時代。
  • 關於道教中神仙的七個等級,原來神仙分為七等
    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神仙等級的劃分,不是正統道教典籍的劃分,而是上清派的觀點,有人就納悶了,上清派不是道教的分支門派嗎?為什麼上清派的觀點沒有被道教採集在其中呢?其實這裡面有個故事,現階段的道教基本上都是以正一派和全真派這兩個門派的觀點為主,其他門派的觀點極少採納,這個是因為什麼呢?
  • 道教正一派為什麼要舉行授籙活動?參加授籙的目的和意義?
    從法術這個意義上說,所謂的授籙,更像是一個給被授予者(道教內稱為籙生)確認在神、仙界的職務頒發通行神界的職務證書的過程。 而從道教組織本身而言,授予某人道籙,意味著正式接納他為本派弟子;被授予某一籙 ,則表示該人已經正式皈依道門,也標誌著他在道派中處於什麼地位 。授籙時實際上與授符聯繫在一起 ,所以泛稱為授符籙 。在《《道德經》的傳授、誦讀與道教法位階次》裡有詳細的說明授道的程序。
  • 道教修習符籙有什麼作用?靈符如何分類?
    「符籙」一詞被民間混用,但其實,它們應該是分開的。祖天師得太上親傳「二十四品秘籙」後,及至三山合一,又出世了很多新籙,如天師道的「都功籙」、「盟威籙」是舊籙,上清派的「大洞經籙」、靈寶派的「中盟籙」等則是新籙。
  • 天師道的符籙齋醮
    以符籙祈禳社祓,以消災卻禍,呼風喚雨,治病除瘟,度亡濟死為職事的符籙道派,於是乎便盛行於民間,活躍於朝野。正一、上清、靈寶三大符籙派正是這樣發展的,由於它們的傳衍,又派生出天心、太一、東華等支派。後來神霄、清微、淨明等符籙新派,也應運而生,道派林立,符法倍出,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昌盛景象。
  • 符籙文化
    符指書寫於黃色紙、帛上的筆畫屈曲、似字非字、似圖非圖的符號、圖形;籙指記錄於諸符間的天神名諱秘文,一般也書寫於黃色紙、帛上。道教聲稱,符籙是天神的文字,是傳達天神意旨的符信,用它可以召神劾鬼,降妖鎮魔,治病除災。    符籙術導源於巫覡,始見於東漢。《後漢書·方術傳》載:    「河南有麴聖卿,善為丹書符,劾厭殺鬼神而使命之。」
  • 傳承有緒,正法無差|道教法術中的傳法與主法
    傳法與主法,都與道教的主神信仰密不可分。道教信仰神仙。嚴格來說,神和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神,可以是自然神靈,也可以是人死後精神不滅,接受祭祀而成神。而仙,則指人修道變成。道教信仰雖是多神,卻有明確的主神。經過漫長的演變,道教的主神基本確定為三清四御。
  • 道教門派封神大戰九曲黃河迷仙大陣
    道教門派封神大戰九曲黃河迷仙大陣——節選自太極博弈原理之易學入門指迷道教是中國唯一的本土宗教,無論我們平時的生活如上香,拜祭,擇日,貼對聯,拜關公,或易學中的專業術語如二八星宿,河洛理數,玄空九宮等都與道教有著莫大的關聯,因此作為易學入門,有必要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