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清朝海陸軍接連慘敗,最後被迫籤訂了至今不堪入目的《馬關條約》。李鴻章把失敗的主要原因歸之於武器裝備的落後,稱:"行軍制勝,海戰惟恃船炮,陸戰惟恃槍炮,稍有優拙,則利鈍懸殊。倭人於近十年來,……船械愈出愈精。中國限於財力,拘於部議,未敢撒手舉辦,遂覺相形見絀"。
然而諷刺的是:40多年後的1937年9月,日本海軍驅逐艦「羽風」、「若竹」侵犯廈門,胡裡山炮臺依然使用著當年李鴻章從德國買回來的克虜伯大炮,這些炮跟甲午戰爭清軍使用的基本是同一批次。然而結果卻讓人大吃一驚,主炮臺的一發炮彈就擊沉日本巡洋艦「若竹」號!
那麼,40多年後按理炮臺已經嚴重落後了,為啥威力卻如此巨大?日軍此戰過後8個月都不敢派艦來廈門。而且整個抗日戰爭時期,福建全省都一直沒有淪陷!毒蛇查閱不少史料發現,李鴻章其實是說謊了,說武器落後是為了掩蓋失敗、推卸責任。事實是甲午戰爭,大清的武器無論陸軍,海軍都比日軍先進,尤其是陸軍的火炮不僅數量、質量、威力等各方面都遠超過日軍,甚至是日軍的10倍以上。
其實,李鴻章在與洋槍隊共同鎮壓太平軍的過程中,早就認識到洋槍洋炮的厲害。清軍的裝備此後基本上能夠隨著西方武器的發展而不斷更新,特別是李鴻章自己的淮軍,其現代化程度之高,不僅在清軍各部隊中首屈一指,其實在全世界也算是先進了。淮軍裝備一次次更新,英國的馬梯尼、士乃德、法國的哈乞開司、德國的老毛瑟、美國的林明敦和黎意等槍種,只要當時世界上有先進的武器,淮軍基本上都採購裝備了。
到甲午戰爭前夕,還裝備了更為先進的後膛連發槍,如趙懷業部即"皆系一色快槍"。在平壤戰役中,據日方記載清軍使用了大量七連發槍和十三連發槍。而日軍全是單發步槍。
在炮兵裝備上,淮軍更是奢華!主要有英國的阿姆斯特朗式、格魯森式和德國的克虜伯式後膛炮。僅1871年至1873年,李鴻章就購置了德國克虜伯後膛四磅鋼炮141門,到1884年淮軍配備的後膛鋼炮已達370多門。淮軍火炮中,有一部分阿姆斯特郎和格魯森式鋼炮還是西方80年代末才發明的快炮(速射炮)。
清軍其它部隊的裝備,一樣陸續改善更新:比如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屢次奏稱部隊裝備不足,但事實上,他出省作戰時共帶馬步軍3000人,攜帶快槍3800餘枝,人手一槍尚有餘。後續清朝又撥給他步毛瑟槍5000枝,馬毛瑟500枝,格魯森快炮、過山鋼炮、開花銅炮,嘎爾薩炮,龍炮,子母炮,等等,大部分是進口槍械。
威海衛由於是北洋總部所在地,各炮臺配備的火炮不僅數量多,質量也均屬上乘。炮臺都是請德國等強國的軍事專家設計建造,跟廈門胡裡山炮臺一樣,屬於良心工程,據說日軍後來撤軍時想炸毀這些炮臺,由於彈藥當量不夠,竟然炸不掉!
反觀日軍方面,當時其陸軍使用的主要是國產的青銅炮和村田式單發槍,性能上遠不如中國進口的西方新式連發槍和後膛鋼炮,其全軍擁有的野炮不過300門,數量更比清軍少得可憐。
清軍的裝備與日軍相比佔優勢,為何卻在戰場上連連敗北呢?清軍的弱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部隊腐敗,士氣低落,缺乏訓練,遇敵輒潰,不能發揮武器應用的效用。清軍只剩下空架子,已沒有什麼戰鬥力可言。驕奢居人先,戰鬥居人後。見賊即潰,遇物即擄,士卒不常操習,火器不能研究,東北三省練軍大半旗兵平居菸酒行賭,沉溺忘返"。這樣的部隊,即使裝備了先進武器,又怎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清軍幾乎每戰皆濫放槍炮,動輒就是每槍發射子彈數百發。而日軍方面,在整個戰爭過程中,其派往海外的士兵每人平均只使用子彈8發!相形之下,清軍戰鬥力之低怎不令人觸目驚心。
2,清軍的裝備均是省自為政,各行其是,因此,各省參戰部隊的槍炮品種、型號極不一致,即使一軍之中也往往互相參差。各省所購之武器,分別來自德、英、法、美、英、比等國,據說進口槍炮的型號可達三四十種。這與日軍統一使用自己國產定型槍炮,形成鮮明的對照。
3,清軍缺乏合格的指揮官,指揮軍隊之權仍操諸行伍出身的舊軍官之手。這些人固然勇怯不一,但有一個共同的弱點。即因循守舊,不懂新的軍事科學。他們仍沿用冷兵器時代集團衝鋒的方法,一擁而上,且往往"從一千公尺以外的遠距離開始射擊"。日軍則以密集火力在近距離猛烈射擊,給予清軍以重大殺傷。所以,有的西方史學家認為:"中國的指揮官在基本戰略戰術和使用武器方面,顯示出可悲的無知"。
毒蛇認為,甲午戰爭中,清朝主要問題在於體制,觀點,文化,經濟,政治,教育等等各方面的落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體制和文化的落後。當時大清仍然用落後的封建君主專制和奴化愚民文化來統治國家,所謂洋務運動,不過買了些洋槍洋炮或者少量仿製罷了。一個思想委靡不振、認知又愚蠢可笑的武士,怎麼跟鬥志滿滿、思想已經邁入近現代化的人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