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家政服務業發展步伐較穩,國家提出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後,便入圍「領跑者」行動重點推進城市,並將家政進社區、員工制轉型等卡脖子問題列為解決重點。而此時,多個城市已在員工制轉型中展出各自亮點,向著專業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
家政服務歷來是吸納就業、扶貧脫困的大渠道,但因人員流動性強、職業素養普遍偏低,難以真正朝陽般發展。員工制就在這個背景下應運而生。2010年,國務院提出鼓勵創辦員工制家政服務企業後;免徵該類企業營業稅等利好政策持續推出。
政府不斷發文支持家政服務企業實行員工制,以逐步替代現行的中介模式,本身具有現實需求,也利於規範行業發展,但社保繳納之於企業微利經營有不小的壓力,加之得不到薪資、休假保障,很多家政服務員寧可多拿現錢也不願繳社保,而有的家庭只需要簡單鐘點服務,不願意為此支付更高成本,故而導致這一模式推進起來一直磕磕絆絆。
但這並不代表員工制方向不對。已經具備了政策扶持,行業發展還需要圍繞員工培訓、激勵、績效、評價等,制定一整套規範制度,以及員工與用工家庭雙方利益的協調等,都要有細化的條目作為依據。
目前,銀川家政服務業依然處於爬坡時期,小微企業佔90%以上,從業人員年齡結構整體偏大。2017年啟動家政公共服務平臺後,行業信息不對稱情況得到緩解;企業星級評定、兩家上市企業建立的家政服務生態鏈、永寧的家庭服務業創業孵化園等等,都在往市場規範與制度完善上推進。
但也還是因為人員流動性強、變動快,造成用工缺口過大。截至今年8月,寧夏家政服務業從業人員約1.8萬人,而家政市場需求則為5萬人左右。所以,彌補這一缺口,以提質擴容帶動更多創業與就業、實現行業的蓬勃發展,需要再走一步——家政服務企業員工制。
怎麼走?日前,太原市家政服務業工會聯合會通過與全市所有家政服務企業集體協商,就「發展員工制家政」達成一致。箇中亮點是首次明確了母嬰護理員、養老護理員和保潔員的初、中、高級工劃定標準,以及3個工種的不同等級工資標準。而廣州此前通過銀行等第三方平臺規範化發放家政員工收入,亦受到行業關注。此外,北京、上海、青島、包頭等地加大社保補貼力度,改造城市現有設施作為家政企業員工宿舍等措施,都在幫助企業降低成本,不啻為可借鑑之舉。
(劉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