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講堂」高校職稱評審改革即將新啟程,四個方面需關注

2020-12-22 中國科技論文在線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教育部共同研究起草了《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7月27日在教育部網站上發布,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這是繼教育部、科技部破除唯SCI指標和唯論文之後的又一項重要的指導意見,而且直指最為具體詬病的高校教師職稱制度,科技與人才評價」破四唯」走向深入。

由於評價導向和大學排名等問題,在過去的高校職稱評審中,學校往往熱衷於「數」教師的論文和專利數量而忽視質量;過於重視教師在SCI期刊發表的文章;過於重視影響因子,而忽視實際學術水平和教學能力……這些傾向不但對於大學培養人才這一根本目的相背離,也不利於激勵高校教師取得原創性成果,也不利於提升高校的自主創新能力,同時也催生了論文拼湊與抄襲等諸多學術不端等行為。

《徵求意見稿》明確表示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職稱評審的首要條件,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高校應加強教學質量評價,把課堂教學質量作為主要標準,提高教學業績和教學研究在評審中的比重。突出教書育人實績,注重對履責績效、創新成果、實際貢獻的評價。

當然,不少人在認真研讀了徵求意見稿後也有一些擔心,相關部委的想法和大方向是沒錯的,但高等學校既是教學中心又是科研中心,但兩個中心是由一支隊伍承擔,高校教師是一崗雙責,教學必須與科研結合。作為一個教師,搞好教書育人工作,這是必要條件,也要從事科學研究,這才是充分條件。另外,我國幅員遼闊,高校之間的差距非常大,這樣的一刀切會不會造成新的問題和不平衡?因此,我們認為應該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01 明確分類分層評價標準

從破四唯、破五唯開始,很多學者已經指出之前評價體系的弊病所在,那就是眉毛鬍子一把抓,用一把尺子來度量所有的學科和工作,因此評價體系改革的核心之一就是分類分層評價。分類分層評價說起來簡單,但其實異常複雜,可謂是千頭萬緒,一方面,學科與學科之間,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及技術開發之間,人員分類和層次之間,教學與科研等等都需要更為細緻到學科以及具體工作的評價指標;另一方面,我國不同地域、不同高校之間的水平差距過大,北大清華和邊遠地區的大學如果用一個尺子來衡量,後者無論怎麼努力都難以達到發達地區的指標。這同樣延伸到人才評價方面,邊遠地區大學的人才評價標準必然不能等同於清華北大,那麼就意味著不同地域的高校也要建立相應的評價體系。但新的問題來了,難道一個國家的同一職稱標準還分三六九等嗎,邊遠地區的教授到發達地區能任教授嗎?另外,如果分類分層評價達到這麼細的程度,每個子系統評價標準的執行其實很容易造成整體評價的崩塌(比如不同學校的比較,不同學校相同學科人才的比較),這是需要認真研究的一個問題。

在合理分類分層後,針對被評人員的層次和類別,評價其論文代表作或標誌性成果,論文代表作和標誌性成果等於在一開始就廓清了各自的方向。規定推行論文代表作的設定數量上限,引導科技人員更加關注論文質量,彰顯不以「數量論英雄」的精神,同時也彰顯了同行評價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建立同行評議制度,但由於文化傳統和資源分配渠道,我國的同行評議制度並沒有真正發揮作用,請獨立的第三方評價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

02 「師德」如何量化

說到評價就要談到量化,無法量化就很容易導致評價腐化。德智體美勞,「德」一直是佔據首位的,這沒有任何問題。但是作為評價標準,如何來量化師德其實是個大問題,坦率說,師德看不見摸不著,憑的是個人的修養和品質以及在重大關鍵時刻的表現。在這方面的評價尤其需要謹慎,尤其是通過學生投票等所謂的民主評議方式來評價「師德」,很容易掉入另一個「唯投票」迎合作秀的陷阱。從以往的實踐來看,對於學生嚴格要求的或者考試分數打的不高的教師,學生評價往往比較低,但能因此說這些老師的師德就低嗎?對於師德問題,更宜採用事後追究的辦法,對於那些學術不端、道德敗壞的高校教職人員嚴肅處理,以正風氣。

03 強調定性與定量相結合

在分類分層分崗評價的基礎上,想要更好地進行人才評價,必須要強調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定性評價是定量評價的基礎,在定量數據分析前,先要定性判斷指標數據的同類性,因為定量評價的量必須是同類的,只有同類型才可比較。有時候為了提高評價精確性,也選擇將定性指標進行量化,作為定量信息來處理。在這個過程中,應當根據評價對象的特性先進行分類,再根據評價的目的選擇定性與定量在這個評價過程中的比重,從根本上說就是要達成主觀與客觀之間的平衡。

04 不唯論文不代表不看論文

教育部、科技部相關領導在解讀兩份文件的時候都明確表態,不唯論文並非不看論文,破除「SCI崇拜」也不是要消除SCI指標,對於基礎研究來說,論文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學術載體,不能為了破除「唯論文」就降低基礎研究領域高質量論文的標準。

切切不能因此滑向另一個極端,認為在大學工作搞好教學就行了,所有評價標準都圍著教學轉。因為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不同,大學沒有學術就稱不上是大學,科研是大學的重要功能和時代使命。從科研生涯的基本規律來看,年輕人在進入到學術圈的早期有衝勁,幹突破,最適合於進行科研方面的工作,而達到一定年齡有了相關地位、做出重要學術貢獻的教授則更適合教書育人,這其實也契合分類評價的基本指導思想。(責任編輯王世新,榮譽主編李志民,圖片源自網絡)

相關焦點

  • 「主編講堂」全球學術日本篇(三)日本大學的職稱體系
    教授會是日本大學必設的機構,對大學教師的招聘和職稱評定有很大的實權。根據日本文部省 1956 年頒布的《大學設置基準》,高等院校教師職稱分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教授須有:(1)博士學位;(2)相當於博士的及研究成果;(3)或其他大學教授經歷;(4)大學副教授經歷及教育研究成果;(5)5 年以上其他專科學校教授經歷;(6)藝術、體育等方面的特殊技能及教育研究成果。
  • 直面教師「晉升之痛」,高校職稱評審如何「破」與「立」?
    央視新聞10月29日消息,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特別是有關教師評價的相關改革,這在社會和行業內引發廣泛關注。之所以會出臺「改革方案」是因為長期以來,高校教師評價中出現了「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的「五唯」問題,這也成為很多高校教師職稱評審中的「晉升之痛」。近幾年,上百所高校進行了職稱評審改革的探索,試圖改變這一局面,那麼效果和現狀如何?困擾高校和教師的問題又有哪些?
  • 高校職稱評審改革:直面教師「晉升之痛」 改變「教得好不如寫得好」
    央視網消息: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特別是有關教師評價的相關改革,這在社會和行業內引發廣泛關注。
  • 「主編講堂」全球學術德國篇(三)德國大學的職稱體系
    20世紀70年代中期進行改革,減少了檔次。德國聯邦教育和研究部1976年頒布了《高等學校總綱法》,1998年重新修訂。,承擔教學任務;合作教師是指在教學和科研領域與教授合作教學的人員,在受聘前不一定要獲得博士學位,但一定要有大學本科學歷;擔任特殊任務的教師或專聘教師是德國高校或研究所選定的合同教師,他們是某方面的專家,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或具有一定的專業特長。
  • 「好消息」職稱評審,沒有中級職稱可以直接申報高級職稱?
    大家好,我是豆腐網王老師,專注於南京工程師職稱評審政策解讀,關注我,讓您輕鬆面對職稱評審,少走彎路。2020年南京高級職稱申報基本條件一、學歷年限要求研究生學歷,理工科專業,需中級職稱滿4年第5年(2015年及之前初定中級)本科學歷,理工科專業,需中級職稱滿5年第6年(2014年及之前中級)大專學歷,理工科專業,需中級職稱滿7年第8年(2012年及之前中級)且學歷年限需滿15年第16年(2004年及之前畢業)二、社保要求
  • 破除教師職稱評審「天花板效應」還需回歸教學
    在中小學,評上高級職稱後,有人很快改教副科或轉到管理崗位;在高校,評上教授後,有人10年不寫一篇文章……半月談記者調研發現,在部分學校、科研院所,不少人為了評職稱拼盡全力,一旦評上,受種種因素影響,出現種種懈怠情況。(5月19日 半月談)眾所周知,和待遇緊密關聯的職稱評審,一直是令中小學教師頭疼的「天花板」。
  • 寧波下放職稱評審權激發教師活力
    今年,浙江省寧波中小學高級教師職稱自主評審擴大了覆蓋面,在效實中學、慈谿中學試點改革的基礎上,增加78所學校開展高級教師職稱自主評審。  2018年,寧波在市直屬學校啟動中、初級教師職稱評審權限全部下放到校。
  • 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來了,擬合理增加中高級崗位比例
    明確各級別職稱名稱。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設初級、中級、高級,初級分設士級和師級,高級分設副高級和正高級。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劃分醫、藥、護、技四個專業類別。完善誠信承諾和失信懲戒機制,實行學術造假「一票否決制」,對通過弄虛作假、暗箱操作等違紀違規行為取得的職稱,一律予以撤銷。2. 突出評價業績水平和實際貢獻。針對衛生行業實踐性強的特點,重點評價臨床實踐和疾病預防控制等業務工作的數量和質量,按照醫、藥、護、技四個專業類別分別制定評價標準。
  • ​2019年度甘肅25所高校自主評審高校教師系列高級職稱資格人員...
    ​2019年度甘肅25所高校自主評審高校教師系列高級職稱資格人員名單公布 2020-05-07 20: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打破「天花板」不搞「一刀切」全程網上辦 2020年職稱評審破繭出新...
    原標題:打破「天花板」不搞「一刀切」全程網上辦 今年職稱評審破繭出新大變樣  大力推進新職業新群體職稱服務;破除「唯論文」傾向,全面推行代表作評審制度;實現職稱申報全程網上辦理……2020年,本市持續進行職稱改革,進一步激發了技術人才創新活力,推動形成結構更趨合理、能力素質不斷提高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
  • 高校教師評職稱:不評不甘心,參評特累心
    不僅劃定了高校教師職稱評審的基本標準,還從幾個方面對職稱改革提出了要求:《徵求意見稿》中提出,嚴把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考核,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職稱評審的首要條件。完善思想政治與師德師風考核辦法,健全評價標準、體系及考核方案,提高考核評價的科學性和實效性。師德,是很難被評價和量化的一個指標。
  • 中、高級職稱評審,四大方面會直接影響到通過率~
    大家好,我是豆腐網王老師,專注於南京工程師職稱評審政策解讀,關注我,讓您輕鬆面對職稱評審,少走彎路!!!一年一度南京職稱評審,時間越來越接近了。眾所周知,南京職稱評審申報採取線上網報+線下送審材料形式開展。線上網報由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網與「我的南京」合併。單位、社保、學歷等相關信息都是自動匹配的,再匹配不上的時候,需上傳相關證明材料。在職稱申報之前,學歷年限、現有職稱年限、職稱論文、繼續教育學時是必須要先滿足的,不然連最基本的職稱評審申報資格都沒有。
  • 科學網—職稱分類評審:一劑良方?
    高校教師的職稱評審相關制度也一直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為人們所詬病。 2014年底,湖北省首次在省內高校推行職稱分類評審,把教師分為教學為主、科研為主、教學科研並重、社會服務與推廣四種類型。改革措施甚為新鮮,也是對「重科研輕教學」等由來已久的問題作出的回應,近日經媒體報導後,引起人們熱議。 這種分類評審的改革有著怎樣的積極意義?
  • 什麼年齡評什麼職稱,職稱評審最佳年齡表收好!
    全世界只有不到3 %的人關注了豆腐網 你真是個特別的人 摘要:近幾年,為保障職稱評審的公平性,國家採取了各種有力措施,比如深化職稱制度改革、加強職稱評審管理、完善職稱政策法規體系等,但也促使職稱硬性條件越來越嚴格,想要評審職稱必須趁早評定
  • 東勝區職稱改革工作最新通知
    ,現對我區2020年職稱改革工作安排如下:一、政策規定(一)加強政策落實主動圍繞服務自治區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支持各行業做好人才評價。確需超崗位職數評審的,申報總數應控制在已設相應級別崗位數的5%以內。申報衛生系列高級職稱,社會化和基層衛生申報總比例不超過5%,同一年度,申報人員只能選擇社會化或基層衛生其中之一申報,不能同時申報。對不按規定超崗位比例申報的單位,不予接收申報材料。(3)符合「(四)規範破格申報」條件的人員不受崗位數額(比例)限制參加評審。
  • 北京職稱評審將建分類評價標準 推行代表作制度
    中新網北京2月8日電 (記者 杜燕)今天,北京發布《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對不同人才制定不同標準,支持人才自選代表性成果代替論文,並新開通多類人才的職稱申報渠道,讓幹得好的人能評得上。據悉,此次改革是自1986年職稱改革以來,30多年來北京再次啟動的職稱領域重大改革,涉及全市300多萬專業技術人員。
  • 西藏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用好人才評價「指揮棒」
    破除「四唯論」 校準量才的「尺子」 量體裁衣靠尺子,評價人才看標準。標準是人才評價的核心,也是專業技術人才最為關注的問題。 「學術水平再高,沒有論文就評不上高一級;明明工作跟外語不沾邊,過不了外語考試就評不上職稱。」
  • 空格職稱:中高級職稱評審難通過,體現在哪些方面
    人們都想通過職稱評審取得職稱證書,畢竟職稱證書就是敲門磚,與個人的升職、薪資都是掛鈎的,但是很多人卻為職稱評審發愁,因為在很多人的直觀感覺中職稱評審是困難的,拿到職稱證書並不容易,那麼為何說中高級職稱評審難通過呢?這個「難」又體現在哪裡?今次空格職稱就給大家講講有哪些方面!
  • 核心期刊成主編「自留地」:職稱評審還要與其掛鈎嗎
    作者:李福忠(蒲公英評論特約評論員)   目前,一線教師評正高級職稱有一個高不可攀的門檻:至少在核心期刊發表一篇論文。一篇發表在核心期刊《冰川凍土》上的論文,大篇幅論述了「導師崇高感和師娘優美感」,偏離了科學研究的軌道;核心期刊《銀行家》淪為主編「自留地」,短短幾年發表了數十篇主編本人的書法作品和兒子的散文作品。   由於核心期刊的論文發表與職稱晉升掛鈎,一部分人便想方設法地佔據版面。某些核心期刊也抓住這一「商機」,高價出賣版面,這樣一來,期刊的品質自然難以保證。
  • 我省體育教練員職稱評審申報體系改革
    按照省人社廳關於我省職稱評審改革的要求,從今年開始,我省所有系列職稱評審均採取網上申報、網上審核、網上召開評審會投票表決的方式進行。今年我省體育教練員職稱評審工作在申報和操作流程上較往年有較大變動。前期在大量基礎工作的前提下,將全省體育局系統職稱評審網絡延展到每個縣,以縣級職稱受理點—市級審核點—市級中評委—省級審核點—省級中評委—省級高評委的脈絡,構建了一套完整的體育教練員職稱評審體系,為今後職稱評審工作的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來源:浙江省體育局】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