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正
評上職稱就賦閒?部分中小學教師評上職稱後就轉崗。在中小學,評上高級職稱後,有人很快改教副科或轉到管理崗位;在高校,評上教授後,有人10年不寫一篇文章……半月談記者調研發現,在部分學校、科研院所,不少人為了評職稱拼盡全力,一旦評上,受種種因素影響,出現種種懈怠情況。(5月19日 半月談)
眾所周知,和待遇緊密關聯的職稱評審,一直是令中小學教師頭疼的「天花板」。作為工作壓力大、教學負擔重的群體,他們一方面整天圍著孩子轉,一心撲在課堂上,承擔大量教學和管理任務,另一方面由於種種原因,晉升職稱的空間有限,許多中小學教師「望高(高級職稱)興嘆」, 因此,近年來取消教師職稱的呼聲也愈喊愈烈。
目前,評職稱難,而評上高級職稱後,一些老師產生了「船到碼頭車到站」的心態。請看現在還有哪位高級職稱的教師還作公開課、研究課、撰寫論文,還有多少高級教師任主科的教學。另一方面,對於沒有晉升希望的教師,他還能盡力去教學嗎?當小學教師評了小高和中學教師評了中高,基本上就有了此生足矣的想法,也從未見過高級教師因為教育工作中的小事而降級。由於高級職稱是中小學教師的終極職稱,所以,今後已經沒有奮鬥的方向,工作消極懈怠就在所難免!
我國中小學職稱制度開始於1887年,最初的設立,旨在滿足教師的心理、身份、自我價值體現等諸多需求。歷經多年的運行,在促進教師職業發展、提高教師教育能力水平方面發揮了很好的激勵作用。一時間,要廢除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定製度,取消中小學教師職稱,雖有許多合情之由,但無現實基礎。其實,職稱本身沒錯,問題是出在評審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弊端,即職稱制度不完善。這樣看來,問題的「節點」,不是取消,而是改革職稱制度,讓職稱評定公平、合理,更好地發揮好它的激勵作用,優化中小學育人環境。
因此,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必須在遵循有利於教師自我提升、有利於教學質量提高、有利於教育發展的原則的基礎上,回歸到教師、教學上來。教師職稱評定方案,真正建立付出就有回報的評價和分配機制,讓職稱真正體現教師的德業水平,有些地方和學校建立評聘分離機制,讓德業雙馨的教師各得其所,體現出自身價值,是個很好的嘗試,但是這也給學校管理者帶來新的考驗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