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標題:不急於殺入市場,上汽大眾MEB平臺將上演「後發先至」
「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戰國時期,作為春秋五霸之首的齊國國力強盛,卻在鄰國屢屢進犯時低調不發。至淳于髡敢於上諫,齊威王講出了這句千古名言,隨後,齊國後發制人,繼續稱霸中原36年。
而在汽車市場內,2020年也或許可以被稱為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變革之年。造車新勢力多數黯然離場,僅剩兩三家進入下一階段;特斯拉來勢洶洶,自降身段打起價格戰;而合資品牌們則終於上岸,正式加入了這場突圍戰。
在最後一個陣營中,最令人期待的莫過於大眾的戰略落地。早在數年之前,其「激進」的電動化戰略就大有來勢洶洶之感。如今,這一戰略終於要在全球範圍內大規模落地,而在中國打響第一槍的,依然是已有36年歷史的上汽大眾。
上海出發,中國市場再迎「大眾時刻」
2019年11月8日,上汽大眾新能源汽車工廠正式落成。這不僅是這是大眾汽車集團在中國的首個MEB工廠,更是全球範圍內首個專為MEB平臺生產而全新建造的工廠。而在不久後的10月,它將正式開始投產大眾品牌全球首款量產電動車ID.系列。
一個如此重要的戰略落地時刻,大眾為什麼再次選擇了上汽?首先,上海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其作為新能源與高科技推廣的絕佳先天優勢;再者,作為大眾在華首個成立的合資品牌,上汽大眾不僅有著豐富的資歷,更有著一份耀眼的成績單。
從朗逸、桑塔納、帕薩特等轎車市場冠軍單品,到率先導入途觀家族SUV,為大眾在這一主戰場上佔領優勢,再到近期上市首款大眾品牌高端商務MPV威然,不難發現,大眾的每一個重要戰略落地都與上汽大眾息息相關。
深耕中國市場35年、坐擁超過2100萬用戶,上汽大眾對於中國市場的了解程度,是其他合資品牌難以企及的,更是開啟電動車這片嶄新戰場的必備條件。
謀定後動,大眾新能源的「快」與「慢」
正如開頭故事所說的那樣。對於大眾這樣規模宏大,體量驚人的汽車企業來說,轉型要經過重重環節考驗。但也正因其豐富的積累和龐大的規模,使其在轉身之後更容易「不飛則已,一飛沖天。」
縱觀前兩年的中國新能源市場,不難看出政策激勵下的亂象凸顯。許多車企為了趕上補貼的東風,不惜大力推廣「油改電」、「低俗電動車」等質量參差不齊的產品,而在這樣的氛圍下,沒有一家車企能夠做到不靠補貼在新能源市場盈利。
相比之下,上汽大眾與許多合資品牌都顯得更加「沉得住氣」。 企業的目標很清晰——2025年成為電動汽車領先者,而為了達成這一目的,則必須首先將一切條件備齊。
磨刀不誤砍柴工,不同於許多產品上市後工廠卻還未能開工的造車新勢力們,上汽大眾首先花了兩年時間低調布局——打造全新的MEB平臺新能源汽車工廠。
什麼是MEB?如果對大眾平臺有所了解,應該可以準確地說出它的名字——電動車模塊化平臺。作為大眾首款為大規模生產而開發的純電動車平臺,它具有極高的靈活性:電池組擴展性極強,可根據不同車型的用途配置不同的電池選項,最高續航裡程超過550公裡;電池包整體嵌入車底中央,可實現接近50:50的最佳前後重量分配;高性能快充系統可在15-30分鐘內充滿80%的電量。
不僅如此,走進上汽大眾的全新MEB工廠,我們還能看到超過1400臺工業機器人,且製造全過程高度智能化和數位化,令其成為了國內目前效率最高的工廠。
正如MEB新工廠的高效一樣,在裝備整齊之後,上汽大眾的新能源之路也即將按下快進鍵,通過工廠迅速投產以及每年一款MEB平臺新車型的落地計劃,其後發制人的戰略已箭在弦上。而在這條最大的「鯰魚」進入池塘後,新能源市場接下來格局走向變化也正變得更加有趣。
「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戰國時期,作為春秋五霸之首的齊國國力強盛,卻在鄰國屢屢進犯時低調不發。至淳于髡敢於上諫,齊威王講出了這句千古名言,隨後,齊國後發制人,繼續稱霸中原36年。
而在汽車市場內,2020年也或許可以被稱為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變革之年。造車新勢力多數黯然離場,僅剩兩三家進入下一階段;特斯拉來勢洶洶,自降身段打起價格戰;而合資品牌們則終於上岸,正式加入了這場突圍戰。
在最後一個陣營中,最令人期待的莫過於大眾的戰略落地。早在數年之前,其「激進」的電動化戰略就大有來勢洶洶之感。如今,這一戰略終於要在全球範圍內大規模落地,而在中國打響第一槍的,依然是已有36年歷史的上汽大眾。
上海出發,中國市場再迎「大眾時刻」
2019年11月8日,上汽大眾新能源汽車工廠正式落成。這不僅是這是大眾汽車集團在中國的首個MEB工廠,更是全球範圍內首個專為MEB平臺生產而全新建造的工廠。而在不久後的10月,它將正式開始投產大眾品牌全球首款量產電動車ID.系列。
一個如此重要的戰略落地時刻,大眾為什麼再次選擇了上汽?首先,上海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其作為新能源與高科技推廣的絕佳先天優勢;再者,作為大眾在華首個成立的合資品牌,上汽大眾不僅有著豐富的資歷,更有著一份耀眼的成績單。
從朗逸、桑塔納、帕薩特等轎車市場冠軍單品,到率先導入途觀家族SUV,為大眾在這一主戰場上佔領優勢,再到近期上市首款大眾品牌高端商務MPV威然,不難發現,大眾的每一個重要戰略落地都與上汽大眾息息相關。
深耕中國市場35年、坐擁超過2100萬用戶,上汽大眾對於中國市場的了解程度,是其他合資品牌難以企及的,更是開啟電動車這片嶄新戰場的必備條件。
謀定後動,大眾新能源的「快」與「慢」
正如開頭故事所說的那樣。對於大眾這樣規模宏大,體量驚人的汽車企業來說,轉型要經過重重環節考驗。但也正因其豐富的積累和龐大的規模,使其在轉身之後更容易「不飛則已,一飛沖天。」
縱觀前兩年的中國新能源市場,不難看出政策激勵下的亂象凸顯。許多車企為了趕上補貼的東風,不惜大力推廣「油改電」、「低俗電動車」等質量參差不齊的產品,而在這樣的氛圍下,沒有一家車企能夠做到不靠補貼在新能源市場盈利。
相比之下,上汽大眾與許多合資品牌都顯得更加「沉得住氣」。 企業的目標很清晰——2025年成為電動汽車領先者,而為了達成這一目的,則必須首先將一切條件備齊。
磨刀不誤砍柴工,不同於許多產品上市後工廠卻還未能開工的造車新勢力們,上汽大眾首先花了兩年時間低調布局——打造全新的MEB平臺新能源汽車工廠。
什麼是MEB?如果對大眾平臺有所了解,應該可以準確地說出它的名字——電動車模塊化平臺。作為大眾首款為大規模生產而開發的純電動車平臺,它具有極高的靈活性:電池組擴展性極強,可根據不同車型的用途配置不同的電池選項,最高續航裡程超過550公裡;電池包整體嵌入車底中央,可實現接近50:50的最佳前後重量分配;高性能快充系統可在15-30分鐘內充滿80%的電量。
不僅如此,走進上汽大眾的全新MEB工廠,我們還能看到超過1400臺工業機器人,且製造全過程高度智能化和數位化,令其成為了國內目前效率最高的工廠。
正如MEB新工廠的高效一樣,在裝備整齊之後,上汽大眾的新能源之路也即將按下快進鍵,通過工廠迅速投產以及每年一款MEB平臺新車型的落地計劃,其後發制人的戰略已箭在弦上。而在這條最大的「鯰魚」進入池塘後,新能源市場接下來格局走向變化也正變得更加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