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行政糾紛全面賠償原則遇阻,專家呼籲修法引入懲罰性賠償

2020-12-27 澎湃新聞

部分行政糾紛全面賠償原則遇阻,專家呼籲修法引入懲罰性賠償

澎湃新聞記者 林平

2020-12-25 15:28 來源:澎湃新聞

針對部分行政糾紛中「全面賠償原則」遇阻的現象,專家呼籲通過修法擴大「直接損失」範圍,並考慮引入懲罰性賠償。

12月22日,由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碩士學院、北京在明律師事務所聯合主辦的第九屆《在鳴行政法治論壇》暨「行政法理論與實踐熱點問題」研討會在京舉辦。研討會上,多名行政法領域專家學者、律師就國家賠償法中的全面賠償原則等熱點問題展開研討。

「全面賠償原則」在實踐中遇阻,律師建議修法確認

根據《國家賠償法》第一章第二條的規定: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行使職權,有本法規定的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情形,造成損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國家賠償的權利。

近年來,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補償問題備受關注。澎湃新聞注意到,北京在明律師事務所主任楊在明以「許水雲訴金華市婺城區政府行政強制及行政賠償案」為例,闡述了對最高法院在判決書中首次確立的「全面賠償原則」的理解並就其在適用中所遇到的挑戰提出主張。

全面賠償原則是國內行政法體系中一項非常重要的法律原則,「可以說,我國的行政賠償體系,有很大部分都是基於這個原則來建立。」楊在明認為,全面賠償原則分為兩個層面,一是行政賠償的項目不能有遺漏。另一是行政賠償的數額,不能低於因侵權行政行為所造成損害的數額。

2018年1月25日,最高法第三巡迴法庭審理了前述行政強制及行政賠償申請再審案並當庭宣判:確認行政機關強拆行為違法,同時責令進行行政賠償。

案情顯示,2014年9月,在公布徵收決定之前,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政府就對當地市民許水雲的房子進行了強拆。政府給出的理由是所謂「誤拆」,許水雲堅決不要政府事後的「補償」,而是要求當地政府按《國家賠償法》規定對「行政違法」進行國家賠償。

但在此案中,浙江當地一審、二審法院均僅判決政府應進行徵地補償,而未要求對違法行政強拆進行國家賠償。

經提審,最高法第三巡迴法庭作出前述標杆性判決。針對這一行為,最高法給出了裁判思路:要考慮通過全面賠償來全面保護產權,讓被徵收人得到的賠償不低於其依照徵收補償方案可以獲得的徵收補償。

該案主審法官耿寶建審判長表示,此案裁判就是要加大對侵犯產權行為的監督力度,防範市縣級政府在違法強拆後利用補償程序來迴避國家賠償責任,從而「倒逼」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從源頭上減少行政爭議。

「最高法院通過判例方式確認的,目前在行政法具體條文中,還沒有直接依據,這也是全面賠償原則在國內司法實踐中一再遇阻的原因。」楊在明認為,不少地方法院對全面賠償原則認識不足,或者不知道如何通過司法實現全面賠償原則,導致在不少涉及行政賠償案中,當事人沒有得到合理的賠償數額。

與此同時,案情也千差萬別。楊在明直言,「必須通過修法,在國家賠償法等相關法律中有所體現、確認,才能讓全面賠償原則真正落地」。

學者:應擴大「直接損失」範圍,將懲罰性賠償納入

澎湃新聞注意到,現行的國家賠償法制定於1994年,2010年、2012年連續作了兩次修改,至今再無任何修改。「其中不少規定已經無法保障產權人合法、全面的利益了。」楊在明認為,目前立法仍存滯後性,導致這種司法進步僅僅局限在部分地區和部分案例中。

楊在明表示,在徵地拆遷領域的行政賠償案件中,法院最後判的賠償範圍,大部分都是根據國家賠償法確認的「直接損失」。比如,停產停業損失的賠償標準,許多法院認為就應該限於維持正常經營所必要支出的費用,即「直接損失」。但實際上,徵收補償中的停產停業損失費還包含了可得利益,也就是淨利潤。反映到實踐中,往往就會出現少於徵收補償的情況。

「應該站在國家賠償法的高度,給『直接損失』明確一個更大的範圍,從而確保當事人在拆遷當中的利益得到實現。」楊在明說。

針對「全面賠償原則」在司法實踐中的問題,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趙宏表示,這凸顯了現行《國家賠償法》的賠償標準不能很好解決現實需求的現狀,該法受制於在確定賠償範圍和標準以「直接損失」為限,很大程度上也就只能相對填補損失,而在很多案件中無法起到懲誡作用,「可以考慮研究如何將懲罰性賠償納入賠償範圍」。

「懲罰性賠償應該是在賠償實際損失之外,額外加上20%-30%的賠償額。」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姜明安也認為,在行政賠償界定「直接損失」的時候,財產損失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一些期待利益甚至精神損失和其他方面的損害都應該納入「直接損失」的範疇,這樣才能保證賠償比補償高,「如果賠償比補償還少,那麼行政機關違法或不作為幾乎是沒有成本的,這樣就亂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全面賠償原則,懲罰性賠償,國家賠償法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懲罰性賠償的具體含義是什麼?懲罰性賠償的具體性質又是什麼?
    一般認為,英美法中的懲罰性賠償起源於1763年英國法官LordCamden在HuckleV.money一案中的判決,美國是在1784年的GenayV.Norris一案中最早確認這一制度。現在的懲罰性賠償總額=實際物質損失賠償額+精神損失賠償額+懲罰賠償額。這一差別在現實中的體現之一就是美國懲罰性賠償額的巨額增長。其二,懲罰性賠償的適用範圍得以擴張。
  • 特別策劃 | 法定賠償上限提升10倍,懲罰性賠償 「如約而至...
    新修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將法定賠償數額上限由50萬元提升至500萬元,並繼《商標法》和《專利法》之後引入了懲罰性賠償制度
  • 深圳出臺智慧財產權案件適用懲罰性賠償裁判的指導意見
    在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黨組領導下,深圳智慧財產權法庭積極推進授權清單事項的落地落實,搶抓機遇,勇於探索,制定出臺了《關於智慧財產權民事侵權糾紛適用懲罰性賠償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階段性完成了建立智慧財產權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綜合改革試點任務。
  • 「懲罰性賠償」劍指明知故犯
    讓經營者為消費者把好流通銷售環節安全關——「懲罰性賠償」劍指明知故犯食品安全無小事。12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5件食品安全民事糾紛典型案例,彰顯司法守護「舌尖上的安全」的嚴明態度。法院判決購物廣場退還李某貨款,並支持李某的賠償訴求。吳某在網店購買了一盒天然蟲草素含片,但收到的商品與平臺頁面顯示的商品信息不符,後向當地食藥監局投訴。最後,網店不僅受到行政處罰,還被法院判令向吳某退貨退款並支付10倍懲罰性賠償金。上述兩件典型案例,有一個共同特點,即經營者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仍然對外銷售。
  • 食品安全糾紛典型案公布 懲罰性賠償劍指明知故犯
    12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5件食品安全民事糾紛典型案例,彰顯司法守護「舌尖上的安全」的嚴明態度。典型案例既為經營者依法劃定了應該承擔的責任,提高其違法成本,惡意及嚴重不負責任的經營者將背負懲罰性賠償;也是為消費者「撐腰」,鼓勵選擇合理方式依法主張權利,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 深圳探索完善智慧財產權保護,將在全國率先建立懲罰性賠償制度
    深圳將在全國率先建立懲罰性賠償制度,大幅提高侵權法定賠償額上限。懲罰性賠償制度修正案擬規定,故意侵犯智慧財產權情節嚴重的,由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的幅度確定懲罰性賠償數額。懲罰性賠償制度就是要破我國智慧財產權「維權成本高、侵權成本低」的困局。對那些因侵權成本低,而故意實施侵權、多次侵權的行為「下重手」。
  • 喚醒「沉睡」智慧財產權懲罰性賠償制度金誠通達
    一、中國「智慧財產權懲罰性賠償制度」發展大事記「智慧財產權懲罰性賠償問題」不是「新聞」,事實上早在2013時,中國的《商標法》修正案就正式引入了「懲罰性賠償」條款,近幾年來,他已經發展了好幾次,他的受歡迎程度有增無減。
  • 來小鵬 劉自欽:我國商標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理解和適用
    」的規定,在商標法領域引入了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形成《商標法》第63條。懲罰性賠償制度在我國商標法領域的引入我國特別私法和一般私法領域的懲罰性賠償制度雖然懲罰性賠償制度同我國源自大陸法系的公私法二元劃分理念難以融洽,但是懲罰性賠償制度在我國的引入早已是大勢所趨[2]。
  • 食品領域職業打假與懲罰性賠償實務分析
    修訂後的《食品安全法》於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該法規定了懲罰性賠償責任,對特殊食品實行嚴格監管,被媒體稱為史上最嚴,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維護食品安全,淨化市場秩序,需要社會共治,尤其需要行政處罰與民事賠償兩條腿並行,行政執法工作和民事審判工作相互配合,共同推進。
  • 深圳智慧財產權保護再「升級」:六種侵權情形從重確定懲罰性賠償數額
    6月30日,《深圳經濟特區智慧財產權保護條例修正案》經市人大常委會會議表決通過,規定六種侵權情形從重確定懲罰性賠償數額。&nbsp&nbsp&nbsp&nbsp智慧財產權侵權損害賠償過低一直是困擾我國智慧財產權保護的難題。去年起,我國修改相關法規,對故意侵犯智慧財產權情節嚴重的行為建立了懲罰性賠償制度。此次深圳的新條例在依照國家法律規定的幅度確定懲罰性賠償數額的基礎上,結合深圳實際,規定六種侵權情形從重確定懲罰性賠償數額,以強化針對性和可行性。
  • 構建懲罰性賠償的一般條款
    構建懲罰性賠償的一般條款 上海市檢察院第二分院三級高級檢察官 白江    懲罰性賠償具有多種應被深入挖掘的功能。
  • 解讀《新消法》第55條懲罰性賠償條款
    其一、形式上,《新消法》第55條是繼《侵權責任法》第47條之後,第二個明確使用「懲罰性賠償」詞眼的條文,這進一步確認了懲罰性賠償制度在我國侵權責任體系中的地位;其二、從內容上說,《新消法》第55條包括2款規定,第1款規定是對《舊消法》第49條雙倍賠償的揚棄,變雙倍賠償為三倍,並以五百元為兜底賠償,加重了對經營者欺詐情形的懲罰力度,而第2款則是對《侵權責任法》第47條的確認和進一步解釋,有利於明確後者的適用
  • 【小課堂】遭遇無良商家,三倍賠償or十倍賠償?
    而在生產經營者承擔賠償責任的環節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倍」、「三倍」、「十倍」賠償問題,看似相同的糾紛索賠結果為何不同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懲罰性賠償」的來龍去脈。 03/食品糾紛,一倍,三倍賠償or十倍賠償? 由此可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適用所有消費者權益糾紛。《食品安全法》僅適用於與食品安全有關的消費者權益糾紛,當食品有關的問題發生糾紛時優先使用。
  • 外商投資法實施條例徵求意見 擬建立智慧財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
    新華社北京11月2日電(記者 白陽)外商投資法將於2020年1月1日起施行。為保障法律有效實施,司法部、商務部、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起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實施條例(徵求意見稿)》日前通過網絡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根據徵求意見稿,國家擬建立智慧財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強化對外商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力度。
  • 最高法徵求意見:著作權侵權擬適用懲罰性賠償 充分填補權利人所受...
    意見稿認為,侵權人故意侵權且情節嚴重,權利人請求適用懲罰性賠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審查確定,這將顯著提高違法成本。著作權領域,侵權盜版頻頻發生,風險大,難預防,權利人損失嚴重。「得不償失」是造成著作權維權難的主要原因,存在「贏了官司,輸了市場」的現象。據有關統計,法院審理的著作權侵權案件佔到智慧財產權糾紛總量的60%。維權成本高、侵權賠償數額低等問題飽受詬病。
  • 惡意侵害知名商標且情節嚴重獲懲罰性賠償
    本案該不該適用懲罰性賠償?後華升公司生產的燈具等商品因質量不合格被行政機關處罰。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裁定對華升公司的第13984166號「OUPUTE」商標予以無效宣告。華升公司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後被判決駁回訴訟請求。
  • 祭出懲罰性賠償 新《著作權法》給「洗稿」戴上緊箍
    來源:新京報原標題:祭出懲罰性賠償,新《著作權法》給「洗稿」戴上緊箍視點對網絡平臺上的「搬運」「洗稿」等亂象,就該施以重罰。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著作權法》修訂還摒棄了填平原則,新增了500元的最低賠償額,同時將最高賠償額從50萬元提高到了500萬元。在確定侵權損害賠償額部分,新《著作權法》將權利許可使用費明確作為確定賠償額的標準,並明確了一至五倍的懲罰性賠償加倍標準。這讓懲罰性賠償的「懲罰」功能真正凸顯出來。
  • 2018/19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判例譯述(64) ——海商法中懲罰性賠償的適用
    相關案件的判決結果表明,在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間,對不適航的判斷是損害賠償的根本依據,而瓊斯法僅作為陪審團可採用的補充。       上述兩項請求權(基於不適航的索賠或基於瓊斯法)有實質的重疊部分,原告享有選擇權。
  • 注意徵遷中行政賠償與行政補償的區別,以防以補償代替賠償
    然而在司法實踐中,仍然有法院對此類糾紛的裁判表面上尊重最高法指導案例確定的裁判基準,實際上還是以玩法律術語的方式將當事人主張的賠償判定為起初訴爭時政府方堅持的補償標準,而非最高院指導案例精神確定的法定賠償標準。
  • ...保護條例修正案》獲通過 六種故意侵權情形從重確定懲罰性賠償...
    深圳將加大對故意侵犯智慧財產權行為的懲戒力度,明確六種故意侵犯智慧財產權情節嚴重的情形,可以在國家法律規定的懲罰性賠償幅度內從重確定賠償數額。《修正案》針對智慧財產權維權周期長、舉證難、賠償低等維權路上的「攔路虎」,都有針對性的破解之道。 智慧財產權侵權損害賠償過低一直是困擾我國智慧財產權保護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