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罰性賠償」劍指明知故犯

2020-12-14 新華網客戶端

讓經營者為消費者把好流通銷售環節安全關——

「懲罰性賠償」劍指明知故犯

食品安全無小事。12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5件食品安全民事糾紛典型案例,彰顯司法守護「舌尖上的安全」的嚴明態度。典型案例既為經營者依法劃定了應該承擔的責任,提高其違法成本,惡意及嚴重不負責任的經營者將背負懲罰性賠償;也是為消費者「撐腰」,鼓勵選擇合理方式依法主張權利,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如何判斷經營者違法是「明知」

李某在購物廣場買了一袋饅頭,後發現該食品為過期食品,於是提起訴訟,請求判令被告退還貨款並給予原告賠償金1000元。法院判決購物廣場退還李某貨款,並支持李某的賠償訴求。

吳某在網店購買了一盒天然蟲草素含片,但收到的商品與平臺頁面顯示的商品信息不符,後向當地食藥監局投訴。最後,網店不僅受到行政處罰,還被法院判令向吳某退貨退款並支付10倍懲罰性賠償金。

上述兩件典型案例,有一個共同特點,即經營者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仍然對外銷售。對這種經營行為,法律設定了「懲罰性賠償」責任,就是經營者不僅要承擔商品本身造成損失的賠償,還要對其行為付出代價。

食品安全法規定,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經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經營者要求支付價款10倍或者損失3倍的賠償金;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1000元的,為1000元。但是,食品的標籤、說明書存在不影響食品安全且不會對消費者造成誤導的瑕疵的除外。

「根據食品安全法規定,經營者經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需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因經營者是否『明知』是主觀狀態,消費者很難證明,審判實踐中也較難把握。」最高法民一庭庭長鄭學林介紹,為充分發揮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功能作用,增強法律的可操作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明確,過保質期仍然銷售、無法提供合法進貨來源、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進貨、未依法履行進貨查驗義務等情形應當認定為經營者「明知」,同時做出兜底性規定以免遺漏。

如果網店怠於履行進貨查驗義務即對案涉產品進行銷售,致超過食品生產許可證有效期、標註虛假生產日期的涉案產品售出,這種行為就屬於經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的行為。

這些較為常見的情形和最後兜底性規定一起,就是要強化經營者責任意識,讓經營者為消費者把好流通銷售環節的安全關,最大限度保障消費者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懲罰性賠償不以造成人身損害為前提

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消費者有權主張生產者或者經營者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

在有些類似案例中,生產者或經營者為了逃避責任,往往以未造成消費者人身損害為由進行抗辯。對此,最新司法解釋明確,這種「逃避」人民法院堅決不支持。

最高法發布的典型案例鄭某與某兒童食品公司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中,鄭某在某兒童食品公司的網上店鋪購買了一盒果凍,在享受美味的過程中,卻發現其中一個果凍存在異物。雖然該果凍未拆封,但經辨認後發現異物為蜘蛛,該果凍亦為某兒童食品公司生產。雙方協商未果,鄭某提起訴訟請求某兒童食品公司向其退還貨款並支付賠償金1000元。

法院認為,根據果凍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關於「感官要求狀態無正常視力可見的外來異物」之規定,案涉果凍為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雖然鄭某並未食用該有異物的果凍,未提交證據證明該食品給其造成了人身損害後果,但食品安全法規定的懲罰性賠償不以消費者人身權益遭受損害為前提。

最終,法院判決某兒童食品公司向鄭某退還貨款並支付賠償金1000元。鄭某要求被告退還物款並支付賠償的訴訟請求於法有據。

「我們認為,食品安全法中規定的懲罰性賠償,並未要求以消費者人身遭受損害為前提。該款規定的懲罰性賠償,不一定是在造成消費者人身損害的情況下才可以主張。」最高法民一庭審判員高燕竹說,該款規定屬於食品安全法對於食品安全領域所作的特別規定,旨在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高燕竹說,由於食品價額一般不高,懲罰性賠償以造成人身損害後果為前提,不利於鼓勵消費者維權,也不利於懲治和防範食品違法行為,淨化食品安全環境。為此,最高法司法解釋明確規定,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消費者主張生產者或者經營者依法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生產者或者經營者以未造成消費者人身損害為由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以統一裁判尺度,加大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力度。

對食品標籤動手腳將被加重懲罰

根據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有關規定,生產日期和保質期是預包裝食品包裝標籤強制標識的信息,也是消費者在購買食品時最為關注的食品安全信息。經營者應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對經營主體的相關信息如實告知。

時至今日,仍然有不少生產經營者在食品包裝或標籤上動手腳,企圖「偷天換日」。預包裝食品的包裝上應當有標籤,這是法律強制性規定。標籤應當標明的信息包括:名稱、規格、淨含量、生產日期;成分或者配料表;生產者的名稱、地址、聯繫方式;保質期;產品標準代號;貯存條件等。

最高法民一庭審判員謝勇分析,目前,實踐中主要存在兩方面問題:一是預包裝食品包裝標籤上缺少生產日期和保質期信息。這種情況下,消費者無法對食品安全作出判斷,生產經營者向消費者出售的食品很可能是過期食品,損害消費者身體健康、生命安全;二是預包裝食品包裝標籤上雖然標明了生產日期和保質期信息,但是標註不清晰、不醒目,讓消費者找不到、看不清、弄不明,失去了預包裝食品包裝標籤本身的意義。

根據最新規定,預包裝食品的包裝標籤未標明生產者的名稱、地址等基本信息,消費者依據食品安全法規定,請求食品銷售者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將獲人民法院支持。

不敢在其製售的食品包裝標籤上標明生產者名稱、地址以逃避法律責任,這種行為多發生在「黑窩點」「黑作坊」「黑市場」。食品原料或腐敗變質,或有違法添加……製售食品的「黑作坊」是危害食品安全的毒瘤。

「黑作坊」多藏匿於隱蔽的工廠或農村,人員流動性大,隱蔽性強。同時,由於這些地方消費者的防假和維權意識相對薄弱,即使購買到這類「黑作坊」食品,在沒有對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明顯損害的情況下,大多會放棄維權。

近年,相關部門持續加大對製售違法食品的「黑作坊」「黑窩點」的打擊力度,推進源頭治理。針對其特點,司法解釋規定,對未標明生產者名稱、地址的預包裝食品,不僅生產者要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經營者也要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讓經營者不敢經營「黑作坊」食品,打斷了「黑作坊」食品的經營鏈條,也將打掉「黑作坊」食品的市場。記者 李萬祥

相關焦點

  • 食品安全糾紛典型案公布 懲罰性賠償劍指明知故犯
    典型案例既為經營者依法劃定了應該承擔的責任,提高其違法成本,惡意及嚴重不負責任的經營者將背負懲罰性賠償;也是為消費者「撐腰」,鼓勵選擇合理方式依法主張權利,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對這種經營行為,法律設定了「懲罰性賠償」責任,就是經營者不僅要承擔商品本身造成損失的賠償,還要對其行為付出代價。食品安全法規定,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經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經營者要求支付價款10倍或者損失3倍的賠償金;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1000元的,為1000元。
  • 懲罰性賠償的具體含義是什麼?懲罰性賠償的具體性質又是什麼?
    懲罰性賠償,又稱示範性賠償或報復性賠償,是指由法庭所作出的賠償數額超出實際的損害數額的賠償。關於懲罰性賠償的起源問題,學者間存在不同的看法。一般認為,英美法中的懲罰性賠償起源於1763年英國法官LordCamden在HuckleV.money一案中的判決,美國是在1784年的GenayV.Norris一案中最早確認這一制度。現在的懲罰性賠償總額=實際物質損失賠償額+精神損失賠償額+懲罰賠償額。這一差別在現實中的體現之一就是美國懲罰性賠償額的巨額增長。其二,懲罰性賠償的適用範圍得以擴張。
  • 一酒店稱提供過期飲用水並不知情應免罰,律師支招如何獲懲罰性賠償
    她解釋,酒店近期放到客房、供住客免費飲用的飲用水為「今麥郞」,黃先生所說的冰露飲用水,來自酒店倉庫——當酒店值班經理發現時,已只剩一件12瓶——將這些飲用水放到酒店大堂冰箱銷售前,沒有看生產日期,不知其已過保質期,銷售過期飲用水非「明知故犯」。
  • 構建懲罰性賠償的一般條款
    構建懲罰性賠償的一般條款 上海市檢察院第二分院三級高級檢察官 白江    懲罰性賠償具有多種應被深入挖掘的功能。
  • 喚醒「沉睡」智慧財產權懲罰性賠償制度金誠通達
    比如,《民法典》對智慧財產權作了一般性規定;為了加強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增加侵權成本;民法典規定,故意侵犯他人智慧財產權,情節嚴重的,被侵權人有權要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並再次將「智慧財產權懲罰性賠償問題」推至「熱搜」。
  • 特別策劃 | 法定賠償上限提升10倍,懲罰性賠償 「如約而至...
    ,標誌著懲罰性賠償制度在我國智慧財產權領域的全面確立。立法層面,我國《民法典》侵權責任編第一千一百八十五條對智慧財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進行了總括性的規定。我國《商標法》在2013年首次確立了懲罰性賠償制度,並於2019年修訂時進一步提高了懲罰性賠償的倍數至最高5倍,並將法定賠償額的上限提高至500萬;今年修訂的《專利法》也正式引入了懲罰性賠償制度,亦確立了相同的懲罰性賠償倍數及法定賠償額上限。
  • 解讀《新消法》第55條懲罰性賠償條款
    懲罰性賠償制度無疑是現代侵權責任法發展的一個新的趨勢,儘管早在羅馬法時代,就有懲罰性賠償的影子,《十二銅表法》第八表第18—22條分別就利息超過一分的放高利貸者、不忠實的受寄人、侵吞被監護人財產的監護人、虛報土地面積的出賣人等,分別作出了予以4倍罰金、加倍罰金等規定。但近代意義上的懲罰性賠償制度起源於英國,其後在美國法中得以完善發展起來。
  • 惡意侵害知名商標且情節嚴重獲懲罰性賠償
    本案該不該適用懲罰性賠償?本案是適用懲罰性賠償的典型案例。2013年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中首次規定了智慧財產權領域的懲罰性賠償制度。但在司法實踐中,由於智慧財產權侵權的隱蔽性等原因,使得作為懲罰性賠償計算基礎的「賠償基數」難以精準確定,導致懲罰性賠償制度難以落地,全省乃至全國法院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案例極少。
  • 食品領域職業打假與懲罰性賠償實務分析
    修訂後的《食品安全法》於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該法規定了懲罰性賠償責任,對特殊食品實行嚴格監管,被媒體稱為史上最嚴,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維護食品安全,淨化市場秩序,需要社會共治,尤其需要行政處罰與民事賠償兩條腿並行,行政執法工作和民事審判工作相互配合,共同推進。
  • 部分行政糾紛全面賠償原則遇阻,專家呼籲修法引入懲罰性賠償
    部分行政糾紛全面賠償原則遇阻,專家呼籲修法引入懲罰性賠償 澎湃新聞記者 林平 2020-12-25 15:28 來源:
  • 深圳出臺智慧財產權案件適用懲罰性賠償裁判的指導意見
    此次出臺的《指導意見》圍繞授權改革清單的具體要求,規定了關於智慧財產權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操作規則,細化了「故意」和「情節嚴重」的具體情形、懲罰性賠償基數的計算方法及考量因素、懲罰性賠償倍數的確立原則和具體依據、懲罰性賠償與行政罰款及刑事罰金的關係等。
  • 來小鵬 劉自欽:我國商標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理解和適用
    為了「強化民事保護,有效執行懲罰性賠償制度」,在商標權保護和競爭自由之間維持平衡,我們必須對《商標法》第63條所規定的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予以充分理解與合理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在我國商標法領域的引入我國特別私法和一般私法領域的懲罰性賠償制度雖然懲罰性賠償制度同我國源自大陸法系的公私法二元劃分理念難以融洽,但是懲罰性賠償制度在我國的引入早已是大勢所趨[2]。
  • 祭出懲罰性賠償 新《著作權法》給「洗稿」戴上緊箍
    來源:新京報原標題:祭出懲罰性賠償,新《著作權法》給「洗稿」戴上緊箍視點對網絡平臺上的「搬運」「洗稿」等亂象,就該施以重罰。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著作權法》修訂還摒棄了填平原則,新增了500元的最低賠償額,同時將最高賠償額從50萬元提高到了500萬元。在確定侵權損害賠償額部分,新《著作權法》將權利許可使用費明確作為確定賠償額的標準,並明確了一至五倍的懲罰性賠償加倍標準。這讓懲罰性賠償的「懲罰」功能真正凸顯出來。
  • 懲罰性賠償有了定論
    《解釋》還對實踐中出現的「黑作坊」問題作出了規定,對生產銷售未標明生產者名稱、地址的預包裝食品,消費者主張懲罰性賠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從源頭上打擊食品生產經營違法行為。《解釋》指出,生產經營者生產經營未清晰標明生產日期、保質期的預包裝食品,消費者主張生產者或者經營者依據食品安全法規定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 2018/19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判例譯述(64) ——海商法中懲罰性賠償的適用
    他還以船舶不適航為由,基於杜特拉集團的主觀惡意,請求獲得懲罰性賠償。杜特拉集團提出動議,反對巴特頓提出的懲罰性賠償主張,被聯邦地區法院駁回,而第九巡迴上訴法院基於該爭點維持原判,認為巴特頓獲得懲罰性賠償是恰當的。而這一判決與第五巡迴法院的判決存在分歧,故此案上訴至美國聯邦最高法院。 2.
  • 深圳智慧財產權保護再「升級」:六種侵權情形從重確定懲罰性賠償數額
    &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深圳智慧財產權保護再「升級」:六種侵權情形從重確定懲罰性賠償數額&nbsp&nbsp&nbsp&nbsp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6月30日訊
  • ...保護條例修正案》獲通過 六種故意侵權情形從重確定懲罰性賠償...
    深圳將加大對故意侵犯智慧財產權行為的懲戒力度,明確六種故意侵犯智慧財產權情節嚴重的情形,可以在國家法律規定的懲罰性賠償幅度內從重確定賠償數額。《修正案》針對智慧財產權維權周期長、舉證難、賠償低等維權路上的「攔路虎」,都有針對性的破解之道。 智慧財產權侵權損害賠償過低一直是困擾我國智慧財產權保護的難題。
  • 深圳探索完善智慧財產權保護,將在全國率先建立懲罰性賠償制度
    深圳將在全國率先建立懲罰性賠償制度,大幅提高侵權法定賠償額上限。懲罰性賠償制度修正案擬規定,故意侵犯智慧財產權情節嚴重的,由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的幅度確定懲罰性賠償數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在法律規定的幅度內,從重確定懲罰性賠償數額:(一)與權利人之間的代理、許可關係終止後未經權利人同意繼續實施代理、許可行為構成侵權的;(二)拒不履行人民法院行為保全裁定繼續實施相關侵權行為;
  • 商販銷售毒豆芽超過1年 將支付10倍懲罰性賠償金 近2萬元
    來源/都市現場綜合廣西新聞嚴禁轉載前幾天,一起生產、銷售毒豆芽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環江檢察院通過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訴前和解程序結案,公益訴訟損害人韋某陽、盧某光自願一次性支付10倍懲罰性賠償金共計考慮到在案中兩名犯罪嫌疑人非法獲利較少、認罪態度較好且自願進行賠償,經河池市檢察院批准後,環江檢察院決定在全區率先啟動食品安全類民事公益訴訟訴前和解程序。
  • 最高法徵求意見:著作權侵權擬適用懲罰性賠償 充分填補權利人所受...
    意見稿認為,侵權人故意侵權且情節嚴重,權利人請求適用懲罰性賠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審查確定,這將顯著提高違法成本。著作權領域,侵權盜版頻頻發生,風險大,難預防,權利人損失嚴重。「得不償失」是造成著作權維權難的主要原因,存在「贏了官司,輸了市場」的現象。據有關統計,法院審理的著作權侵權案件佔到智慧財產權糾紛總量的60%。維權成本高、侵權賠償數額低等問題飽受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