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說起腫瘤轉移導致的頸部腫塊,在上述的案例中,小王就是直腸癌轉移到淋巴結,淋巴結正位於我們頸部的兩側,如果在這個部位發現腫塊,且腫塊無徵兆生長,位於單側、質地偏硬、活動度差,則要警惕其它惡性腫瘤出現頸部淋巴結轉移或惡性淋巴瘤引起!
半年前,小王發現自己脖子左側方突然長出了一個硬硬的小疙瘩,但不痛不癢,只是有點難看。小王當時並沒有理會,直到上周單位體檢,發現自己其中一項癌胚抗原有明顯升高了,醫生建議他進一步做腸鏡和CT等檢查。
等做完這一系列檢查,小王脖子上的包塊終於查明了來源——直腸晚期腫瘤。
一個脖子,一個直腸,相差這麼遠,怎麼會有聯繫呢?小王百思不得其解,找到醫生諮詢,醫生解釋道:這是因為直腸癌伴左側頸部淋巴結轉移了,所以在脖子上出現異常症狀,如果小王能夠在包塊出現時儘早到醫院檢查,或許病情也不會發展的這麼快。
頸部異常腫塊需要警惕,或是這些疾病在作祟!
1.炎症
急、慢性淋巴結炎最為常見,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階段,急性淋巴結炎的症狀表現為局部的紅腫、疼痛並伴隨著發熱。
而慢性淋巴結炎則相反,無痛無熱、質地不硬、活動度好且皮膚表面沒有明顯的凸出。
除了以上兩種炎症因素之外,少部分炎症性頸部腫塊由感染疾病引起,例如結核,該病的首發症狀與慢性淋巴結炎相似,為無痛性頸部腫塊。
2.先天疾病
此類腫塊多由先天疾病導致,多數會在兒童或青少年期發病。因為人體在胚胎發育時出現異常,導致一些組織結構沒有正常的退化或閉鎖,則會引起部分結構殘留,一些腫塊在出生後就會被發現,而一些腫塊在長大的過程中隨著炎症發病才被發現。
3.腫瘤
腫瘤是頸部腫塊最多見的因素,可以分為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一般生長緩慢、邊界清晰、活動性好的腫塊多為良性腫瘤,例如神經來源的腫瘤、血管性腫瘤,甲狀腺、腮腺、頜下腺等器官來源的腫瘤。而惡性腫瘤所導致的頸部腫塊通常生長迅速,邊界分不清且觸摸感覺很硬、活動性差,需要警惕。
惡性腫瘤可以是頸部原發的,像咽喉癌、甲狀腺癌、淋巴癌等。也有轉移性的,在轉移性腫瘤中,約有80%是從耳、鼻、咽、喉、腮腺、下頜腺、口腔等部位腫瘤轉移來的。
說起腫瘤轉移導致的頸部腫塊,在上述的案例中,小王就是直腸癌轉移到淋巴結,淋巴結正位於我們頸部的兩側,如果在這個部位發現腫塊,且腫塊無徵兆生長,位於單側、質地偏硬、活動度差,則要警惕其它惡性腫瘤出現頸部淋巴結轉移或惡性淋巴瘤引起!
頸部腫塊該如何檢查?
自我檢查:正面照鏡子時稍抬頭,查看脖子兩邊是否對稱,隨後左右轉動,查看脖子一側是否有異常的凸起。從氣管至頸椎,上下觸摸頸部是否出現異常,如果摸到腫塊不要用力擠壓。
由炎症引起的腫塊多存在壓痛感;良性腫瘤引起的腫塊則偏軟,活動度好;惡性腫瘤導致的腫塊則沒有痛感,但偏硬且活動度差。
就醫檢查:B超、頸部CT可以幫助了解腫塊的大小、部位、形態並且鑑別該腫塊的發病因素。如果懷疑是淋巴結轉移引起的淋巴結腫塊還可以輔助喉鏡與鼻咽鏡檢查。
經過多次檢查還是無法明確腫塊病因的患者,可在醫生的建議下考慮進行病理學檢查,腫塊切除病理活檢可以有效幫助診斷腫塊的病因。
無論是自己發現的腫塊,還是無意中被檢查出來的腫塊,千萬不要輕視。頭頸部腫瘤的發病率近年來逐漸上升,在惡性腫瘤居第6位。
頸部腫塊既是頭頸部腫瘤的徵兆之一,也是其它惡性腫瘤轉移的表現,所以一經發現應及時就醫,以期減少癌變風險,以免耽誤治療。
如何預防頸部腫瘤?
想要預防頸部腫瘤,還得從導致易導致頸部腫瘤的高危因素下手,具體有以下幾點:
首先,我們都知道菸草與肺癌有關,但實際上,人體多個器官部位發生癌症都與吸菸相關,頸部惡性腫瘤也在其中。而且吸菸不僅是致病因素,還是影響腫瘤治療的負面因素,所以預防得先從戒菸做起!
戒菸同時需要禁酒,酒精可以破壞口腔、口咽跟咽喉部黏膜,使得機體暴露更多,增加細胞對致癌物的攝取量。而且需要提醒的是,喝哪種酒只有酒精含量的不同,在致癌方面並沒有區別。
其次,預防病毒感染很重要。例如EBV病毒感染,這是頭頸部腫瘤的常見致病因素,已被證實有引發鼻咽癌的風險。不過該病毒想要誘發腫瘤需要多方因素協同作用,可見導致癌症的發生由多種因素引起,而預防癌症也不能只單「防守」某一因素。
另外,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也對預防頸部腫塊有幫助。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解決牙齒健康問題,減少一些可引起癌症的明確風險因素,維持良好的情緒,不要有過大的壓力,規律作息、保持體重等等也都有益處
總的來說,除了平時的預防準備,也要多加注意自己身體的變化。當發現自己頸部有異常的腫塊,絕不能輕視,應當及時就醫檢查,排除風險,切勿抱有僥倖之心。
參考資料:
[1]《身上這些小腫塊竟是癌症前兆 你一直忽略了!》.健康時報.2016-3-24.
[2]《頸部發現腫塊咋辦?不能拖!》.健康時報.2016-5-4.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