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張勇的阿里CEO位置能坐多久,取決於能否打敗美團王興 來源:億歐網
近日,阿里巴巴和美團點評都發布了截至2020年6月30日的新一季財報。兩家公司放出來的官方亮點圖,阿里的主題是「穩穩的」,美團的主題是「消費回暖」。
除去各自吹牛逼的成分,阿里最大的亮點是阿里雲收入增長59%,美團的最大亮點是外賣業務經營利潤大漲至12.53億元和新業務增速較快(22.1%)。表面看,兩家公司不屬於同一戰壕,京東和拼多多更像是阿里的直接競爭對手。
但越來越多的投資者相信,美團才是阿里最大的競爭對手。背後的邏輯很簡單:在天網(線上平臺)和地網(線下物流)的基礎設施已經完備的今天,實物商品和服務商品之間的交付界限早已模糊。和阿里一樣,美團同時具備天網和地網的能力。
阿里的董事局主席兼CEO張勇、拉上螞蟻集團的CEO胡曉明,一起大力支持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的總裁王磊;顯然,這團隊配置,已經是把美團放在了一號敵人的位置。這樣的定位,無疑也是承認了王興的江湖地位:王磊不是對標王興的人,張勇才是。
這一宿命從2015年10月美團和大眾點評宣布合併,緊接著阿里二號人物蔡崇信主導拍板入股餓了麼後即結下了。五年後的今天看,阿里對於本地生活的戰略判斷沒有錯,但阿里依然低估了美團,沒有在過去幾年按住美團的成長壯大。這個鍋,範馳(原口碑網CEO,現阿里副總裁)、張旭豪(餓了麼創始人)、和王磊都背不動。
張勇於2015年5月出任阿里CEO,直到2019年9月接任董事局主席。在阿里大體系裡面,張勇的根基在天貓,後面發力手淘和力推盒馬想建立自己的遺產,並沒有精力去顧及別的業務。而本地生活業務,在阿里大體系裡面,主要是支付寶的母公司螞蟻集團在推動。而對本地生活服務最有預判的蔡崇信,慢慢退出了阿里的日常管理。
這給了美團生存和發展的機會,到2019年時已經是一個GMV(交易額)近7000億元的大平臺。從體量來說,阿里數字經濟體在2020年財年(2019年4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的GMV高達70520億元,美團不足阿里的1/10。甚至2019年京東GMV為20854億元,拼多多為10066億元,都高於美團;但這些不妨礙美團成為了阿里最大的威脅。
京東和拼多多看似搶的是阿里的核心業務,但這樣的正面競爭,以阿里的戰鬥力,完全可以阻擋。無論是京東還是拼多多,看不到它們在正面戰場打敗阿里的可能性。而美團在生活服務領域建立了比阿里大很多的優勢,從側面逐步蠶食阿里的主戰場,讓阿里更為難受。
這是一場不對稱的戰爭,打敗一家巨頭的方式不是用巨頭擅長的方式打敗它。阿里扶持本地生活服務公司,每年燒掉數十億美元的情況下,竟然市場份額還越來越低,只勉強維持在30%左右。2020年第二季度,美團在外賣業務上的增速13.2%,比阿里本地生活收入的14.9%增速稍低,但實現了超過12億元的經營利潤。
如果讓美團外賣成為美團的現金牛業務和利潤的來源,這將支撐美團新業務的更快擴張;而美團閃購、美團買菜、美團優選,這些都是越來越逼近阿里的核心業務。張勇大力扶持的盒馬,如果哪天被美團買菜給彎道超車,面子實在會掛不住。
面子上更掛不住的是股價。2020年年初至今,阿里的股價漲了25%,而美團的股價漲了140%。截至2020年8月21日收盤價,美團的市值1860億美元,阿里為7189億美元,美團已經是阿里市值的1/4多。電商股大漲的背景下,阿里跑輸了電商股漲幅的大盤。
作為CEO,張勇一個重要崗位職責是對股東權益負責,而股價的漲跌是其中最重要的體現。無論是對比美團,還是對比已經是1.65萬億美元市值的亞馬遜,阿里在過去一年的表現談不上好。對於阿里的老人來說,讓出權力可以,但當前的管理層得能確保他們的利益。
買亞馬遜還是買阿里,這是很多投資者要做的選擇;買阿里還是買美團,這也是很多投資者要做的選擇。雖然很多投資者會兩邊下注做對衝,但數額有別。作為在資本市場的國內競對,很多人看多美團的同時,會看空阿里。市場上的錢,如果更多地流向美團,意味著更少地流向阿里。
如果有一天美團的市值達到2000億美元,張勇會怎麼辦?如果美團的市值超過2500億美元,馬雲會怎麼想?如果美團的市值突破3000億美元,張勇的CEO位置是否還能繼續坐下去?
擋住美團、打敗王興,是張勇保障阿里市值上漲,和保住自己CEO位置的唯一方法;對張勇來說,這是一場輸不起的戰爭。
本文經授權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億歐立場。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