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蕾莎修女:愛的反面不是仇恨,而是漠不關心

2020-12-22 暢遊在藍色的深海

愛的反面不是仇恨,而是漠不關心。——特蕾莎修女

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喜歡的終止,不是將愛情變成仇恨,而是不再想起、不再提及、不會關注,那些曾經甚至不會變成回憶。一切從離開開始,從一個不會回頭的轉身開始,那些愛和不愛就成了仿佛從未有過的開始,生活比所有的一切都重的是自己,是要好好的做自己,不為了任何人去做自己,只是為了自己做一個越來越好的人。

淡忘以及漠不關心,是我們能夠給不再擁有的人和感情最好的交代。所有的交集都被清除之後,那些過去的愛和不再愛的糾葛就得到了最妥善的處理,關於過去絕口不提,原來真的沒關係。讓一個人習慣另一個人,同讓一個人習慣不再有另一個人一樣慢慢會變得習慣,生活啊不就是這樣一種情況,人們來來去去我們走走停停,可終究是要向前的。

愛一個人可以選擇開始,也可以選擇結束,只有人生不能是這個樣子。因為人生不是由自己決定開始的,也不是由自己決定就輕易結束的,一切不能夠重新開始的,都應該好好告別然後不再回頭。留戀過去沒有任何好處,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這個樣子不是嗎?身邊的人去到別人身邊,大家都要重新開始。

沒有誰對不起誰,也沒有誰放不開誰。只有抱著執念不肯放手的人,才會不開心的活著,放下過去不愛也不很,漠然以對不再驚喜也不再失落,下一程也不過剛剛開始。也許一個人走,也許會遇到新的旅伴,可那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哪怕一個人也能很好的走下去,遇到了人可以微笑著談一談,合則同行不合則分道揚鑣。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是最主要的事情啊。

相關焦點

  • 愛的奇蹟主保——特蕾莎修女|奉獻一生,讓窮人得到愛與尊嚴!
    特蕾莎修女  9月5日是國際慈善日。聯合國選定這一天,是為了紀念1997年9月5日逝世的特蕾莎修女。修女一生獲得過包括諾貝爾和平獎在內的80多項榮譽和獎勵,其所創建的仁愛傳教修女會在全世界127個國家和地區有600多個分支機構。
  • 特蕾莎修女的格言
    特蕾莎修女,1910年8月27日—1997年9月5日,又稱作德蘭修女、特裡莎修女,是世界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替印度加爾各答的窮人服務。因其一生奉獻給解除貧困,因而於1979年得到諾貝爾和平獎。特蕾莎修女是上帝重要的僕人,儘管她的大半生都在飢餓窮苦的貧民窟裡度過,但她又是最富足的,她遵循耶穌的教導,對貧困需要的人充滿了恩慈、憐憫、仁愛……,她的一生向我們後人闡釋了主耶穌教導的:「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 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 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
  • 活著就是愛——特蕾莎修女
    這個故事的講述者是1979年諾貝爾和平獎的獲得者特蕾莎修女。她在自述集《活著就是愛》中寫道:有一次我在街上找到一個大約六七歲的小女孩,然後把她帶回施舒瓦,我給她洗了一個澡,並給的衣服及好的食物。當晚這孩子跑掉了。我把她尋回,但是她一而再再而三地逃跑了。
  • 特蕾莎修女:活著就是為了愛!
    有溫度 有深度 有廣度 特蕾莎修女從戰爭中救出被困兒童 活著就是為了愛 文:網摘 編:先知書店店長、李強 特蕾莎修女
  • 特蕾莎修女:微笑是最好的慈善|愛與承
    特瑞莎12歲立志當修女,1928年被派調印度加爾各答洛瑞圖修道院。1948年因深感受印度貧民的苦況,而走出修道院濟 世救人。1950年獲教宗特準,成立了「仁愛傳教修女會」。「竭盡所能,解除貧困」的思想,促使特蕾莎修女從象牙塔般的修女會中走到窮人們的身邊,和他們吃同樣的食物,忍受同樣的疾苦。
  • 高考作文素材:特蕾莎修女
    特蕾莎修女——塵世間仁慈的天使  特蕾莎修女以博愛的精神,默默地關注著貧窮的人,使他們感受到尊重、關懷和愛。特蕾莎修女,沒有高深的哲理,只用誠懇、服務而有行動的愛,來醫治人類最嚴重的病源:自私、貪婪、享受、冷漠、殘暴、剝削等惡行;也為通往社會正義和世界和平,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
  • 特蕾莎修女:有人認為她不是聖人的8個原因
    默罕巴格瓦特中天慈善傳教士在人們的病床上施洗2015年2月,印度印度教民族主義組織拉什特裡亞·斯韋亞姆塞瓦克·桑格(Rashtriya Swayamsevak Sangh)負責人穆罕默德·巴格瓦特(Mohan Bhagwat)聲稱,特蕾莎修女幫助窮人的主要原因是讓他們皈依基督教,而不是減輕他們的痛苦。
  • 人物品格|加爾各答的天使——特蕾莎修女
    她就是特蕾莎修女,也被稱為德蘭修女。一位信仰天主教的修女,一位一生從事慈善的人。 19歲時,她前往了印度,經過了兩年的修煉,她成為了一名修女,開始了她用愛行善,挽救貧窮的故事。
  • 她很像特蕾莎修女
    她很像特蕾莎修女。特蕾莎修女把一生獻給了窮人、病人、孤兒、孤獨者、無家可歸者和垂死的臨終者。她從12歲起,直到87歲去世,從來不為自己,而只為受苦受難的人活著……《活著就是愛》一書收集了特蕾莎修女的談話、禱文、默想和書信,充分反映了她對人那份深切的愛。她的一言一語極具震撼力,既能振奮人心,也能安慰心靈。所以,此書值得一讀,值得珍藏。
  • 「我的天職就是愛」——紀念特蕾莎修女去世21周年
    今天9月5日是國際慈善日,也是中國第三屆「中華慈善日」,之所以選擇這天,是為了紀念這天離世的特蕾莎修女。德蘭-特蕾莎修女一位無佳形美容,但卻因一生活出了愛,而感動世界的偉大女性。她的故事讓人看到,活出愛的美好,慈善的真諦和信德的馨香。
  • 特蕾莎修女為何能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特蕾莎修女信仰一直以來特蕾莎修女都被公認為是上帝忠實的信徒,但是近年來被公開的書信卻表示她一直都活在痛苦的邊緣。特蕾莎修女信仰問題就是造成她痛苦的最大根源。儘管特蕾莎修女在去世前曾經要求燒毀她所有的書信,但是因為某種原因她的書信一直被保存下來。特蕾莎修女照片2003年,這些信件被公布於世。特蕾莎修女的好友就這些信件編撰了一本書籍。
  • 什麼是愛?特蕾莎修女說得很好,值得我們現代每個人去學習!
    如果把這種愛,用在別人身上,相信很多人都會感動,就會彼此都愛彼此,這樣的愛,是幸福的,是令人羨慕的。說到這裡,如果大家對以上的回答和分析不是很滿意,我們不妨一起來讀一下特蕾莎修女的一段語錄,這段語錄,句道出了什麼是愛,值得我們現代每個人去學習!
  • 特蕾莎修女的經典格言
  • 特蕾莎修女:我永遠不能遺棄你們
    特蕾莎修女「顯名」於上世界80年代,那正是個全球經濟高速進步、各國權力更替的火熱年代,高樓、速度、GDP、戰爭等是那個年代的關鍵詞,即便是在梵蒂岡的權力場中,晉位出頭、頭銜的更替也如同凡俗社會一般,是大多數主教、牧師、修女的人生重心,能如特蕾莎修女一般將修行理解為出世奉獻的基督教徒,可謂少而又少。
  • 特蕾莎修女是如何建立仁愛傳教修女會的?
    特蕾莎修女:堅強仁愛,終成立仁愛傳教修女會特蕾莎修女,以仁愛無私聞名於世,但筆者不羨慕她的名聲,反而好奇她是如何一步步從無到有創立仁愛傳教修女會,從而更好地幫助別人的。看了關於她的傳記,筆者認為首先是來自她的家庭的影響。
  • 特蕾莎修女的愛(上)「轉」
    一九三七年,德蕾莎完成了修會的訓練,正式宣誓成為修女,並被指派到勞來多加爾各答分會擔任校長,在那裡教書將近二十年。1946 年秋,她決心「為窮人中的窮人服務」,並建立了「仁愛傳教修女會」。1952 年夏,在印度加爾各答建立「垂死者之家」,讓窮人找到愛與尊嚴。1979 年獲「諾貝爾和平獎」。1985 年訪問香港、臺灣,並在香港和臺灣設立了「仁愛傳教修女會」。
  • 2018初中語文經典美文閱讀理解:特蕾莎修女
    下面是《2018初中語文經典美文閱讀理解:特蕾莎修女》,僅供參考!   特蕾莎修女     ①她只是一位滿面皺紋、瘦弱文靜的修女。     ②一九九七年九月,當她去世時,印度政府為她舉行國葬,全國哀悼兩天。成千上萬的人冒著傾盆大雨走上街頭,為她的離去流下哀傷的眼淚。她就是被譽為「活聖人」的特蕾莎修女。
  • 說她是「中國特蕾莎修女」,真是小瞧了張桂梅
    特蕾莎修女的成就和讚譽,比比皆是,在此就不作贅述了。 今天只搬運較為少見的,特蕾莎修女的「爭議」行為。 在特蕾莎這裡,窮苦人得病了,怎麼辦? 他們被扔進特蕾莎修女在加爾各答的「臨終者之所」(Home for the Dying )。
  • 『Liar Game』| 愛的反面不是仇恨,而是漠不關心…
    這絕不是「信任」,而是「漠然」。無む関心かんしんこそ疑うたがうよりはるかに忌々いまいましい行為こういであることに、多おおくの人ひとは気きづいていない。有很多人都沒能發現,其實這種「漠然」才是遠遠比「懷疑」更可恨的行為。
  • 特蕾莎修女的20句流芳名言
    特蕾莎修女的一生是簡樸的,她的大半生都在飢餓窮苦的貧民窟裡度過貧寒的一生;但是,她又是最富足的,她充滿了恩慈、憐憫、仁愛……,她的一生向我們後人闡釋了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如今,她的很多話語仍然滋養著人們,成為很多人前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