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能讓生命保持活力,也是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的良方。
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固然重要,除此之外,強度也是影響運動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消耗同等能量的情況下,到底哪種強度的運動對健康更有利?
高強度運動更有利於健康
近日,國際頂級權威期刊《自然·醫學》發表了劍橋大學Søren Brage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1]。
這項涉及近10萬人的研究表明,雖然任何強度的身體活動都有益健康,但高強度的運動好處更大。也就是說,在運動消耗同等能量的情況下,中度和強度的運動佔比越高,獲益越多。
這項研究分析了參與英國生物樣本庫(UKBiobank)研究的96476名中年人數據。研究期間,這些受試者在腕部佩戴了研究級的活動追蹤器,為期一周。基於可穿戴設備記錄的數據,研究人員計算了他們的活動持續時間、強度和總活動量,還評估了中等強度和劇烈運動量在總活動量中所佔百分比。
在平均3.1年的隨訪期間,共732人死亡。排除隨訪第一年死亡,並考慮糖尿病、心臟疾病和癌症等可能影響活動的基礎疾病因素後,研究人員分析了身體活動水平(包括強度和總量)與死亡風險的關聯。
數據表明,無論強度如何,活動總量都與死亡風險密切相關。值得注意的是,在同等運動量情況下,將活動強度提高中度至高強度水平,還能進一步大幅降低死亡風險。
當然需要注意的是,也並非運動量越大運動強度越大越好,當運動達到一定水平後,降低全因死亡率的好處就不再明顯增加了。
研究第一作者,劍橋大學Tessa Strain博士表示,「我們的結果表明,通過更高強度的運動來消耗卡路裡,改善健康的效果更好。」
研究通訊作者,劍橋大學Søren Brage博士表示,近10萬人數據驗證了高強度活動對健康的好處不僅僅在於增加總活動量。當然,通過低強度活動累積足夠多的活動量,仍然可以將死亡風險減半。綜合來看,維持健康的途徑有多種,人們可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不運動的人變成了什麼樣
不愛運動不利於健康的道理人人都知道,但總有人抱著僥倖心理逃避。
世衛組織調查發現,運動不足是造成全球過早死亡的主要風險因素之一。長期不運動的人,給健康帶來以下風險。
1
器官機能下降
人體長期缺乏運動,會使組織器官機能下降30%,可引起基礎肌肉萎縮和呼吸循環功能低下。
2
血液循環變慢
不愛動的人血液流動緩慢,壞膽固醇和壞脂肪易沉積在血管壁上形成粥樣硬化斑塊。
3
新陳代謝減緩
長期不運動會造成代謝減慢,激素分泌失調。不運動還會導致大腸蠕動速度下降,身體代謝廢物排出速度不夠快,在體內堆積。
4
增加患癌機率
人體免疫細胞的數量會隨活動量的增加而增加,久坐不動的人體內免疫細胞減少,會大大增加患癌機率。
5
骨關節力量變弱
長期缺乏運動,人的肌肉會變萎縮,骨關節力量變弱,可能增加骨折、骨關節炎、血栓等患病風險。
此外,長期不運動還會導致大腦認知功能下降,並會嚴重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
適合懶人的短時高強度運動
有人認為運動太耗時,會佔用工作、休息時間。如果你懶得出門運動,或者沒有時間運動,也可以嘗試以下幾種「短時高效運動」。
《英國運動醫學雜誌》刊文指出,即使是30秒的高強度運動,也對心肺功能有好處,起到鍛鍊身體的作用。下面這些均屬此類運動,可以隨時抽點時間練起來。
開合跳
跳起時,雙腿向外,手臂伸展打開,呈「大」字型;合併雙腿時,雙手在頭頂拍合,呈「1」字型。注意開合跳時要前腳掌先著地,減少對膝關節的衝擊。
高抬腿跳
保持上半身挺直,兩腿交替抬高至水平。長期練習可改善手臂「蝴蝶袖」,增強腿部力量,提升手和腿的協調性。
伏地挺身
「標準伏地挺身」是手掌支撐水平面,頭、背、腳後跟在同一平面,在最高點時呼氣,最低點時吸氣。
「跪式伏地挺身」,即膝蓋著地,小腿上翹,頭、背、膝蓋在一水平線,這種方式難度較小,適合女性。
交叉跳蹲
以邁左腿伸右臂、邁右腿伸左臂的方式,向上發力跳起,雙臂隨腿部動作前後擺動,整體動作要保持連貫。
登山跑
雙手支撐平面,上半身基本保持不動,腿部交替踩踏,使腹部、大腿保持緊張狀態。
以上運動,一般做30秒休息60~90秒,即保證休息時間是高強度運動時間的1~1.5倍。運動的30秒內重複動作次數越高,強度就越大。
張一民建議初練者每個動作以舒適方式做20下,慢慢熟悉強度後再增加重複次數。普通人群最好每次訓練4分鐘左右。
如果運動初期難以完成以上動作,還可嘗試下面兩種方式來練習耐力。
靠牆蹲
頭背部貼牆,下蹲,保持小腿與牆平行,膝蓋不要超過腳尖。自行選擇身體下蹲程度,當大腿與地面保持平行時即可充分鍛鍊大腿力量。該運動不限於30秒,可根據自身膝關節承受強度和身體狀況調節下蹲時間。
平板支撐
手臂彎曲,支撐於平面上,頭、腰及腳後跟在一條線上。最好在瑜伽墊上進行。該運動不限於30秒,可根據自身耐力逐漸增加支撐時間。
運動務必把握好強度
運動強度可劃分為小強度、中等強度和大強度三個級別。監測運動強度的指標有運動中心率、運動中呼吸變化和運動中自我感覺等。
國家體育總局發布的《全民健身指南》中,總結了運動強度劃分與監測運動強度指標。
運動時不必勉強一定要達到高強度,年輕人周末突擊運動、老人每天「溜達」十公裡、孩子每次玩得精疲力盡……過量運動對健康的作用可能會適得其反。
橫紋肌溶解症、貧血、心肌缺血、肝腎損傷等都可能是過度運動惹的禍。
不少人運動過量卻不自知,可從以下幾點判斷。
1
肌肉持續酸痛
運動時左胸、肩、頸或手臂疼痛,可能是心臟疾病的徵兆,必須馬上停止運動、儘快求醫。肌肉持續酸痛或腫脹,即使休息3天或以上都無法恢復,小傷口癒合緩慢。
2
飲食習慣改變
出現食慾下降、暴飲暴食,或嗜吃甜食。
3
心情變得低落
運動後,感到緊張、焦慮、煩躁、缺乏自信心等情緒;運動後第二天,甚至連續幾天疲勞,精神狀態不佳。
4
身體出現不適
臉色明顯蒼白或潮紅,失眠並伴有夜間盜汗。
此外,如果第二天的晨脈(清晨起床前清醒、安靜、空腹、平臥時的脈搏)比平時高,且超過每分鐘120次,可能是運動過量了。
小貼士
需要提醒的是,高強度運動並不適合所有人。
在開始前,建議花5~10分鐘進行原地慢跑或其他低強度運動,讓身體微微出汗,避免造成運動損傷。▲
來源: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