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培剛,山東單縣人,曾有散文、小說集《一往情深》、《綠野明珠》、《漸漸遠去的風景》等問世。獨立主編《民族精神的豐碑》一書(中學生自我教育讀本)。另有長篇小說《大地情》。喜歡寫作,卻又怕別人讀了受罪,每每動筆,均不敢草率從事。文章沒有最好的,一心只求更好的。人生態度:不圖虛名,只求實績。
一道觸目驚心的風景
文/吳培剛
這是怎樣的一道風景呀!
望過去,它不能讓人爽心,只能讓人傷心,痛心,鬧心!
這是怎樣的一道風景呀!
看到它,實在不能令人悅目,而只是扎眼,刺眼,不順眼,慘不忍睹!
這就是麥收後,麥茬地裡,與棒子苗一起出土的麥苗兒:密密匝匝,萬頭攢動,一簇簇,一叢叢!
當初,恐怕誰也不曾發現有那麼多麥粒兒散落,如今,這些被遺棄在麥茬地裡成千上萬數不清的麥粒兒得了雨水,萌芽出土了!它向人們昭示著:「瞧我這眾多的弟兄們,主人並沒有把我們歸倉,而是被遺棄在了野外!
鄉親們這才驚訝地發現,地裡竟有這麼多的麥粒散落!搖頭也罷,嘆息也罷,一切都為之晚矣!
也有人不以為然:糧食,年年大囤尖,小囤流,比起收回家來的,丟在地裡的麥粒兒只是小菜一碟兒!
這道風景,不是天災——狂風冰雹——造成的,而是人為的。聯合收割機的收割粗糙,麥穗兒落地後的無人撿起,最終才會冒出這麼一道見怪不怪的風景。
說它不怪,因為年年如此,村村如此,人們早已司空見慣。
端午節前後,我騎著電車,先後實地考察了萊河鎮,郭村鎮,高老家鄉,孫六鎮,浮崗鎮等許多麥茬地,所見都是一樣的。滿地的麥茬,經日曬雨淋已經變黑,已有六、七個真葉的棒子苗,柔嫩翠綠,嬌娜可愛。它們在雨後的熱風驕陽中,擺動著纖纖細葉,十分精神。然而,更吸引人的眼球的是和棒子苗一起生長著的麥苗兒!放眼望去,大片大片的麥茬地裡,生長著密密麻麻,仿佛草坪似的麥苗兒。他們喧賓奪主,佔據了絕大部分地盤。
我們不用擔心它們會與棒子苗爭奪營養、水分和陽光。它們雖然能耐過寒流飛雪,卻挺不過酷暑盛夏,加上除草劑的威力和人們的鬆土耘地,這暫時瘋長的麥苗很快便會消失殆盡。
在這裡,我不想對茂密的麥苗兒多說什麼,我只是想到,當麥收在三、四天之內結束後,廣袤的麥茬地裡,厚厚的麥秸底下,散落著人們多少血與汗的結晶——麥粒!待到一場風雨之後,那些成千上萬數不清的麥粒便很快萌芽,從麥茬地裡探出頭來,到這時,人們才驚訝地發現,竟然有那麼多的糧食被拋撒在野外!其中也包括大量的麥穗生成。因為,在收割完小麥的田間地頭上,田埂大路上,到處散落著許許多多的麥穗兒!
我曾不止一次地參加過秋種,每畝用的小麥種子,一般在20斤上下,最多不超過二十五斤,最少,也就是十八、九斤。如果按每畝20斤計算,100畝地的用種量也就是兩千斤。而據村裡許多老農估計,小麥收割時損失在地裡的麥粒兒,每畝地不少於40斤,嚴重的可能多達60至80斤,甚至高達上百斤!如果按最低估算數,即每畝地按40斤損失,100畝地就是4000斤!一萬畝呢,那就是40萬斤!10萬畝,百萬畝,千萬畝呢?這道算術題,恐怕連小學生也不難算出答案來。近日在實地考察中,聽到有人說,河南全省,今年收割時損失的麥子,叫「產後損失」,達到了24億斤!天文數字啊!(河南是農業大省,麥田面積達到8577.97萬畝,總產量是748.36億斤)。我沒見到官方公布的產後損失的數字,對這個天文數字也是半信半疑,但是,根據我見到的滿地的草坪似的麥苗兒來看,河南全省,小麥產後的損失,肯定不會是一個小數字!而在我們這裡,更不會比人家遜色!
現在40多歲以上的農村出生的人,孩提時代,誰沒有過撿麥穗的經歷呢?上半晌,麥稈兒柔韌,不易折斷,只好把麥穗頭並齊,連同麥稈兒一起捆成小把兒放在籃子裡;後半晌麥稈兒焦脆,輕輕用力,麥穗頭兒便從頸部發出輕微的「啪」聲折斷下來。休息時,坐到田埂上,把捆成把兒的麥穗或者去掉麥稈兒存放,或者把麥穗兒搓成麥粒兒,讓小籃子容納的更多。野外有老牛拉著解放水車在抽水,夥伴們紛紛趴在清清的小溪旁,咕嘟咕嘟喝個痛快。又涼又甜又新鮮的井水呀,是如今任何一種飲料都不能比擬的。
當年,奶奶已是八十高齡的人了!顛著一雙小腳,挎著籃子去撿麥穗,從東地到西地,從南地到北地,腳步不停地奔波。那時候,生產隊對「復收」很認真:割完一塊地的麥子,接著便組織社員「復收」——撿麥穗兒,當然歸集體。奶奶和一些同齡人像大海裡撈針一樣,在「復收」過的麥茬地裡,尋尋覓覓,邊走邊撿,半天也碰不上一個麥穗。多數還是從路上撿來的,那是運麥子的車輛,被路旁的紫穗槐枝子掛拉下來的。大熱的天,奔波一晌,腿疼腰酸的,奶奶也只能撿到幾十個或者是百十個麥穗兒……
那年月,可真正做到了顆粒歸倉!
由滿地草坪似的麥苗,我還想到那些不堪回首的日子。在地瓜乾兒窩窩頭充飢的年代裡,小麥,是那樣的珍貴。正如李存葆所說,「在遼闊的魯西南農村,改革開放的最大成效是,讓父老鄉親們告別了在地瓜乾兒的王國裡左突右衝的漫長歲月,走進了以小麥麵粉為主食的時代。盼著吃上白面饅頭,曾是北方農民撐持靈魂的精神支柱。」在生產隊裡,每年的小麥產量很低,年成好的時候,畝產也不過200來斤。最多的時候每畝地也就是100多斤。有一年,每人分了60斤小麥,如果用來作為全年的口糧,實在是杯水車薪。後來,因為沒完成上交的皇糧任務(估產過了頭),隊幹部只好挨門排戶,把已分到社員家裡的麥子每人又收回十斤。剩下的麥子怎能放開吃呢,它的用處,多得很哪!一是要把它賣了換地瓜幹吃,因為細糧不經吃。鄉親們只是為了填飽肚子,哪裡會想著吃白面呢?二是過春節的時候,做上幾十個饅頭,供除夕之夜吃上一頓(注意:僅限這一次);三是去外婆家的時候,用笆鬥子裝上十幾個作為禮品帶上;如果白面饅頭還有剩餘,就要留著招待客人。四是做糨(jiang,去聲)子,用來糨線子(織布),糨被子的裡和表……
這珍貴無比的小麥呀,這人間的罕物,你曾讓人們夢想了多少個春秋!
面對麥茬地裡稠密的麥苗,我感慨萬千。每年的麥收後,妻子都要把自己地裡的麥穗兒,儘量多地撿回家去。儘管這個季節已讓人腰酸背疼,實難忍受,但她依然堅持這樣做,捨不得把發現的麥穗兒丟在地裡。她有時不好意思,怕別人議論她,取笑她,但她不顧這些,依然我行我素。她說:「來到嘴邊兒上的糧食,不收回家去,心裡不忍呀!」對於別人家地裡的麥穗兒,她實在是無能為力,只能徒喚奈何,搖頭嘆息,因為麥穗太多了,也因為自己還有別的農活急需去幹,她只能把自家地裡的麥穗兒儘量撿起來。她曾經笑著對我說:「我要是有孫悟空的本事就好了,把身上的毫毛都拔掉,變成數不清的小猴子去撿麥穗。要不,變成千手觀音也行!」我深深理解妻子的心情,搖搖頭,只有苦笑。她曾經不止一次地對我說,日子過好了,千萬別把糧食不放在眼裡,不然的話,會遭老天報應的。她還說,她時常擔心再來一次曾經餓死過人的災年……
在這裡,我無意去責備那些不撿麥穗兒的人們,因為,畢竟現在吃穿不愁了,再說,人人都有他的自由和選擇;我也無意去責備那些聯合收割機,機械化的收割,免去了父老鄉親流血流汗的艱辛勞作,不過,卻又給人帶來深深的遺憾:拋撒在地裡的麥粒兒太多了!據說,聯合收割機,廠家允許在收割時有2%的損失,這就是說,聯合收割機並不能保證把糧食百分之百的收回家去,但是,我要說的是,看到地裡那麼多的麥苗兒,是不是大大地超過了2%,甚至更多?
2020/6/28改定
這是2015年郭村鎮某村麥收後地裡的麥苗
這是2020年6月25日萊河鎮某村麥茬地裡的麥苗
這是高老家鄉2020年6月25日某村的玉米地裡的麥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