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各自兒子爭皇位,呂后和戚夫人鬥得你死我活,她卻成了受益人

2020-12-14 闡史官曉悅

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王朝史中,帝位永遠是權力鬥爭的焦點,而後宮則是這鬥爭最主要的戰場。被皇帝寵愛的女人,都希望給皇帝生兒子,生了兒子就希望自己的兒子今後當皇帝,母憑子貴,如果那樣總算是對紅顏逝去,深宮怨懟的悽楚有了回報。所以皇帝的女人們,為了爭儲可以用盡陰謀詭計,為了將自己的兒子推上至尊之位,不惜掀起腥風血雨。

這其中,呂后與寵妃戚夫人之間那慘絕人寰的較量,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不過,有沒有不曾參與過殘酷的宮鬥,直接從他人的鬥爭中得利,就把兒子推上了皇位,並且兒子在執政之後還被後人稱頌,屬於特別有作為的那種皇帝的呢?不瞞您說,還真有,而且這個皇帝的母親,與呂后和戚夫人還是同一代人,同為劉邦后妃的薄姬。

一、天生貴相,卻命運坎坷的薄姬,始終懷著一顆與人為善、與世無爭的心

薄姬的母親是戰國時代魏國的宗親,也算是有個與貴族沾親帶故的出身,她的第一任老公名叫魏豹,是魏景湣王的兒子。當年天下諸侯群起反秦之時,魏豹也拉起了一支隊伍自稱魏王。原本魏豹與劉邦是戰略合作關係,但是在楚漢相爭的前期,項羽一度佔據了上風,這讓魏豹的立場產生了搖擺。

恰逢此時,薄姬的母親請了一個名為許負的人給薄姬算命,許負斷言薄姬為大貴之命,將來必生天子。魏豹一聽大喜,既然自己的老婆能生下天子,那就說明自己能當上皇帝啊。於是鐵了心背叛了劉邦。不過這個決定導致的結果非常悲慘,劉邦逆轉形勢得勝,魏豹被殺,薄姬因為貌美,被劉邦納入後宮。

劉邦身邊的女人多了去了,納薄姬的事情,他一轉身就忘了。《史記》中對這件事情的記載是:「歲餘不得幸」,也就是劉邦把薄姬從魏豹那裡帶回來,就往後宮裡面一扔,一年多都沒有搭理她。

不過薄姬心態好,人緣也好,在人人自危的後宮裡居然交到了兩個朋友。這兩個閨蜜一個叫管夫人,一個叫趙子兒,這姐倆兒居然都混成了劉邦的寵姬。本著姐妹有福同享的原則,這姐倆兒在劉邦面前為薄姬叫屈,還搞得劉邦有點過意不去了。

《史記》記載:

漢王心慘然,憐薄姬,是日召而幸之。

不過劉邦這一次走過場似的臨幸薄姬,確實改變了薄姬的一生。雖說後來劉邦再沒有去找過薄姬,但是這一晚薄姬卻中了大獎,懷上了龍種,十個月後生下一個男孩,取名劉恆,也就是後來的漢文帝。

有人說薄姬能生下漢文帝,完全就是命好。要我說,雖然事情是有偶然因素,但也有其必然的道理。如果薄姬不是一個生性淡泊達觀的人,自然不會甘於後宮的寂寞,不甘寂寞恐怕就會加入爭寵的大軍,加入爭寵的行列,就需要時時處處與所有後宮為敵,也就交不到管夫人、趙子兒這樣能為她仗義執言的閨蜜,也就沒有打動劉邦的機會。

或者有人說,真能爭寵的話,那生下龍種的機會豈不是更大?可要知道,凡事都有風險,後宮之爭充滿腥風血雨,機關算盡的戚夫人和兒子趙如意難道不是最好的反面教材?踏進這趟渾水,那可真是每日在風險中賭命了。

二、雖然不爭,但如果要把薄姬看成一個沒有想法的傻瓜,那可是大錯特錯了。筆者認為作為後宮的弱勢群體,薄姬表現出了高超的生存智慧。不要說在後宮,即便是現代社會的職場中,一個人要完全保持中立,不站隊,不被拉攏,即便周旋於互相對立的兩方,也能始終維護好與雙方的關係,容易嗎?不僅不容易,而且相當考驗人的定力和智商,但是不起眼兒薄姬做到了,你佩服不?

在薄姬和劉恆不顯山不露水的時候,呂雉和戚夫人的儲君爭奪戰進行得如火如荼。戚夫人仰仗劉邦對自己的寵愛,動了讓劉邦廢黜太子劉盈,讓自己的兒子劉如意繼位的念頭。如果這樣,呂后母子日後的結果,怕是只能死在戚夫人母子手裡了。

好在呂后在朝中重臣中的影響力不弱,在重臣的力保和張良的點撥下,最終請出商山四皓,讓劉邦認清太子根基已經穩固的現實,為了維持朝局的穩定,最終沒有廢除劉盈。後人都說呂后太過殘忍,用滅絕人性的方式對待戚夫人,但是殘忍是政治鬥爭的本質,如果位置轉換,戚夫人成了勝利者,她會饒過呂雉母子嗎?所以,戚夫人在動了爭儲的念頭時,就已經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受寵的鬥得不亦樂乎,不受寵的日子也不好過。因為不被劉邦待見,薄姬和劉恆即便身為后妃皇子,也會經常吃不飽飯,為了兒子,薄姬經常拉下臉面,去御膳房討各宮撤下來的剩飯剩菜給兒子果腹。

其實薄姬也可以過得不這麼慘,呂后和戚夫人,如果她決定選邊站,成為其中一方的心腹或幫手,應該都會得到照拂的,但是薄姬寧可要飯也不站隊。或許魏豹的教訓,令她難以忘記,如果當初魏豹不是立場搖擺,也不至於家破人亡,令她成為不受劉邦待見的後宮。或許她深知以自己的身份和力量,如果不隱忍低調,很難在暗潮湧動的後宮政治中生存,所以乾脆冷眼旁觀,誰也不招惹反倒更容易自保。

或許是薄姬內心的善良,讓她選擇了這種人畜無害的策略,或許是她真的熟讀黃老,擁有在逆境中隱忍的智慧,或許是她這種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心態,打動了冷酷的呂雉。呂雉在清算了戚夫人黨羽後,就開始對劉邦的後宮寵妃進行報復,卻唯獨放過了薄姬,給劉恆封了個代王,讓他們娘倆去封地過安穩日子了。

三、有人說呂后與戚夫人的鬥爭,結果兩個人都不是勝利者,真正笑到了最後的是薄姬,得到利益的是漢文帝劉恆。可是正如人們常說的: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作為文景之治的開創者,漢文帝被後人稱道,而這其中除了運氣,更多的是厚積薄發的實力。

戚夫人敗了,輸得一無所有、死得慘不忍睹。可是殺了劉如意,收拾了戚夫人的呂雉真的就贏了嗎?殘酷的鬥爭和欲望的膨脹,讓呂雉早已成了一個心理扭曲的變態女人。為了向親生兒子漢惠帝劉盈炫耀自己的「功績」,竟帶著膽小懦弱的劉盈去看已經成為「人彘」的戚夫人,劉盈接受不了眼前的慘狀,被嚇得精神失常,不久就去世了。

失去親子的呂雉,又扶劉盈的長子劉恭登基,後來劉恭知道自己的親生母親是被呂雉所殺,言談之中流露出復仇之意。殺人成性同時也膽戰心驚的呂雉,只能將劉恭先廢后殺,隨後為了便於自己專權,又把聽話的常山王劉義扶上位,只是在她死後,權傾一時的呂氏家族,被周勃、陳平為首的功臣集團剷除,劉義也被廢被殺,呂后殫精竭慮維持的權力核心,最終也是以土崩瓦解收場。

就在呂后忙著殺皇帝,功臣們著急推翻呂氏集團的時候,薄姬帶著劉恆遠離了是非之地長安,在千裡之外一心一意地治理著自己的封地,代王仁德能幹,在代這個地方很有口碑,受到百姓們的愛戴。

剷除呂氏一族後,周勃、陳平就開始為新皇帝的人選頭疼。選這個皇帝不容易,起碼要滿足三個條件:

要與劉邦的血緣近,但又不與呂氏沾邊,可呂后專權的時候,有點能力的后妃之子,大都被迫害至死了。為了防止太后和外戚專權的悲劇重演,皇帝需要是位有政治見解的成年人,而且皇太后的家世不可以太顯赫,更不可以涉入朝局。這個皇帝得有能力,有口碑,不能是個窩囊廢。反覆推敲下,只有代王劉恆最適合,於是大家統一意見,天下歸心,同迎代王返回長安登基,也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漢文帝。這下好了,呂雉和戚夫人打成烏眼雞似地爭奪的皇位,落到了從不摻和事兒的劉恆身上,薄姬也順順噹噹地成了薄太后。

漢文帝與後來的漢景帝時代,在歷史上被稱為「文景之治」,是一個與民休息、發展經濟的時代,是一個為漢武帝做出豐功偉績積攢堅實國力的時代,而作為新時代開創者的漢文帝,功績始終被後世頌揚。

漢文帝被封為代王,離開長安城的時候,還是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孩子,而返回長安登基時已然是二十多歲的有為青年了。史書評價漢文帝寬和、仁厚、生活節儉、處事不張揚,善於傾聽和接受他人的意見。

雖然出身皇家,但劉恆始終是一個沒有父親陪伴的孩子,而要將一個孩子培養成材,同時還具備如此之多的優秀品質,可見他的母親薄姬付出了很大的心力,可以說「文景之治」的開創,薄太后功不可沒。

很多人都說薄姬和漢文帝母子,能夠不爭不鬥,在遠離權力中心的情況下登上人生巔峰,實在是因為運氣太好,但是如果你細品箇中滋味,就會發現整個過程中,無不浸透了薄姬的隱忍與苦心,她和劉恆更像是春寒料峭時,破土而出,逆勢成長的大樹,若能在某一個春天繁花如錦,必有習習春風向它吹來。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呂后把戚夫人做成人彘後,非要強迫自己的兒子漢惠帝去看?
    字數:2893,閱讀時間:約8分鐘劉邦去世前夕,戚夫人並沒有讓劉如意登上太子之位,等到劉邦真的死了,戚夫人成了板上的魚肉,而呂雉成為刀俎 。即便呂雉是後宮之主,貴為皇后,但她的地位並不穩固。戚夫人想要廢掉太子劉盈,換成她的兒子劉如意,於是乎戚夫人常常在劉邦耳邊吹枕頭風,劉邦被說得心動,著手要廢立太子。
  • 戚夫人被做成「人彘」,是呂后太狠毒,還是她自己作死?薄姬一語道破
    不少人對戚夫人非常同情,認為呂后太過狠毒,如此殘忍的手法,不是一般人能夠想出來的。那麼問題來了,戚夫人之所以被做成「人彘」,真的是呂后太狠毒嗎?還是戚夫人自己作死呢?劉邦的另一位妃子薄姬一語道破。呂雉本是一位千金小姐,不僅家境優越,其父親還與沛縣的縣令關係非常好。當時劉邦只是泗水亭長,整天遊手好閒,被父親劉太公罵為「無賴」,經常到處蹭吃蹭喝。
  • 為什麼戚夫人那麼蠢還敢跟呂后鬥?開國功臣都被殺了,還不肯罷手
    「日夜啼泣」吹枕邊風,用美色和兒子纏著劉邦,並把劉邦在她宮裡說過的話傳了出去,成功營造後宮陰影,讓呂后和劉盈咬著牙齒忍。戚姬幸,常從上之關東,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呂后年長,常留守,希見上,益疏。如意立為趙王后,幾代太子者數矣,賴大臣爭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廢。
  • 女人狠起來真可怕,戚夫人與呂后間不得不說的那些事~
    在《史記·呂太后本紀》中記載道:呂后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烷耳,飲喑藥,使居廁中,命曰「人彘」。後來連這種程度的折磨也不能夠滿足呂后已經著了魔的心,就像戚夫人口中所唱那樣,戚夫人還有一個兒子劉如意呢!呂后將主意打到了戚夫人唯一的兒子身上。
  • 薄姬和戚夫人都是呂雉情敵,為啥她只嚴懲戚夫人,卻放過薄姬呢?
    歷史上的呂雉是一個心狠手辣的狠角色,劉邦駕崩之後,他生前的姬妾被呂后殺的殺、囚的囚,最得寵的戚夫人更是被做成了人彘,扔進廁所自生自滅,兒子劉如意也被人下毒害死。在這樣的情況下,薄姬卻躲過了呂雉的毒手,還帶著兒子劉恆去了封地。
  • 戚夫人在被呂后施行人彘前,有自盡的機會嗎?
    最開始,呂后只是將戚夫人囚禁在永巷,讓戚夫人穿著奴僕的衣服勞作,並沒有殺掉戚夫人的打算,可惜在永巷的時候戚夫人非但沒有安心做工,反而唱出《戚夫人歌》:「子為王,母為虜……」來激怒呂后,因為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遠在在趙國,讓劉如意來救她顯然不現實,所以《戚夫人歌
  • 戚夫人到底有多可恨,呂雉為何將她做成人彘,讓她慢慢受折磨而逝
    劉邦作為漢朝的開創者,一生的經歷都是傳奇,而關於他人生的一切人物之中,若論誰的知名度最大,除了漢初三傑,那就得數他的兩位夫人,呂雉和戚夫人。呂雉就是之後漢朝的呂后,一個雖然沒有稱帝,但影響性幾乎等同武則天的存在。
  • 劉邦去世後,呂后將戚夫人做成人彘,為何非要拉著兒子劉盈去看?
    這種殘酷的刑罰,呂后應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設計者。而且她不光折磨戚夫人,還拉著自己的兒子劉盈去看。結果將劉盈嚇破了膽,從此不理朝政。不久之後便一命嗚呼。大部分母親都想在自己兒子心目中留下一個好印象,為何呂后卻如此對待自己的兒子呢?咱們今天就來分析一下。呂后首先,讓劉盈認識到競爭的殘酷,以及失敗者的下場。
  • 劉邦死前為戚夫人鋪路,無奈她不知死活高唱「禁歌」,被呂后害死
    所以一開始,呂雉對於劉邦的偏愛並未有過激的反應,殊不知,這卻為欺負人悲慘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劉邦周密安排 正所謂忍耐是有限度的,後來發生的一系列事情,讓呂后實在是忍無可忍,如果再不除掉戚夫人,自己的地位就難以維繫,如果再不除掉劉如意,自己的兒子就面臨被廢的風險,於是呂雉下定決心要除掉戚夫人。
  • 戚夫人為什麼被呂后做成人彘?並不是古制的原因,而是咎由自取
    戰國時期,以秦國為例,君王的後宮分為王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及少使。秦始皇在發動統一六國戰爭的同時,共搜羅六國佳麗約萬名,靠得就是這套等級制度讓她們各自找到合適的位置,保持了後宮的一片安寧。當然,這些「編制」是有數量限制的,進入編制者不能恃寵而驕,沒有入編者更應該「安分守己」,因為還有一張無形的巨網時刻籠罩在她們頭。
  • 戚夫人處心積慮為兒密謀太子位 她真的是不自量力嗎?
    悻悻然的劉邦將女婿由趙王貶為「宣平侯」,將趙王這個肥缺給了自己最心愛的兒子——劉如意。是不是很巧合?巧合得讓人難以相信。當然以戚姬的政治智商還不足以讓她策劃這樣一場大獄,但是她是挑起這一切的源頭毫無疑問的事實。   太子之爭   美人自然是溫柔較弱的,戚夫人日夜向劉邦哭,想來不是說呂雉給了自己臉色看,就是說日後怕皇后報復。
  • 呂后將戚夫人做成「人彘」的真相
    關於呂后,人們最熟悉的就是「人彘」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劉邦的原配是呂雉,跟著他吃了很多苦,好不容易等劉邦當了皇帝,卻讓戚夫人收割了大西瓜。在劉邦死後,呂后剁了戚夫人的胳膊和腿,挖了眼睛和舌頭,扔在了糞坑裡。聽著夠毒,夠變態!可實際上常年被虐的人是呂后,戚夫人極端的迫害為她引來了極端的報復。劉邦是非常縱容和偏袒戚夫人的,還想著廢了呂雉兒子的太子之位,立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做太子。戚姬認為有人給撐腰就會有人給她出主意。
  • 劉邦對戚夫人說他動不了呂后,到底是不能動呂后,還是不願動呂后
    到了劉邦後期,到底是不能動呂后,還是不願動呂后,這一直是個謎。一般認為,當時呂后勢力已十分強大,劉邦想要動她,卻已使她無能為力。可見,劉邦對劉盈不滿,想換掉他的太子劉如意。一代名將,可以幫助呂后,維護劉盈太子之位。可見呂后背後有一大幫勢力。
  • 戚夫人被呂后做成人彘,砍斷手足大動脈,是如何存活的
    呂后是一個偉大的皇后,他與劉邦開創了漢朝初期的文景之治,所以連《史記》也將其單獨《呂太后本紀》,可見其功績。
  • 呂后為人剛毅專橫,卻坑了兒子,更害了孫子
    當面對劉邦意欲廢立兒子劉盈的太子之位時,她將為母則剛表現的淋漓盡致。儘管她難以將劉邦對戚夫人的寵愛奪走,但決不能任人將兒子的太子之位奪走,最終憑藉自己的斡旋,成功擊敗戚夫人,連劉邦都不得不服軟低頭,接受現實。
  • 劉邦當年為什麼不為了戚夫人,廢除太子劉盈?他根本不願意
    身為劉邦的寵妃,戚夫人也想兒子劉如意將來繼承帝位,到時候自己就是皇太后了,能壓呂后一截。於是,她經常在劉邦的面前哭哭啼啼,讓他廢黜呂后兒子劉盈的太子之位,立劉如意為繼承人。劉邦本來就更喜歡劉如意,認為他更有自己當年的風範,而劉盈相對來說有些懦弱,他也想立劉如意為太子。
  • 撿漏之王——漢文帝劉恆,他不僅撿到了一條命,更撿到了皇位!
    按理說他根本沒機會成為皇帝的,但陰差陽錯,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劉恆卻撿到了皇位。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們還得從劉邦說起。一、太子之爭話說劉邦打敗了項羽,當了皇帝之後,當然要立太子了。而劉邦的第二子是劉盈,是皇后呂雉唯一的兒子,所以被封為太子很正常。但劉邦很寵愛第三子劉如意,因為劉如意的母親是劉邦寵愛的戚夫人。當時劉邦想廢了劉盈,立劉如意為太子,但皇后呂雉的家族勢力龐大,而且朝廷大臣大多支持劉盈,畢竟是名正言順的嫡長子。
  • 戚夫人:中國史上死得最慘的妃子
    大臣趙堯看出了劉邦的心事,他向劉邦獻上一計:讓趙王如意到自己的封地趙國,再為趙王配備一名剛性的大臣保護趙王。趙堯推薦的大臣就是那位在朝堂上堅決反對廢太子的結巴周昌。劉邦想,呂后等人對周昌確實有些敬畏,讓他保護趙王,應可無虞,於是任周昌為趙相。幾天後,周昌和10歲的趙王如意離開長安去趙國上任,前來送行的戚夫人早成了淚人,強支病體前來送行的劉邦也是老淚縱橫。
  • 歷史解密:戚夫人被呂后做成「人彘」,劉邦:活該,我給你留了後路偏不走
    剖灷觝忦蠀毷瀽閵桄旲氭勒碎徱櫓觱綞苦噏鞉麖伳幐頢迏茒髪犔獦酀秪諗敇砐罁哨雌脪瘂峷孵坰膗訛炠喑訂鰬庀摒戚夫人更過分的是想母憑子貴,鼓動劉邦廢除呂后的兒子,另立自己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罁焈寴邆筠迂軍競躔稵窞訌嬺袦洶靈乆雋衯礮姰勘狗懆缶擴畊蝞汭阨惀甀玔敨樫著鎫賰獄恚顎嫗玝穗欃壺儖蠪諍窽但是呂后的殺心自此而開,糊塗過後的劉邦也意識到了呂后會秋後算帳,擔心自己死了以後愛子劉如意和愛妾戚夫人不得保全。
  • 戚夫人被呂后做成人彘前,為何不趕緊自盡?戚姬:沒有機會
    她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子,為爭奪權力而不擇手段,陷害了許多忠良之士和無辜之人,戚夫人便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劉邦去世後,呂后因記恨戚夫人,親自命令下人將她做成了人彘,以此來作為報復的手段。那麼,戚夫人到底是什麼來歷?居然讓呂后如此痛恨她,以至於讓自己連自殺的機會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