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日尋芳泗水濱, 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閒識得東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
味分南北,八面玲瓏
麵食是北方人的主食,麵條更是主打的家常飯。我有段時間,閒來無事,常去蘇杭兩地轉悠,確發現杭州等地竟然吃的多是麵條!杭州吃的爆鱔面,吃陽春麵,辣肉麵,雙菇面,大排面等。真想不到麵條這個北方的家常飯食,在南方竟然做得這樣講究!
雖然都是麵條,但具體做法,卻大不相同,北方的麵條有三個代表:北京炸醬麵、河南燴麵和蘭州拉麵。北京麵條以濃醬配青、紅、綠、白的菜碼,整粒的大蒜一口半瓣,滿嘴蒜香。河南面以濃湯配面,加清香鮮明的翠綠芫荽。蘭州麵條則配湯加肉,佐以紅紅的辣椒醬。均以海碗上桌,整個透著一個實惠,盡顯北方的粗悍、豪邁和實在。飲食因文化而差異,北方的粗曠、南方的精緻在這裡也特別突出。
江浙兩地就偏愛麵條,其本源就是陽春麵。上海的陽春麵又稱「清湯光面」,是上海本幫的一大特色,說來話長。 陽春麵用的是自製麵條,吊的是大骨高湯,底子打的好,所以味道就一如傳統的好吃。
秦始皇的時候,我們知道秦始皇統一了度量衡,卻不知道秦始皇也統一了曆法,以夏曆的十月為正月,這個月又稱-春。這十月和陽春的關係,後來被引用到了上海的切口中,「陽春」就是「十」。過去這種面,每碗賣十文錢,乃是販夫走卒之食,因為光面不好聽,於是用價錢代面名,便成了「陽春麵」。另外有種說法是從「陽春白雪」而來,這面光光什麼都沒有,這雪白白也是什麼都沒有,於是成了面名。
陽春麵之為上海的特色,就像大餅、油條、豆漿、粢飯「四大金剛」一樣,乃是深深與上海人的生活維繫在一起的。陽春麵,是面中最便宜的東西,可依然保持著蘇滬菜點的風格,不即不離、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這陽春麵到底是不是什麼都沒有呢?一碗沒有澆頭的面,僅些許蔥粒綴飾在表層,這點點翠色,使人聯想到春回大地,萬物復甦,遂將此面稱之為陽春麵。這美妙的聯想、貼切的比喻,是藝術在生活中的體現。陽春麵是湯麵,點上那豬油一點,才是陽春麵的精髓所在,正是有這點豬油,仿佛點出造化天地,讓「陽春」二字更加生動貼切。
這碗光面,只是白白的麵條,加上幾點蔥花而已,青青白白,煞是好看,因此,也有人美其名曰「青龍白虎面」;說它有,它不但用的是高湯,有著各式物件的精華,透氣一份清香,透著一份醇鮮,同有著上海這個特殊開放口岸百多年來的精華,透著一份矜持的懷舊,透是一份自賞的孤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