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日本魚文化

2020-12-23 騰訊網

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使日本國民跟魚結下了不解之緣。《魏志·倭人傳》中就有「魚、鰒を捕らうることを好み(好捕魚)」;「海のものを食らいて自活す(靠海吃海)」的記載。七世紀以後日本朝廷頻繁實施肉食禁令,更令大和民族偏向魚食文化。而實際上,魚已經深入到了日本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獨特的「魚文化」也給文化載體的日語帶來了豐富的營養和深刻的影響。

一、文字

日語的「魚」有「うお」(音讀)和「さかな」(訓讀)兩種讀法。「さかな」一詞實際上來自於「餚」或「酒菜」(酒のつまみ)的讀音,是飲酒時的下酒菜,古時候,魚就是下酒菜。

在日本,魚的種類很多,常見的就有二百來種。中國古書《爾雅》裡解釋魚字旁(魚偏)漢字四十四個,清代《康熙字典》共收有六百三十三個。中日意思完全相同的魚字旁漢字不多,有鯉、鮒、鰻、鰈、鰌、鮫、鱷、鯨等。少數中國的魚字旁漢字沒被日本引用,如鱣,《詩經》裡「有鱣有鮪」,「鱣鮪發發」,是大魚,《淮南子》說它們仲春沿黃河西上,躍過龍門化為龍,這就是鯉魚跳龍門的傳說。故事傳到日本,每逢端午,有男孩的家庭都要懸掛鯉魚旗,望子成龍。中國多淡水魚,日本多海魚,很多中國魚名也就被日本張冠李戴了。鮪,《詩經》中常見,而被日本用來指金槍魚。

日本人對魚的命名一般是依據魚的形狀、習性。用漢字魚字旁再配上一個對其形狀和習性解釋的中國文字。體現了中日文化之間的融合,表現出日本文化既善於接受新的文化又極力維護其固有的文化的獨特性。例如:

*イワシ:沙丁魚。這種魚離水即死,生命力極其脆弱。它也被很多魚當作盤中餐;還有說法是因為它下鍋就潰不成形。古時候罵人是イワシ,就是孬種的意思。所以寫作「鰯」。

*タラ:大頭魚。這種魚的魚汛在多雪時節,所以寫作「鱈」。這個字在改革開放後被引進漢語裡。

*ハタハタ:雷魚。這種魚背側黃褐色,有黑褐色斑。在海水中遊動時宛如閃電,快如風雷。另一種說法是一打雷,會浮現在水面上,所以叫「雷魚(かみなりうお)」。「雷」的發音有「かみ、有(神)」,所以又寫作「鰰」。

*シャチ:逆戟鯨。漢語中的「虎」是形容人身體魁梧健壯勇猛威武,逆戟鯨同樣體態強健,並有襲擊鯨魚的習性,所以寫作「鯱」。

*カツオ:鰹魚。中國古時候有鰹字,指淡水魚。作為日本漢字,這個堅是表示意思。日本人把這種魚煮過,烘乾研磨,用作佐料。明代時輸入中國,有不少叫法,如木魚、鉛錘魚、乾柴魚。

日本採用中國漢字的一部分,加進本國的文字的構成法,形成在中國的字典上找不到的和製漢字。諸橋轍次編著的《大漢和字典》中共收錄帶有魚字旁的漢字678個。

生魚片是日本料理的代表,漢字寫為「刺身」(さしみ/Sasimi)也寫作「指身」、「刺身」、「差身」等。如今「Sasimi」已經成為國際用詞,英語圈的魚市場或魚店都將可以生吃的魚類通稱為「SashimiQuality」。

日本料理中,魚的加工製作獨具特色,這方面的詞彙也十分發達。以「身」為例,除了原有的「身體」之意外,在與魚有關的表示上多作為構詞成分而使用。例如:切り身(魚塊)、すり身(肉糜)、半身(半片魚/側身)、身欠き(去頭去尾)、白身(白肉/肥肉/蛋白)、赤身(紅肉/瘦肉)、拔き身(刀)、削ぎ身、薄身、上身等。日本人在魚的烹飪上面也研製出很多辦法來,光有「燒き」的詞就有:蒲燒き(烤魚片)、照り燒き(照燒)、塩焼き(加鹽烤)、炭火燒き、石燒き、天火燒き......

另外,日本人喜歡給每件事都附加上吉祥的因緣,稱為「縁起」(えんぎ),魚經常作為「縁起物」而被使用。例如:

*鯛(たい)——鯛魚,即加級魚。因其讀音與日語的詞語「めでたい」(主要意思是值得慶祝的、喜慶的)的讀音相通,被視為喜慶之魚。所以常被用作正月和宴會佳餚。在日本就有「發財幸福」之意,所以在日本的成人禮和結婚儀式中,都會供上頭尾俱全的鯛魚,來祈求美好的未來。

*數の子(かずのこ)——是用鹽醃過的鯡魚子,象徵多子多孫、繁榮昌盛。所以被當做正月的喜慶食品,倍受日本人的珍愛。

*海老(えび)——大龍蝦。由於蝦的身體很像駝背的老人,所以寫海老二字,象徵長壽。在新年或結婚儀式上,蝦都作為吉祥物被供養。

*田作り(たづくり)———指小魚乾兒,可聯想到「まめ」(健康、健壯)的意思。

*秋刀魚(さんま)———除了煎烤時滿街飄香的脂肪味,也飽含著日本人的深情與落寞。秋刀魚通常會在秋初上市,當家家戶戶開始用炭火將其烤得滋滋作響時,便意味著夏天已戛然而止。這種外焦裡嫩的食物,配合著秋日肅殺的自然景觀,逐漸升華成為了日本人筆下表達心懷的意象。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用魚造的諺語(ことわざ)

網代の魚/網にかかった魚/俎上の魚

譯:籠鳥池魚

木縁りて魚を求む

譯:緣木求魚

魚心あれば水心

譯:兩相情願

魚と水

譯:魚水之情,親密無間)

魚のかかるは甘餌に由る

譯: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魚は江湖に相わする

譯:忘卻世事,隨遇而安

魚の水を離れたよう

譯:如魚離水,虎落平陽

魚は鯛

譯:出類拔萃

魚を得て筌を忘る

譯:得魚忘筌,過河拆橋

魚の目に水見えず

譯:魚不見水,當局者迷

三日魚をとり二日網を幹す

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還有一些從西方傳到日本的諺語:

鰐の淚

Crocodile tears

鱷魚的眼淚

網にかかるものはみな魚

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net

到了網中都是魚,只要到手全都要

一番いい魚は水の底にいる

The best fish swim near the bottom

好魚常在水底遊

小魚でも空の皿よりまし

Better are small fish than an empty dish

有勝於無

魚と客は三日経てば鼻につく

Fish and guests smell in three days

魚放三天發臭,客住三天討嫌」

魚に泳ぎを教えるな

Don’t teach fish to swim

不要班門弄斧

日語中常用魚字旁漢字:

關於日本魚食文化,可以看這部紀錄片《築地市場》

【完整版視頻】

-END-

請關注、分享

微信公眾號

聲色影像筆記

(歡迎留言交流或投稿)

相關焦點

  • 關於《山海經》與日本 「妖怪文化」的對照研究
    《莊子》中朗朗上口的「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屈原的《天問》、《招魂》、《離騷》;詩仙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蜀道難》,就連四大名著中的《紅樓夢》、《西遊記》有人脫離不了《山海經》的影響。甚至有紅學專家說過:「不讀《山海經》,讀不透《紅樓夢》。」由此可見《山海經》並沒有在歷史的長河中消失,反而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 簡單聊一聊關於日本潮流文化與中國潮流文化的區別
    關於日本的潮流文化大概要從上個世紀講起,上世紀50年代的日本,隨著戰敗陰影的逐漸遠去,國家經濟逐步走向好轉,美國文化的滲入,讓日本普通人開始接觸美國文化的薰陶,開始接觸美國的中產階級關於物質享受的一面。
  • 日本筷子的起源和發展是什麼?從筷子看日本文化 |日本文化
    根據史書記載,日本首次正式使用筷子是在隋朝裴世清使團訪問時的日本宮廷宴會上。聖德太子聽了遣隨使者——小野妹子對隋朝宮廷宴會的描述,決定用中國禮儀對待中國使團,箸食制度由此引入日本。隨著中日文化的交流和發展,到了奈良時代(710-784),隨著唐風盛行,筷子進入日本的普通家庭中,唐箸在日本人的飲食生活中得到普及和發展。
  • 它是日本的傳統美食,也是日本飲食文化的象徵,壽司
    一談起壽司,人們的第一反應是來自日本的料理,是日本的代表美食,有稍微接觸過日本文化的人都知道它。說到壽司,我們自然地就能想起它的樣子,想起他獨特的口感和味道。但你真的了解壽司嗎?你知道壽司的起源和文化嗎,知道它的流派和食用方法嗎?接下來就跟隨我一起去了解一下它吧。
  • 關於「泡澡文化」,日本人為什麼喜歡「泡溫泉」?
    關於「泡澡文化」,日本人為什麼喜歡泡溫泉這個問題,想必去過日本的遊客們最有發言權。首先,日本人喜歡「泡溫泉」這個習慣的養成得益於日本「獨特」的地理位置,溫泉遍布之廣泛,可謂是讓泡溫泉成為了首選。據悉,日本境內遍布的大小溫泉之多,有著3159處;溫泉泉源更是達到28033處;帶著溫泉建立起來的旅館酒店,來此住宿的人數更是多達1億3000左右!首先,從數據上來看,就可以知道日本人對於溫泉、對於泡溫泉,究竟是有多麼的熱衷和喜愛。根據相關媒體的報導,日本人的人均壽命不斷攀升,這和日本人注重日常的保健養生,也是分不開關係的。
  • 魚生是日本人的專利??NONONO
    很多人認為魚生吃法是從鄰國日本來的舶來品,其實不然。
  • 關於日本料理,你應該要知道的10件事
    在日本,飲食是非常重要的生意。日本料理沒有過多的烹飪,也不會放很多調料,保留了許多食材最真實的味道。大多數人花了很多時間去研究吃的東西,尤其會在日本食物的準備、消費和欣賞上花很多心思,被日本料理所迷住。如果你喜歡吃東西,喜歡探索食物、文化和烹飪傳統,那麼日本應該是你最應該去的地方。
  • 「日本解魚」百種食用魚解法百科全書
    在「日本解魚」這個網站上,我們發現了這些形式整齊的封面,以及一條條鯒鰆鰹鯖鮭鯛鯔鰶鰤魴鮄鱵鯉……這100多個畫面雅致、製作水準頗高的視頻
  • 日本飲食文化,你了解嗎?
    日本飲食文化起源於中國,但是卻在後期發展成為獨具自己特色的文化,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日本飲食文化的發展以及特色吧!
  • 日本生魚片世界有名,但中國魚生也並非寂寂無名
    隨著日料的普及,大多數人對日本生魚片的接受度逐漸提高,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日本生魚片是從中國傳過去的,中國古時就有吃魚生的習慣,那時還叫做「膾」,到了唐朝,國力空前,萬國來賀,魚生的吃法也就逐漸傳到了日本,經過改良和對食材的拓展,成為今天聞名世界的刺身。
  • 吃喝玩樂 魚飯,吃魚的哲學
    魚飯之名,說法有二:一種認為煮熟後的魚飯一簍簍擺放著,就像一鍋鍋乾飯一樣,而且魚飯新鮮原味,鹹淡適中,吃起來往往沒完沒了就像吃飯一樣,所以就被稱為魚飯;另一種認為魚飯與疍民的生活習俗有關。到了宋代,還有吃食「洗手蟹」的習慣,做法是將活蟹剁碎加香料拌勻後即食,宋人傅肱《蟹譜》記載:「盥手畢,即可食,目為『洗手蟹』。」但是,漢民族這種生食的習俗在明清之後就消失了。清乾隆《潮州府志》對潮州人的飲食習慣是這樣概括的:「所食大半取於海族,故蠔生、魚生、蝦生之類,輒為至味。然烹魚不去血,食蛙兼啖皮……尚承蠻徼遺俗。」這裡「蠻徼」即蠻地、邊徼,泛指邊遠未開化的地區。
  • 精選一組關於日本的冷知識;日本的泡澡文化
    一,日本從1980年就開始實行垃圾分類回收,如今已經成為世界上垃圾分類回收做得最好的國家。垃圾分類投放已經成為日本民眾的一種自覺行為,即使沒人監督也會嚴格執行。日本垃圾分類極為嚴謹,在日本某些城市對於「小黃書」也有專門的回收箱(其實是為了防止大人隨意丟棄的小黃書被孩子撿到)二,在日本離婚須滿半年後才能再次結婚(據說是為了防止出現無法確定胎兒父親是誰的情況)。
  • 從日本的黑拉釣法,對比臺釣,淺談中日釣魚文化的差異
    而要說起臺釣和日本釣魚圈子的關係,用文化佔領這個詞,應該更貼切,似乎日本離我們很遠,但是臺釣的器具、規制、名詞等等,都是以日本釣魚文化的衍生詞為主,舉個例子,在中國傳統釣魚文化中,因為沒有體系的建立,所以稱呼就是魚竿、浮漂、魚鉤、魚線,僅此而已。
  • 廣東順德,比日本更愛吃魚生的地方,同時還是珠三角廣府文化腹地
    大家都知道,最喜歡吃魚的國度非日本莫屬。日本人吃魚、刺身是世界出了名的。但是在廣東這個地方,吃魚生的名氣不在日本之下,這個地方,就是佛山順德。順德享有「世界美食之都」的稱號,還是「中國廚師之鄉」。走進順德,你就會發現,到處是吃魚生的酒樓、飯店,說魚生遍地也不為過。那麼,順德人吃魚生有多厲害呢?廣東人本來就喜歡吃,在研究吃這方面也絕不含糊,據說,魚只要到了順德,就有1000種死法。可見順德人是多麼喜歡吃魚生!我們都吃過日本的刺身,是條塊狀的,肉略厚。而順德人吃魚生,有自己獨特的吃法,跟日本有很大的不同。
  • 橫縣魚生上央視了,媲美日本刺身古膾:廣西橫縣魚生「魚味無窮」!
    魚生是中國飲食文化最為獨特的一支,有人愛死它有人卻敬而遠之,其久遠的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先秦,盛唐時期發揚光大,登上了魚生飲食文化的巔峰,這個時候魚生也傳至日本,並成就了其刺身飲食文化。橫縣魚生不僅美味無窮,更蘊藏著豐富的文化。近日,在廣西橫縣出差的馬飛慕名前往當地一家餐館品嘗魚生。
  • 以美食展示文化魅力 「料事魚神·中日美食文化對話」成功舉辦
    據了解,第九屆廣州國際購物節正如火如荼地進行,正佳廣場打造的「正佳中日文化藝術節」以「風月同天·正逢佳時」為主題,將目光聚焦中國的鄰國——日本,將日本商業文明、社會文化、自然景觀、風土人情等引入廣州。
  • 日本筷子文化
    按照《箸の文化史》的記載,日本首次正式使用筷子是在隋朝裴世清使團的訪問時的日本宮廷宴會上。聖德太子聽了遣隋使者小野妹子對隋朝宮廷宴會的描述,決定用中國禮儀款待中國使團,「箸食制度」就此引入日本。隨著中日文化交流的發展,到了奈良時代(710-784),隨著唐風盛行,筷子進入到日本的普通家中,「唐箸」在日本人的飲食生活中得到普及和發展。
  • 中國畫裡的魚文化:愛畫白眼的八大山人,筆下的魚透著一股子不屑
    在人類的歷史進程中,曾有過一段很長的漁獵時期,魚對人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資源,也因此,古代產生了一些有趣的魚文化。魚曾經因為能多產卵而被人們視為是繁衍的靈物,對當作生殖崇拜的對象,所謂「鯉魚撒子」,到現在還有那種懷抱大鯉魚的大胖小子的年畫,這都是曾經的觀念影響而遺留下來的民俗。
  • 教你認識日本料理中常用的魚~~~
    日語中有很多這種魚字偏旁的字,不是很好讀出來,今天小Time君就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日本料理中常用的魚。以後自由行過去,麻麻再也不會擔心你們點不到喜歡的魚了。   聰明人都愛看的「Tokyo第一時間」 喲!我們只做最專業的日本第一手資訊。
  • 日本移民之日本飲食文化特點和習慣禁忌
    「世界各國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氣候條件、資源和特產、當地條件和習俗,以及獨特的歷史發展經驗造就了世界各國不同的飲食文化,展現了不同的飲食風格和習俗。你知道這個島國日本的飲食文化嗎?日本人的飲食習慣是什麼?下面跟著叢氏日本移民一起來了解日本移民之日本飲食文化特點和習慣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