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70年盤點16:陝西
作者:相忘於江湖
抗美援朝,志願軍中怎麼能少得了關中大漢、關西大漢?
志願軍「奇襲白虎團」婦孺皆知,除了「特戰先鋒」楊育才,陝西籍志願軍英雄模範也不乏其人。其中,既有狙擊戰一人力敵幾百人的孤膽英雄,也有率部隊衝鋒陷陣的連排級基層指揮員,還有師一級高級幹部。這些英雄都有一個共同的根:華夏文明和秦漢文化發源地陝西。
一、高臺山阻擊戰,一人殺敵上百
彭富禮,陝西紫陽雙橋鎮曲寶村人。志願軍60軍181師541團1營2連2班副班長。
1951年4月22日,第五次戰役。彭富禮率領李貴才、戴金華三人小組,負責堅守高臺山541高地。三人組頂住飛機大炮坦克的轟炸,接連打退聯軍2個排3次衝鋒,兩名戰友先後負重傷。
彭富禮收集了127顆手榴彈,用炒麵袋撕成條三五個綁在一起,把三支衝鋒鎗壓滿子彈,對敵人的聲東擊西也來一個聲東擊西,用手榴彈和衝鋒鎗招呼。等子彈耗盡,彭富禮在戰鬥間隙借著濃煙掩護,爬到陣前敵人屍體上找到幾支卡賓槍和一些彈夾。回到陣地,又迎來聯軍一個營的進攻。
彭富禮一邊用卡賓槍掃射,一邊呼叫我軍炮火和輕重機槍枝援。一天下來,彭富禮共斃敵100餘人。戰鬥結束後,彭富禮榮立特等功,李貴才、戴金華榮立一等功。
停戰回國後,彭富禮一直隨60軍駐防安慶、南京、無錫,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隨部隊改為武警。80年代末,彭富禮在無錫離休。2006年5月30日,彭富禮與世長辭,享年83歲。
彭富禮
二、「金湯橋連」爆破英雄揚威金城反擊戰
李全順在參加志願軍之前,已經是東野著名的「爆破英雄」。
1949年1月14日,天津戰役,45軍135師404團3營7連作為尖刀連,從歡慶坨西插金湯橋。1排是7連尖刀排,1班是尖刀班,2班爆破,3班掩護,李全順是爆破班第三組組長。
尖刀1排攻到金湯橋200米,明暗堡機槍掃射尖刀班全都犧牲。在3班機槍掩護下2班兩個爆破組出擊,也全部犧牲。李全順在戰友掩護下,背著炸藥包手握爆破筒,從河邊繞到暗堡右面,將爆破筒塞進暗堡。爆炸把李全順震昏過去,受了五處輕傷。戰後,7連被命名「金湯橋連」。
1952年底,李全順任54軍162師485團3營機炮連副指導員,參加金城反擊戰。在連長、指導員相繼犧牲的情況下,李全順帶領全連靠吃草根、野菜和牙膏,堅守五天五夜直到停戰。
1962年,李全順又參加了對印自衛反擊戰。1976年7月,轉業到西安第四機械工業部406職工醫院任副院長。1990年4月,李全順離休,仍不忘關心下一代愛國主義英雄主義教育。
會師金湯橋
三、兩支蒼蠅救回志願軍師長
抗美援朝,美軍空中佔據絕對優勢,對志願軍威脅最大。
志願軍犧牲軍級幹部4人,3人是美機轟炸。師級幹部犧牲11人,5人是美機空襲。不過,有一位志願軍師長卻在美機轟炸被埋後還活了下來,他就是陝西延安的王扶之。
王扶之,抗美援朝期間任39軍115師代師長。1952年8月2日上午8時,115師梨木洞指揮所被美軍B-52轟炸機投下的重磅炸彈擊中,包括王扶之在內的7個同志被埋在塌陷的坑道內。
115師政委沈鐵兵馬上組織工兵連冒著炮火,晝夜不停挖掘塌方坑道,並調來防空火力防敵再次空襲。工兵參謀宋汝洲、工兵連副連長劉文才輪換作業,每20分鐘換一個班。終於,在坑道邊緣首先發現了4名犧牲的同志。此時,距離爆炸已過去24小時,估計王扶之也是兇多吉少。
吳信泉得到報告,斬釘截鐵要求挖掘進度一分鐘也不能停,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下午3點,距離爆炸31個小時,工兵還沒看到王扶之的影子,美軍轟炸機也發現了我軍異常活動,頻繁掃射轟炸。就在沈鐵兵糾結繼續開挖還是放棄的時候,工兵參謀宋汝洲看見兩隻蒼蠅從石縫飛出來。坑道還能透氣,沈鐵兵大喜過望,在晚上11點,終於挖到了倖存的王扶之等3人。
此時,距離爆炸已過去了39小時,大難不死的王扶之1955年授大校,1964年晉升少將。
開國少將王扶之
四、「空中手榴彈」6人殲敵400人
蔡興海,1931年出生於陝西涇陽,志願軍12軍31師91團3營8連4班副班長。
1952年11月2日,蔡興海帶4班5個人堅守上甘嶺597.9高地9號陣地。
敵人在炮火覆蓋後發起潮水般的進攻,蔡興海指揮戰友等敵人靠近到15米再打,可陣前的大石頭多,手榴彈機槍效果不好。蔡興海想到了空爆手榴彈的辦法,拉開環後在頭上轉一圈再扔,提前把蓋打開數到三再扔。蔡興海這一招果然奏效,敵人幾次攻擊都被4班6個人打退。
激戰一天一夜,連裡送來的幾十箱手榴彈都被用完了。蔡興海6人僅有3人輕傷,卻殲敵400多人,打退敵人7次進攻。1952年12月6日,這次戰鬥登上了人民日報頭版。
蔡興海被記特等功,授予「二級戰鬥英雄」稱號。回國後,蔡興海轉業到了陝西鹹陽,一直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工作。直到2018年,人們才從媒體了解到老人的戰鬥事跡。
蔡興海
五、楊育才「奇襲白虎團」
楊育才,陝西沔縣人,68軍203師607團偵察排副排長。
1953年7月13日夜,抗美援朝最後一戰打響。主要是打擊阻撓和談的李承晚,急於從戰爭泥潭抽身的美軍,也想讓志願軍教訓一下韓軍。李承晚叫囂繼續戰鬥「解放」半島的底氣,來自手下王牌首都師,尤其第1團是首批8個主力團之一,曾被李承晚親授「虎頭旗」而得名「白虎團」。
「白虎團」清一色美式武器,部隊都經過美軍特殊訓練。防線非常堅固,明暗火力交叉密布。還有美軍5個榴彈炮營和大量坦克、航空兵支援,構築了所謂「密蘇裡防線」。
志願軍68軍203師面對強敵,制定了穿插分割化裝與奇襲相結合的戰術。針鋒相對派出4支特遣隊,楊育才化妝奇襲班13人,跟隨607團副團長趙仁虎率領的500人加強營,一起潛伏陣前。
7月14日凌晨,深入敵後的楊育才「化襲班」離開加強營,輕裝直插二青洞。巧妙通過沿路關卡,一舉打掉「白虎團」團部,繳獲團旗。斃敵敵機甲團團長在內97人,俘虜榴炮營副營長等19人。
楊育才
我化襲班13人無一犧牲,戰後,楊育才記特等功,授予「一級戰鬥英雄」稱號,偵察班榮立集體特等功。由此改編的話劇《奇襲白虎團》,得到全國人民熱烈歡迎。
1999年5月26日,楊育才病逝,享年73歲。但這段英雄傳奇,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