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兩億用戶,10億估值的健身巨頭
生命不息,運動不止。
這句話不僅適用於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也適用於當下發展如日中天的運動健身APP巨頭Keep。
5月19日,Keep傳來好消息,已於今年年初完成了8000萬美元的E輪融資,投資方為時代資本、騰訊、BAI。自2014年成立,這是Keep的第七輪融資。這輪融資過後,Keep估值超過了10億美元,成為中當之無愧的運動健身APP霸主。
Keep的商業生命,在經過5年的「商業運動」之後,在今年釋放出了強勁的活力,秀出了健碩的肌肉。
都說最近幾年是資本寒冬,加上今年疫情影響,各行各業都受到了打擊。Keep能在此時獲得資本的青睞,實力不言而喻。
說了這麼多,你可能還不太熟悉Keep是幹什麼的。
簡單來說,在家鋪個瑜伽墊,打開Keep,跟著視頻,就可以愉快地訓練了。
具體來說,Keep是一個線上健身工具,幫助人們在不去健身房、不請教練的情況下,能隨時隨地運動,重點是大部分課程還免費。Keep的功能主要分為三部分:視頻教學、運動記錄以及社區分享。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時間大多在10分鐘左右的視頻課程,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健身需求選擇課程,按照視頻進行練習。
這些功能看起來不那麼起眼,可Keep的用戶數據向市場證明了Keep的價值所在。
截止目前,Keep有兩億多的用戶,而其早期的用戶增速更是驚人:
上線50天,用戶超過100萬;
上線289天,用戶突破1000萬;
從1000萬到2000萬,Keep用了110天;
從2000萬到3000萬,Keep用了68天。
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積累這個量級的用戶,有幾個小眾垂直類的APP能有這種成績,而且還是在沒有進行大面積廣告推廣,主要靠用戶口碑積累的情況下。只能說,Keep是真正切入了用戶的痛點,才會如此受歡迎。
另外,疫情期間居家運動的潮流,也再次讓人們看到了Keep線上健身的價值,打破了人們對線下健身的刻板印象。2月21號,Keep課程設計師蘇若莘走進了央視新聞直播間,帶領全國人民量身做家庭健身操。直播當晚,有一億人參與進來。
Keep就像疫情期間的在線辦公、生鮮買菜一樣,讓更多的人看到了網際網路產品的便捷性。
結合最新的一輪融資,Keep獲得資本青睞的前提,是用戶的青睞!
二、Keep:健身,需要克服人性的弱點
用戶為什麼喜歡Keep?
說一千道一萬,還是抓住了人性中的弱點——懶惰、容易半途而廢的同時,卻又渴望獲得健康勻稱的身體。
當Keep把這些問題逐一擊中的時候,用戶量也就慢慢起來了。Keep存在的核心功能在於幫助人們解決了想要運動、沒有方法以及無法堅持下去的問題。
首先,優質且免費的內容和產品是Keep深受用戶喜歡的基礎 。
作為一個工具型的APP,有用且免費才是第一位的。Keep就像是一個強大的健身資源內容集聚地,幫助有運動健身需求的人準備好了優質的計劃,大大減輕了人們整理資源的負擔。很多人可能會覺得Keep也沒什麼特別的,這些課程在網上也搜到。然而,網上的課程質量層次不齊、紛繁錯亂,搜索整理鑑別就需要耗費許多大量時間。在這一步,就有很多人望而卻步了。
其次,運動社區幫助人們有了堅持下去的動力。
一個人容易放棄,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看著別人揮汗如雨,克服重重困難變美,你也怎麼不心動。畢竟,運動這事拼的就是堅持和勤奮。
Keep的用戶社區,讓人們看到了堅持運動,一定會獲得相應的成果。Keep的反饋和陪伴機制借用其他已經開始運動的用戶,對有想法但是猶豫不能堅持的用戶產生影響。難的不是一次運動,而是長久的堅持。為了解決這個問題,Keep用社區增加了作為工具產品的周期。讓用戶在健身前、健身後,跟其他用戶產生關聯。
免費且好用的方法,加上促使人們學下去的氛圍,讓有健身需求的人感受到了Keep的價值所在,尤其是小白用戶。
要知道,絕大多數人對運動健身的需求,絕不是練出馬甲線、腹肌這一類高階需求,而是擁有一個健康勻稱的身體。就像Keep的創始人王寧最初的創業點子,也只是來自一次個人的減肥經歷,而不是什麼肌肉型男之內的要求。
Keep早先的slogan說:「自律給人自由。」而Keep就像一個充滿正能量的私人教練,讓渴望運動卻不自律的年輕人找到了運動的可能性,擁有了更便捷的運動方式,找到了運動的自由。抓住最大眾化的用戶心理和需求,這才是Keep成功的關鍵。
三、商業化成長與煩惱
當然,對Keep來說,獲取用戶只是成功的第一步,如何把這些用戶進行商業化轉化,才是一個公司長久存活下去的關鍵。畢竟,不想賺錢的公司是活不長久的。
在完成了基本的用戶積累之後,Keep需要新的產品邏輯去推動自身的成長。為了達到這個目的,Keep做了以下嘗試:
嘗試一,垂直化電商。從2016年開始,Keep就上線了商場出售運動周邊商品。到目前為止,商城包括智能硬體、運動裝備、輕食代餐、運動服飾等。
嘗試二,智能硬體。2018年,Keep從軟體向硬體延伸,研發了包括跑步機、電單車、智能手環等運動單品。
嘗試三,線下運動空間Keepland。2018年,Keep選擇從線上往線下延伸,先後在北京、上海開了共計10多家健身門店。
嘗試四,輕食品牌。2019年開始,Keep的新產品延伸到了雞胸肉蛋白棒到咖喱飯、魔芋涼皮等。
除此之外,Keep還賣起了收費課程。
從工具型社區到消費品品牌,Keep的商業化進程很好理解,就是在用戶養成習慣後,藉助品牌優勢用電商、智能硬體、線下健身房變現。可是實際運行中,並沒有讓Keep快速實現商業化盈利。
電商業務上線之後,鑑於對電商方面經驗缺乏,Keep團隊對於電商的投入並不多。總體來說,業績平平。而且由於運動類商品復購率低,根本不能完全撐起商業化。
線下門店方面,表現也欠佳。一場疫情,讓Keep的線上活躍數來了個大爆發,但與此同時,線下店卻陷入寒冬。今年3月底,Keepland關閉了上海全部3家線下店。這也意味著,Keep將全面退出上海市場。成本高、客流量少,是Keep陸續關店最主要的原因。
從免費到收費,其實Keep的商業化道路不理想。可正如其宣傳文案說的:「運動就是要打破阻力。」商業化歷程也是一個不斷打破阻力,迎接挑戰的過程。Keep作為一個有兩億用戶的平臺,意味著它能影響這兩億年輕人的生活。如何將這兩億多的用戶圈住並轉化,只是時間問題。
況且,Keep的野心也不在於做一個單純的運動社區,畢竟創始人王寧對Keep的規劃,是構建一個類似於Nike一樣的運動品牌。如今的Keep,已經成功登頂健身高峰。未來它要做的,就是「把阻力變為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