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如今的華東政法大學長寧校區,很多人都會駐足欣賞這座校園裡的老建築。
這些老建築,和中國近代教育史上曾經輝煌一時的一所教會學校聯繫在一起。
這所學校,就是聖約翰大學。
在中國的教育史和體育運動史上,聖約翰大學留下了很多紀錄:
最早引進西方體育運動項目高校;
建造中國高校內的第一個健身房、第一個室內遊泳池、第一塊高爾夫球場;
舉辦第一次校園運動會,這也是後來各地大學「校運會」的雛形……
殊不知,聖約翰大學時期留下的很多老房子、老建築、乃至學校的草坪、煤渣道路,都是當時師生們從事體育運動的場所。
今天,華東政法大學體育文化博物館舉行開館儀式。走進這座博物館,很多展品都仿佛會說話,它們述說著這所高校在校園體育文化上的風潮。(如今的大學,能打棒球、壘球,能玩拳擊的不多吧,快來瞧瞧那時候的約大學生們,那叫一個high啊!)
華政體育文化博物館館方,還披露了一段鮮為人知的史實:多方史料證實,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的前身「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初創時期的辦公地,就在華政校園內。
一批珍貴藏品,記載大學體育文化發展歷程
作為出現在中國近代史上的一所教學學校,聖約翰大學的體育教學一度引風氣之先,至今仍為人稱道:約大不僅把西方近代體育引進校園,而且注重把體育精神融入學生教育。
如今華政校園內的很多建築和場地,都是當時聖約翰學生開展體育活動的場所。
先看來一組對比圖,如今華政長寧校區的交誼樓,在約大時叫「交誼室」——
聖約翰大學的交誼室,是大學生籃球、羽毛球、排球、拳擊、橋牌等體育運動的活動場所。
史料記載,交誼室落成於1929年,共有兩層。
上層分大小兩個交誼廳,大廳四周上端設有可容300人座位的看臺。40年代末,聖約翰大學就在搭臺,舉行過一次拳擊比賽,由約大學生迎戰在上海的葡萄牙僑民,大廳裡擠滿了觀眾。
而一旁的小廳平時除了用於小型會議、展覽活動,也是橋牌、兵乓球活動的場地。
交誼室下層大小共11個房間,供學生社團活動。
再來看個樓,華政長寧小區的體育室,如今外表看上去有些簡陋,但這裡很有故事——
華政長寧校區韜奮樓以北的體育室,其前身為聖約翰大學健身房。這也是中國第一個現代大學體育館。
根據當時的布局,體育室一樓為浴室、更衣室和儲物間等,二層有健身房、籃球場、也可架設網架進行排球或羽毛球運動,四周還設有吊環、爬繩、拉力器等健身器械,並有一個拳擊練習板。
而底層東柵為遊泳池,這也是全國第一個學校室內遊泳池。
當時的泳池上架有玻璃天棚,附有跳板,因池水抽自自流井,所以水溫很低。1920年,聖約翰大學遊泳池全面對外開放,並舉辦遊泳學習班。
如今,這間體育室經過改造,仍是華政師生室內體育運動之所。
此外,如今華政校園圖書館前的草坪,曾為聖約翰大學禮拜堂前草坪,1890年聖約翰大學在這裡舉行學校首屆運動會,比賽項目包括短跑、跨欄、跳高、拔河等。這是中國最早的以田徑項目為主的運動會,也是中國首次舉辦的學生運動會。
此後,各地紛紛效仿,各種學校運動會和校際運動會大量出現。
圖為聖約翰大學禮拜堂。如今在原址上建起了華政長寧小區的圖書館。
而華政長寧校區另一塊大草坪,即聖約翰大學時期的「南草坪」,則用來開展高爾夫、足球、壘球以及田徑等多種運動的地方。
據考證,這裡也是中國高校校園內最早的高爾夫球場,但當時主要供外籍教師業餘活動。
1914年,約大師生在南草坪上舉行遊園會。
重視體育教育是聖約翰校園文化的一大特色。
19世紀末,中國尚處在風雨飄搖的清王朝統治下。當普通中國學生還只是做些放風箏、踢毽子、跳繩之類的活動時,在聖約翰校園內,外籍教員、歸國學生和一批從檀香山來的華僑生,已將棒球、板球、網球等西洋體育開展起來,橄欖球、拳擊、騎馬、擊劍、羽毛球也風靡一時。
西洋競技體育就此被引入中國大學校園,並很快在中國上層社會風靡開來。
1883年,聖約翰甚至還購置了假槍50支,組織學生練習徒手操、軍事操。1894年顧斐德到校後,組織學生軍,將兵操列為必修課,遇有畢業典禮等重大活動,全體學生便會在軍樂的伴奏下演習兵操,常常獲得中外來賓的喝彩。
1898年,經由北洋水師提督薩鎮冰引薦,學校還曾獲得兩江總督劉坤一所贈的槍枝200支,每星期操練三次,特別是星期五的大操,類似軍事檢閱,自副連長以上,都「以雞羽樹冠,以紫絲帶飾胸,下垂及膝。士兵還戴著白手套,蔓延數十丈,很是壯觀」。
聖約翰大學學生因此倍感自豪,更引得滬上各校競相模仿。這種做法與今日大學的軍訓很類似,換言之,聖約翰也是我國最早對大學生實行軍訓的大學。
這是華政體育文化博物館陳列的當時聖約翰部分運動隊的照片,包括足球、棒球、拳擊等等——
1890年5月,聖約翰應加拿大籍體育教師李藹門的建議,首次舉行了以田徑為主的運動會,競賽項目包括「短距賽跑、套麻袋賽跑、跨欄、跳高和拔河等」。
雖然「當時學生礙於陋習,多數作壁上觀」,但聖約翰大學也由此成為中國體育運動會、田徑運動會的最早舉辦者。此後,該校每年都要舉辦兩次運動會。
到20世紀初,體育已成為聖約翰一、二年級學生的必修課。每天課後一段時間,學校會把教室、圖書館全部關閉,讓學生只能進行體育鍛鍊。
1919年,學校甚至開始組織越野賽跑。
聖約翰對中國體育的貢獻還體現在1901年組建了上海第一支足球隊。
正逢清末,學生們還是一身清朝裝束,後腦勺垂著的長辮晃晃蕩蕩的,因此這支足球隊也被稱作「約翰辮子軍」,成了上海一大風景。
難得的是,這支足球隊的水平也屬上乘,經常在各種比賽中獲勝。後來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前身)也組建了足球隊,且實力不凡,因此聖約翰和南洋公學的足球比賽就成了轟動兩校,甚至全上海的一件大事。
1919年,聖約翰大學成立四十周年之際,校友和學生捐建的中國第一座現代大學體育館「顧斐德紀念體育室」落成啟用,其中室內遊泳池更為當時罕見。
1920年6月9日晚7時,上海基督教青年會邀請聖約翰大學遊泳隊至該會泳池參加遊泳比賽,這也是上海歷史上的第一次遊泳比賽。
圖為聖約翰大學思顏堂,其北面就是操場,是學生開展田徑運動的地方。
最難能可貴的是,聖約翰大學積極開展體育運動的主導思想並不是培養專業運動員,而是希望每一個學生在運動中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這種做法使很多學生在畢業後受益匪淺,很多校友在功成名就之後對當年的體育課還充滿深深的感情。
林語堂在《八十自述》一書中曾回憶:
「倘若說聖約翰大學給我什麼好處,那就是給了我健康的肺。我若上公立大學,是不會得到的。
我學打網球,參加足球隊,是學校划船隊的隊長。
我從夏威夷的男生根耐斯那兒學打棒球,他教我投上彎球和下墜球。
最出色的是,我創造了學校一英裡跑的記錄,參加了遠東運動會。只是離獲勝還有距離。學校當局認為這種經驗對我很有益處。」
1951年考入聖約翰建築系,次年因院系調整轉入同濟大學建築系,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魏敦山回憶——
在聖約翰參加體育運動絲毫沒有枯燥感,多以激發學生興趣為主,「沒有口號、沒有指標、沒有壓力」。
田徑運動很多以追逐遊戲為主,其實大家在心裡也在競爭,有一些「我一定要追上你」的想法,但是沒人會指責你做得不好。
體育課以「所有同學都能堅持下來為標準」。比如長跑,老師的目的是讓所有同學都能跑下來,不是比速度,沒有限定時間,只要你在跑、在進步就可以及格了。
中國奧委會前身,初創時辦公地就在如今華政校園內
除了傳播大學體育文化精髓,隨著華政體育文化博物館開館,一段罕為人知的史實也走入公眾視線:
中國奧委會的前身,即「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初創時的辦公地就在如今華政長寧校區26.27號樓。
「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於1924年7月5日在南京成立,由張伯苓任名譽會長,王正廷任主席董事,沈嗣良為名譽主任幹事。
王正廷為「中國奧運之父」,是中國第一位國際奧委會委員。而據《申報》記載,因張伯苓、王正廷公務繁忙,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的主要工作由沈嗣良帶領聖約翰大學的部分師生完成。
沈嗣良是一位知名的體育活動家,他於1919年畢業於聖約翰大學,曾任約大文理科教務主任、校長。
據沈嗣良後人蔣世瑋先生介紹,沈嗣良當時在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確定正式辦公地址前,就在其位於聖約翰大學26、27號樓的居所完成相關工作。
1936年柏林奧運會,中國代表團總領隊王正 廷(中)與國際奧委會官員步入會場
民國十七年聖約翰大學校董會合影 (圈內左一為王正廷, 左二為沈嗣良)
1931年,國際奧委會正式承認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為中國奧委會。
新中國建立伊始,中央人民政府委託團中央著手對 「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進行改組,籌備成立中華全國體育總會。
1949年10月27日,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籌備委員會在北京成立(後稱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第一屆全國代表大會)。
另據介紹,華政體育文化博物館目前陳列的珍貴藏品有130多件,包括第一枚古奧運錢幣、第一枚現代奧運會錢幣,以及由中國運動員帶回來的第一枚奧運會官方參與者紀念章等。
圖為華政體育文化博物館收藏的早期奧運會展品。蔡鑫攝
圖為中國運動員帶回來的第一枚奧運會官方參與者紀念章。蔡鑫攝。
在華政體育文化博物館,目前還收藏有聖約翰大學校友使用過的網球拍、壘球棒、棒球手套以及運動隊隊員合影等等。
館方相關負責人介紹,之所以要新建這座博物館,就是希望通過這些珍貴展品的展示,讓更多公眾了解中國奧林匹克發展的淵緣、傳播大學體育文化的精髓。
本帳號文章除註明外均為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