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邦國是神聖羅馬帝國崩潰後的產物,也是德意志帝國的前身。這是一個極為鬆散的組織,除了名義上的大哥奧地利帝國外,這個組織內的小國家都各自為政,誰也不理睬誰。當時所有的人都認為,德意志邦國肯定完蛋。因為這就是一片散沙,將來肯定會被法國、英國這些歐洲強國吞併掉。可萬萬沒想到,這個松松垮垮的德意志邦國會完成德意志帝國的轉變,成為在一戰爆發前,歐洲最強大的國家,經濟總量僅次於美國,位於世界第二。這個轉變,是怎麼在德意志邦國身上發生的呢?
第一:這個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德意志邦國完成了統一。從一個一盤散沙的組織,完成重組,成為一個凝聚力非常強的國家。當時的德意志邦國也感受到外來國家的威脅,所以,對於成立一個統一的德意志邦國,有很強的民心基礎。而在這個時候,普魯士王國的強勢崛起,成了統一德意志邦國的最好候選人。普魯士王國是德意志邦國中的一個邦國,實力並不必奧地利帝國弱。
而且,普魯士王國十分有雄心壯志,他們想把奧地利帝國踢出去,統一整個德意志帝國。當然,光有抱負也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普魯士王國的行動能力。他們在國內搞了不少大事情。不管是搞全民皆兵也好,還是國內搞改革,又或者是獨創了影響至今的普魯士教育。都對普魯士統一德意志邦國有很大作用。在戰爭中,普魯士完成了帝國的統一。
第二:就是完成統一後的崛起。統一後的德國,依然是危機四伏。因為對英國、法國來說,新生的德意志帝國的崛起,帶來的只有不安全感。如果在這個時候沒有處理好一系列複雜時間的話。非但不能崛起,反而有可能被重新打回原形。而在這個時候,俾斯麥與威廉一世這對搭檔,就起到了非常關鍵的重要。他們聯手推行的一整套關於德國內政外交的措施,都對德國的崛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外交上,統一後的德國,為了孤立法國,開始跟歐洲其他國家結成同盟。為了不遭到其他國家的嫉恨,德國只在小規模範圍內參與到掠奪海外殖民地這件事上。在當時,殖民地是最賺錢的生意。而德國的主動放棄,就是跟其他國家的一種示好。而且,當時德國這麼做,主要就是為了能恢復自己的國內經濟,努力崛起。所以,就連面對法國,德國都是滿臉笑容,支持他們多去海外開墾殖民地,不要跟自己糾纏。
搞好外交,德國一個比較安穩的外部環境後,俾斯麥開始在德國國內推行一些政策。比如立法、還有各種社會保障制度等等。而且,德國掠奪的殖民地雖然不多,但都是高質量建設,產出特別高。這也是為什麼,德國的殖民地比英國少,經濟總量比英國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直到威廉一世去世,俾斯麥下臺,德國已經基本完成了實力的積累。後來的德國皇帝,不過是撿了一個現成的便宜。
參考資料《世界通史》、《思考與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