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這個時候,我只是一個在家幹家務活的婦女,如今我在家門口上班,能賺錢,還能顧家,真是太好了!」
在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和鎮雪花湖社區的扶貧車間裡,楊鳳正利索地縫合衣服配件,一件件布料在縫紉機針尖的飛快轉動下,很快就縫製完畢。34歲的她已經是車間裡有名的「星級繡娘」。
從貧困之地走出來,該怎樣開始全新的生活?對於2018年從中和鎮姑坡村搬遷到雪花湖社區的楊鳳來說,這種擔心早已漸漸遠去。搬入新家後,通過培訓,她進入社區扶貧車間工作,有了穩定的收入。
為讓搬遷群眾穩得住、能致富。雪花湖社區狠抓就業創業,通過扶貧車間、培育民族文化產業、苗圃培育基地務工等多種形式引導搬遷群眾就業。
從大山搬入縣城,從木屋搬入樓房,「十三五」期間,三都自治縣在10個安置社區建成住房12036套,全面完成50119人的搬遷任務,其中貧困人口33552人。
扶君上馬,再送一程。搬遷後,三都自治縣把解決就業作為後續扶持的重中之重,通過認真謀劃後續產業發展,積極拓寬就業渠道,做好「後半篇文章」。將基礎配套設施、後續產業就業扶持工作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定期舉辦就業培訓會,通過大型招聘會、就業推薦、創辦扶貧車間等多渠道為群眾解決就業。
同時,不斷激發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和自主「造血」能力,提高群眾收入。
三年前,城南安置點社區居民潘桂英從周覃鎮甲王村50餘平方米的破舊木板房搬進120平方米的新家後,在社區的支持下,通過創辦巾幗手工作坊,不僅實現了致富,還帶動了30餘名婦女一起增收。
「自己做手工作坊,不挑時間,容易操作,還能照顧老人孩子,如今每個月至少5000元。」潘桂英說。
樂業才能安居,針對搬遷群眾年齡偏大、學歷低、技能缺乏的就業難題,以「一戶一崗」就業為扶貧抓手,積極與各方協調,鼓勵有條件家庭自主創業、開發公益性崗位託底等方式,不斷增加困難群眾的就業崗位,帶動他們脫貧致富,鞏固脫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