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野堂」李氏族人
「綠野堂」李氏家譜
》》核心提示《《「李」,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四,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結果顯示,中國大陸李姓人口9500餘萬,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7.9%。
「呂」,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二十二,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結果顯示,中國大陸人口約701萬,佔中國大陸人口總數的0.44%左右。
在揚州邗江區甘泉、楊廟至儀徵一帶有著數百戶李姓人家,他們對外卻自稱為雙姓家族。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昨天上午,記者通過翻閱「綠野堂」李氏家譜以及與族中老人交談之後,才知這數千名「李」「呂」雙姓族人的姓氏由來。
雖姓李,實為姜子牙的後裔
已向姜子牙一百代裔孫求證「雖然我們"綠野堂"李氏一族所有人名字的姓氏都是"李",但從小的時候便知其實我們是雙姓家族。」李氏老人李明仁笑著告訴記者,「在我們的家譜中也有著這兩個姓氏的由來。其中,李姓的起源與之前《揚州晚報》刊登的沙頭李氏家譜中記載的差不多,我就不過多介紹了。」
據李明仁介紹,呂姓起源於姜姓,始祖為伯夷,屬於以帝王賜姓。「譜中記載,上古部族首領神農氏,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為姓,稱姜姓。帝舜時,姜姓後裔伯夷為掌管禮儀的秩宗,幫助舜治理部落聯盟,很有政績。禹代行天子時,伯夷盡心輔弼,成為禹之心腹,組成了一個疆域不過七十裡地的侯爵國,伯夷是呂國第一代呂侯,為呂氏始祖。在夏商周時,呂國都是諸侯國。商末,伯夷後三十七世裔太公望呂尚輔助文王武王建立周朝,因功勳首封太公呂尚於營丘,曰齊國。」
「雖然我們姓李,但其實我們的祖先是太公望呂尚,也就是姜子牙。」李明仁說,關於家譜中記載的這一說法,自己已通過「綠野堂」代代相傳的楹聯「百代文章傳渭水,千秋名譽播中州」向原廣西人民出版社社長、姜子牙的一百代裔孫呂梁先生求證。「呂梁先生曾經編寫了《呂氏宗源》《呂氏簡譜》《呂尚新考》等書,他通過這副楹聯以及我們的家譜,基本確定我們"綠野堂"李氏確實是姜子牙的後裔。」
為報恩,祖先從呂姓改為李姓「綠野堂」李氏已在西山數百年「據家譜記載,我們這一支脈的先祖為宋代宰相呂蒙正,他是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丁丑科狀元,曾三次登上相位,封許國公,授太子太師。先祖寬厚正直,對上遇禮敢言,對下則寬容有雅度。卒於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諡文穆,贈中書令。」另一位李氏老人李光中告訴記者,「在譜中還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大中祥符年間,先祖病重,宋真宗兩次親登其第探望,其間,真宗問先祖家中何子大才,可堪重用。先祖卻回答說,"諸子皆不足用,有侄夷簡,任潁州推官,宰相才也。"由此可見先祖高風亮節、毫無私心。」
「到了北宋末年,戰亂不斷。我們這一支脈的祖先呂虎在抗擊金兵的戰場上,被一位李姓同袍以死相救,保下一條性命。為了報答這位救命恩人,呂虎改名為李虎,後代子孫也以李為姓,一直至今。所以我們家族之中每一位族人在懂事之後,長輩都會告訴他這個故事,同時也會告訴他,我們一族以"李"為姓是為了報恩,而"呂"姓則是我們本姓。所以我們"綠野堂"李氏才有了雙姓家族這一說法。」李光中介紹說,據長輩回憶,「綠野堂」李氏在揚州西山地區已經繁衍生息數百年了,"綠野堂"這個堂號也來自於另一副楹聯,"由來綠野家聲久,自古西山世澤長"。」
重耕讀,數百年來
為耕讀世家
這裡有數個李姓命名村莊「綠野堂」李氏族人李廣貴告訴記者,在揚州西山地區,因李姓命名的村莊有好幾個。「比如西湖俞橋村的上大李、下大李、小李莊、上李莊、下李莊,還有甘泉的小李莊、小李巷等,我們這一支脈的李氏族人也大多居住在此。」
「數百年來,我們一族一直都是耕讀世家,組訓有言:子孫不必都聰明俊秀才讓讀書,雖愚也不可不讀,聰明的固然可望成才,愚者讀書不至屬於下流,如無法讀書,亦應令其學藝耕耘,使子孫不好的行為而為父母,為祖者才不愧教子有方。」李廣貴指著家譜說,「譜中祖訓還說,國以家為本,民以食為天,無農不穩。農為衣食之必資,上可以供父母,下可以養子孫,所以為生存之本。如不勤耕力作,必致荒蕪田疇。凡我族人切不可偷安懶惰。」
記者 宮 煜 文/圖
(責任編輯: 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