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節氣剛過,下一個節氣就是立春了,對於種地的農民來說,春天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時節,因為播種在此時就要開始了。過去農民從事農業生產時,過去沒有天氣預報時,農民只能參照24節氣從事農業勞作。農村老一輩人將一輩子的經驗總結成了俗語,「春打五九盡,春打六九頭」亦是如此,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19年的立春和除夕在同一天,這種現象有什麼說法嗎?接下來,筆者就給大家詳細的解說一下。
俗語「春打五九盡,春打六九頭」,僅一天之差,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其實這句俗語很好理解,從字面意思來看,立春要麼在五九的最後一天,要麼在六九的第一天。說白了,立春時間也就在這2天波動了。大家都知道,從冬至當天開始,每9天數一九,九九八十一天之後,冬天就結束了。而五九盡就是冬至之後的第45天,六九頭就是冬至之後的第46天。之所一會有這一天之差,其實是受到了冬至節氣早晚的影響。
過去人們認為今年冬至到來年冬至為一年,大概是365.25天,而一年又分為24個節氣,所以每個節氣之間相隔15.2天。冬至節氣之後,依次是小寒、大寒、立春,總共45.6天,也就是45天14個小時。所以說,今年冬至的時間就會影響來年立春時間。
19年的立春和除夕在同一天,這種現象有什麼說法嗎
嚴格來說,19年是沒有立春的。因為本該屬於2019年的立春,跑到了陰曆2018年臘月三十。沒有立春這樣的年份,人們稱之為「無春年」。19年即使春達五九尾,又是無春年,這又該作何解釋?
俗語講到:「春打五九尾,要飯跑斷腿」,也就是說:如果立春在五九的最後一天,那麼這一年地裡的莊稼就會欠收,以至於叫花子都要不到飯吃。按照俗語的意思來看,19年地裡莊稼收成不會很好。
在農村流傳著這麼一句話:「無春年,倒春寒」,也就是說無春年會出現倒春寒現象。當然了這句話並沒有根據,有些方有無春年不適合結婚的說法,這種說法無根無據很是荒謬。
不過仍有人認為,這些俗語都是老黃曆了,擱現在已經不適用了。一方面因為現在氣候變化無常,另一方面因為現在講究科技種田,再加上這些俗語有很強的地域限制,所以不能一概而論。
各位朋友,你認為老祖宗留下的俗語有沒有道理?歡迎在評論區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