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隆冬,氣溫驟降,寒風中不時裹著雨雪飄過。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縣永定鎮58歲的環衛工人王大爺,清掃完一段街道後,像往常一樣,走進苴卻社區服務大廳,在靠近門口的一角,接了一杯熱水,坐到椅子上休息,看時間還早,他順手拿起當天的報紙翻閱起來。
「這是我們的『家』,平時在戶外幹活,累了困了,想找口水喝,我們都會來這裡歇歇腳。」王大爺對這個「家」讚不絕口。老王所說的「家」,就是永仁縣總工會為戶外勞動者設立的「愛心驛站」。
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期間,永仁縣總工會將「愛心驛站」建設作為工會開展主題教育的主要內容,在全縣組建新興就業群體工會14個、發展會員877人,打造3個「職工驛站」,3個農民工服務站,配備服務職工設備設施,打造職工活動陣地和農民工服務站點,提升了新興領域基層工會服務新興就業群體職工的能力。
戶外工作辛苦了 請到「驛站」歇歇腳
戶外勞動者,是城市的「美容師」,他們風裡來雨裡去,堅守崗位默默奉獻,守護環境整潔與平安和諧。
然而,喝水難、如廁難、熱飯難、歇腳難,是經常困擾戶外勞動者的煩心事。特別是環衛工人,凌晨出門,夜晚收工,早飯和午飯大多是蹲在路邊解決,碰到颳風下雨等惡劣天氣,更是不便。
為解決這一難題,近年來,永仁縣總工會動員愛心單位積極參與「愛心驛站」建設。驛站普遍選在人流量比較集中的臨街一層,裡面配備生活和應急必備物品,服務對象主要是環衛工、市政園林工、快遞小哥、送餐員、建築工人、交警等戶外工作者。
冷可取暖、熱可納涼、渴可喝水、急可如廁、累可歇腳、傷可用藥……凡是戶外勞動者都可以來到「愛心驛站」休息,享受免費服務。
記者在苴卻社區「戶外職工愛心驛站」看到,儘管地方不大,但坐椅、冰箱、飲水機、微波爐、充電設施、針線包、茶葉、水杯、應急藥箱等物品配備齊全。同時,還增設了閱讀角,報紙雜誌、閱報欄供戶外職工休息時閱讀。找到愛心驛站,就等於為環衛工人找到了一個臨時的「家」。
中午時分,市政園林工人夏永德走到苴卻社區「愛心驛站」,從小藥箱裡拿出碘伏清洗了一下手上的小傷口,又用兩個創可貼簡易包紮了一下,他說:「戶外工作難免會磕磕碰碰,遇到身體不舒服,『愛心驛站』提供的小藥箱非常實用,關鍵時候能幫上大忙。」
苴卻社區黨總支書記龔登平介紹說,「愛心驛站」除了為戶外工作者提供落腳休息的場所外,如果有需要,大廳工作人員還會幫忙免費測量血壓,讓他們感受到貼心關懷。
「愛心驛站」要讓群眾找得到、敢進去
「愛心驛站」作為便民服務設施,不是形象工程,關鍵是建好後要真正用起來,讓戶外勞動者找得到、敢進來。
永仁縣總工會起初在縣科協一樓設立過一處「愛心驛站」,但這裡一般是單位人員來辦事,群眾個體來的比較少,周邊戶外工作者也不多,進來接受服務的職工寥寥無幾。人越少,戶外職工越是不敢進來。
於是,經過實地考察,縣總工會就把該「愛心驛站」搬遷至苴卻社區一樓服務大廳,這裡臨街靠路,標識鮮明,環衛工、城市綠化工比較集中,「愛心驛站」一下子就熱鬧起來。
大廳協管員胡道碧兼任驛站的「站長」,每次有職工使用了什麼物品,接受了什麼服務,她都做了詳細記錄,一本厚厚的登記簿記錄著「愛心驛站」關愛戶外職工的點點滴滴。據她介紹,基本上每天都有一二十名戶外職工過來歇腳、喝水,藥箱裡的常用藥物也是隨時補充,確保供應。
永仁縣城管局相關負責人說,「愛心驛站」提供的不僅僅是一份愛心,更是對戶外工作者的尊重和敬意。即使不是來大廳辦理業務,只要有需要,都可以隨時進來享受到溫暖貼心的服務。
一線職工在哪裡,「愛心驛站」就設在哪裡。此後,該縣新設立的「愛心驛站」選址都選在群眾來辦事較多的鬧市區或社區裡,真正發揮了便民惠民的作用。
硬體到位了,軟體也得同時跟上。為了讓更多的一線職工知道地方,敢進來,永仁縣總工會進行了廣泛的宣傳,邀請他們來體驗。
63歲的環衛工張鳳玲說,每天打掃衛生,感覺身上比較髒,生怕人家不高興,剛開始在門口來回張望還不好意思進去,後來被工作人員請進去兩次,就慢慢安心了。
永仁縣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李發志表示,愛心驛站」不僅是戶外一線勞動者的「休息站」,也是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的「服務站」,更是社會各界關愛戶外工作者的「愛心傳遞站」,要在全社會營造尊重關愛戶外勞動者的良好氛圍,保障和改善戶外勞動者的生產生活條件。
關心一線職工,讓城市更有溫度
渴了請來喝杯水,累了進來歇歇腳,飯菜涼了請到裡面熱一熱。小小的「愛心驛站」溫暖了眾多戶外勞動者的心,也讓永仁這座小縣城充滿溫情,更有溫暖。
永仁縣總工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建設愛心驛站的經費來源和運營,一部分來自工會的補貼,但更多的是依靠愛心單位的幫助,日常的維護管理也是交給設站地的工作人員,相關單位非常熱心,驛站運行得扎紮實實。
據悉,永仁縣總工會將戶外勞動者「愛心驛站」建設作為工會開展主題教育的重要內容辦好。下一步,爭取在適合建站的地方建設更多「愛心驛站」,確保驛站能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切實把工會的溫暖送到每位戶外勞動者的心裡。
雲南網通訊員 李正梅 記者 饒勇